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5480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docx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

第一章达德学校历史研究的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思考

一、达德学校蕴藏的历史价值

严格意义上说,私立贵阳达德学校已在1949年走完了自己的历史。

[1]对于今天50岁以下的人来说,很少有人知道达德学校;即使对贵州近现代史稍有知识的人,他们或许能知道”四、八”烈士[2]王若飞和黄齐生,但不一定就能将他们与达德学校联系起来,更遑论达德学校的历史了。

而对达德学校在贵州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认识者,就更为鲜见。

时间无情,匆匆岁月泛起的尘埃,往往能将历史湮灭,更何况我们曾经掀起过一场遗忘历史的运动,达德学校悄然无息地从人们视野中彻底消逝了。

人们可以忘却历史,但却无法将今天与历史断裂。

当人们为自己曾经因忘却历史的愚蠢行径而受到惩罚时,才顿听出历史老人的喃喃之语,也是一种智慧,才发现历史也是一种骄傲。

当人们从文化大革命的梦靥中惊醒而又踏上新的征程时,我们曾经有过的光辉历史将给予我们以巨大的鼓舞和勇气。

于是,历史再次被尊重。

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王若飞母校、黄齐生工作过的达德学校旧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此来鼓舞人们在新时代的斗志。

时代之手轻快地翻动着久闭的达德历史之页,人们惊异,贵州近现代史的每一个重大阶段,都涌动着达德学校生生不息的身影。

贵州”新政”之初,达德首轫近代教育;贵州辛亥革命,达德积极参予;护国护法,达德投身其间;”五、四”狂澜,达德率先在全省传播新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人民群众反对军阀和蒋介石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从达德学校走出的莘莘学子,更是为之抛头颅洒鲜血,许多人在艰险的环境下,光荣地成为共青团员、共产党员,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王若飞、黄齐生一代革命家,李策、凌敏俊、严金生、王定一、袁咨恫等等在为贵州人民的解故事业中也英勇献生,成为一代英烈。

达德历史曾经光荣与辉煌!

达德的历史价值,再一次为人们所瞩目,它在贵州近现代革命斗争中的光辉业绩,被有识之士称为”贵州近现代史上的一面旗帜”,[3]今天,我们在缅怀和学习达德历史时,不仅发现我们贵州曾经有这么一份珍贵的革命历史遗产,也又一次听到了人们曾经对达德历史作出的评价,中国著名戏剧家田汉先生生前曾称赞达德学校”是许多贵州革命家的摇篮,而黄达人(干夫)先生便是摇篮边慈祥的保姆”。

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又是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的;历史所蕴含的宝藏也只有通过今天人们的实践才显示其价值和意义。

当改革开放日渐深入之时,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

贵州作为全国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环,搞好改革开放和促进贵州的现代化当是它的重要任务”。

历史表明,中国建设现代化不是在80年代才启动的,中国的现代化发源于19世纪后期。

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化起始于上个世纪后期的话,那么1901年达德学校的雏形算学馆的成立,可谓是贵州现代化的先声。

从现代化史的角度再去翻阅达德学校历史,我们同样惊异,它潜藏着许多具有现代性价值的创举:

算学馆是贵州第一个专门学习、研究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的教育机构;1903年成立的达德书社又是贵州当时仅有的两个系统传播和介绍西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群体之一;1904年创立的达德学堂是贵州第一批现代性质的学校;达德学校日后又为贵州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造创造了许多第一。

呼吁妇女解放首先做出表率:

它们在全省最先”天足”;最早招收女童入学,奉献出贵州第一个女教师;最先倡导婚姻自由,达德女学生成为解除不幸婚姻的第一人;第一个在贵州实现男女同校学习;贵州第一出话剧是达德学校师生演出的《维新梦》,第一个以一校之力量支持和派遣毕业生到国外留学;达德学校高中及男女生合校的教育体系的学校;第一个以自己的力量创办和推广民众教育的社会教育构;第一个用白话文教学,创办了贵州第一份教育杂志。

达德学校又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历史中在贵州走在前列的并做出贡献的典型代表:

他是贵州”新政”的第一个成果,它首先在贵州通电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贵州最早建立共产党外围组织的学校之一,成为贵阳最早批建有共产党支部的学校。

达德学校在贵州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开拓性的作用,在教育、文化、社会政治生活各个领域中对贵州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是达德学校历史价值的又一重要体现。

 达德学校对于贵州现代化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它作为一个现代教育机构对促进贵州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方面。

达德学校在贵州现代化中所创造的诸多第一,既是一种创造,又是一种教育功能与实现现代化各方面互动的结果;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以教育作工具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它是达德学校历史价值更深层次上的表现。

当今建设现代化绝不单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样也是一个认识问题。

当前贵州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单从既定的思路是无法完全认识清楚的,它迫使人们要从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中作出全面的反省。

揭示和反映出教育与现代化间的互动关系,正是当前贵州现代化建设亟待认清的—个重大课题,达德学校的实践,无疑会为我们提供历史的认识模式。

因此,达德学校的历史价值又深刻地反映在它又为当前贵州现代化建设具有的认识论意义上。

二、达德学校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近50年来,尽管对贵州解放前的教育状况及发展缺乏认真的研究,但达德学校却有幸成为例外,它或多或少的被一些著作所提到,原因在于达德学校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黄齐生烈士。

因此,早在50年代出版的传记《王若飞》一书中,就有了对达德学校的描述。

严格说来,它仅仅是王若飞事绩的一个衬垫,还不能说是对达德学校的完整记录。

贵州对达德学校的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

1980年《贵州文史资料选辑》发表了前达德学校校长谢孝思先生所撰写的《黄齐生传略》,1981年《贵州文史丛刊》第一期发表了王若飞生前撰写的《对于过去所受母校教育的印象》。

两文的发表,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地回响,达德的校友们开始撰文缅怀和回忆达德学校的历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达德学校的历史价值,也撰写了一批研究报告;至此,揭开了达德历史研究的序幕。

从1980年至1997年,达德究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受人关注的课题,为此也积累起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它们大致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门类。

1.历史文献类:

主要有谢孝思编的《黄齐生诗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辑的〈〈关山渡若飞〉〉(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中的王若飞文存部分,谢孝思提供由贵阳市文化局举办的”达德学校校史展”中展出的文物,由林开良搜辑整理、凌秋鹗撰写的《达校三十年的回忆》(载《贵州教育志通讯》1984年第3期)、由曾俊侯所辑〈〈秋师遗教〉〉、留存的《达德周刊》、《达德》旬刊和《达德》半月刊(分别藏于贵州省图书馆和贵州省博物馆)《达德中学第二期同学录》和《达德高中第六期同学录》等。

2.校史慨述:

主要有谢孝思《达德学校史略》(〈贵阳文史〉1997年第期),凌秋鹗遗稿《达德30年的回忆》、包伯弘的《本校沿革》《达德学校第六期同学录》。

周杏村遗稿《贵阳私立达德学校史略》(《贵阳文史》97年增刊,林开良搜集整理《贵阳达德学校50年》(〈〈贵州省教育志通讯〉〉1984年第3期),何静悟《贵阳达德学校史略》(何静捂《贵阳历史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

3.综合性回忆:

主要有张笑尘:

〈〈回忆贵阳私立达德学校〉〉(〈〈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何治华:

《贵阳达德学校琐记》(《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罗朝章:

《对贵阳达德中学片断回忆》(《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7辑),丁毅:

〈〈回忆达德学校〉〉(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贾仁华:

《对母校”达德”的回忆》(《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黄纬:

《抗战日期在摆郎乡的达德学校分(〈南明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博庆钦;〈〈我所知道的履三小学〉〉(《南明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达中在抗战中三迁教学》(《贵阳文史》1997年增刊)等。

4.人物回忆:

主要有邓克贤:

《王若飞生平综述之一:

在贵州的青少年时代》(《安顺市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谢孝思:

《黄齐生传略》(《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侯敦:

《黄齐生在遵义老三中》(《遵义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吕志超:

《令人尊敬的凌秋鹗师》(《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沈德海:

《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凌秋鄂先生》(《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刘君卫:

《忆父亲刘方岳先生》(《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8揖)、朱英、刘宗棠:

《达德精神育青松——记谢孝思校长》(《贵阳文史》1997年增刊)。

周开姒:

〈〈怀念父亲周杏材〉(《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9、30合辑)、何志华:

44忆周杏材老师〉(《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何静梧:

〈〈达德学校主要创办人黄干夫先生〉(《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杜松竹:

《贺梓侪生平》(《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黄炜:

〈〈我所知道的曾俊侯〉(44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9、30合辑〉、秋阳著:

《谢六逸传》(贵州民族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李独清自传》、罗朝章:

《回忆达德中学的老师们》(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曾庆祥:

《回忆青年时代的老师和朋友》(《贵阳文史资料选辑辑》第30辑)等。

5.回忆革命烈士:

主要有丁毅:

《缅怀李策同志》(《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黄淑萱:

〈〈忆李策同志〉、(《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聂群、朱立彬:

《刘方岳老师的革命活动片断》(《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凌毓星、朱世芬:

《记凌毓俊烈士》(《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1期),中共贵阳市委党史办:

《严金生烈士》、弋良俊:

《达德革命烈土英名录》(《贵州近现代史料丛书》之三,《达德师生忆达德》)等。

6.其它:

主要有:

《贵阳达德学校的戏剧活动》(《南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贺梓侪:

《回忆贵州话剧的创始和发展》(载《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谌贻哲:

《记贵阳达德学校军乐队》(《贵阳文史》1997年增刊)等。

7.评论:

主要有张克:

《一所有多重历史价值的学校》(〈贵阳文史〉1997年增刊),洪波:

《达德学校旧址巡礼》(《秀甲黔中》贵州人民出版社)等。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张克创作的长篇小说《王若飞》、王尉华编剧的《王若飞与黄齐生》和王鸿儒所撰写的《黄齐生传》,对达德学校的历史、尤其是达德学校与王若飞、黄齐生成长的关系,都用了相当的篇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描叙,是达德学校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通过近20年的努力,达德学校研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是与许多健在的达德人为宏扬达德精神的不懈追求分不开的,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对达德学校历史的深刻理解分不开的。

通过研究,达德精神和达德学校在贵州近现代史上的突出地位已被公认。

自1982年达德学校J旧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1995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又拨专款,将达德学校旧址修葺一新,1997年又被中共贵州省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达德研究的高度重视,也是对达德研究及成就的肯定。

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从总体上说,宣传的用意和革命历史教育价值的强调发挥较好,而更深层次上揭示达德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讨论犹嫌不足;从内容上看,局部的回忆录多,许多研究报告也局限在达德历史的回忆和大事记的整理上,其价值在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达德学校在贵州近现代史上全方位的历史价值的评估研究尚不多见;再以研究的视角看,对以王若飞、黄齐生、李策、严金生等为代表的达德英烈事迹的研究成为一根异常鲜明的主线,而达德学校为近50年在贵州现代化社会变迁及在诸领域内所起的作用,不曾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许多问题尚未触及,譬如贵州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达德学校以现代教育机构的身份参加到这一过程中,在社会变迁所需要的社会资源的开发上,在转型社会的整合过程中,在促进现代化实施的各个环节上所做出的贡献等方面,还未纳入研究者的视野,这些都是达德研究中存在的缺憾。

因此,开拓研究视野,发掘达德历史潜藏的历史价值,是今后达德研究工作中亟待加强的责任。

从贵州现代化历史的层面去研究达德,它即可以弥补达德研究中的不足和缺您,又能进一步深化对达德历史的认识,是一个有意义的新课题;探索和分析达德学校在贵州现代化历程的地位和作用,定能充实达德研究的内容,提高达德研究的水平。

三、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思考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

达德学校与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如何,潜藏在这种关系之中的达德学校历史价值又是什么,这都是评估达德学校在贵州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弄清的问题。

运用现代化理论认识和分析教育和现代化的关系,持能够清楚的解答上述问题。

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在研究世界许多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的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和概括,其理论涉及到现代化的过程、性质、动力、类型及各种相关问题。

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学者借助现代化理论去研究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获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如北京大学的罗荣渠教授及专著《现代化新论》[4]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一般人们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这个过程称之为现代化。

但在具体的描述过程中,现代社会所表现出的现代性的特征是什么?

在西方,各个学者由于自己的研究出发点不同,视角各异,以致使现代化成为一个包含各种概念的共有名词。

大致说来以下几种概念较为典行和流行。

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现代性是指工业和服务业在社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并起着主导作用,并且”经济增长的过程最好理解为在20、30年的比较短暂的时期内,社会以及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的经济发生带有自动性质的自行转变。

”[5]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现代性体现于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在社会分层化和整合上的差异。

所谓社会分层,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即在政治上由村社权威系统让位于以普选制度、党派制度和科层制度为基础的民主制;在教育领域中以提高民众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增强经济生产的技能;在社会组织构成和运转上,由亲缘型社会、固定型和裙带关系的等级制向开放性、流动性社会的转化。

所谓整合,意指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破坏的平衡能力,或由于分化和整合之间的脱节而产生的社会动荡。

本质上说,这种观点强调现代性是指”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系统中,都存在着变化的倾向……,各个社会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现有的制度(例如现有的政治系统)中组织活动.,而且在其它制度中组织活动”。

[6]又有学者从政治的角度认为现代性的特征为”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离异化及大众参政化”。

[7]或从政治发展的角度认为:

”理性化、国家一体化、民主化以及动员或参与”。

[8]又一些学者从人的行为心理角度出发,认为”如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能够赋予先进制度以及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掌握和运用先进制度的人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还没有经历一切同现代性的转变,那么失败和畸形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

[9]因而提出了无论那一种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

据此确定了人的现代性的四个心理方面的特征。

1.参与型的公民、并有丰富的知识;2.对个人的效能抱有充分的信心;3.在受到传统势力影响的时候,特别是在处理个人事务上作出决策的时候,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性;4.愿意接受新的经验和新的思想,即是头脑开放的人。

[10]

不同的学者在定义现代化时各有侧重,但有一点却又是共同的,他们都将教育视为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即便在强调经济增长的现代化理论家眼里,也认为”它的基础是教育的普及┈┈从而使经济获得足够的推动力”。

[11]而政治权威的理性化、社会的整合,更与教育紧密联系;即使在行为心理学家那里,如英克尔斯虽然认为传统社会成年人现代人格的习得,工厂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他仍然承认教育”它无疑是最有力的因素”。

尤其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更是明显:

人们早期生活经验中;一个已初步具备现代人格的成年人的继续向前发展;个人的行为上。

[12]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以致使日本教育社会学家麻生诚在研究日本的现代化史后,干脆将现代化定义为”一是由于科学知识的进步,使人们对周围环境采取理智和世俗的态度的倾向;另一因素是社会上各种成员广泛地和独立地参与和卷入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过程的一种倾向;[13]是将现代化置于教育培养和扩大促发的”科学知识的进步”,并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观念现代性的基础之上。

现代化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达德学校历史的重要思路就在于它强调教育一方面是现代化的组成之一,又是促生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达德学校是与贵州现代化同步的,它自身发展一方面是贵州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以教育去培植现代化所需的各种因素,从而影响贵州现代化进程。

因此,从现代化理论提供的分析方法可以为我们探索达德学校与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及潜藏在此关系中的历史价值。

现代化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达德学校历史的另一个重要思路是它的”动态功能效应”和”迟发展效应”理论。

该理论对于落后地区怎样建设现代化具有启示。

毋庸讳言,贵州在中国现代化的大格局中,其现代化的资源和条件无疑是严重落后的。

那么,怎样认识贵州现代化‘达德学校处于这种环境下在现代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借助于”动态功能效应”和”迟发展效应”的分析方法,对于弄清以上问题极富启示。

“动态功能效应”是以系统论的眼光认识现代化的一种理论,从这一角度出发,现代性被定义为”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行为系统;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所包含的各种成分在有效功能的意义上是相互作用的。

其中任何一种功能都需要所有其它成份所起的有效作用。

这些成分在它们只有通过个别的人类活动才能产生作用的意义上说,是行为的。

它们形成一个系统意味着每个成分的活动中的重大变化都将与其它成分的活动中发生重大变化有联系”。

[14]

“动态功能效应”是美国比较历史学家布莱克在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发展的一个概念。

他在比较了各个现代化中的国家现代化历程发现,现代化的效果是与引入的现代性各因素在适应现代化的社会体制内的功能效应相关联,因此,以其研究现代性在适应现代化活动所占有成份内多少来衡量该国现代化的过程,不如研究该国所引入的现代性各因素在该社会体制内的功能效应的运作状态,更能了解该国的现代化程度。

[15]在布莱克那里,”功能分析”具有双重意义。

第一,与一般的功能分析相一致,视现代化是一个生命机体的系统,了解现代化进程可以依据系统各部分所执行的功能阐明其互相关系来考察它。

誓如现代化是一个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知识增长(教育)和社会变革的一个运作系统。

政治现代化体现为政治机构动员社会成员和社会资源的”功能”,但这一功能不能显,他受知识增长(教育)的影响;经济现代化同样也与政治环境、教育环境关联,同样,教育也与政治所提供的资源与经济条件互为关联;他们间的互动效应才能够促动现代化的运作。

第二,与一般的功能分析又有所区别,布莱克突破了功能主义强调均衡的倾向,提出了功能动态效应的性质。

他说,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迅速变化,”理智创造、政治整合、经济增长、社会动员等所有这些、在最一般意义上标志现代特征的功能均有动态性质”。

[16]于是,他认为社会的动态性也使功能效应呈非均衡状态。

”动态的功能效应”便成为他分析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他说: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化功能对传统体制的冲击就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

[17]

布莱克”动态的功能效应”对于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其理论价值在于:

首先,它指出了各建设现代化国家对现代化各因素的功能效应的重视。

从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角度出发,当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时,面对各种现代性的挑战,吸纳和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统社会是否能发挥出现代性的功能。

换句话说,传统社会是否具备了实现现代化的功能是一个国家适应现代化的条件。

如果根本没有,传统社会对现代化将全面的拒斥;如果已经完备了功能运作的条件,则现代化会很顺利。

但这两种状况都是极端现象。

现代化更多地表现为既拒斥又吸纳的状况;问题是在既拒斥又产生了现代性因素的条件下,那些因素军能在传统社会中引发接受宜于发挥现代化的功能效应呢?

第二“功能分析效应”的非均衡性可以提供二点推论。

1.由于变革社会的动态性质使现代性各要素的功能效应呈非均衡状况。

2.而现代化社会中适应现代化的条件也是非均衡的。

由此推论我们可以肯定,由于适应现代社会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差异,各现代化性要素的功能所发挥的效应的非均衡性势必要使其中的某些因素的效应,更富建设性和引领性。

因此,依据现代性在各个国家存在的实际条件,实现现代化社会在接受现代化上,有一个可选择的机会,即在已经形成的现代性各系统中,择一种适宜的功能效应可以更富于建设性地引领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从而促进现代性的全面增长。

那么,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呢?

就我们的知识认为:

”从世界现代化史上看,无论现代化自发国家,还是被现代化国家知识所增长和传播将是一个永恒的动力。

这一点已成为当今现代化现阶段中的一个共识。

布莱克新有一个经典表述:

现代社会的变化”终极泉是知识的增长,它对体制的执行的各种条件功能施以直接的影响”。

[18]为此,他给现代化定义为:

”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

[19]既然知识是现代化动力,因此每一个现代化中的社会都不能无视它。

能尽快的促进知识的增长,传播知识的途径首推教育的责任,那么,功能效应的落脚必然是对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功能效应的要求了,教育它将为现代化提供动力源。

所谓”迟发展效应”,也是现代化比较中运用的一个概念,主要指现代化早发国家与后来进行现代化的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不同的发展环境的区别,所受的影响也不相同,尤其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它更多面临着早发国家所不曾有过的困境与制约。

“迟发展效应”最的提出者也是布莱克,虽然他从未明确的使用”迟发展效应”一词,但他在其所著的《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阐述了迟发展效应的思想。

如他就新区分出现代化动力的两种状况,提出“在首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化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但在后来建设现代化的国家中这种挑战来自外部”……。

[20]他还指出后来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竞争与早发国家也不同,再如许多后来国家还面临着早发国家不曾有过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如人口问题等等。

[21]如此种种的不同给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必然带来反应。

对“迟发展效应”在现代化过程中明确定义的是美国学者多尔,他认为后来国家的现代化在其发展中往往遭到比早现代化国家更多的制约,它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发展经济条件的滞后;技术水平方面的重大差异;意识形态的传播和作用方面的重大差别;现代化进程中爆发的社会问题的重大差异。

[22]结果对后来进行现代化国家普通的反应是,一方面现代化的条件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又可能为现代化获得早发国家提供的资源。

“迟发展效应”对现代化建设中的国家来说,其理论价值在于它论及的”条件的落后”与”优先选择资源”的可能性效应。

就前者而言,后来现代化的国家普遍是在条件落后下的发展,现代性资源严重匮乏。

就中国现代化肇始之初来说,衡量早期现代化实质的标准,象社会流动、大众识字率的提高,城市起飞、集市市场大幅度衰败、大家庭的决裂,向大规模高度集中的以法制制约的官僚体制转变诸类因素,”在中国连影子都看不到”,这时的中国”缺乏现代的原动力”[23]滞后性影响着后发展国家的起步。

但是,”迟发展效应”却又有”优先选择资源”的可能性效应,为后发展国家建设现代化创造良机,即它具有移入现代性要素的空间,可以将已经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资源殖入本国促动本国的现代化进程。

问题是怎样殖入和吸收什么?

就我们的分析认为,企图由外力强制性的将现代性全面的殖入是一种实行现代化的方式,但世界现代化历程说明,它显然不是一种成功的方式,其结果会导致社会的巨烈震荡,反而滞缓了现代化的进程,甚至现代化建设遭到打击。

现实实际上还存在着另一种方式,即新知识的传入和增长是一种可以化解由于某些现代性所造成的强冲击波致使现代化毁灭的方式。

长期研究现代化受挫理论的日本学者富永健一对日本现代化的考查证实了这一方式,他认为日本近代成功的实现了现代化凭借了4个因素,1.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意识的增长;2.具有现代知识的一代政治精英人物的强有力的推导;3.能承担工业化、消化外来的工业文明的人才的大量涌现;4.化解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对立的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