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590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docx

中医护理常见内容

中医名称

病位

西医

高热

在表或在里

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神昏

在脑

昏迷可参照本病护理

中风

在脑、涉及肝肾

脑血管意外参照本病护理

中暑

表里兼有、多在脾、心

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日照病

急性出血

上溢于口鼻、下出于二阴或渗出肌肤

咳(咯)血、吐血、便血、尿血、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病

咳(咯)血

在肺

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肺癌以及二尖瓣狭窄、脑梗死

吐血

在脾、胃、

上消化道出血或血液病、尿毒症引起吐血

钮血

在鼻、齿、涉及肺、胃、肝

急性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尿毒症引起鼻、齿龈出血

便血

脾、胃、大肠

消化道出血、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

尿血

在肾与膀胱

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全身出血性疾病

痛证

头痛、心痛、胁痛、腹痛

头痛、

在经络、气血及脑髓

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胸痹(心痛)

在心、血脉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胁痛、

在肝、胆、经络

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

腹痛

在大肠、小肠、胞宫、膀胱

胰腺炎、阑尾炎、消化道肿瘤、肠梗阻或肠寄生虫

暴泻

在肠、涉及脾胃

急性肠炎、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

脱证

在心脑、经络、气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中药中毒

在经络、气血及相关脏腑

风温

在肺涉及心、肾

流行性感冒、肺炎、急性气管炎

感冒

在肺卫

上呼吸道感染

咳嗽

在肺、涉及脾、肾

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

哮喘

在肺、脾、肾

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悬饮

在胸胁

结合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肺肿瘤

肺痈

在肺

肺脓疡、支气管扩张

肺胀

肺涉及心、脾、肾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胃脘痛

在胃、涉及肝、肾、脾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呕吐

在胃涉及肝、脾、

急性胃炎、幽门或喷门痉挛、胆囊炎、肝炎、胰腺炎

便秘

在大肠

各种疾病引起的便秘

泄泻

在大、小肠涉及脾胃

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

黄疸

在肝、胆、涉及脾、胃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

积聚

在肝、脾

腹部肿瘤、肝脾肿大、内脏下垂、肠梗阻

水臌

在肝、脾、久侧及肾

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肿瘤

水肿

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涉及膀胱、三焦

肾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

肾衰

在肾、涉及膀胱、三焦

急、慢性肾功能减退

淋证

在膀胱、肾

泌尿系感染或结石、前列腺炎、乳糜尿

癃闭

在膀胱

前列腺肥大、尿路肿痛、尿储留

消渴

在肺胃、肾

糖尿病、尿崩症

心悸

在心

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

胸痹

在心

灌装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

眩晕

在肝、肾、脾

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不寐

在心

失眠症

痉证

在肝

脑膜炎、脑血管病、高热惊厥

痿病

在肝、脾、肾

周围性神经病变、脊髓病变

痹证

在关节、经络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汗证

在肺与心肝、脾、肾均有关

植物神经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

在肌肤

疖、皮肤、脓肿

在肌肤

疖、痈、气性坏疽、皮肤炭疽、急性淋巴管炎

在肌肤

急性化脓性疾病、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在肌肤

蜂窝织炎

丹毒

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丹毒

疔疮走黄

在肌肤

毒血症、败血症、脓血症

流痰

在骨与关节

骨与关节结核

窦道

在肌肤

瘘管

压疮

在肌肤,重则达骨骼

脱疽

在四肢末端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

乳痈

在乳房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乳岩

在乳房

乳腺癌

石瘿

在颈部

甲状腺癌

肠痈

在肠

阑尾炎

肠梗阻

在肠

肠梗阻

石淋

在膀胱和肾,涉及肝、脾

泌尿系结石

噎膈

在食道和胃,涉及肝、脾肾

食道癌

烧伤

在肌肤

毒蛇咬伤

在肌肤,迅速深入血液

破伤风

在肌肤,深达营血

破伤风

月经失调

在胞宫,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肥大、子宫内膜炎

痛经

在冲任二脉、胞宫与肝、肾有关

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

崩漏

在胞宫,与脾、肾关系密切

功能性子宫出血

绝经前后诸证

以肾为主,涉及心、肝、脾

更年期综合征

带下病

在前阴、胞宫,带脉

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宫颈癌

妊娠恶阻

在冲脉

妊娠呕吐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在胞宫

先兆流产、先兆早产、习惯性流产及早、晚期流产

子痫

在胞宫

先兆子痫、子痫

产后发热

在胞宫

产褥感染

产后恶露不绝

在胞宫

子宫复旧不良,子宫轻度感染,胎盘、胎膜残留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

阴挺

在胞宫

子宫脱垂

癓瘕

在胞宫、胞脉,与肝、脾、肾有关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性肿块、子宫内膜异位症

肺炎喘嗽

在肺

小儿肺炎、咳嗽、支气管炎、哮喘

鹅口疮

在心、脾

婴幼儿口腔炎

泄泻

在脾胃

婴儿腹泻

疳证

在脾胃

营养不良、厌食、积滞

惊风

在心、肝

高热惊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性脑膜炎

痫证

在心,涉及肝、脾、肾

原发性和继发性癫痫

水肿

在肾,涉及肺、脾

肾病综合证、急慢性肾炎、心力衰竭

麻疹

在肺、脾

麻疹、奶疹、风疹

水痘

在肺、脾

水痘

痄腮

在经络,重症涉及心、肝

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颌下腺炎

顿咳

在肺

百日咳

小儿暑温

流行性乙型脑炎

疫毒痢

在肠,重时达营分

中毒性菌痢

遗尿

在膀胱,涉及肺、脾、肾

遗尿病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

肛痈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漏

在直肠、肛周、涉及肺、脾

肛瘘

肛裂

在肛门,与大肠关系密切

脱肛

在肛门和肠

直肠脱垂

直肠息肉

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下段

儿童型息肉、炎性息肉、家族性息肉

黄水疮

在皮肤

脓疱疮

蛇串疮

在皮肤

带状疱疹

面游风

在皮肤

脂溢性皮炎

脚湿气

在皮肤

足癣

粉刺

在皮肤

寻常性痤疮

瘾疹

在皮肤

荨麻疹

湿疮

在皮肤

湿疹

药毒

在皮肤

药性皮炎

摄领疮

在皮肤

神经性皮炎

白疕

在皮肤

银屑病

猫眼疮

在皮肤

多形性红斑

风瘙痒

在皮肤

皮肤瘙痒症

皮痹

硬皮症

天疱疮

在皮肤

天疱疮

红蝴蝶疮

在肌肤,与脾、肾有关

红斑性狼疮

淋病

在膀胱和肾,可涉及肝、脾

急、慢性淋病

梅毒

在血分

梅毒

骨折

在骨骼,涉及肾

天行赤眼

在白睛,与肝、脾、肾、胃有关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聚星障

在黑睛,与肝、胆有关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凝脂翳

在黑睛,与肝胆有关

细菌性角膜溃疡

瞳神紧小

在瞳神,与肝、肾有关

急性前葡萄膜炎

绿风内障

在瞳神,与肝、脾、肾有关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圆翳内障

在晶珠,与肝、肾、脾有关

老年性白内障

云雾移睛

在神膏,与肝、肾有关

玻璃体混浊

视瞻昏渺

在视衣、目系,与肝、脾、肾有关

慢性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高风雀目

在视衣,与肝、肾、脾、胃有关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风牵偏视

在眼,与肝、胆、脾、胃有关

麻痹性斜视

耳疖、儿疮

在外耳道,与肝、肾有关

外耳道疖、外耳道炎

耳鸣、耳聋

在内耳,与肝、肾有关

神经性耳聋或耳鸣、药物中毒性耳聋、老年性耳聋

耳眩晕

在内耳,与肝、肾有关

耳源性眩晕(梅尼埃病)

鼻槁

在鼻黏膜,与肺、脾关系密切

萎缩性鼻炎

鼻鼽

在鼻窍,与肝、脾、肾有关

过敏性鼻炎

鼻渊

在鼻窦,与肺、胆、脾、胃有关

急、慢性鼻窦炎

鼻衄

在鼻腔,与肺、肝、脾等有关

鼻腔出血

喉痹

在咽,与肺、脾、肾有关

急、慢性咽炎

喉关痈

在咽喉,与肺、胃有关

扁桃体周围脓肿

喉喑

在喉,多与肺、脾、肾有关

急、慢性喉炎

急喉风

在喉

急性咽喉阻塞

口疮

在口腔,与心脾有关

复发性口疮和口疮性口炎

牙宣

在牙床,与胃、肾有关

牙周炎、牙龈炎、牙周组织病

时行感冒

在肺卫

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

肺痨

在肺

肺结核

痢疾

在肠,涉及脾、胃

细菌性痢疾或肠阿米巴痢疾

湿温

在肠,涉及脾、胃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属感染

肝热病

在肝

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症

霍乱(时疫)

在胃、肠

艾滋病

在血

暑湿

在卫、气

急性胃肠炎、夏季感冒、钩端螺旋体病

登革热

在卫气,涉及营分

狂犬病

在营血

常用中医术语

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昏不识人

时清时迷神志清晰手撒遗尿口噤不言

目含口张突然昏仆头晕儿鸣时昏时醒

神志呆痴少寐多梦言语不利倦怠神疲

头晕气短心烦口渴神疲懒言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口眼歪斜不省人事角弓反张

神疲乏力五心烦热情绪抑郁心悸健忘

急躁易怒四肢厥冷发里有泽毛发憔悴

发落稀疏面色素紫颜面潮红身目俱黄

头痛身楚面赤身热面色苍白颜面浮肿

口唇无华口干口苦口唇青紫口干鼻燥

口角流涎嗳气呃逆鼻翼煽动鼻流清涕

鼻流浊涕鼻塞流涕目光有神手撒鼻鼾

白睛发黄两眼上翻口气酸臭喷嚏频作

口苦目赤面黄晦滞气怯声低语言清晰

少言懒语语无伦次言语蹇涩声音嘶哑

手足麻木气粗声高气粗鼻扇咳痰不爽

胸闷气短胸闷心烦张口抬肩咳逆倚息

呼吸急迫咳痰不爽牙关紧闭喉中哮鸣

呼吸微弱咳逆喘促咳喘气短胸肋满痛

胸闷轻咳干咳呃逆咳声重浊痰黄粘稠

痰白清稀咳而痰多胃脘胀痛胃脘隐痛

脘痞纳少腹痛肠鸣脘胀纳呆腹痛嗳气

泛酸恶心纳少纳呆肛门灼热腹痛欲便

大便干结大便暗红小便清长大便短赤

小便频急小便涩痛余沥不尽小便短赤

小便灼痛尿血鲜红尿频不爽淋漓不尽

身目黄染寒热往来步履不利热时不寒

发热恶寒手足心热身热不扬四肢浮肿

皮薄光亮面白肢冷体倦食少恶心呕吐

精神困顿恶风自汗肢体溃烂气滞血瘀

喜凉怕热浸润蔓延溃破腐烂麻木冷痛

一般术语

一、症状描述:

1恶寒、发热、寒热往来(时冷时热,交替发作)

2但热不寒

3但寒不热

4出汗:

自汗(动则汗出者)、汗出如油、盗汗(睡时汗出,醒时汉止)

5消谷善饥或多食易饥(食欲亢进)

6纳差或纳呆(食欲减退)

7二便:

小便清长、短黄、红赤、频数

大便稀溏、里急后重及努责、大便秘结

二、体征描述:

1.神志精神方面;

意识模糊、表情呆滞、神疲倦怠、精神萎靡、目光有神或谵妄错乱、循衣摸床等。

2.面色方面:

面色有(无)华、面色缓白、面色萎黄、面色潮红、面色青紫、面色黛黑等。

3.动态方面:

身轻躁动、弃衣抛被、身重倦卧、坐而难卧等。

4.语言:

谵语(胡言乱语、语声亢应、洪亮、有力者)

郑声(语言低微重复者)

独语(喃喃自语者)

语言寒涩(中风患者,吐词不清者)

语声低微无力、语声不扬、语声中浊等。

三、情志护理方面;

条达情志,勿忧思恼怒,畅情志,避七情刺激,保持情志畅达,喜怒有节等。

四、饮食方面;

饮食不节(洁)、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等。

五、生活起居方面:

起居有常,避风寒(热),外感风寒(热)慎起居等。

总论

一、中药:

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二、中药学:

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科学。

三、中药学的发展: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文对照方法

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

6.«炮炙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

7.«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要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四.炮制:

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制剂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五.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7.炙

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粗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六.炮制方法:

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七.中药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根据用药后的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八.四气的含义:

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的作用: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九.五味的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味的作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2.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3.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4.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类似

5.苦,能泄,能燥。

通泄,降泄,清泄,燥湿

6.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十.毒性: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十一.配伍:

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十二.七情:

(1)单行:

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2)相须:

是指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3)相使:

是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配伍同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4)相畏:

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辅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

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6)相恶:

是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7)相反:

是指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十三.十八反与十九畏

1.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四.入药方法:

1.先煎:

磁石,牡蛎,附子,川乌

2.后下:

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

3.包煎:

蒲黄,葶苈子,滑石粉,旋覆花,车前子

4.另煎:

人参,西洋参

5.烊化:

阿胶,鹿角胶

6.冲服:

芒硝,竹沥水,蜜蜂

7.煎汤代水:

灶心土

各论

1.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2.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3.荆芥: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4.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5.白芷: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6.细辛: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7.薄荷:

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8.桑叶:

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9.菊花:

分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

10.柴胡: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虐

11.升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2.葛根: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13.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14.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5.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6.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7.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8.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9.连翘: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20.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21.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22.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23.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24.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25.青蒿:

清虚热,凉血,解暑,截虐

26.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清泄湿热

27.芒硝:

泻下,软坚,清热

28.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

29.砂仁: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30.白豆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31.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32.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

33.车前子: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34.关木通:

清热利尿通淋,通经下乳

35.金钱草:

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36.附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37.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源

38.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39.木香:

行气,调中,止痛

40.香附: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41.山楂: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42.白茅根: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43.三七: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44.仙鹤草:

收敛止血,补虚,止痢,杀虫

45.艾叶: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

46.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47.丹参: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

48.红花: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49.益母草:

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50.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51.桔梗: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利咽

52.川贝母: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53.瓜蒌:

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散结消痈,润燥滑肠

54.苦杏仁: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55.百部:

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56.酸枣仁:

养心益肺,安神,敛汗

57.牡蛎: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58.羚羊角: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59.牛黄:

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60.天麻:

息风止痉,平仰肝阳,祛风通络

61.麝香: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62.冰片: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63.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64.党参: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65.黄芪: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66.白术: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67.山药: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68.甘草:

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69.鹿耳: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固带脉,托疮毒

70.肉苁蓉: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71.杜仲:

补肾阳,强筋骨,安胎

72.当归: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73.熟地黄: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74.何首乌:

补益精血,固肾乌须(制),截虐,解毒,润肠通便(生)

75.阿胶: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76.南沙参:

养阴清肺,祛痰,益气

77.麦冬: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78.枸杞子:

补肾肝,明目,润肺

79.鳖甲: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80.五味子:

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81.莲子:

补脾止泻,固涩止带,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82.硫磺:

解毒杀虫止痒(外用),补火壮阳通便(内服)

药物分类

1.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

2.清热药:

清热泻火、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药

3.泻下药:

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

4.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

5.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

6.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

7.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养心安神药

8.平肝息风药:

平抑肝阳药,息风止痉药

9.补虚药:

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

10.收涩药:

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是八二三。

二十四节气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事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韩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光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