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584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docx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Ⅰ.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2012年福建省语文科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以及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语文)为指导,以本《考试说明》为依据,要反映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际。

命题应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

命题应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力求稳步推进,适度创新。

命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l.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考生的发展潜能。

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2.关注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注重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试题要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考生实际,具有时代气息。

3.关注考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潜能。

设置的选考内容中。

不同选考模块试题之间应有相近的难度值,体现公平性。

4.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适度体现探究件与开放性。

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试卷命制应控制恰当的阅读量、思维量和答题量。

试题答案科学、准确,评分标准合理、公正。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

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语文),确定语文学科考试内容。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了解论述类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通常为一些非指代性的词语或短语。

要求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论述类文本中特定的含义。

[例题](2011年天津卷)[略]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要求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判断选项对概念的解说是否与原文一致。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要能理解这些句子在文中特定的含意。

[例1](2010年浙江卷)[略]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A项是对引语本身内容的理解,而非对作用的分析;B项“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不正确;D项与引语内容相去甚远。

[例2](2011年浙江卷)[略]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要求在把握原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解说画线句子的具体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获取所需信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要求理解各种信息的内涵,并根据需要加以筛选、整合。

[例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略]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要求根据题意,筛选出相关信息,判断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原文第二段举例说《诗经》中的作品可以用来“颂美或者讽谏”、“发泄和申诉”,A项“并没有深刻的含意”是不正确的。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要求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及一段文字内部的层次。

[例题](2011年江苏卷)[略]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要求在划分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例1](2008年广东卷)[略]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段提出论题,中间逐层分

析“直觉”对于诗的境界所发挥的作用,末段从形象的完整性角度论述诗歌的境界。

[例2](2011年浙江卷)[略]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要求整体把握,判断选项的表述是对全文的概括,还是对部分内容的概括。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是赞成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

[例1](2011年安徽卷)[略]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要求把握文章内容,判断选项对作者观点的概括是否与原文一致。

A项在原文找不到依据;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C项曲解原文,“梦幻空间”是“想象空间”的一种,“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

[例2](2011年江苏卷)

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参考答案]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

②“挖”与“捧”

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

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要求把握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

“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的要求之一。

名句名篇默写,要求考生书写规范。

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段落)如下:

荀子《劝学》(“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

韩愈《师说》

杜牧《阿房宫赋》

苏轼《赤壁赋》

《诗经·氓》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

李白《蜀道难》

杜甫《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信可乐也。

”)

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

李密《陈情表》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刘禹锡《陋室铭》

周敦颐《爱莲说》

范仲淹《岳阳楼记》

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例1](2010福建卷)[略]

[例2](2011北京卷)[略]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

要求正确补写空缺部分。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

要求正确补写空缺部分。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要求考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判定或解释。

[例1](2011年全国卷)[略]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要求理解四个实词在文中的意思,然后辨析判断,选出四个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

C项的“延”在古代汉语中有多个意思:

①伸长,延长;②蔓延,扩展;③引进,迎接;④邀请;⑤通“埏”,墓道。

在本处解释为“邀请”。

[例1](2010年上海卷)[略]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要求写出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古代诗文中文言虚词的数量多,常见的有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题](2011年山东卷)[略]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与辨析的能力。

要求结合原文语境判断四个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与课内相应的四个文言虚词进行意义和用法异同的比较。

A项“于”,前者为介词,意思是“在”;后者为介词,意思是“和、与”。

B项“而”,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

C项“则”都是连词,意思是“那么”。

D项“之”都是助词,前者用于主谓之间,没有具体含义;后者相当于“的”。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考查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句意来进行。

[例1](2011年北京卷)[略]本题考查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能力。

要求根据原文语

境判断四个句子省略的成分,并对四个选项的正误进行辨析。

D项没有转折的意思,补出的“然”是个转折连词,不符合文意。

[例2](2011年安徽卷)[略]本题考查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理解能力。

D项“归”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归”。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查在理解句意基础上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准确顺畅,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例1](2010年广东卷)[略]

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

要求准确理解文段的意思并加以断句。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要求根据原文的语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今天”、“授予”、“麾”、“河”)的意思和省略句的特点,并将其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例2](2009年江苏卷)[略]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要求在语境中理解关键字、词、句。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在理解材料含意的基础上,根据要求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例题](2011年辽宁卷)[略]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雅有方略”的意思是“向来有计谋策略”,③是皇帝下诏的内容,⑤写庆礼勤于政事、清正廉明,⑥写庆礼勤于政事的结果。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能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文意进行归纳、概括。

[例1](2010年辽宁卷)[略]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例2](2010年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略]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西兵未解”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而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要求能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进行分析或概括。

[例题](2003年全国卷)[略]本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辨别各项分析概括的正误。

B项说裴矩由隋入唐后,品性由卑下而趋于高尚,与司马光所说的“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相违背。

4.鉴赏评价D

鉴赏评价是古代诗文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求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例1](2010年全国课标卷)[略]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求从诗中概括出边塞具体的环境特征,由“愁云起”的心理感受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概括要简明、有条理。

[例2](2011年安徽卷)[略]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求把握意象和意境的特点,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表达技巧的使用效果。

[例3](2011年湖北卷)[略]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求把握景物的特点,赏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例4](2009年上海卷《沈周》)[略]

本题重点考查鉴赏文言文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求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文中侧面描写的作用。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求能在分析概括古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评价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1](2010年湖南卷)[略]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1.文学名著阅读A

文学名著阅读属课外阅读,应把握好它与课内阅读教学的不同要

求。

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

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文学名著:

罗贯中《三国演义》

曹雪芹《红楼梦》

*鲁迅《呐喊》

茅盾《子夜》

巴金《家》

*沈从文《边城》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海明威《老人与海》

*莫泊桑短篇小说

*契诃夫短篇小说

*欧·亨利短篇小说

*郭沫若《女神》

*普希金诗

*泰戈尔诗

*鲁迅杂文

*朱自清散文

*王实甫《西厢记》

*曹禺《雷雨》

*老舍《茶馆》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注:

加*号的书目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

(1)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

要求识记主要故事情节,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

[例1](2010年福建卷)[略]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

要求判别故事情节的正误。

[例2](2011年江西卷)[略]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

江西明确规定,文学名著阅读,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力层级为A级,考查的是识记能力。

(2)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要求能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

[例题](2009年福建卷)[略]

本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的能力。

由于考查目标是考生的课外阅读,在没有提供相对完整的文本的情况下,不要求考生分析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文化经典阅读C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

考查不能偏难偏专,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

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

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论语》

《孟子》

*《庄子》

注:

加,号的书目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

[例题)(2009年福建卷)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能力。

要求了解选段“择处”与选句“择友”之间的关系,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

(四)语言文字运用

考查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重在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不考名词术语。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字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而不要求注音。

考查的重点是常见的多音字、形似字、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声旁与读音不一致的形声字的读音。

[例题](2010年全国卷Ⅱ)[略]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正确识记汉字的字形是汉语运用的基本功。

其内容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书写规范等。

[例题](2010年湖北卷)[略]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D项“扭怩”应为“忸怩”。

忸怩:

羞惭的样子,与心理有关,应用“忸”。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委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为规范。

[例1](2011年湖北卷)[略]

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并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要求规范使用标点符号。

B项冒号或句号使用不规范。

或去掉冒号,或将第一个句号移入引号内。

[例2](2006年重庆卷)[略]

在下列材料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不仅有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

[例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略]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要求准确理解句意和句中加点成语的含义。

指日可待:

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

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于表示灾难很快来临。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修改病句。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B项“内衣产量成为……著名品牌”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结构混乱,“对于那些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改为“一些人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D项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应为“书中的故事对我的爱国心、事业心、人生观、爱情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手抄本那漂亮的字迹也让我非常喜欢”。

[例2](2007年福建卷)[略]找出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其中第一处错误属于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第二处错误属于介词使用不当。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充、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

扩展语句,就是将几个词语、短句,通过增添表述内容、丰富语句内涵的形式,合理地扩充为内容比较丰富的语句或者语段。

要求能根据试题的限制或暗示,展开联想,扩充内容。

要注意语句扩展后整个语段的完整和谐。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提炼、概括的能力。

压缩语段,要求能对一段话或一个较长的句子进行筛选、提炼,概括出中心意思,用比较短的语段或者一句话或者几个词来表达。

[例11(2002年北京卷)[略]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其中包含对发散思维能力和在某些限制条件下的表述能力的考查。

[例2](2010年天津卷)[略]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要求提炼、筛选关键词语,拟写一句话新闻。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句式,要求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

仿用句式,要求能模仿例句(或前后句子)的句式、修辞特点造句。

变换句式,要求能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要求变换句式。

[例1](2008年江西卷)[略]用“……使……”这种句式概括下文说到的与气候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对世界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

(不超过25个字)

本题综合性较强,既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

[例2](2010年全国卷Ⅱ)[略]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博大”为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所写的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

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仿写排比句。

[例3](2009年北京卷)[略]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本题重点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要求能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要求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要求能够理解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并能正确运

用这九种修辞方法。

[例1](2008年天津卷)[略]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目的要求有四点:

一是要有“溪”、“海”和“潭”三个意象,二是要表达某种感悟,三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四是字数在60字以内。

[例2](2011年湖北卷)[略]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人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

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为课文人物写颁奖词。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简明,指语言简洁明了,能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

语言连贯,指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文气顺畅。

语言得体,指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

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情景)。

语言准确,指能够选用恰当的语句,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语言鲜明,指表达的观点态度明确而不含糊。

语言生动,指语句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人。

[例1](2010年全国卷Ⅱ)[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例2](2010年重庆卷)[略]

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要求注意不同的语言情景与人物身份。

[例3](2010年广东卷)[略]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在节目之间加上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

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

要求:

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

要求注意特定的语言情景与演出内容。

[例4](2009年全国课标卷)[略]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本题考查应用文写作语言得体的能力。

[例5](2011年浙江卷)[略]

请看以下图文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由于人类不必要的装饰需要,全球象牙贸易恣意蔓延,100多万只大象因此失去了生命。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句放在画面上方的广告宣传语,形成一则完整的公益广告。

要求:

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有号召力;不超过15字。

(2)从这则公益广告的图文特点出发,简要评价它的创意。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要求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设计一句得体的、主旨鲜明的、有号

召力的广告宣传语,然后简要评价这则公益广告的创意。

[例6](2011年山东卷)[略]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填在方格中,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要求将具体的数据用文字进行表述,且必须符合表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