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749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docx

四年级上册拓展教材

拓展课文目录

第一组:

第1课

老师,我想对您说

教师颂

对老师的赠言

第2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东坡悔悟

第3课

子夜秋歌

秋词

第4课

秋的原野

秋风娃娃

第二组

第5课

香港地名的由来

暖流

第6课

颐和园

赵州桥

第7课

一定要争气

一棵树三堂课

第8课

民族英雄戚继光

林则徐请客

第三组

第9课

趵突泉

济南的冬天

第10课

五彩池

九寨沟的水

第11课

威尼斯的小艇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第12课

春酒

荷塘月色(节选)

第四组

第13课

精卫填海

女娲补天

第14课

燧人钻木取火

女娲造人

第15课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

陶罐和铁罐

第五组

第16课

以勤奋为起点

通往天堂的路

第17课

李时珍亲尝曼陀罗的故事

种牛痘的来历

第18课

锯的发现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第19课

电子化图书馆

巨伞下的城市

第六组

第20课

钓鱼的启示

诚实无价

第21课

小鸟和守林老人

看不见的爱

第22课

一条小面包

给我一个承诺

第七组

第23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进京

桂林山水

荷叶青青

第24课

春联的来历

漫画对联

对联故事

第25课

梅花

泊船瓜洲

渔翁

重别梦得

 

第一组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组课文都与诗有关。

第一课和第四课是现代诗;第二课时文包诗;第三课是古诗。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恩生活”。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

经常“感恩”生活,便会少一分抱怨,多一份珍惜。

 

第一课

老师,我想对您说……

老师,我想对您说,

您是蓝天,我就是白云。

在您宽阔的胸怀畅游!

老师,我想对您说,

您是安全的港湾,

我就是一只扬帆的小船,

在您平静的碧波里荡漾!

老师,我想对您说,

您是一首动人的乐曲,

我就是乐谱上流动的音符,

在您充满爱的旋律中跳跃!

老师,我想对您说,

您是火红的太阳,

我就是土坡上刚萌芽的小苗,

在您温暖的怀抱中成长!

老师,您多么伟大,

多么亲和,多么慈祥,

您用自己的一生,

培养了多少国家栋梁!

 

教师颂(节选)

老师,您像吐丝的春蚕,

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伟大,

但那缕缕银丝,

却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老师,您像默默无闻的树根,

支撑着小树茁壮成长,

那挂满枝头的丰硕果实,

正是您美好形象的化身。

老师,您像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塑造着建设新世纪的人才,

如果没有您甘泉的滋润,

国家的栋梁之才哪里来?

老师,您像大海中的航标,

矗立在神圣的灯塔上,

指引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您和新世纪一起在向我们招手。

   

 

对老师的赠言

在您的抚育下,我们长出了丰满的翅膀,在祖国的蓝天翱翔。

无论我们飞得多远多高,耳畔总有您的教导在回响!

  在水上,鹰能叼鱼;在水底,鱼可食鹰。

在这里,此强彼弱。

您善于在最差的学生身上捕捉闪光点,也善于在最好的学生那里发现致命伤。

您精心地培育、培育……使一棵棵幼苗都成了栋梁。

  您是水,滋润着我们这些幼苗;您是火,点燃了我们的心灵;您是光,照亮了我们的道路;您是热,温暖了我们的心窝。

老师,您用粉笔写下的是字母、词句、线条、符号,在我看来却是浇花的甘露、哺儿的乳汁、育树的养料……一方黑板,是您辛勤耕耘的土地。

在这里,您播种知识,播种智慧,播种理想,播种祖国明天的希望……

人生的旅途中有一串歪歪扭扭的小脚印,伴着一串扎扎实实的大脚印……那是您在用辛勤的汗水,把满园桃李浇灌;用纯净的爱心,编织五彩的花环。

老师,我是舟,您是海,没有您的载托,我怎能远航?

老师,我是泉,您是山,没有您的孕育,我怎能涓涓流淌?

老师,我是踏着您厚实的灵魂来完善自我。

在属于您的节日里,谨献上我深深的祝愿!

实践练习:

1、搜集背诵赞美老师的诗句。

2、仿写赞美老师的诗歌。

3、读一读,写一写。

循循善诱默默无闻诲人不倦教导有方

 

第二课

苏轼兄弟手足情深,写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他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

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作此词。

宋代胡仔云: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四月离家赴任。

苏辙与之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

临别之际,适逢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当时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和韵之作,序中云: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词中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

苏东坡悔悟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

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所以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

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

   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

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

“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

   想到这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

   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后来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

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

   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

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

   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实践练习:

1、背诵文中的两首词。

2、读了《苏东坡悔悟》有什么启发?

3、写一篇描写中秋的日记。

第三课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实践练习:

1、积累描写秋景的古诗。

2、了解诗人刘禹锡与李白.

3、读一读《李白求师》。

 

第四课

秋的原野

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

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说不出的舒畅。

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

村外得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般美好的天色。

那塘边开满白花得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

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者稍显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出脖项,“哦!

哦!

”有节奏地叫着,把水面荡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喝了过量得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

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

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一排金色的波浪;稻禾深处,也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的欢笑声。

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

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型的雁群。

村里的孩子们立刻眯起一只眼睛,高举双手,做成托抢瞄准的姿势,对着它们“砰!

砰!

”地喝叫,雁儿们“咿咿呀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

”继续向暮色苍茫的天边慢慢地飞去了。

实践练习: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恍然:

贪婪:

平添:

2、找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3、用“~~~~”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拟人句,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4、作者是抓住了秋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哪些明显特征来描写的?

 

秋风娃娃-王宜振

秋风娃娃可真淘气,

悄悄地钻进小树林里;

它跟那绿叶儿亲一亲嘴,

那绿叶儿变了,变成一枚枚金币。

它把那金币儿摇落一地,

然后又轻轻地把它抛起;

瞧,满天飞起了金色的蝴蝶,

一只一只,多么美丽!

 

实践练习:

1、读一读,写一写。

秋高气爽果实累累天高云淡秋色宜人

2、用拟人的手法写一首关于其他季节的诗歌。

 

第二组

本组课文激发学生的安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习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读书要有选择和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让学生明白了解勤奋学习是一种不可少的良好的学习方法。

第五课

香港地名的由来

关于“香港”一名的由来,有三种传说:

一说来自“香江”。

据说早年岛上有一溪水自山间流出入海,水质甘香清甜,为附近居民与过往船只供应淡水,称为“香江”。

由香江出海的港口也就称为“香港”。

香江故址在今薄扶林附近,早已不存,但“香江”却成了香港的别名。

  另一说香港名称来自“香姑”。

香姑是传说中的女海盗,盘踞香港岛,于是该岛被称为香姑岛,简称香岛,再演变成香港。

还有一说香港之名源于“红香炉”。

传说很久以前从海上飘来一个红香炉,泊于天后庙前,居民以为天后显圣,便把红香炉供奉在庙中。

岛上有个山也称为红香炉山。

后来把这地方叫做“红香炉港”,筒称“香港”。

  较有根据的一种说法,是说香港得名与香树、香市有关。

香树生长于广东沿海及越南北部,以东莞、新安等县为多,香港沙田及大屿山亦有种植。

香树长高至二十尺时,割出树液,就可制成“香”,是多种香制品的原料,可作供神和上贡的佳品,“莞香”闻名全国。

明神宗万历元年以前,香港一带均属东莞县。

沙田、大埔一带是“莞香”的著名产地。

因香产丰盛,这里的香市贸易也十分发达。

香产品多数先运送到九龙的尖沙咀,再用“大眼鸡”船运至石排湾(即今日的香港仔)集中,然后转运往中国内地、南洋以至阿拉伯国家。

故尖沙咀古称“香埠头”,石排湾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也就被称为“香港”,附近的村庄也被称为“香港村”后来,“香港”一名被扩大应用于全岛

暖流

1994年年底,寒冬里的南开大学涌动着一股暖流。

在天津视察工作的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

校图书馆二楼北阅览室,是同学们常常来看书的地方。

这一天,王辉早早地来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几十分钟以后,会接受江主席对他的“考试”。

江主席来了!

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

同学们一齐起立鼓掌,热烈欢迎江主席的到来。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

“你在看什么书呀?

”王辉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

”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江主席问王辉:

“《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都读过吗?

”王辉说:

“这是我们必读的书。

”江主席又问:

“能背诵一些吗?

”王辉没敢肯定地回答。

虽然不少名篇名段他能背诵,但又怕江主席当面指定内容让他背,就告诉江主席:

“我都熟读了。

”江主席强调说: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熟读,重要的地方还应该背下来。

”说着,便兴致勃勃地背起了王勃的《滕王阁序》。

他背得抑扬顿挫,当背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接着,江主席又背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忽然停了下来,让王辉接着背。

王辉大声背道: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旁边一位同学接下去: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王辉又接着背: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许多同学都跟着一起背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到了最后,江主席也很有兴致地参加了进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家背完了,江主席高兴地说:

“不错,不错。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又转过身来笑着问王辉:

“你知道宋词和元曲有什么区别吗?

”王辉作了详细的回答,江主席听了频频点头。

他再一次向大家鼓掌致意,然后满意地离开了阅览室。

这时,同学们仍沉浸在兴奋和喜悦之中。

王辉激动地说:

“江主席是学工程的,没想到他对古典文学如此熟悉,我真打心眼里佩服他!

实践练习:

1、积累背诵《滕王阁序》。

2、照样子写词语:

兴致勃勃:

————————————

频频点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主席离开学校后,学校校刊的编辑想请王辉写一篇关于江主席在阅览室看望学生的文章,以便在校刊发表,如果你是王辉,你会怎么写这件事呢?

请你参照课文内容,用王辉的口吻以第一人称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第六课

颐(yí)和 园

北京的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总面积约为2.9平方千米,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1998年11月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的西山脚下,泉泽遍野,群峰叠翠,风景如画。

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

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xǐ)太后重新修建,并命名为颐和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和庭院,就看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长廊蜿蜒于万寿山南麓(lù),昆明湖北岸,将如画的景点串联成一线,为旖(yǐ)旎(nǐ)的风光镶上画框,使湖山的景色层次分明。

长廊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共分成273间,是世界长廊之最。

每一间的横槛(jiàn)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这些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有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到长廊一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佛香阁。

佛香阁建造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阁高40米,有8个面,3层楼,4重屋檐。

阁内有8根巨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眺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远处烟波淼(miǎo)淼,近处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fǎng)在湖面慢慢地荡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西望群山起伏,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许多古老的城楼。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岸上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儿。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造型十分优美。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座桥既是通往湖中岛的道路,也是一处叫人过目难忘的景点。

  颐和园到处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颐和园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cuì),以无比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

实践练习:

1、积累优美的词语。

2、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赵州桥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

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实践练习:

1、读一读,写一写。

群峰叠翠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烟波淼(miǎo)淼

2、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不但……而且……不是……而是……

3、你还了解哪些古建筑,讲给大家听。

第七课

一定要争气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他出生在浙江鄞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

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书。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

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

校长要他退学或降级。

童第周再三请求,校长才勉强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

每天天不这,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

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学习。

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了路灯,叫他进屋睡觉。

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看书。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功课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差,数学还考了100分。

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

“一定要争气。

我并不比别人笨。

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童第周28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

一起学习的还有从别的国家来的学生。

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同学。

童第周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几年来,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

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实验,需要熟练的技术,还需要耐心和细心。

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那位教授自己做了几年也没有成功。

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做成功了。

那位教授兴奋地说:

“童第周真行!

”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办。

童第周激动地想:

“一定要争气。

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

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也能办得到。

一棵树三堂课

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

桃树每年开花结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很长一段时间,我垂涎三尺地抬头望。

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

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橇树摔的。

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

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

而且此后没有一次空手而返。

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

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在桃子成就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

看桃的日子,总让我无端地心惊肉跳,天空中向这边飞来一只鸟,路边行人的脚步声,夜晚毫无先兆的一场暴风雨,只要有点儿蛛丝马迹,我的心都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

当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我的心充盈而且踏实,不但是我,一家人都感觉轻松又坦荡,夜晚睡觉,一家四口的鼾声,像交响乐中四个声部的重奏。

财富是诱人的,你我家门前那一棵桃树的果实。

只要它还挂在枝上只要它不定期对他人存在着诱惑,总会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

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

我曾经尝过那种毛茸茸的青果。

那是一种青涩的滋味,父亲说,等它们长成了,就跟蜜一样甜。

于是,我只好等待。

等着青色一点点褪去,慢慢变成深红。

但是,不经意的某一天,忽然间一夜醒来,一树的桃子不翼而飞。

成熟的果实已被父亲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换回了口粮。

我对着橇树哭喊,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未成熟的果了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熟的鸭子往往也会飞。

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实践练习:

1.给加粗的字注音。

(1分)

①涎:

②窘:

2.文章中写道:

“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

”请结合原文体会“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突如其来的力量”?

(2分)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三堂课”的具体内容,并分别指出“三堂课”给了作者哪些启发?

 

第八课民族英雄戚继光

明朝嘉靖(jiājìnɡ)年间,日本海盗(dào)经常在我国浙(zhè)江、福建沿海一带烧杀抢掠(lüè),无恶不作。

老百姓十分痛恨他们,管他们叫倭寇(wōkòu)。

  当时,有个叫戚继光的将领,看到倭寇横行,百姓受苦,朝廷腐(fǔ)败,非常愤慨(kǎi)。

他决心招募(mù)农民、矿工,组织军队,抗击倭寇。

招兵的布告刚一贴出,就有很多人前来报名。

戚继光组建的军队很快就发展到三千多人。

这支军队经过威继光的严格训(xùn)练,纪律(lǜ)严明,战斗力很强,人称“戚家军”。

  打仗的时候,戚继光总是身先士卒(zú),冲锋在前。

士兵们见主将这样勇敢,斗志倍(bèi)增,奋不顾身,杀得倭寇东逃西窜。

有的倭寇一边逃跑,一边抛撒抢来的财宝,想用这个办法阻挡后面的追杀。

可是,戚家军官兵对金银珠宝连看都不看一眼,一心杀敌。

就这样,戚家军军威大振,令倭寇闻风丧胆。

  戚继光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móu)。

有一次,进犯福建的倭寇占(zhàn)据了一个小岛。

小岛和海岸之间有一片浅滩。

涨潮时,浅滩没入水中,小岛四周一片汪洋;落潮时,水退滩出,又是一片泥泞(nìnɡ),人马一踏上去,就会陷进烂泥里。

倭寇以为占据了这样险要的地形,绝对安全。

戚继光仔细察看了地形后,命令士兵每人准备一捆干草,在一个大雨滂沱(pānɡtuó)的晚上,坐船来到小岛附近。

趁着落潮,他们把准备好的干草扔到烂泥里,铺成了一条路,奋勇冲上小岛,不到半天工夫,就把倭寇全部歼(jiān)灭了。

  还有一次,正值中秋节,城中主力部队正外出作战,倭寇又趁机进犯。

戚继光就让全城百姓,用绳子拖着石头满街穿行。

倭寇听到城中轰隆轰隆作响,以为是千军万马正在调防,吓得掉头就跑。

  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huàn)。

林则徐请客

林则徐五十三岁那年,道光皇帝派他到广州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查禁鸦片烟。

一些外国人,总想找机会摸摸林则徐的底细。

  一次,英国领事查理设宴,邀请林则徐参加。

宴会快结束时,送上来的最后一道点心,是甜食冰淇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