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593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试题

远致远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高三语文第一周周测卷

一、选择题(18分)

1.下列各项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今日之事何如?

B何可胜道也哉?

C而今安在哉?

D何为其然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C.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上便宜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位院士诚恳地表示,他要努力去做一个乐意给年轻人开辟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夺得科学高峰的人。

B.仅在短短的三年之前,电脑“上网”对人们还是陌生的,但对今天的学生来说,这显然已经是比较熟悉的了。

C.生命是否起源于火星而非地球,地球上的生命

是否由陨石带来,天文学家正在研究诸如此类的问题。

D.这本书具体描写了我国北冰洋考察船是如何根据气候和洋流的状况,渡过一个个难关,获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巴金老人是一位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的人,同时又是具有深厚爱心和人道精神,一位心胸开阔的仁者。

B.听了这个故事,使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小狗。

那条小狗是一位熟人送给我的,我们给它起名叫“包弟”。

C.《随想录》的独特之处,《随想录》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是一个受害者的严肃反思,一个正直心灵的痛苦自审,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自己责任的拷问。

D.《小狗包弟》思想内容最深刻的地方,表现在对于“文革”罪恶的揭露,作品故事的背景正值十年浩劫,那是个非人的年代,缺少人性,缺少温情,更缺少宁静的气氛。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框架/旷野 喘息/湍急 称赞/称职

B.和睦/陌生俊俏/陡峭晕车/头晕

C.钦羡/倾泻油漆/膝盖曲解/曲折

D.宽恕/塑造招聘/驰骋装载/记载

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夙婴疾病婴:

缠绕

B.因厚赂单于赂:

贿赂

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

比得上

D.审容膝之易安审:

明白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回答后面的各题。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

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是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

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了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色新”自是

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

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

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

“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

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

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

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

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

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

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

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

但这只是一种理

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同时并见,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了春天。

B.“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说明春的信息首先体现为草与柳的变化。

C.诗中的“细叶”之所以又被称为“柳眼”,因为它是春天到来的先兆。

D.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因为绿是具有多样统一性的谐和色调。

8.从原文看,下列有关“青与绿”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春晚绿野秀”,证明了在诗歌中绿野不可能被称之为青野。

B.与重在表现具体现实的世界的绿相比,青似乎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意义。

C.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所以青和

绿原属于同一种颜色。

D.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可见青不能用来形容柳。

9.依据原文信息,下列诗词名句中的“青”与绿无关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B.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5分)

10.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召有司案图。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法令亡常。

④君子生非异也。

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鏤。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⑧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A.①③④⑥⑦

B.①②⑤⑥⑧

C.②③④⑤⑦

D.①④⑤⑥⑧

评卷人

得分

四、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两句作比,形象地描绘出琵琶女演奏到高潮时琴声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

评卷人

得分

五、诗歌鉴赏(1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诗后两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①微醉。

[注]①武陵:

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12.这是一首咏物词,从词中典故可知,词中写的是哪种事物?

就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进行鉴赏。

(5分)

13.结合全词,说说词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追求。

(6分)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12分)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

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①。

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②,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③

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评卷人

得分

七、名著导读(6)

15.阅读下面的有关《家》的材料,回答问题。

(6分)

《家)中有这样的描写:

“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 

文中的“他”指的是谁?

“他”有什么幻梦?

 

评卷人

得分

八、作文(题型注释)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自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她可以启发人们去思索生活,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高山教人以刚强,溪流教人以欢快;菊花教人以高洁,绿茵教人以质朴;大海教人以胸怀豁达,森林教人以庄重沉静。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请你结合自己的思想经历,以“大自然的启迪”为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需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只要逐项分析即可。

B项,是正常句式。

【名师点睛】宾语前置句式有一个特殊标志,即:

宾语放到了动词谓语前边了。

分析四个选项,A项,正常句式应是:

“今日之事如何?

”,这里,疑问副词“何”前置了;C项,正常句式应是:

“而今在安哉?

”;D项,正常句式应是:

“其为何然也?

”。

2.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项,以,前者,连词,相当于“而”;后者,连词,因为;B项,则,前者,或许;后者,算是,倒是;C项,之,二者均用于主谓语间,表去独,无译;D项,因,前者,通过;后者,趁机。

所以选C。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C

【解析】A项,“夺得”与“科学高峰”搭配不当;B项,主客颠倒,应为“人们对电脑‘上网’”;D项,成分残缺。

应在“成果”后添加“的壮举”之类的词语。

4.C

【解析】A项语序不当,将第二个“一位”提到“具有”前;B项缺少主语,去掉“使”;D项成分残缺,在“浩劫”后加“时期”。

5.D

【解析】

试题解析:

A项,分别读kuàng/kuàng,chuǎn/tuān,chēng/chèn;B项,分别读mù/mò,qiào/qiào,yùn/yūn;C项,分别读xiàn/xiè,qī/xī,qū/qū;D项,分别读shù/sù,pìn/chěng,zài/zǎi。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B项,赂,送给。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D

8.B

9.C

【解析】

7.“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的实际原因可参见本文第3段内容,“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

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而且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本项的错误在于强加因果。

8.A项“证明了在诗歌中绿野不可能被称之为青野”说法错误。

原文是“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很少”不代表没有一点可能性。

C项“所以青和绿原属于同一种颜色”错误。

原文是“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相近”不等于“相同”;且此选项因果倒置。

D项“可见青不能用来形容柳”说法错误。

由后文提及的“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等诗歌名句可知。

9.“青冥浩荡不见底”中的“青冥”是指“天空”,此处的“青”是指蓝色。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考核实词运用中的通假字。

①“案”通“按”③“亡”通“无”④“生”通“性”⑥“颁”通“斑”⑦“从”通“纵”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11.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

应注意“埃”“金戈”“迸”这几个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2.“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1分)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的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2分),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

上。

(2分)

13.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3分)借“武陵人”的典故,赞陶渊明的高洁,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隐逸之情。

(3分)

【解析】

12.试题分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较为简单。

“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

陶渊明《桃花源记》云:

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

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

第二问首先要答出所用的手法,然后加以分析,并写出其表达效果。

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

道是梨花——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

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

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试题分析: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

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

她的《卜算子》词,有“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之句,正可诠释此意。

孙麟趾《词迳》云:

“人之品格高者,出笔必清。

”此词有清气,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

尤其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考点:

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①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巨大载体②宋词的婉转清雅③古老的方块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

【解析】第①处根据后面的两句,可知应从汉字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作用来概括,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根据上文“唐诗”及下文的“元曲”,第②处应该谈及“宋词”;第③处根据最后一句内容,主要谈电子信息对汉字的冲击或汉字所面临

的困境。

15.

“他”指的是觉新。

他打算中学毕业以后到有名的大学里继续深造,还想到德国(外国)留学,梦想与表妹结婚。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可

以根据自己对相关文学名著情节的掌握情况,用简明的语言概述出相关的情节即可。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例文:

沙洲的芦苇

叶晓菲

我爱芦苇,我爱沙洲之上初春的芦苇——苇芽尖尖,光泽莹莹,贮满了生命的淡泊和淳朴。

春日伊

始,乍暖还寒时候,沙洲的芦苇已悄悄地伸展开它的根须,汲取着泥土中些许的营养,生机萌动,破冰拔节,茁壮生长。

虽然它清醒地知道,这里没有温室,没有肥料,没有农人勤恳的呵护,没有梨园歌手柔情万种的歌咏和赞叹,但它们只要有蓝天、白云,便觉知足,便觉愉悦而惬意。

有了这些,它们就可以在第一缕阳光溜进眼眸的时候,开始平凡而诗意的生活,演绎朴素而淡泊的生命乐章。

我爱芦苇,我爱沙洲之上秋日的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披霜的芦苇最可诠释不屈的坚韧和刚强。

秋风瑟瑟,百花凋零,而芦花却开得圣洁而潇洒;严霜袭来,百草枯萎,而沙洲的芦苇却仍然凛然挺立,不屈不挠。

君可知,在历史的时空中,沙洲的芦苇曾被三国争雄的烽火烧得满目疮痍,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时候,沙洲的芦苇又是葱葱绿绿,风采无限;君可知,在汗青的记忆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为燕国铲除暴秦踏上了千古不归路,而沙洲上的芦苇则伴着萧瑟秋风,伴着高渐离的击筑声,沙沙作响,为荆轲壮行;君可知,在抗战的史册中,日寇的铁蹄曾肆意地践踏北国白

洋淀沙洲的芦苇,然而一片芦苇倒下了,千千万万丛芦苇顽强地聚在一起,霹雳一闪,无边的火海把日寇的残暴和淫威烧成了灰烬。

我爱芦苇,我爱春夏之际沙洲上的芦苇——苇叶飘举,苇秆婷婷。

此时此刻,沙洲的芦苇最能给人“和睦和谐,与人为善”的微妙启迪。

你看,河流涨了,湖泊满了,一片片沙洲次第隐没,芦苇便怡然自得地融进河湖港汊的大家庭。

红鱼在芦苇中穿梭,青蛙在芦苇的脚跟鸣唱,调皮的蜻蜓一只只、一群群在苇叶之间、芦花之上盘旋嬉戏,而芦苇则像极了敦厚的兄长,它不恼不怒,一株株、一丛丛,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为大家庭搭建起凉棚,任风雨敲击摧残亦无怨无悔。

举目芸芸众生,放眼山山水水,我要说,我爱芦苇,我爱在水一方的沙洲的芦苇。

这一片芦苇,青翠欲滴,郁郁葱葱,深深地扎根于沙洲之上,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摇曳着尘世的沧桑,滴溅着生命的启迪,教我心境淡泊,教我朴质刚强,教我与人为善,教我每天笑迎那一轮温馨的朝阳……

【解析】

试题解析:

这是一道颇具特色的作文题。

写作此文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作文材料的行文特色,特别是写作要求,要写好这篇作文,最好选用托物言志的散文体裁;第二,认真审读作文材料,仔细揣摩写作要求,从作文审题方面,切实把握好“从大自然中得到的人生启迪”的导向,并以此作为立意的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