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229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docx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北师大版

记叙文阅读

一、(2017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14分)

扁担的使命

①在乡下,扁担是游走在生活边缘的一个苦行僧。

它总

是在最忙碌的季节受命,日复一日在乡亲们的肩上负重修行

扁担是可以在僻静的角落里孤独地存在的,属于那种十天半

月、三年五载都不发一言不懂抗议的物件。

②被大风刮起的沙尘蒙住脸面了,让弃逃的蜘蛛扯满蛛

丝了,它依然处之淡然,忙时一颤一颤地按摩着人们双肩上

肌肉的酸痛,闲时则兀自去咀嚼和丈量光阴的长短。

③扁担在被主人的呼来喝去中,练出了宠辱不惊的能耐

给它随便选一个地方,就能毫无怨言地安身。

我家的扁担,

搁置最多的地方是门后侧,还有过道和敞篷内。

扁担留给我

 

的印象,琐碎而深刻,断续而清晰。

④地瓜地里,父亲双手握住镢把,抡起镢头,把地瓜从

泥土里勾拽出来。

鼓胀的地瓜从泥地里打个滚儿翻上来,被

父亲的大手一把捉住,丢进条筐。

装满两个筐,拿出扁担插

到筐系下,用筐绳胡乱一缠一绕,弯下腰挑起来就走。

片刻

前还直挺挺的扁担,在父亲起身的一刹那放弃了抵抗,像一

个学会了妥协的智者,适度弯下两端。

倔强的扁担,在父亲

迈步前行时,改掉了惯有的坏脾气,随着肩膀的耸动一起一

伏地屈伸着,给身下的肩膀争取到一松一紧的呼吸机会。

⑤一条好扁担,即使负重时,也不太压肩膀。

它用恰当

的颤动,顺滑的表面,抵消掉相当的压力。

扁担的材质和打

磨格外讲究。

山村适合做扁担的木材,首选刺槐。

⑥那天,外面点点飘雨。

父亲用锯子、砍刀、刨子和手

 

锛,把一根两米多长的干刺槐段从中间纵开两半。

刺槐是在

遮阳的地方阴干过的。

晒干的刺槐木易开裂,做不成扁担。

分开两半的木块,像厚厚的木板。

先断去木板两端瑕疵,根

据主人的身高,留长到一米七或一米八左右。

再用砍刀砍薄

两侧宽边,削薄木板的厚度。

⑦砍修成型的木板,只是个雏形,还算不得扁担。

只有

用刨子刨平,砂纸打磨光,才可能成为扁担。

父亲用砍刀、

手锛一阵拾掇,再用刨子贴着木板一下下前推。

若力度拿捏

得好,每一次推出刨子,都能在刨顶中央的凹槽内开出一朵

散发着木香的卷花。

⑧我家的扁担,不管哪一条,都不是花瓶那样的摆设,

都是响当当的负重者。

一条好扁担,可以分担肩膀的重压,

可以驱赶切肤之痛。

 

⑨父亲一米六左右,长得精瘦。

挑柴草、黄梨、山楂、

地瓜、花生、肥料等,山上有的,不管在哪,他都能用扁担

挑行。

我四五岁前,父母去山上干农活,还常常把我、妹妹

和茶饭放在两边的筐里,挑来挑去。

村里的山路窄、滑、陡

斜,上了肩的扁担,中途找不到歇息的地方。

乡亲们在挑山

的过程中摸索出一个换肩的诀窍:

一手轻托,一手引勾,让

扁担在两侧肩膀上绕着脖颈后部平滑过渡。

只一旋,压力就

轻轻柔柔转移了位置。

要完成左右换肩的动作,技巧之外,

更重要的是扁担的质量。

一条粗糙、破旧、笨拙、张嘴的扁

担,是轻易换不成肩的。

硬换,肩膀定会被啃伤。

⑩忙碌与清闲,上岗或下岗,扁担身不由己。

它的使命

是负重。

它不能挑起山村的历史和阴晴,却能像绣花针那样

以磨损生命为代价,缝补生活中一个个破碎的压力。

扁担常

 

被冷落,却不怨憎,像个苦行僧那样,以负重的形式,留下

行进的身影。

⑪角落里那条扁担,只是家里极其普通的一条,与村里

其他人家的没什么不同。

闲置起来的它们,身上绘满了蛛网

和尘埃。

轻轻一吹,薄尘即乱了阵脚,慌得乱七八糟的,重

的呼啦啦流泻,轻的寻着光线升腾。

可扁担从来不惧惊扰,

纹丝不动地候在那里,不温不火、不卑不亢的,正在恭迎下

一次负重。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5日)

1.纵观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分)

1.(3分)用“苦行僧”形容扁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用扁担“总是在最忙碌的季节受命”“可以在僻静的角落里孤

独地存在”统领全文。

 

【解析】通读全文,明确文章围绕题目“扁担的使命”组材

行文。

细读第①段,该段则运用段首中心句的形式交代了扁

担的使命,然后分忙时与闲时两种情况分述。

对照全文内容

全部是围绕这两种情况来写的,所以第①段有统领全文的作

用。

这一段语言表达极富情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

片刻前还直.挺.挺.的扁担,在父亲起身的一刹那放弃了抵

抗,像一个学会了妥.协.的智者,适度弯下两端。

2.(3分)“直挺挺”形容笔直的样子,写出扁担静置时的状

态;“妥协”意思是让步以避免冲突、争执,写出扁担负起重

物时适度弯下两端的情状。

两个词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生

动形象地刻画出扁担不同时候的不同样子。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分)

 

它不能挑起山村的历史和阴晴,却能像绣花针那样,以

磨损生命为代价,缝补生活中一个个破碎的压力。

3.(3分)示例:

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扁担”比作“绣

花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扁担在山村生活中的重要性,表达

出作者对扁担的赞美之情。

【解析】该句中“像”为比喻词,可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可从修辞角度入手分析。

联系全文,明确该句写扁担在山村

生活中的作用,具体分析即可。

4.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2分)

4.(2分)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

【解析】第④段中写父亲挖地瓜、挑担子的动作足见父亲的

能干;第⑥⑦段中父亲做扁担的过程足见其聪明智慧;第⑨

段中概述父亲的作为足见其勤劳。

将这些综合起来,文从字

 

顺表达即可。

5.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生活的认识。

(3分)

【材料】针有时也不愿见缝插针了,生活中,飘逸的绸、

富丽的缎极为罕见,更多的是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坚硬的

细节需要穿凿。

就这样,同样是金属做的,顶针必须去顶那

根针,顶它,支援它,让它不要中途退下来;用力,再用力

到鞋底的那面,到布的那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去看看,

再回来,认认真真缝补日子。

5.(3分)示例:

生活不会一帆风顺,要像顶针一样顶住困难

迎难而上;生活不会惊天动地,要像扁担一样不温不火、不

卑不亢。

【解析】材料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顶针”这一物

件的特点与作用,抓住“生活”,感悟其“顶”“用力”体现

 

的“人性”。

文本内容写扁担这一生活用品,从中找出具有“人

性”特征的品质。

两者结合起来,即可总结得出本题的答案。

二、(2017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14分)

不是每片荷叶下都有莲藕

清山

①姨家在乡下,姨父包了一片水塘,种莲藕。

②夏季最热的日子,酷暑难耐,但一想到姨家那片荷塘

一股清凉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

暑假里,带孩子去姨家走亲

戚,说白了,是把姨家那个小村当成了避暑山庄。

在姨家只

坐了一小会儿,我和孩子就迫不及待地要跟着姨父去看荷花。

③水塘不大,但密密麻麻站满了荷,她们穿着一样的绿

色超短裙,在水波的荡漾中轻舞。

荷的腰肢纤细轻柔,荷的

裙袂蝉翼飘然,一片片的荷叶犹如鱼儿在水中放出的风筝,

 

碧水是鱼儿的蓝天。

整个荷塘里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荷香,清

新而又甜蜜。

深吸一口气,唇齿留香,被太阳炙烤得有点发

了蒙的脑袋,瞬间变得清朗了许多。

荷叶间点起了数不清的

“火炬”,“火炬”发出的是柔和的粉红色的光团。

绽放的荷

花,犹如美丽少女的笑颜,怕是观世音来了,也不忍在花上

落座。

败了的荷花,也自有她的风景,一个个墨绿色的莲蓬

恰似是一只只放倒了的淋浴喷头。

姨父划着一条小木船,载

着我们在荷塘中穿行,阳光炽热,他折了几片荷叶,让我们

顶在头上。

又摘了几个莲蓬让我们品尝。

剥开蜂窝一样的莲

蓬,浅绿色的莲子仿佛调皮的孩童蹦入到手心。

10岁的女儿

抢先把莲子扔到嘴里,嚼了一口,又吐了出来。

新鲜的莲子

要去芯才能吃的。

我笑着示范给女儿看,去除了莲子芯的莲

子,清香爽口,令我和孩子都欲罢不能。

 

④姨父穿上皮裤,要下水挖莲藕招待我们。

几根普普通

通的莲藕,姨能做出十几道味道迥异的美味。

我看到小船上

还有一条皮裤,也跃跃欲试,提出要和姨父比赛,挖莲藕。

姨父身材瘦小,年轻力壮的我自信在挖莲藕上不会输给他。

荷塘里的水只有齐腰深,但水底有一层厚厚的淤泥,走在水

中,我感觉好像陷入泥潭里,举步维艰。

而姨父动作轻巧,

已经轻松挖出一条胳膊长的大莲藕。

我贪功心切,专拣大荷

叶底下摸索。

但几次都无功而返。

姨父提醒我道:

挖莲藕是

有技巧的,最招摇显摆的大荷叶下一般都没有莲藕,不起眼

的、叶子较小的荷叶下才可能有莲藕;并且莲藕生长的方向

和荷叶生长的方向是一致的,选准了目标荷叶,然后顺着荷

叶的方向,用脚在荷叶下的水中摸索、踩踏,就可以轻易地

把莲藕挖出来了。

按照姨父传授的方法,我果真也挖到了两

 

根莲藕。

看着手中的莲藕,我若有所悟:

不是每片荷叶下都

有莲藕,不是每次努力都有结果。

⑤依照民间的说法,人吃了多孔的莲藕,似乎脑袋就会

开窍,变得聪明许多。

在我眼里,荷定然也是一种聪明的植

物,在水面上,她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风姿和优雅;在水下,

她也没有忘记结出丰硕的果实。

1.本文围绕“莲”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3分)

1.(3分)赏荷花,吃莲蓬,挖莲藕。

【解析】第②段“我和孩子就迫不及待地要跟着姨父去看荷

花”,紧接着第③段就用大量篇幅描写荷塘的美景以及吃莲蓬

的乐趣,第④段则侧重写了挖莲藕。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10岁的女儿抢先把莲子扔到嘴里,嚼了一口,又吐了出来。

 

2.(3分)三个动词“扔”“嚼”“吐”连用,生动传神地写出

了女儿抢莲子时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和吃到未去莲芯的莲

子时的窘态,衬托了女儿的愉悦心情,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解析】“扔”“嚼”“吐”这三个动词都是描写女儿吃莲子的

场景,充满童真趣味,充分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烘托了

欢快的气氛。

3.文章第④段描写“我”与姨父比赛的场面运用了什么写作

手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3.(3分)运用对比写法,通过对“我”与姨父挖藕比赛的描

述,突出了姨父的精明能干,经验丰富,也为下文“我若有

所悟”做铺垫。

【解析】定位到第④段,这段将姨父采藕的能干与“我”的

笨拙不得法相对比,同时,引出了下文“我”的“若有所悟”。

 

4.文章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2分)

4.(2分)写出了荷的风姿优雅、果实累累,表达了作者对荷

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作者通篇写荷,从食用到观赏价值,作者对荷花赞

不绝口,画波浪线的句子展示了荷花既有外在的优雅,又有

内在的实用,内外兼修,作者的赞美之意跃然纸上。

5.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题目“不是每片荷叶下都有

莲藕”的理解。

(3分)

5.(3分)最招摇显摆的大荷叶下一般都没有莲藕,不起眼的

叶子较小的荷叶下才可能有莲藕,这启示我们,不是每一次

努力都有收获,只有选准目标方向,找到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解析】第④段写“看着手中的莲藕,我若有所悟:

不是每

 

片荷叶下都有莲藕,不是每次努力都有结果”,由此句可知作

者所要表达的是只有找到方法,才能成功。

三、(2017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16分)

住在自己的美好里

丁立梅

①一只鸟,蹲在楼后的杉树上,我在水池边洗碗的时候

听见它在唱歌。

我在洗衣间洗衣的时候,听见它在唱歌。

泡了一杯茶,捧在手上恍惚的时候,听见它在唱歌。

它唱得

欢快极了,一会儿变换一种腔调,长曲更短曲。

我问他:

“什

么鸟呢?

”他探头窗外,看一眼说:

“野鹦鹉吧。

②春天,杉树的绿来得晚,其他植物早已绿得蓬勃,叶

在风中招惹得春风醉。

杉树们还是一副大睡未醒的样子,沉

在自己的梦境里,光秃秃的枝丫上,春光了无痕。

这只鸟才

 

不管这些呢,它自管自地蹲在杉树上,把日子唱得一派明媚

偶有过路的鸟雀来,花喜鹊,或是小麻雀,它们都是耐不住

寂寞的,叽叽喳喳一番,就又飞到更热闹的地方去了。

唯独

它,仿佛负了某项使命似的,守着这些杉树,不停地唱啊唱一定要把杉树唤醒。

③那些杉树,都有五六层楼房高,主干笔直地指向天空

据说当年栽植它们的,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他领了一批孩子

来,把树苗一棵一棵栽下去。

一年又一年,春去春又回,杉

树长高了,长粗了。

校长却老了,走了。

这里的建筑拆掉一

批,又重建一批,竟没有人碰过它们,它们完好无损地,甚

或是无忧无虑地生长着。

④我走过那些杉树旁,会想一想那个校长的样子。

我没

见过他,连照片也没有。

我在心里勾画着我想象中的形象:

 

清瘦,矍铄,戴金边眼镜,文质彬彬。

过去的文人,大抵这

个模样。

我在碧蓝的天空下笑,在鸟的欢叫声中笑,一些人

走远了,却把气息留下来,你自觉也好,不自觉也好,你会

处处感觉到他的存在。

⑤鸟从这棵杉树上,跳到那棵杉树上。

楼后有老妇人,

一边洗着一个咸菜坛子,一边仰了脸冲树顶说话:

“你叫什么

叫呀,乐什么呢!

”鸟不理她,继续它的欢唱。

老妇人再仰头

看一会,独自笑了。

飒飒秋风里,我曾看见她在一架扁豆花

下读书,书摊在膝上,她读得很吃力,用手指着书,一字一

字往前挪,念念有声。

那样的画面,安宁、静谧。

夕阳无限好。

⑥某天,突然听她的邻居在我耳边私语,说那个老妇人

神经有些不正常。

“不信,你走近了瞧,她的书,十有八九是

倒着拿的,她根本不识字。

不过,她死掉的老头子,以前倒

 

是很有学问的。

⑦听了,有些惊诧。

再走过她时,我仔细看她,却看不

出半点感伤。

她衣着整洁,头发已灰白,却像个小姑娘似的

梳成两只小辫,活泼地搭在肩上。

她抬头冲我笑一笑,继续

埋头做她的事,看书,或在空地上打理一些花草。

⑧我蹲下去看她的花。

一排的鸢尾花,开得像紫蝴蝶舞

蹁跹。

而在那一大丛鸢尾花下,我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小野花不过米粒大小。

它们安静地盛放着,粉蓝粉蓝的,模样动人

我想起不知在哪儿看到的一句话:

你知道它时,它开着花;

你不知道它时,它依然开着花。

是的是的,它住在自己的美

好里。

亦如那只鸟,亦如那个老妇人,亦如这个尘世中,我

所不知道的那些默默无闻的生命。

⑨大凡这些,都是住在自己的美好里……

 

1.阅读全文,仔细体会文题“住在自己的美好里”的深刻含

义。

(2分)

1.(2分)表面上写人们应该享受生命的美好,不必在意外界

的影响,深层上写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在文中,作者借鸟、杉树、老校长、老妇人、鸢尾

花这些最平常的物或人,展现出了平常生活里一些最美好的

存在,而这些人或物共同的特征就是按照自己的本性抑或本

心生存,不去过多理会他人的眼光,作者由浅入深,表面上

看通篇写的是人或物或景,实则蕴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

追求。

2.本文选取了“住在自己的美好里”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

(4分)

2.(4分)①一只鸟,蹲在杉树上,自由自在地唱歌;②老校

 

长栽植杉树;③老妇人自由自在地看书、打理花草;④鸢尾

花、小野花盛开着。

(共4分。

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由第②段“这只鸟才不管这些呢,它自管自地蹲在

杉树上,把日子唱得一派明媚”,第③段“据说当年栽植它们

的,是一个学校的校长”,第⑤~⑦段写老妇人读书和打理花

草,第⑧段写鸢尾花和小野花的绽放,根据这些细节可提炼

勾勒出画面。

3.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表达作用。

(3分)

3.(3分)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鸟雀以人的性格

生动形象地写出鸟雀的欢悦,喜欢热闹的地方,与下文那只

鸟不在意世人的眼光,用心为自己歌唱作对比。

【解析】内容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鸟雀以人的思

想情感(耐不住寂寞的),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过路的鸟喜

 

欢热闹的本性;结构上,与本段以及下文中提到的独自歌唱

不理会外界喧嚣的鸟作对比,使这只鸟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文章的主题。

4.结合语境,揣摩第⑦段中“我”“听了,有些惊诧。

再走过

她时,我仔细看她,却看不出半点感伤”时的心理活动。

(3分)

4.(3分)示例:

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人人都以自己的生活轨

迹生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情态,这位老人生活得多

自在啊!

她在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自由自在地做生活的主

人。

我以后也要更加珍惜生活,让人生充满快乐和温馨。

【解析】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全文主旨来分析,文中对老妇人

的细节描写“却看不出半点感伤。

她衣着整洁,头发已灰白

却像个小姑娘似的,梳成两只小辫,活泼地搭在肩上。

她抬

头冲我笑一笑,继续……”,从这句话看出,老妇人的两个小

 

辫是不太符合她的年纪的,但是老妇人却丝毫不在意外人的

眼光,依旧快乐地生活着,点出“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即可。

5.理解文章第⑨段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4分)

5.(4分)含义:

既指文中鸟、植物和人住在美好里,也暗含

着希望一切住在美好里这一主题。

作用:

①总结全文,照应文章的题目,起点题的作用;②是

文章的文眼,有力地点明“一切都住在自己的美好里”的深

刻主题;③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解析】内容上,这句话一语双关,文中杉树上唱歌的小鸟

种树的校长,独自打理花草的老奶奶,默然开放的鸢尾花和

小野花都是住在自己的美好里,同时也暗含了作者期望住在

美好世界的愿望;结构上,呼应文章标题,也点出了文章主

题,是全篇题眼,给人思考的空间,令人深思。

 

四、(2017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3分)

草木智慧

顾晓蕊

①下了大巴车,沿着一条清幽的小路向前走,两边芳草

萋萋。

我在一片白桦林处停下,几乎是奔跑着冲进树林中。

②林中的白桦树有几十或上百年树龄,却依然身形如少

女,有着不老的容颜。

它们之所以被时光遗忘,相传与爱情

有关。

成吉思汗西征路上,大军休整时,一位士兵在白桦林

中遇到美丽的牧羊姑娘,两人一见倾情。

誓言还没来得及说

出口,战士却战死沙场。

姑娘把思念刻在白桦树上,一双双

眼睛是她永远的守望。

③在我看来,刻在白桦树上的思念,已超越爱情,是比

爱情更宽广的爱。

桦树皮晒干后是中药材,祛除百病,连它

 

忧伤的眼泪,也被称为“森林饮料”。

④如果说白桦树无私的爱,濯洗着我的心灵,那么见到

豪迈粗犷的“大漠硬汉”胡杨树的刹那,带给我的是另一种

震撼和惊叹。

⑤在克拉玛依的乌尔禾区,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上,我第

一次见到胡杨林。

远看一棵棵胡杨树,虬结盘曲,苍劲古朴伫立于天地间。

⑥我轻轻地走近,用目光摩挲着刻满岁月沧桑的树干,

细细地,一寸寸地看着,越看越心惊。

你看,这一株胡杨原

已干枯,树皮干瘪、粗糙,树的一侧却长出新枝,挂满鲜绿

的叶子。

那株雕像一般的胡杨,拦腰而断,树枝被剥离一光

露出白骨般的树干。

它却死而不倒,挺起一身硬骨,留住最

后的尊严。

 

⑦再往里走,有几株枝叶青郁的胡杨。

细看一棵树上竟

有三种叶子,有的狭长如柳,有的圆润如杨,有的清逸如枫分别意味着少年、中年和老年。

⑧胡杨树耐旱、耐寒、耐盐碱、耐风沙,是悲壮大漠中

的英雄树。

我一次次地抚摸它们,仿佛有一种力量蔓延而来

传遍我的全身,不由感叹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坚韧以及永

不放弃的爱。

⑨在戈壁与沙漠中行走,我的目光还不时被一些低矮的

植物牵动。

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一蓬蓬的骆驼草,根连着

根,叶牵着叶,形成散落或密集的草团。

那点点苍绿,在空

茫的戈壁中,显得格外醒目和壮观。

⑩骆驼草又名希望草,钢的茎,剑的叶,倔强地向空中

舒展着。

外表看起来如此纤弱的植株,却根系发达,在黑暗

 

中逶迤着,水有多深,根就扎多深。

它们既生于斯,长于斯便从不气馁,亦无怨怼,智慧而从容地活着。

在戈壁荒原上,如果你看到一团团燃烧的“焰火”,那是妩媚

的红柳了。

一簇簇红褐色或粉红色的花,米粒般大小,开得

细碎而稠密。

它们在青碧的枝头上摇曳着,跳跃着,似红雾

涌动,又绚如落霞。

⑪风吹来,花如潮水般起伏起来,这才知什么叫“花潮”

有潮的那种气势。

若在公园或河边见到这般景致,倒也寻常

可这是极度干旱的荒漠之地,怎不叫人钦佩称奇呢?

⑫红柳的根须蜿蜒于地下,最深可达二三十米,能防风

固沙,是沙地中的“铁娘子”,它的枝叶还可入药。

红柳的坚

毅与淡然,让我想起那么一群人。

在寂寥的旷野中,总会遇

见许多白色的“大风车”,不知倦怠地旋转着,它的背后是无

 

私坚守的电力人,他们也是扮靓戈壁的“红柳”。

⑬我发现与这里的草木对视,需要一些勇气,每次遥望

凝思,都是一次对心灵的叩问。

草木是有思想,有大智慧的

它们懂得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并竭力将根扎深扎牢,尽现

生命极致之美。

由此而想,在草木面前,人显得那么庸常渺

小,理应谦卑些,再谦卑些。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1期)

1.文章写自己与四种草木对视,充满深情。

请依据原文,在

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4分)

 

 

骆驼从不气馁,亦无怨怼,智慧而从容地活着,草牵动“我”的目光

红柳

 

1.(4分)生命的顽强、坚韧以及永不放弃的爱令“我”

感叹,坚毅与淡然,叫人钦佩称奇

【解析】描写“我”看到胡杨的感受的句子在第⑧段,可概

括出“我”的感受是“生命的顽强、坚韧以及永不放弃的爱

让人感叹”;描写“我”看到红柳的感受的句子在第~段,根据

原文“怎不叫人钦佩称奇呢”“红柳的坚毅与淡然,让我想起

那么一群人。

”可概括出“坚毅与淡然,叫人钦佩称奇”。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好在哪里。

(4分)

(1)细看一棵树上竟.有三种叶子,有的狭长如柳,有的

 

圆润如杨,有的清逸如枫,分别意味着少年、中年和老年。

(1)(2分)“竟”字表示出乎意料,用在句中表现了“我”

对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见到顽强生长的胡杨树时内心的震撼和

惊叹。

(2)骆驼草又名希望草,钢的茎,剑的叶,倔.强.地向空

中舒展着。

(2)(2分)“倔强”形容人刚强不屈,在句中运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突出了骆驼草在戈壁上坚强生长的毅力,表达了

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若在公园或河边见到这般景致,倒也寻常,可这是极度干

旱的荒漠之地,怎不叫人钦佩称奇呢?

3.(2分)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将“在公园或河边的

 

红柳”与“荒漠之地的红柳”进行比较,突出荒漠红柳生命

力的顽强,并用反问的语气表达出作者对红柳的钦佩之情。

4.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4.(3分)卒章显志;升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草木顽强、

坚韧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精神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五、(2017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16分)

一爱两千里

葛闪

①十年前,他在南方一个电子厂上班。

薪资微薄,晋升

遥遥无期,日子过得苍白无力。

②一开始,只要法定节假日,他都是要回家看母亲的。

但这种“孝”也不过坚持了两年——从第三年开始,他就很

少回家了,即便春节也如此。

他宁愿和厂里的工友一起值班

 

也不想回家过春节。

和他有相同想法的不止他一个人,好几

个工友亦如此,而他们共同的谎言就是对家里人说:

“春节加

班,工资是平日的三倍哩!

③其实,他们只是羞于回家。

记得前两年春节回家,家

乡人总是问工资涨到多少,女朋友找好没,而这些对于他们

来说,都是短时很难实现且羞于启齿的。

他们的问话,如直

插肺腑的毒刺一样,令他们尴尬并痛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