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221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解析版

2016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豆豉(chǐ)埋怨(mái)踉踉跄跄(qiàng)谆谆教诲(zhūn)

B.梗概(gěn)解剖(pōu)不屑一顾(xuè)按图索骥(jì)

C.纠葛(gé)觊觎(yú)扺掌而谈(zhǐ)胼手胝足(zhī)

D.滂沱(pāng)吝啬(sè)叱咤风云(chà)断壁颓垣(yuá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马二爷退休后,一有空就写古体诗,然而诗作常常让人看不懂,马二奶奶就讥笑他是吊书袋。

B.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原本寂寂无闻的小公司抓住时代机遇,顺势而为,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在市场上声名雀起。

C.小安子在场面上吃得开,很能混,认了刀疤哥当老大,说话做事又懂得察颜观色,东城一带基本都是他的地盘了。

D.学习要讲究方法,注意提升效率,不是一味的硬拼就能取得好成绩的,既要注意时间规划,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六分钟,简明扼要,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套话。

B.这种鸟的羽毛洁白如雪,腿脚鲜红艳丽,飞羽黑中闪亮,白、红、黑结合得如此高妙,令人惊叹

C.这次远足,全校同学倾巢而出,在镜湖湿地公园愉快地玩耍了一天,很好地调节了身心。

D.这段时间,朋友圈里疯转着“过年不易”的段子,确实很多人认真梳理了下自己春节的各项花销,发现辛辛苦苦大半年的薪水竟然没有多少节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收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也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B.当前,国际反恐怖合作使带有明显民族利益述求的土耳其处境十分尴尬,一方面他们对ISIS恐怖势力被打击痛心不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表示对俄国军事行动的默许,试图拉开其与ISIS恐怖势力的距离。

C.如今的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因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贴身伴侣,用来尽情表现个人品位。

D.21世纪的整个世界面临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适者生存,谁不是强者,谁就不属于这个时代。

5.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棚、猪舍、菜园、山川流水、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

②神话和传说是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

③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

④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

⑤而且,它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所以人世间流传最多的是关于大海和森林的神话。

⑥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是艺术的温床。

A.②⑤③⑥①④

B.③⑥②⑤①④

C.②⑤①④③⑥

D.⑥③②⑤①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目。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

对于书画同源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其关注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源”字作何理解。

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人们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作为最古老的文字种类,甲骨文无疑是从最原始的图画发展成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记事符号,而这些字除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这些图画文字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

而作为文字先祖的图画自是毫无疑问的成为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独具东方气韵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石了。

对书画同源的“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出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苏东坡就曾诗云:

“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

”故而绘画艺术中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的写意画,无论写意山水也好,还是写意花鸟也罢,就是以贵在得其神髓而为世人所推崇;若画不能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已,不能称之为画了。

而书法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笔划、间架、章法来表达意境,必须“得意而忘象”方可谓佳作。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文字、图画都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直抒胸臆的桥梁,成为人们宣泄感情的工具。

而书法与绘画艺术更是因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他们不再是死的作品,而成为其作者活的人生写照,成为了有“心”之物。

以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例,其画竹,除了尽现竹清冷含蕴的神髓之美,也赋予其笔下的竹一颗心,将自己的品性与竹子重叠在了一起;其写字,也是同样将人生之感悟融入其中,所以“难得糊涂”才成为其书法的名篇。

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

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书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记录的工具性特点将会越来越淡化。

B.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使中国画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

C.中国书画追求抒情艺术意境,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达到“遗貌取神”“得意而忘象”的佳境。

D.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艺术史的基本理论,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种类,它除了具有象形和指事功能外,也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是属于图画文字。

B.中国的绘画艺术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故中国画具有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具有抽象之美。

C.中国写意山水和写意花鸟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它借助水墨、淡彩等来表现绘画内容的神韵而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借助文字抽象的形来表达意境,郑板桥据此书写的“难得糊涂”,才成为书法中的名篇。

8.“书画同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出概括。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目。

梨花

阿来

①“雨打梨花深闭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都是吟咏梨花的诗句。

循着这些诗句所暗示的情感路径,我自己也来发现梨花的美丽。

依我个人的趣味,在同属蔷薇科的春花中,梨花最美。

②梨花的白是一种真正的纯净的白。

原因在于它相较其他蔷薇花更厚一些的花瓣。

白色花瓣太薄,就会被花萼的颜色所映照,白色中便渗入了别的色光。

杏花的花萼是棕红的,花瓣便白中泛红。

李花花萼为绿色,白光中便泛出如玉的绿来。

梨花被长长的绿色花柄举起来,相较花冠显得狭小的萼片的绿色就无法透过厚实的花瓣。

于是,眼前五枚花瓣组成的花冠便只是一片纯净清洁的白色了。

这白色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不像别的白色花那样反射阳光。

而是吸引着阳光,使那白色变成了一团凝固的光。

十朵二十朵由长长的绿色花柄托举着,簇拥在枝头。

而这如丝如玉的白中,还有非常漂亮的红色点缀。

花将开未开之时,花蕾松动开了,就要绽放的花蕾边上晕着一线浅浅的红。

花朵盛开了,散发隐隐的香气了,引来蜂蝶了,白色花冠中心簇生的雄蕊上,花丝顶着一点一点的红色花药。

古希腊的天神宙斯说过:

“只有短暂易逝的,才被我造得如此美轮美奂!

”难怪古人写梨花都会有些油然而生的惆怅。

面对过于美丽的东西,人很容易会生出对于造物神奇的感叹。

③梨树虽是人类成功驯化的植物之一,但还没有驯化成一种仅仅只提供花的观赏性而不结果实的那种纯粹的园林植物。

也就是说,梨在这个世界上,虽也年年开放洁白如云的花朵,但还会结下累累的香甜果实。

④在今天,我们的城市中,任何一种结出甜蜜的果实的植物的出现,肯定是对市民道德水准的一个巨大挑战。

所以,园丁们只植下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树站立在身边。

至于那些引诱我们时时想伸手的,又会于伸手的同时自感道德危机的果树就自然只能生长在城外乡下了。

梨树虽然花朵胜雪,繁盛时漾在半空如云如雾,更能妆点我们的生活,园丁们也不大会给它发放入城证,让其摇着满枝果实让脆弱的人性接受残酷考验。

⑤最近在罗马,常见街边树上挂着黄澄澄的柠檬与橙子,觉得也非常好看——挂果的树与开花的树相比,也自有一种特别的美感。

但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

我只是有点遗憾,为什么结果的树就不能站在我们城市的中间,散布比花香更为持久的果香?

⑥植物园中有几株苍老的梨树。

那天坐在树荫下,望着开花的梨树出神。

和蔷薇科的其它春天盛放的品种相比,梨树的枝干又最为虬曲苍老。

最显眼的,是梨树厚厚的树皮,黝黑,深深龟裂,主干如此,分枝也如此,更显出枝头花朵娇嫩脆弱的美丽。

仿佛是为了增加人的这种感慨,梨树也为自己制造苍老与娇美的强烈对比。

⑦一个德国植物学家说过,花是人类情感最古老的信使,让我们在观赏的同时看到自己情感深处的秘密。

梨树就是这样,从最显老的枝干上,捧举出最纯净娇美的花朵,让人深味生命的秘密——让人的情感在欣喜的同时又感到悲伤。

(选自《草木的理想国》,有删改)

9.文章开头作者引用唐宋诗人咏梨花的诗句,有何用意?

10.第②段画线句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梨花的?

请简要分析。

11.第⑤段作者写罗马街边树上所见的风景有什么作用?

12.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雪涛阁集序①

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

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

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

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

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

吁,诗至此,抑可羞哉!

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

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

或曰:

“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

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

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

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

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

注:

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

江盈科,字进之。

②鞓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

③驺子:

掌管车马的仆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为牵合勉强相合

B.摭腐滥之辞拾取

C.务矫今代蹈袭之风模拟抄袭

D.以取世嗤哉指责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盖可知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有以俚而传者旦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D.而石公袁子为之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B.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提倡复古,这是对的,但把抄袭当复古,拾取前人牙慧,屈服于旧的体式,这种做法足以使人感到羞耻。

C.作者认为江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只是有一两句语言过于通俗,进之这样做未免矫枉过正。

D.作者批驳了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文章结构严谨而又不拘俗套,独抒性灵,阐明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点。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

(2)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王勃《滕王阁序》)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3),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白居易《琵琶行》)

(4)四围山色中,。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长亭送别》)

(5)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杜甫《阁夜》)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目。

广群芳谱

(清)刘灏

六出玉盘金屈卮①,青瑶丛里出花枝。

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

(宋)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②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醵③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

①卮:

酒杯。

②水沉:

沉香木。

③酴醵(túmí):

花名。

19.这两首诗共同表现了水仙花的哪两个特征。

20.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1.阅读下面材料,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记者从10月25日曲阜市举办的第二届“百姓儒学节”开幕式上获悉,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景区将向全国教师免费开放。

这是继孔子后裔、曲阜籍市民免费游“三孔”,驻曲高校、曲阜市中小学生特殊时段集体参观免费,游客“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之后,曲阜再次向游客推出的优惠举措。

第二届“百姓儒学节”开幕式上,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说,“兴市须重教,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理应得到全社会教师群体的尊崇。

‘三孔’景区面向全国教师免费开放,将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挥儒学时代作用搭建新的载体。

据了解,为做好“三孔”景区面向教师免费开放的前期准备工作,曲阜市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座谈和调研,并就配套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论证,具体的实施方案正在制定之中。

据悉,该方案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22.下面是中国邮政发行的“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纪念”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设计的巧妙之处。

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寿之志三国也,纪魏而传吴、蜀。

夫三国鼎立称帝,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

寿独以帝当魏而以臣视吴、蜀,吴、蜀于魏何有而然哉?

此寿之失也。

噫!

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

史之才诚难矣!

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节选自苏洵《史论》)

23.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

2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

25.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滴水最容易消失在哪里?

一滴水最容易消失在大海里。

同理,一粒沙最容易消失在沙漠里,一朵花最容易消失在花丛中,一颗星最容易消失在星空中。

而一个人也如同一滴水、一粒沙、一朵花、一颗星,最容易“消失”在自己的“群”里。

上面这段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

请在这一话题范围内,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抄袭、套作,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项“埋怨”念“mán”;B项“梗概”念“gěng”,“不屑一顾”念“xiè”;D项“叱咤风云”念“zhà”。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

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如本题“埋”“剖”属于多音字,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例如多音字;一读mái,把东西放在坑里用土、雪、落叶盖上。

或指隐藏。

埋葬。

二读mán,指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责怪。

埋怨。

“扺”“胝”应该是生僻字,考生很容易读错。

2.D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关键词“没有”,选项中D项没有错别字,其他选项中应该修改为:

A项“掉书袋”;B项“声名鹊起”;C项“察言观色”。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汉字的字形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和工整书写两个方面。

高考的考查重点多为音近字、形近字和音、形相近字。

首先,我们必须做到:

1.书写时,不写不规范的汉字——“繁体字”“异体字”已经淘汰的“简化字”。

2.要注意音、形、义三者相结合,特别是意义。

3.对形似字进行整理,形成表格,集中突破。

其次,要注意以下方法:

1.语义辩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例如:

C项中“察言观色”留意观察别人的话语和神情,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结合语意,可以判断应该用“言”。

2.字形辩识法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

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

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词境或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

3.结构分析法有些成语的构词方式上有个特点,前两个字和后连个字的结构相同,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反,据此规律,可以有效的防止错别字。

5.语音辨识法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随着就把字写成了别字。

6.来源结合法一些成语有一定出处,要么从神话传说中来,或从寓言故事中来,或从名言名句中来,联系其本源出处,易判断字形。

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题干问的是“运用正确”。

答案选择A项。

A项“穿靴戴帽”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的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故云。

此处符合句意,正确。

B项“高妙”指高明巧妙,美善之至,形容技艺高超,此处形容天然的色彩结合,不当。

C项“倾巢而出”巢中一个也不剩,整窝的鸟儿全出来,含贬义,常用来形容敌人等。

D项“节余”因节约而剩下的钱物,此处句中并不强调节约这层意思,应该用“结余”,结算后余下的钱物。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比如A项“穿靴戴帽”。

第二,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

比如C项“倾巢而出”。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病。

题干问的是“没有语病的一项”答案选D。

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这”指代不明;B项语序不当,“他们”位置放在“一方面”之前;C项逻辑不通,上下句无充分的因果关系。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比如B项语序不当,“他们”位置放在“一方面”之前;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比如C项逻辑不通,上下句无充分的因果关系。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

首先应浏览所给的语段和句子,把握中心意思,再看所给的小句子,借助关联词、指代词等把握句和句之间的关系。

题中③说神话和传说无处不在,引出⑥这一中心句。

②⑤是解释我喜欢的原因,⑤“而且”表明递进,⑤紧接②。

①④说神话对我的影响,①是写记忆中,④是写笔下,所以④在最末。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1.抓中心。

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题中⑥总起话题。

2.抓思路。

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

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本题重在逻辑顺序。

3.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4.抓语境。

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

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6.C

7.D

8.

(1)都起源原始图画。

(2)笔墨运用上有共同规律。

(3)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

(4)都融入了感情、品性、人生感悟。

【解析】

6.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C项主观臆断,文章第四节中“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并不是选项中的“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达到‘遗貌取神’‘得意而忘象’的佳境。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选项。

C项主观臆断。

7.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本题比较简单。

D项张冠李戴,错解原因,不是因为“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借助文字抽象的形来表达意境”,而是书写融入了人生感悟,郑板桥书写的“难得糊涂”,才成为书法中的名篇。

【考点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