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423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7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货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运.docx

《货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运.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运.docx

货运

第三章货运

第四章早在唐代,已有日本遣唐使经吴淞江至苏州。

到宋朝,上海地区每年都有航行安南(今越南)、日本、新罗(今朝鲜半岛)商船进出。

出口丝绸、瓷器、书籍换回国外的珠宝、香料和药材。

但直到清之前,上海远洋运输和对外贸易规模很小。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正式开港后,外国商船纷纷涌入上海港。

咸丰二年(1852年)上海港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口。

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1873年1月17日)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翌年派轮船“伊敦”号远航日本,开始打破外商对上海远洋运输业的垄断。

但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商船管理和技术落后,不久即被外商排挤出远洋行列。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华资轮船业损失惨重,上海对外贸易和远洋运输被日本侵略者霸占。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远洋运输一度复苏,轮船招商局接收数百艘轮船,并从国外购买一批商船,投入了国际商业运输。

但上海远洋运输业仍由美英等外国船公司所垄断,中国船在远洋运输行列所占比例很小。

民国35年起,上海轮船多数被国民党军队征用,为其内战服务,航行国外的远洋船更少。

民国38年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岛,把上海30余万吨江海轮船大部分劫持到台湾。

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海上禁运和经济封锁,中国远洋运输业陷入困境。

外贸运输只能依靠租船和外国班轮以及中波等合营公司的船舶。

1964年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成立,开创了上海远洋运输业的新局面。

公司成立不久,即派船航行日本和朝鲜,以后远洋船舶增加,航行区域不断扩大。

货源组织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开始建立自己的运价体系。

1970年后上海远洋运输公司船队开始壮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上海远洋运输业全面发展,从事远洋运输的船公司不断增加,远洋船队迅速壮大,到1986年底上海经营远洋运输的船公司有6家,年运量达2080.07万吨,比1978年增长1.2倍。

中国远洋船队承运货物,已占国家进出口货物的75%以上。

到1992年上海远洋运输全年货物运输量达3259余万吨,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第一节 货种、运量

    

上海远洋运输始于唐末宋初。

华亭港和青龙港是当时上海地区对国内外贸易和停靠船舶的主要港口。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迁都临安(杭州)称南宋,上海更靠近国家政治经济中心,成为南宋首都通海口之一。

至迟在咸淳三年(1267年),上海设镇,置市舶提举司,上海港取代青龙港和华亭港。

明永乐二年(1404年)上海河道整治后,黄浦江逐渐形成,河道变宽、变深,上海港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主要港口之一,此后明朝和清朝初期几度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和远洋运输发展缓慢。

对国外贸易和远洋运输主要有两个地区。

一是东区至日本、朝鲜等地。

二是南区至南洋群岛(东南亚)各国。

上海出口到日本的货物主要有生丝、纱绫、棉布、纸张、茶叶、药材。

进口则以铜、银居多,其次为海产品、漆器和珍珠等。

与南洋诸国交往不及日本多。

开往南洋的船比去日本的大,用从上海运出的丝绸、棉布、陶瓷器换当地的砂糖、苏木、槟榔、樟脑、檀香和珍珠等物品。

上海与西方国家的海上交往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

清道光元年(1821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接受英商查甸洋行委托,在嵊泗列岛西北端小羊山对上海走私鸦片,并三次北上对中国沿海进行探察。

道光十二年,东印度公司又派林赛伙同郭士立乘“阿美士德号”鸦片船,从澳门起锚,沿中国东南沿海航行,6月20日第一次到达上海吴淞口,要求通商,被清政府拒绝。

在此之后,吴淞口外形成“海市”,西方国家鸦片船运货至吴淞口,通过中国民船走私“转贩苏州省城并太仓,通州各路;而大部分则归苏州,由苏州分销全省,及邻境之安徽、山东、浙江等处地方”。

其销售规模一般是“大县每日计银五六百两,小县每日计银三四百两”。

[见《上海港史(古、近代部分)》第97页]

道光二十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主义者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接着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攫取了一系列特权。

道光二十三年上海正式开埠后,作为中国航运枢纽的上海港开始高速发展,进出船增加。

是年有7艘,约2000吨外国商船进入上海港,翌年有44艘外国商船进港。

道光二十九年进入上海港船已超过133艘,载货超过5.24万吨。

到咸丰二年(1852年)进一步增加,仅据1~9月统计,就有182艘(78165吨)外国商船进入上海港,其中英国船103艘,38420吨,美国船66艘,36532吨。

是年,上海进出口贸易额和进出船舶数均超过广州港,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口。

同治十二年(1873年)闰六月,招商局派新购轮船“伊敦”号从上海装载客货远航日本神户、长崎等地。

此后,上海对外贸易和远洋运输继续发展。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上海对外贸易值上升到2964万英镑,比道光二十四年增加两倍。

咸丰七年(1857年)比道光三十年又增加3.1倍。

 

1843~1863年上海进出口贸易值情况表

年份

进出口额

进口

出口

货值单位

1843年11月17日至年底

580901

433729

147172

沪平银两

1844

988863

501335

487528

英镑

1845

2568729

1224079

1344650

英镑

1846

2593132

1066172

1526960

英镑

1847

2526528

1009229

1517299

英镑

1848

2112110

806495

1305615

英镑

1849

2963988

1209332

1754656

英镑

1850

11929

3908

8021

千西班牙元

1851

14721

4318

10403

千西班牙元

1852

15584

5303

10281

千四班牙元

1853

7724

1843

5881

千英镑

1854

39239980

4905628

224334352

四班牙元

1855

41845473

9080138

32765335

西班牙元

1856

35972249

7258491

28713758

四班牙元

1857

49207828

15863393

33344435

西班牙元

1858

49640808

1917049

30623759

沪平银两

1859

87432704

46516030

40916674

沪平银两

1860

89390696

56284305

33106391

沪平银两

1861

84161147

51861825

32299322

关干银两

1862

110692490

74153363

36539127

关平银两

1863

131997570

93512105

38485465

关平银两

说明:

(1)1859年前无海关统计,资料引自《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不包括鸦片货值。

1沪平银两约合7先令,l西班牙元约4先令6便士。

(2)1859年资料引自《上海海关志》,进出口包括往来国内通商口岸货值,进出口日本的金银因不报关,故不包括往来国内通商货值。

沪平银两114.4两=关平银100两,每两约合6先令6便士。

(3)1855年,进出口额原数误计为42573473西班牙元,现予以改正。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美、法、德等国依仗与中国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特权,以及各国所拥有的先进交通电讯技术和方便的金融信贷等手段,对上海加强了商品的输入和输出,上海对外贸易值从同治三年(1864年)的5441.9万关两(白银),上升到同治九年的7641.3万关两,增长40.4%,光绪六年(1880年)为9005.5万关两,比同治九年增长17.8%。

光绪二十六年上升到19723.4万关两,比光绪六年又增长119%。

进入20世纪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争夺,继商品输出后又向中国攫取了设厂权,筑路权,开矿权,贷款权等,使商品输出成为资本输出的硬通货,贸易额迅速增长。

宣统二年(1910年)上海对外贸易额总值上升到36545.7万关两,比光绪二十六年增长85.3%。

民国9年(1920年)比宣统二年又增长53.9%。

民国19年上升到979269万关两,比民国9年增长74.1%。

民国19~26年,上海对外贸易和远洋运输处于旧中国的高峰时期。

民国26年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逐渐控制上海对外贸易和远洋运输,使之成为战争的工具。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上海轮船招商局等船公司从日伪军手中接管不少船舶,并从国外购进几十万吨轮船,开辟了一些远洋航线。

其他小轮船企业也恢复了生产。

但国民党政府热衷于打内战,国民经济衰败,通货膨胀,上海对外贸易管理混乱,远洋运输再也没恢复到战前水平。

 

1864~1948年上海对外进出口贸易值统计表

(单位:

1933年前千海关两,1933~1947年千元,1948年千金圆券)

年份

洋货进口净值①

国货出口总值②

对外贸易总值

指数

(1870=100)

出(+)入(-)超

1864

27210

27209

54419

71

-1

1870

44660

31753

76413

100

-12907

1875

43786

30808

74594

98

-12978

1880

53876

36179

90055

118

-17697

1885

58390

27655

86045

113

-30735

1890

64717

32742

97459

128

-31975

1895

92710

70200

162910

213

-22510

1900

119005

78139

197234

258

-40956

1905

248182

107962

356144

466

-140220

1910

189785

175672

365457

478

-14113

1915

183711

201438

385149

504

+17727

1920

368663

193795

562458

736

-174868

1925

422710

306185

728895

954

-116525

1930

666601

312668

979269

1281

-353933

1936

553095

362274

915369

1198

-190821

1937

508844

404672

913516

1195

-104172

1938

269092

223039

492131

644

-46033

1939

580098

594693

1174791

1537

+14595

1940

744942

1372810

2117753

2771

+627868

1941

786498③

2042450

2828948

3702

+1255952

1946

1280916920

255583677

1536500597

-102533324

1947

7986987164

3851779360

11838766524

-413520780

1948

910458

997148

1907606

+86690

说明: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海关报告中数字编制并计算指数与出入超。

864年原报告数字单位为银两,现根据1.114∶1换算为海关两。

①洋货进口净值=由外国及香港进口洋货-复往外国及香港洋货。

②国货出口总值=上海直接出口外国及香港的国货+其他口岸经上海出口外国及香港的国货。

③1941年洋货进口值786498千元,未减去洋货复出口数。

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100余年间,上海进出商品种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9世纪50年代上海出口主要商品是生丝和茶叶,占出口额的98%,其中生丝包括制品占52%,茶叶占46%。

其次为杂货等占2%,其中包括豆类,工艺品等。

进口主要是鸦片,约占进口总额的54%(1858年以前为非法走私品,该统计数仅为鸦片进口总数的一大部分)。

其次为棉织品,占34%。

再为棉纱占6%。

最后为杂货占6%,包括呢绒、米粮、食糖、海产品、煤炭、火油和铁制品等。

70年代进口商品种类增加到90余种,出口在100种以上。

出口商品主要仍为丝、茶,占总额的94%,所占比例较50年代有所下降。

其余为工艺品,棉制品等杂货。

进口主要为棉制品,占进口值的一半。

其次为鸦片占34%。

以下还有日用百杂货占10%,棉纱占6%。

19世纪末,进出商品种类和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出口丝茶和进口鸦片所占比例下降。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进口商品种类增加到250多种,出口也达到190多种。

出口商品主要仍为生丝和茶叶,所占比例下降到30%和16%。

以往出口不多的原料(包括豆、棉籽制品),植物油和皮制品及猪鬃大大增加,所占比例已上升到20%和10%。

进口主要仍为棉织品,占50%,鸦片下降到进口额的12%,以下有百杂货、机器、石油产品、金属和矿物以及煤、木材等。

进入20世纪进出口商品种类和数量进一步增加,到民国10年进口鸦片已减少到很少的比例。

棉织品比例也下降到25%以下。

民国25年出口桐油已跃居出口值第一位,占出口值的18.7%。

其次为生丝,占8.1%。

以下为茶、棉籽仁、棉饼、皮制品、蛋品、猪鬃等。

进口生产资料和原材料明显上升,主要为金属及矿砂,占11.3%,棉花占6.2%,机器5.9%,纸张5.4%,化学品5.1%,以下还有染料、纺织品、烟叶、木材、电器材料及装置,棉制品、汽油、小麦、煤油、糖、面粉、纸烟及米等。

民国26年至34年,日军侵华期间,上海对外贸易和远洋运输一直被日本控制,进出口商品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上海对外贸易和远洋运输由国民党政府接管,为其准备打内战服务。

进口商品以棉花、棉纱、工业原料,车辆、船舰以及石油产品为主。

出口以桐油、猪鬃、生丝、皮革居多。

 

1850~1900年上海主要进出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表

 

商品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出口

生丝

52

66

62

38

34

30

茶叶

46

28

32

48

30

16

杂货

2

6

6

各种原料

10

14

20

植物油

6

10

各种制造品

4

4

8

纺织品

兽皮、皮革、猪鬃

8

10

蛋和蛋制品

原棉

4

6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进口

鸦片

54

48

34

34

22

12

棉织品

34

44

50

42

44

50

杂货

6

4

10

12

16

12

棉纱

6

4

6

4

4

金属和矿物

6

6

6

机器

6

6

石油产品

4

6

原棉

木材

4

4

烟草

小麦(和面粉)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说明:

资料选自《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110页。

张仲礼主编,1990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894~1936年上海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表

商品

1894

1913

1921

1929

1931

1936

鸦片

19.8

12.3

棉制品

40.9

43.1

25.0

14.9

7.0

2.2

杂项纺织品

2.8

2.8

3.5

9.4

59

3.1

金属及矿砂

5.5

3.6

5.5

5.4

6.1

11.3

棉花

1.0

7.7

12.6

19.9

6.2

小麦

0.1

3.3

9.0

2.0

面粉

0.1

0.3

0.2

0.3

0.2

0.2

6.9

5.0

6.3

7.8

4.6

0.6

煤油

4.8

2.1

3.4

2.3

2.1

0.9

汽油

0.3

0.6

1.0

2.1

0.4

0.5

0.1

纸烟

0.2

2.9

5.3

2.5

1.3

0.2

烟叶

0.1

0.9

2.7

3.7

5.3

2.6

机器

1.1

0.9

8.4

3.0

3.6

5.9

车辆

0.5

1.4

1.4

1.0

4.0

纸张

1.5

2.2

3.5

3.6

5.4

化学产品

0.4

0.8

13

2.2

3.1

5.1

染料

1.2

4.9

4.6

3.3

3.0

4.4

木材

1.2

1.2

1.5

2.5

2.6

2.6

电器材料及装置

0.1

0.7

2.2

1.5

2.2

2.5

合计

85.1

84.5

81.6

80.6

82.0

61.4

说明:

资料选自《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113页,张仲礼主编,1990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894~1936年上海主要出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表

商品

1894

1913

1921

1929

1931

1936

39.5

27.7

28.4

28.5

17.9

8.1

14.9

12.2

4.2

9.5

9.6

6.9

豆及豆饼

0.8

3.1

1.1

1.3

1.2

2.0

桐油

0.1

1.6

1.9

3.9

3.9

18.7

籽仁、籽饼

1.4

8.6

7.8

5.8

7.6

6.7

蛋品

1.3

4.5

5.8

4,5

4.5

皮及皮制品

4.4

10.7

4.4

4.9

5.3

5.8

毛类

4.0

3.5

2.0

0.9

0.7

0.7

0.2

0.2

0.1

猪鬃

0.6

2.0

1.3

1.5

1.6

4.3

肠衣

0.2

0.4

0.4

0.5

2.1

羽毛

0.2

0.5

0.3

0.5

0.5

0.9

花边

2.1

0.8

2.5

3.6

草帽

1.4

1.0

合计

65.9

71.4

58.4

64.0

57.4

65.4

说明:

资料选自《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113页,张仲礼主编,1990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行各业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对外贸易和远洋运输遇到了种种困难。

国民党军队在逃亡台湾时几乎把所有轮船都开到了台湾,上海远洋轮船一艘未剩。

国民党军队到台湾后,骚扰甚至劫持行驶台湾海峡的国内外商船。

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和海上禁运。

中国远洋运输业难以发展。

1951年6月中国采取灵活办法,和波兰在天津共同创办中波轮船股份公司。

运输中国至波兰(包括中国至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和沿途部分港口货物。

1962年2月该公司自天津迁至上海。

拥有杂货船20艘,22.4万载重吨。

是年运货62.44万吨,周转量64.67亿吨海里。

1963年为76.78万吨,周转量76.62亿吨海里。

主要货种出口是农副产品、工艺品、土特产等。

进口多系钢铁,机械和化工品等工业生产用品。

 

1951~1963年中波轮船股份公司年货运量表

年份

运量

(万吨)

周转量

(亿吨海里)

年份

运量

(万吨)

周转量

(亿吨海里)

年份

运量

(万吨)

周转量

(亿吨海里)

1951

14.10

16.43

1956

60.21

52.79

1961

81.02

72.05

1952

23.66

25.87

1957

62.51

64.07

1962

62.44

64.67

1953

38.84

42.50

1958

80.62

64.71

1963

76.78

76.62

1954

51.02

35.74

1959

77.88

63.60

 

 

 

1955

62.40

57.17

1960

77.78

69.72

 

 

 

1964年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成立,这是上海第一家专事远洋运输的国有企业。

当时只有8艘中小型杂货船,主要航行于中国——朝鲜、日本等邻近国家。

全年完成货运量28.6万吨,周转量1.87亿吨海里。

主要货种进口钢铁,占该公司全年进口货量的30.7%,其次为非金属矿、粮食(小麦),其余为机械设备、杂货、小五金及药材,统称“其他”货种。

出口主要是粮食(大米)、非金属矿石、钢铁和其他杂货。

是年中波轮船股份公司运输进出口货物80.3万吨,周转量78.9亿吨海里,出口主要是中国的农副产品,进口多为钢材、机电设备和化工品。

1968年11月,上海远洋运输公司的万吨级杂货船“红旗”轮首次航行中国上海——西欧航线。

翌年初在国外卸完出口装运的农副产品、工艺品等杂货8353吨,回程装运机器设备、钢铁、化工品等13138吨。

上海远洋运输公司1969年完成货物运量121.2万吨,周转量15.0亿吨海里,比1964年分别增长3.2倍和7倍。

中波轮船股份公司全年货运量44.8万吨,周转量59.7亿吨海里。

从中国出口的主要货种是粮食(大米)占33.7%,非金属矿石占18.7%,其余为钢铁、矿建材料、木材和其他土特产、日用品。

进口货种主要是钢材、化肥,分别占进口运量的70%和12.2%,其余为非金属矿石(磷矿粉等)、矿建材料和其他杂货(包括机器设备、化纤、农药等)。

1970年以后,上海远洋运输公司船队迅速壮大,航区逐步增加,1975年远洋船增加到69艘,远洋航线遍及世界各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

全年运送货物410.14万吨,周转量166.65亿吨海里。

比1969年分别增长2.4倍和10.1倍。

其货种构成,进口主要是钢材、粮食、金属矿石、化肥等,分别占进口总运量的34%、19.9%、15%和12.3%,其余为水泥、煤炭、木材和其他杂货。

出口主要是粮食(大米),非金属矿石,分别占出口总量的23.4%和9.3%。

其余为水泥、木材、钢铁、金属矿石、化肥和其他杂货。

1978年上海远洋运输船已增加到136艘,其中上海远洋运输公司115艘,中波轮船股份有限公司21艘。

全年运输货物938.43万吨,周转量377.18亿吨海里。

其中上海远洋运输公司为867.55万吨,295.75亿吨海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