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环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462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自然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自然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自然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自然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自然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自然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自然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自然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自然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自然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自然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自然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自然环境.docx

《中国自然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自然环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自然环境.docx

中国自然环境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策略

(一)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地形”对应的课标要求是: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课标修订前:

说出)

注意:

行为动词由“说出”改为“概括”,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地形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有的老师讲授我国的地形,更多地注意具体的地形区,包括各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特征和分布,使学生在这里比较集中地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相对冲淡了他们对我国地形特征的认识。

建议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

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不必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学习中国地形、地势特征以后,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概括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呢?

又如何引导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进行评价呢?

下面请看一节课例。

课例:

中国的地形特征(北京二中分校包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读中国地形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

学生尝试分析我国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2.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并尝试分析地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概括中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评价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

如果我们坐火车从北京去拉萨旅游,你会觉得身体上有什么反应吗?

为什么?

(出示中国地形图、中国铁路分布图)

环节二:

概括中国的地势特征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仔细看中国地形图,说说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什么图能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呢?

(地势剖面图)

学生绘图:

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然后沿北纬36°纬线画一幅东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教师提问:

“西高东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国地势特征,从这张图上还能看出什么呢?

(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读图:

读中国地形图,请同学们说出阶梯的分界线和特点。

概括:

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讨论:

分别从气候、交通和水能三个方面讨论我国地势特征的影响。

优点:

1.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暖湿气流深入内地,受地形的抬升,易形成地形雨,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

(气候)

2.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利于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交通)

3.使长江、黄河等许多大河流经阶梯时落差大,水流急,有利于水能开发。

(水能)

缺点:

东西方向的铁路、公路施工时难度较大。

环节三:

概括中国的地形特征

教师提问:

读图,看看我国都有哪几种地形?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请大家猜一猜哪种地形在我国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阅读教材的“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验证自己的猜测:

山地33%、盆地19%、平原12%、高原26%、丘陵10%;其中山地比例最大。

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概括:

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讨论: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1)有利影响:

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不利影响:

山区多,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交通闭塞,地质灾害常见。

提升方法:

如果让你对某个区域的地形特征进行描述,你怎么描述呢?

【小结】

“中国的地形”教学策略

• 读图概括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 学会描述地形地势特征的方法

• 引导学生简要评价地形地势特征

(二)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气候”对应的课标要求是: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学习中国的气候特征之前,一般首先要从气候两大要素——气温、降水入手,学习中国气温的时间变化(日变化、年变化)和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

见下图:

接着,再学习我国的气候特征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见下图: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在教学中要提供地图、气候统计资料、气候直方图、示意图(如季风示意图)等资料,让学生概括气候特征,分析气候成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是气候复杂多样,包括自南向北跨热带至寒温带;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二是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气候。

大陆性强是我国气候的另一特征,但是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气候的大陆性不作要求。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分别结合上述气候特征学习。

可适当引导学生对我国气候特征作简单评价。

1.季风气候显著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不利:

降水不稳定,易造成旱涝灾害。

2.气候多种多样对我国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气候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饮食习惯、服饰也不同……

【小结】

“中国的气候”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归纳中国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引导学生读图说出中国的气候特征,并作简要评价。

(三)中国的河流

“中国的河流”主要涉及以下两条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我国河流的分布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可分别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的内流河。

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需要引入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但是对于外流区、内流区的具体界线分布不要求学生掌握。

所以,学生能在地图上归纳出我国外流河(外流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内流河(内流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区,即达到了本条“标准”的要求。

见下图:

2.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

课标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标修订前:

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课标修订后,对长江、黄河的要求更加细化,并注重水文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江、黄河既是我国最长的两条河流,也是自古至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两条河流,因此,无论是从代表性河流的角度,还是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长江、黄河都是地理课程必学的内容。

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与河流的水文特征密切相关,因此,河流的水文特征也是学习河流知识的核心内容。

本条“标准”将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到长江、黄河的学习中,既明确了长江、黄河的主要学习内容,又以长江、黄河为例学习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从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描述,而这些方面又在不同河段、不同季节存在差异;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明确长江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2)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选择长江、黄河在不同河段带来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

例如,黄河上游可将流量、流速、水位(落差)等水文特征与多峡谷的河谷特征结合起来,从水能资源丰富及其开发利用的角度讲述。

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方法见下图:

【小结】

“中国的河流”教学策略

★读图归纳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

★学会描述河流水文特征的思路和方法

★辩证地认识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主要涉及以下五条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1.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课标修订前: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自然资源根据来源要素一般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类型,根据属性特征又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本条“标准”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层面,将学习重点落到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分析本条“标准”,可以看出:

(1)不需要背记自然资源的概念,而应能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有哪些;

(2)知道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3)对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类型,不需要展开讲述,但可把它们作为例子,说明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4)结合生产和生活实例,渗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教育。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课标修订前: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需要运用的资料: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数据、地图、统计图表;以及一些事例。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主要有:

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以利用土地的比重大等。

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教学中,可突出耕地的特点及利用保护问题。

我国耕地有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小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这两个特点,可通过与世界主要国家(如印度、美国、加拿大等)的比较进行说明。

耕地的利用保护问题,可结合具体实例,尤其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理解我国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在时间分配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使我国水旱灾害频繁:

同一时间此地旱,彼地涝;同一地区此时旱,彼时涝。

这对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并且许多地区用水比较紧张,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

在各类资源中,水资源是学生每天生活(包括家庭和学校)常用的、不可缺少的资源,因此,由学生从生活中调查水资源浪费现象、制订节水计划等,是培养学生树立节约资源意识并规范到自己行为的一个可行的途径。

可让学生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填写下表:

家庭用水调查

你和你的家人

没有

刷牙时或淋浴中抹香皂时,有没有关上水龙头?

 

 

淘米、洗菜后的水,有没有用在别的地方(浇花、冲厕所等)?

 

 

有没有使用节水龙头或节水器具?

 

 

洗碗筷时有没有把龙头关掉?

 

 

家里的水龙头有没有漏水现象?

 

 

有没有过量使用清洁剂?

 

 

有没有把衣服储满洗衣机才清洗?

 

 

上月份你家缴付的水费是多少

 

与家人共同制订并实施家庭节水计划

看看一个月后能节约多少水

 

4.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课标修订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教学要求的延续,以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措施。

其中,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

相对而言,水库建设在我国较为普遍,而对于缺水地区,跨流域调水尤为重要。

教学时,应将学习重点落在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上。

例如,我国华北地区,原来水资源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大,水资源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此国家开始建设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的东线和中线主要用来缓解华北地区(尤其是京津地区)的水资源紧张局面。

5.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新增要求)

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

本条“标准”要求非常简单,从培养防灾、减灾意识出发,要求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这一地理国情。

学习时可以涉及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但不需要系统讲述这些地质灾害在我国的分布及成因。

关于自然灾害的内容,可以集中单列学习,也可以结合我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散到地形、气候、河流等内容中学习。

【小结】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概括自然资源的特点

渗透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意识,以及防灾减灾意识

综上所述,“中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专题的教学策略可以总结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