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5811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docx

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

2019年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

2019年4月自考报名已经开始,即日起同学们可以在进行网上报名,下面是2019年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了解更多教育类自考复习资料请锁定学渡教育自考题库。

更有海量模拟试题,精品复习资料等你来下载!

(三)新理论的产生和引入

在这一历史时期,传播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技术领域。

上世纪40年代,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香农和韦佛合写的《传播的数学原理》,这本书提出的传播学理论在这段时期内逐渐被教育技术学家借鉴和吸收,使得传播学成为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基石之一,为教育技术开辟了新的视点。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教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现象。

所以,一切用于教育的传播媒介,作为信息源的教师和作为信息终端的学习者,以及教学双方的关系,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在传播信息,都是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各种传播模式“对于有关传播的其他模式与理论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中引入的各种理论和思想,都在当时指导了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这些理论各有侧重,“经验之塔”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媒体的选择上,程序教学理论局限于动物实验的规律,传播理论集中研究信息的生成、选择、处理、储存、检索、传播等问题,它们都无法对教育技术加以宏观的研究,也无法适应二战后“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思维特点。

用系统方法来设计教学系统,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逐渐引入教育技术的系统方法,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趋势,使得系统方法成为指导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石之一。

系统论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施和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媒体只是教育系统的一个要素。

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发挥,不仅需要各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

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对教育的各个部分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育过程进行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根本途径。

系统观、系统论和系统方法的引入,促使教学系统开发更加完善,在理论上形成了用教育技术学鉴定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

6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研究者纷纷重新考虑学习理论。

影响比较大的有加涅,他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认知理论相结合,将学习结果分为五大类等。

梅里尔也提出教学设计的成分呈现理论。

此外,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如问题解决策略、信息组织策略,降低焦虑策略,自我控制策略、元认知与招待性策略等。

这些新理论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

使得教学设计这门学科不断完善与扩充

(四)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史实

语言实验室始于50年代的美国。

到1964年总计拥有8000到9000套语言实验室,法国有152套。

日本有200套,英国有近300套。

1969年,英国建立了开放大学,成为的典范,随后,世界各国都先后建立了远程教育大学。

60年代,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建立了PLATO-I(ProgrammedLogicforAutomaticTeachingOperation)系统,它使用了专门的终端设备与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会话活动,在70年代发展成为著名的PLATOIV型系统,它通过数据通讯网络连结千台以上分布在美国许多州及世界上一些地区的终端。

它提供了多种教育传播手段:

高分辨率的等离子接触面板显示器除了显示多种文字、图画与动画外,学生还可以用它送入自己的选择与回答;多功能键盘可以输入英、俄等多种文字符号以及许多特殊符号,还能控制播放录音机和幻灯机。

70-80年代计算机教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

1980年,英国开始执行MEP计划,开展计算机教育。

据统计,1984年美国中小学已拥有电脑50万台,并以每年20至30万台的速度递增。

1986年,日本投资20万亿日元开发计算机教学。

整个80年代,全球掀起了计算机教学的热潮。

这一历史时期,系统论思想被引入和应用到教育技术学理论中,大大地改善了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发展状况,从此教育技术的应用有了更科学的理论指导,扩大了教育技术概念的内涵,使得教育系统设计成为教育技术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

系统方法使得教育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把教育技术从对教育系统中个别要素的研究扩大到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实施、评价的研究,把教育技术发展成为研究实现教育最优化理论和技术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五、网络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教育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进入90年代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总量迅猛增长。

“人口爆炸”、“知识爆炸”成为信息时代的独特风景,知识翻番的时间和知识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从而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

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大力推行现代教育技术,才有可能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又一次飞跃提供了契机,使教育的全民化、终身化、多样化、自主化、国际化成为可能。

自50年代以来,制造和销售电教硬件、软件的企业日益增加,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电教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各种多媒体教室、数字硬件电教设备、课件、资源库、网络平台等等,使各种教育媒体越来越多的渗入教学领域,从而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教育技术的理论也日趋丰富,并朝着综合化、整合化的方向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几乎是一日千里。

正因为如此,它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它看成是本国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本国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二)媒体技术的发展

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蔚然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

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项技术像互联网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影响如此广泛。

用了55年电话用户达到5000万户,用了38年广播听众达到5000万户,用了13年电视观众达到5000万户,而Internet只用了3年网络用户就超过了5000万。

目前,Internet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计算机交互式网络,已连接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Internet已成为联结世界各国的信息纽带和向全球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网络。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无论是从带宽还是内容和交互性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促使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课件,网络学习平台风涌云起,以Internet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了真正的全球无国界学习,国际互联网正改变着世界……与此同时,个人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使得多媒体技术引入教育领域成为可能,集成了文本、动画、音频、视频、虚拟现实等媒体的课件或学习资料大大提高了教学和学习质量。

校园网建设铺天盖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流媒体技术等广被用于教育教学,为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新理论的产生和引入

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强调学习者应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进入教育技术领域并取代行为主义成为教育技术主流思想之一。

这段时间,还引入大量新的理论,如绩效理论、集成性技术、行动研究、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使得个别化学习大放异彩,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数字化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学习方式迅速出现并逐渐占据主要阵地。

在这一段时期里,指导教育技术的各种理论日趋综合化、整合化,它们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目的都是促进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特殊的方式构建意义的。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面对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知识、习得技能。

建构主义同时强调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会话作为协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亦是共享思维成果、达到意义建构的必要手段。

建构主义理论者根据自己对学习的理解,还提出了随机访问教学、抛锚式教学等崭新的教学技术。

(四)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史实

到2000年6月,全世界共有93074485台主机,全世界网络用户数为22980万人。

据统计,到2004年,全球主机数已接近2.2亿台,到2005年5月,我国上网人数就达到9880万。

美国的大、中、小学已于1997年全部接通Internet,99年平均每天点击量达到10亿次,而且以每100天传输量增大一倍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00年,美国共有8亿web页,11000多万人上网。

根据200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提供的数据,美国95%的学校和72%的教室已连上了国际互联网,30%的老师利用互联网开展研究活动,27%的老师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和进行数据分析,16%的老师利用互联网备课、设计教学计划。

英、法、德、日、澳等发达国家的各类学校也广泛使用了Internet网。

到1999年,英国拥有中小学站点数为348个,德国为317个,日本为240个,澳大利亚为724个,加拿大为914个。

法国政府在1999年就制定了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政策,并作为实现社会信息化行动纲领中优先发展的重点目标,到2000年10月,法国的高中已100%上网,初中上网率为80%,小学也达到了30%。

日本早在1994年就制定了一项5年计划,到1999年,日本公立小学两个人拥有一台计算机,2001年所有的中学,2003年所有的小学已经全部上网。

第二节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史

我国的教育技术源于欧美的视听教育。

90年代以前,我们一直把我国的教育技术称作“电化教育”。

尽管我国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教育技术是一样的,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概念界定、理论框架、学科建设、组织机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90年代以后,我国和国外教育技术同行的交流开始增多,积极借鉴、吸纳了许多国外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在名称上逐步改用“教育技术”,在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实践的领域也在逐步扩展。

一、萌芽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技术的萌芽阶段。

幻灯、电影等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揭开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序幕。

早在1919年,国内已有人开始使用幻灯来开展教学试验。

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当时我国最大的图书出版企业)成立国光影片公司,拍过一些无声影片,其中就有教育片,如《盲童教育》、《养真幼儿园》、《女子体育》、《陆军练》、《养蚕》等,这些是我国拍摄的最早的教育影片。

金陵大学是我国推行电化教育最早的高等学校,1922年就已开始用幻灯、电影宣传棉花种植。

1923年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在长沙、烟台、嘉兴举办大规模的“千字课”教学试验。

在嘉兴试验时,用了幻灯。

随后,广播和电影教学在我国更为广泛地开展起来。

1925年6月,教育部定购下发一千多台收音机,并聘请专家通过广播电台播放教育节目。

1937年7月,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并在全国建立了11个播音教育指导区。

1932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这是我国最早的群众性电教学术团体。

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该馆的大会堂改名“电化教学讲映场”,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电化教学”这个名词。

1935年,上海大厦大学社会教育系开设“教育电影”课,这是我国最早在大学开设的电化教育课。

1936年,南京教育部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的政府电影机构。

1936年,无锡市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开办电影广播专修科,这是我国最早的电教专业。

同年,教育界人士在讨论为当时推行的电影、播音教育的定名问题时,提出并确认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此后,这个名词被普遍采用。

同年,上海教育界人士办了“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并出版《电化教育》周刊,共出了6期,这是我国最早的电教刊物。

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友松著述的《有声教育电影》,这是我国出版的第—部电教专著。

1942年,在重庆成立了“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电影制片厂。

1945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建立电化教育系,这是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系。

从以上简略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我国的电化教育于20年代诞生,30年代进入课堂,开始起步。

其发源地和早期主要活动地是上海和江苏。

其特点是:

先有其事,后有其名;先民间,后政府;先在社会教育领域,后进入学校教育领域。

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事业一开始就起步不错,无论是从学科构建,还是媒体建设和教育实践上,都做出了不少实绩。

但由于还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因而其发展势必处在试验阶段,不可能获得重大教育效益,更何况由于当时我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时期,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南京政府的垮台,使得我国最初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不得不暂时告一段落。

二、初期发展阶段(49年至60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国电化教育进入了初期发展阶段。

其主要表现是:

1949年11月在文化部科技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负责领导全国教育技术工作。

1949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俄语讲座,后又改为俄语广播学校。

每年参加学习的学员达5000人,到1960年,累计招生19万多人。

1955年北京市、天津市分别创办了自己的广播函授学校。

1958年前后,中国掀起了教育改革运动,推动了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电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北京市、沈阳市等地相继成立了电化教育馆,由教师、技术人员、工人构成的电教专业队伍也大量出现。

1960年起,上海、北京、沈阳、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开办电视大学。

在这段时期里,幻灯、录音、电影开始进入城市中小学校和高等院校,特别是外语和医科院校,电教教材和电教资料开始制作、生产;外语教学唱片、教学幻灯片已成批生产;外语录音带已在校际间复制、交流;外语院校开始安装同声翻译室、简易型语言实验室等较先进的电教设备。

1964年高等教育部批准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建造了国内的第一幢电化教学楼。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活跃期,由于政府关怀、学校重视,因此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并形成了规模效应,特别是在此阶段,我国培养了一支由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性教育技术队伍。

同时此阶段,政府合理布点添置了大量的教育技术设备,为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历史经验。

但是1966年,我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整个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电化教育也不例外,电教机构被撤销,人员被解散,设备、资料被破坏,使我国电教进入停滞期。

三、重新起步和快速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我国的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1978年教育部决定设立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成为指导全国电教工作的中心。

(2)从1979年开始建立了各级电教机构,扩大了电教工作队伍。

到1985年底,全国已有2253个县(区)建立了电教机构,占全国县区的95%左右,全国800多所高等院校以及许多中小学都先后建立了电教中心与电教室。

全国的电教从业人员达数十万人,形成了一支热心电教、积极探索的电教大军。

(3)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在整个80年代,普通电教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室、闭路电视系统、卫星接收站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发展相当快。

软件建设也极为迅速,各级学校制作了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计算机课件等数以万计的各类电教教材。

(4)在学科建设方面,从1978年开始,几所高等院校着手开设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从1983年起,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三个单位创办了四年制本科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

随后几年之内,电教专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起,形成了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在内三个层次的人员培养体系。

(5)广播电视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发展迅速。

1979年建立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各省、市、自治区都举办了广播电视大学。

198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创建,我国开始实施卫星电视教育,已建卫星地面站l万多个,教育电视台1200多座,放像点6.6万多个,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电视传输网络。

(6)计算机教育蓬勃兴起,数以百计的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和开设计算机课程,编制了一批课件和用于教学管理的软件。

1981年,我国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辅助教学管理系统。

80年代,为了抵制大量进口国外教育微机,国家于1986年组织一些高等院校和工厂研制生产“中华学习机”。

1987年,作为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了一批中华学习机教育软件。

(7)已初步构建了一个以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为内容的理论体系的框架,初步实现了由小电教到大电教的观念转变,初步形成了以课堂播放教学法、远距离播放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微型教学法、现代成绩考查法等为内容的电化教学方法体系。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是迅速的,无论是从组织机构、人员队伍,还是从学科建设、软硬件建设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上看,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一段时期为我国现在的电化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这一段时期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是太偏重于硬件投资和建设,忽视了软件和人才的建设。

二是在理论的研究上,对于教育技术三大技术,基本上停留在硬件技术的研究上,对于传媒技术和教学系统设计技术涉足不够。

这些偏差都直接导致了我国目前学校教育中出现以“教”为中心和重“硬”轻“软”的不健康的状况或局面。

四、深入发展阶段(90年代至今)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电化教育也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

90年代是信息技术得到巨大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感受到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冲击。

大量的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叩响了我们的门扉,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锐不可挡之势进入了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媒体技术方面,卫星广播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远距离教育,多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个别化交互学习,交互网络技术应用于协作学习,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仿真教学等。

从组织机构上看,相对于80年代,中国电化教育的组织日趋完善,队伍日趋庞大。

中国教育技术的组织机构可以从行政、业务管理和学术社团两方面来说明。

首先,从中国教育技术的行政管理和业务开展方面来看,中国的教育技术系统是由广播电视教育系统、卫星电视教育系统、学校教育技术系统和商品化的教育资源开发系统四大主要系统组成,主体由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各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和为教育技术发展服务的企业组成。

其次,从中国教育技术的学术社团组织机构来看,中国教育技术的主要学术社团组织就是中国电化教育协会(CAET),它是促进全国电教单位、专家协作、推动电教科研进步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中国电化教育协会设有秘书处和学术委员会,包括教育技术学研究会、外语、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广播电视教育、中小学、教育电视台(站)、金融、教材等多个专业委员会,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中国教育技术社团组织框架体系,是中国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对转变电教队伍的传统思想观念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电化教育协会迅速发展的一个标志,对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技术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行了研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1年4月,中国电化教育协会重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从学科建设上看,到2005年,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相对于80年代更具规模,已有15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专业,这个数目还在急速增长,近40所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已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等6所大学具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从教育技术的研究方面来说,中国的教育技术研究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成绩斐然,对中国的教育技术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

创办了一批教育技术方面的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教育传播与技术》、《外语电化教学》、《中小学电教》、《网络科技时代》等,发表了大量的高水平文章,对于促进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时出版了或再版了一批教育技术学方面的专著,如《电化教育概论》(萧树滋主编)、《电化教育学》(南国农主编)、《电化教育导论》(李运林、李克东编著)、《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现代教育技术学》(万嘉若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尹俊华主编)、《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张祖忻等编著)、《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计算机辅助教育》(何克抗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何克抗主编)等,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等八套面向21世纪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由何克抗教授等重新编写,在2002年后相继面世,对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和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还翻译了许多国外的教育技术名著,如《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加涅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和《教学设计原理》等等,这些都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从90年代以前的视听教育媒体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转向了对多种媒体组合运用和学习过程的研究,特别是对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评价与管理的研究,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开发工作。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获得1989年原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河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项目。

获得1993年原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的华南师范大学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项目。

由中央电教馆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原国家教委重点科研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原国家教委重点科研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项目。

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联合国援助项目北京朝阳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项目。

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主持的“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

这些研究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的特点,反映了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由媒体对比、专题为主的研究进入到整体、综合为主的更高层次。

(1)研究结合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2)重视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重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4)研究方法和过程日益规范化。

从软硬件建设来看,较之80年代来势更为迅猛。

首先,在硬件方面,电化教育系统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八室、一站、三系统)在全国广泛开发,硬件设备正全面由模拟向数字转变。

特别是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在全国开展,教育部在2000年11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中明确写到,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我们从中可窥一斑。

其次,在软件方面,目前各种音像、幻灯、VCD、计算机课件、资源库以及网络课件等教学资料已极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