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5975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docx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

【视野】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油企的机遇

2014-04-01能源情报

文/薄启亮 刘贵洲,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 西南石油大学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结合部,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五国,总面积400.3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300万。

中亚五国自独立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形成了独特的地缘政治和油气资源格局,为中国企业进一步参与中亚油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中亚地缘政治特点  

 1.地理位置重要,矿藏资源丰富

  

中亚北依俄罗斯,东傍中国,南连南亚,西接中东、西亚直至欧洲,历来为大国竞夺的战略要地。

英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J·麦金德认为中亚地区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并强调“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①;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

美国现代地缘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在其《大棋局》一书中,把中亚地区称为在广阔的欧亚高原以南,一个政治上混乱但能源丰富的地区。

他把中亚描绘成一个大黑洞,谁要能控制住这个大黑洞,谁就能控制世界。

 

中亚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以及钨、铜、铬、铅、锌、铀、锑、黄金等大量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藏,还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藏资源既是中亚地缘政治的特点,又是铸就其独特性的重要原因。

  

2.历史文化复杂,多受周边强势文化影响

  

中亚地区的历史非常复杂,是几大文明的汇合处,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教文明、儒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在这个地区交汇。

中亚的历史和文化同样既是中亚地缘政治的特点,又是铸就其独特性的重要原因。

  

3.国家形态不完善、国家意识不强烈  

由于中亚国家独立时间不长,国家形态还不够完善,中亚人的国家意识也不像历史文化悠久厚重国家的人民那样强烈。

表现在:

一是维护政权稳定的能力不够,易爆发颜色革命,使政权不稳,例如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爆发“郁金香”革命,阿卡耶夫政权被推翻,随后吉国邀请俄罗斯在该国的奥什市驻军。

二是民族语言成为国家的官方语言,俄语仅作为通用语言,但部分国家民族文字还不完备,例如哈萨克斯坦。

三是一些国家军事力量不足以维持其政权,不得不借助于外部武装力量,例如塔吉克斯坦,必须靠俄罗斯军事力量来维持其政权。

  

4.大国博弈剧烈,多元平衡外交突出  

中亚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激起诸多大国在此博弈,主要有俄罗斯、美国、欧盟、中国,其次是土耳其、伊朗、印度、日本和韩国。

  

中亚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了各有侧重的多元平衡外交。

例如,哈萨克斯坦推行“全方位务实平衡外交”,坚持奉行积极、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将俄列为第一战略伙伴,中国第二位,美国第三位。

土库曼斯坦对外奉行中立政策,尤其重视同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各国的关系,积极发展同美国、中国、土耳其等国的关系。

乌兹别克斯坦重视发展同大国的关系,对外政策摇摆于俄美之间,近年来平衡外交更加务实;重视同中亚邻国和中国的关系。

总体来说,中亚各国对俄罗斯是依赖与离心交织,离心占主流,近年来有所回归②;对欧美是倚重与防患交织,防患占主流,不缺对欧美好感;对中国是合作与彷徨交织,合作占主流,不时“驻足彷徨”。

  

5.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存在不少分歧  

中亚五国幅员面积、自然资源禀赋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发展最好的是哈萨克斯坦,2011年其人均GDP达到1.1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发展最差的是塔吉克斯坦,2011年其人均GDP只有831美元。

  

中亚国家内部还存在不少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没有一个只限于中亚五国共同参与的内部合作平台;对于中亚与区域外国家的多边合作平台,也不是所有五国共同参与,例如独立国家联合体,土库曼斯坦退出,仅作为联系国;欧亚经济共同体、统一经济空间、上海合作组织等,土库曼斯坦没有参加;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首脑会议,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均没有参加。

  

二是乌哈两国争夺中亚主导权,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的中央地带,与中亚其他国家都有共同边界,军事力量较强,又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亚颇具影响力;哈萨克斯坦近年来由于石油出口收入增加,经济状况较好,是该地区的主要政治经济力量。

哈乌两国领导人都希望主导中亚。

  

三是上游国家与下游国家之间的水电之争。

例如以农业灌溉为主的乌兹别克斯坦位于河流下游,担心用水受制于人,坚决反对塔吉克斯坦在其境内瓦赫什河上修建罗贡水电站,反对吉尔吉斯斯坦在其境内纳伦河上修建卡姆巴拉金水电站。

  

四是国家之间还存在不少边界争议。

  

总体来说,中亚国家之间凝聚与差异交织,凝聚占主流,不失差异化。

二、中亚的油气资源格局  

1.储量丰富,分布不均  

中亚石油资源量为154.61亿吨,占世界石油资源量的3.06%;石油探明储量为41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2343亿吨的1.75%。

天然气资源量为35.7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量的7.28%;天然气探明储量为27.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208.4万亿立方米的13.34%。

  

整个中亚,油气资源分布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西部丰富,东部匮乏。

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哈、土、乌三国,三国石油、天然气资源量之和分别占总量的95.67%和99.3%,而探明储量几乎占100%;东部的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油气资源量极少。

二是北部富油少气,南部富气少油。

处于北部的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天然气储量相对少一些;处于南部的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量极为丰富,石油储量相对较少。

  

2.多元平衡,大国博弈  

中亚各国独立后,本国境内的管网得到有效控制,但外输管道大多需经俄罗斯,被俄罗斯控制,使出口价格、出口量及地下资源开发多受掣肘。

为此,中亚国家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包括油气资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油气出口通道的多元化。

  

一是油气资源投资主体多元化。

独立以来,中亚国家积极引进外国公司参与油气资源开发。

  

哈萨克斯坦1993年引进美国雪佛龙公司开发田吉兹油田,之后陆续引进美国阿吉普、埃克森美孚、康菲、英国天然气、英荷壳牌、中国中信、意大利埃尼、法国道达尔、俄罗斯卢克公司等。

目前,已经引进美、英、荷、法、意、加、中、日、俄、瑞士和利比里亚等45个国家的公司参与合作。

其中,1997年引进中国石油收购阿克纠宾油田,2003年收购北布扎齐油田,2005年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2009年收购曼格什套油田等。

哈国石油储量的80%、产量的85.7%产自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田吉兹、卡拉恰干纳克、卡沙甘等大型油气田均由多个大国的独立或国家石油公司组成的国际财团投资开发。

  

土库曼斯坦引进了意大利埃尼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等从事勘探开发。

土库曼斯坦在其所属里海区域划分出31个区块开展对外合作,引进英国-阿拉伯Dragonoil、加拿大BuriedHill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从事里海勘探;2008年引进德国Wintershall和印度ONGC公司勘探开发11、12区块,2009年引进俄罗斯伊捷拉(Itera)公司勘探开发22区块,同年引进德国RWE公司勘探开发23区块。

2002年引进中国石油在古穆达克油田开展提高采收率技术服务,2007年勘探开发阿姆河右岸天然气田。

目前土库曼斯坦约10%的油气储量由外国公司控制。

  

自2000年以来,乌兹别克斯坦在乌斯纠尔特、布哈拉—希文、苏尔汉达里和费尔干纳地区开放油气勘探项目37个,先后引进俄罗斯卢克公司、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瑞士Zeromax,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韩国天然气公司、国家石油公司(KNOC)、大宇公司,美国康菲公司等。

中国石油2006年参与乌咸海大陆架勘探,2008年与乌国家油气公司合资开发费尔干纳盆地的明格布拉克油田。

目前乌兹别克斯坦约30%的油气储量由外国公司控制。

  

二是油气出口通道多元化。

中亚国家改变单纯经俄一个方向出口,其油气出口通道变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北向,已有经俄方向的阿特劳—萨马拉石油管道和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350亿立方米/年),并计划修建输送能力为300亿立方米/年的沿里海天然气管道(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

  

 2)西向,除原有的里海石油管道(哈萨克斯坦田吉兹—俄罗斯新罗西斯克港),以及现有的土库曼斯坦以船运方式将石油跨里海运到阿塞拜疆巴库,进入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简称巴杰)管道(此流向占土库曼斯坦石油出口的60%)外,拟建哈属里海石油管道(哈萨克斯坦叶斯科涅—哈萨克斯坦库雷克—阿塞拜疆巴库)与巴杰管道接通;拟建跨里海天然气管道与(拟建的)纳布科管道(阿塞拜疆—欧洲)接通。

3)东向,中哈石油管道(哈萨克斯坦—中国)一期1000万吨/年已于2005年投产,二期增输1000万吨/年也基本建成;中亚天然气管道一线(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中国)300亿立方米/年已于2009年底投产,二线(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中国)250亿立方米/年将于2013年底建成。

  

 4)南向,原有土伊西部(科尔佩季—科尔德—库伊)天然气管道(土库曼斯坦—伊朗)年输送60亿80亿立方米;土伊东部(道列特巴德—萨拉克斯—汉吉兰)天然气管道(土库曼斯坦—伊朗,80亿120亿立方米/年,计划增输到200亿立方米/年)已于2010年投产;拟建输送能力为330亿立方米/年的TAPI管道(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

  

  

在控制油气资源和控制战略通道博弈中,俄罗斯力保对中亚的影响力和对中亚油气资源及出口通道的控制,一方面积极参与中亚油气勘探开发,控制资源;另一方面于2009年同意参照欧洲气价购买中亚天然气,并与哈、土两国合作拟建沿里海输气管道,同时计划投资20亿美元改造中亚—中央管道系统,这对欧美力主的跨里海天然气管道计划形成不小打击。

  

美国对中亚的能源战略,一是切分能源利益“蛋糕”,鼓励并保护美国企业积极参与中亚油气资源开发,赢取最大经济利益,并争取新油源。

二是出于地缘政治考量,积极推动绕开俄罗斯的油气外输管道建设,打破俄对中亚油气资源出口的垄断,为此,力促建成巴杰管道,使哈、土两国石油可经船运跨里海送入巴杰管道;还力促修建哈国跨里海石油管道与巴杰管道对接;力促修建哈、土跨里海天然气管道,与拟建的纳布科管线对接,从而根本性地打破俄对中亚油气资源出口的控制。

  

欧盟近年来苦于对俄油气的依赖,饱受俄“断油”、“断气”之苦,对中亚的油气战略核心在于绕开俄引进中亚的油气。

1993年欧盟发起“向欧洲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国家间项目(INOGATE)”,寻找中亚油气出口到欧洲的路径;2002年提出修建纳布科天然气管道;2007年与中亚签署《欧盟中亚战略》草案,计划2007-2013年向中亚各国提供7.5亿欧元援助,其中一部分用于支持中亚各国的人权、民主和法制体系“改造”,另一部分用于中亚能源和运输基础设施现代化项目。

  

中国为了缓解油气资源短缺,保障油气供应安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和进口渠道多元化战略,在尊重资源国主权和互利双赢基础上,积极投资中亚各国,参与油气资源开发;在不针对任何第三国的前提下,与哈合作修建了中哈石油管道,与土、乌、哈三国合作修建了中亚天然气管道,从而打通了中国西北方向能源通道,为实现能源进口通道多元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油气对外合作政策略微收紧  

 

随着油气价格的长期高企,中亚部分国家逐渐收紧了油气对外合作政策。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哈国通过修改法律,调整合作模式,提高国家公司在重大外资项目的持股比例以及增加油气税收等措施确保国家获得更大的油气利益。

  

一是设立“国家优先权”,控制和主导资源开发。

设定国家“对矿产品交易的优先权”、“对地下资源利用权转让的优先权”及国家对于“集权”的认定等,增强政府的控制力和主导权。

  

二是建立“哈萨克斯坦含量”机制,提高项目本土化比例。

“哈萨克斯坦含量”指执行合同和购买设备中雇用哈国不同等级员工和购买哈国生产的设备不能低于一定比例。

  

三是限制投资者权利。

规定在产品分成合同框架下,外国投资者成本回收在投资回收期内不得高于75%,投资回收期后不得高于50%;哈国利润在投资回收期内不得低于10%,投资回收期后不得低于40%。

禁止开发天然气未有效利用的油气田。

允许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单方面修改合同。

  

四是以合资作业公司模式取代产品分成合同。

五是出台新税法,增加资源领域税负。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机遇  

1.中国与中亚各国国家关系愈加密切,合作平台比较高效  

政治关系好。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与哈发展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土发展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与其他三国均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政治关系都非常密切。

与相邻的哈、吉、塔三国通过谈判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大大增进了彼此间的友好与信任。

  

经贸合作发展迅速。

据中国海关统计,与建交时相比,中国与中亚国家总的贸易额由1992年的4.6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00.93亿美元。

中国已经成为中亚各国第二或第三位的贸易合作伙伴。

 

 

文化交流、军事合作密切。

中哈之间互办“友好年”活动;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平台,每年都在成员国轮流举行军事演习,合作打击“三股势力”。

  

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为中国与中亚各国开展多边合作提供了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各国合作程度越来越深入,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广,从安全到政治,再到经济、文化、环保、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等。

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该组织完全可以成为成员国能源多边合作的平台。

  

2.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互补性较强  

中亚国家多数实施“资源立国”战略,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产业布局不平衡,特别是轻工产品多数依赖进口;多数国家人均收入低、消费档次不高,消费品以中低档为主;资源开发、化工、建筑、冶金、航天、机械、家电等产业落后。

中国在上述领域刚好都有优势,能够与中亚国家形成互补。

中亚国家油气资源和铀、钨等其他矿产资源都非常丰富,可以大量出口;中国油气缺口仍然较大,需要大量进口,其他矿产资源也需要大量进口。

同时,多国相邻,相互合作发展经济还具有交通便利、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低等优势。

3.中亚希望在外交上搞大国平衡,油气出口多元化    中亚各国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想摆脱俄罗斯控制,尤其是防止俄在油气出口方面“卡脖子”;但也不愿意变成欧美国家的“变相的殖民地”,防止再在中亚发生“颜色革命”。

随着中亚油气资源的大量发现,围绕着资源采掘、油气流向和其他政治经济问题,大国在中亚的博弈会进一步加剧,中亚国家在大国之间不依赖任何单股外部势力,实行均势战略,驾驭这种平衡需要更高的外交艺术。

因此,中亚国家会更加希望中国作为和平力量和友好伙伴,作为平衡大国势力的东方力量,进一步参与中亚事务、经济贸易、资源开发和管道建设。

    中亚的油气产量提高后,对外出口仍然要坚持多元化战略,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管网建设都要加强、要完善,东向将会尤其受到青睐。

     

4.中亚地区油气勘探需要大量外资投入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总体勘探程度较低,一些国家还出现了储采比下降的现象,需要加大勘探投入。

同时,大量的油气储量(例如哈国的油和土国的气)投入开发也需要巨额资金,这都需要引进外资,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可以凭靠比较充裕的资金以“融资换资源”、“融资换合作”等方式深化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

     

5.中国与中亚各国合作呼唤新思路    在中亚博弈的其他大国基本上都有自己明确的战略,都推出了战略性举措,例如,俄拉中亚诸国组建欧亚经济共同体、统一经济空间、欧亚联盟,欧盟实施INOGATE计划和《欧盟中亚战略》,美国实施中、南亚战略,土耳其拉住中亚国家拼凑“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等。

要想更好地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必须要有新思路,要规划自己的战略目标。

    长期以来,中国在中亚的油气合作基本是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个大思路,没有一个整体战略。

目前中亚各国与中国合作的平台只有“上海合作组织”,而且开展经贸合作的分量还不够。

为了更好地开展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多边经贸合作,需要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甚至可以在不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基础上开辟新的合作平台。

这也是深化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的机遇。

  

  

四、中国石油企业的作为  

1.壮大能源“丝绸之路”  

中国在中亚15年来的油气合作构造了一条亮丽的能源“丝绸之路”,在当前机遇下,这条能源“丝绸之路”完全有机会进一步发展。

  

(1)油气资源投资合作  

中亚油气勘探开发潜力无穷,合作空间巨大。

  

土库曼斯坦。

根据BP公司2012年世界能源统计,其天然气探明储量由8万亿立方米一跃达到24.3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阿姆达林盆地东部的北阿姆达雅子盆地、穆尔加勃子盆地,中部的中卡拉卡姆—阿赤和巴哈尔多克单斜,以及南里海盆地[6];已投入开发的气田54个,准备投入开发的气田11个;规模较大的气田包括世界第二大气田加尔金尼什(含南约洛坦、奥斯曼、米纳拉等卫星气田),以及格泽尔古姆、欧尔杰克利、艾吉扎克、南埃格列姆气田等;勘探潜力大的地区主要在阿姆河右岸和南部穆尔加勃凹陷中部、卡拉库姆隆起区东部斜坡带,以及南里海盆地。

  

哈萨克斯坦。

共有15个含油气盆地,但实现工业开采的仅有5块:

滨里海(油占全国探明储量85%、气占全国探明储量90%)、曼格什拉克(油7%、气5%)、乌斯秋尔特(油4%、气3%)、图尔盖(油2%)和楚—萨雷苏克等盆地[6]。

哈共有油气田256个,投入开发的有100多个;探明油气储量90%以上集中在15个大型、特大型油气田:

田吉兹、卡沙甘、卡拉恰干纳克、乌津、热特巴伊、扎纳诺尔、卡拉姆卡斯、肯基亚克、卡拉让巴斯、库姆克尔、北布扎奇、阿里别克莫拉、中—东普罗尔瓦、肯巴伊和卡拉列夫,其中前两个油田占69%;油气勘探潜力地区位于里海北部和中部大陆架。

  

乌兹别克斯坦。

探明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四大盆地:

阿姆达林(油71%、气76%)、费尔干纳(油21%)、阿富汗—塔吉克(油7%、气11%)和北乌斯秋尔特(气10%);共发现232个油气田,投入开发的有103个,主要位于北阿姆达林盆地和西南吉萨尔茨盆地;95%的天然气产量来自西南部的舒尔塔、泽瓦尔季、阿兰、坚基兹库尔—哈乌扎克、科克杜马拉克、帕穆克和库尔塔克7个气田。

勘探潜力仍然在上述四大盆地。

  

其他国家,例如塔吉克斯坦,其在阿富汗—塔吉克盆地塔方境内也有勘探潜力。

  

中亚国家油气资源需要加快勘探开发。

除个别国家对外合作政策有所收紧外,基本还是处于开放态势,欢迎国际上有实力的公司参与合作。

中国企业有很多机会,例如哈国卡沙甘油田,正物色合作对象;土国南里海盆地33个区块目前只有4个开展了对外合作等等。

因此,把握机遇,打牢基础,兴利除弊,敢于下海,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中国企业在未来510年内,完全有可能在现有合作规模基础上实现翻番,使能源“丝绸之路”不断壮大。

  

 

(2)扩大油气贸易规模,续建油气管道  

中亚向东的油气管道流向规模扩大有三种可能:

 

一是中亚天然气三线、四线可以纳入规划。

土库曼斯坦在天然气探明储量8万亿立方米基础上规划到2015、2020年产气分别达到900亿立方米和1400亿立方米,但出口目标并未落实。

如今该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已经达到24.3万亿立方米,未来规划产量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未来510年内,中土天然气贸易完全可能在已经达成650亿立方米/年基础上增加到1000亿1300亿立方米/年,修建中亚天然气三线、四线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提上日程。

  

二是中哈原油管道二线。

卡沙甘油田投产后,哈国石油产量将大幅提高。

按照规划,到2015、2020年,哈国石油产量可分别达到1亿吨和1.5亿吨。

出口能力将显著提高。

而哈国外输渠道目前还只是在酝酿哈属里海原油管道与巴杰管道对接,这条管道尚处修不修两可阶段,中国可以尽一切努力改变原油流向,使哈萨克斯坦流向中国的原油由2000万吨/年增加到4000万5000万吨/年。

  

三是跨中亚石油管道。

油源主要是伊朗和土库曼斯坦的石油,输油规模可达2000万3000万吨/年。

为了减小石油运输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中国石油企业做了很多工作,想了很多办法,例如修建东南亚管道,酝酿修建克拉半岛泰国境内横跨管道,酝酿修建巴基斯坦跨境管道等,但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依然很大。

如果从伊朗修建一条石油管道,经土、乌、哈到达新疆,虽然管道路线长达3000多千米,但可作为中亚天然气管道的伴行线,无论是从修建时协调多国关系,还是运行时巡线维护,都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与海运相比,可以获得安全稳定的供油。

  

上述三个可能一旦实现,西北通道油气保供规模将由目前计划内的石油2000万吨/年、天然气800亿立方米/年提高到石油6000万8000万吨/年、天然气1200亿1500亿立方米/年。

这样,能源“丝绸之路”将更加壮大。

  

2.构筑合作“样板”  

在与中亚过去15年合作过程中,中国的石油企业已经与资源国建立了较密切的合作关系,展示了良好的中国形象。

一些合作项目得到了资源国的高度认可,例如哈萨克斯坦总理称赞中国石油阿克纠宾项目是哈萨克斯坦最好的投资者,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盛赞中哈油气合作项目是“中哈经济合作的典范”。

在既有良好形象的基础上,中国企业在中亚各资源国,一是要树立互利双赢的样板。

将企业利益和资源国利益都发挥到最大,既要成为依法纳税的楷模,又要依法依合同搞好利益分红。

二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安全生产第一,注重环境保护;科学开采并保护好地下资源,杜绝资源破坏性开采;培训好当地员工,尤其是扩大组织来华培训;搞好社区关系,热心社会公益,资助当地学生来华留学等。

  

3.丰富“中亚战略”  

石油企业对“中亚战略”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制定和实施企业层面的“中亚战略”,即制定和实施以壮大能源“丝绸之路”和构筑合作“样板”为主要内容的中亚油气合作战略;二是推动国家形成“中亚战略”。

企业的“中亚战略”既可以丰富国家“中亚战略”的内涵,又可以借助国家“中亚战略”来推动企业“中亚战略”的实施。

  

国家的“中亚战略”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平台”或尝试建立其他平台,与中亚各国、俄罗斯一起共同实现经济一体化;二是与中亚各国、俄罗斯,甚至中亚周边其他国家一起尝试增加“陆权”的分量。

  

实现经济一体化包括经贸自由便利、基础设施延伸、经济境外辐射、来华留学资助等。

  

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甚至联合俄罗斯一起,着手建立“自由贸易区”。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正着手组建统一经济空间,“自贸区”谈判已经启动,中国也应积极参与。

“自贸区”建立以后,中国与中亚之间降低关税甚至实行零关税,降低甚至消除投资壁垒,密切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合作,达到投资自由便利、物资和人员自由便利通行,既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结成更加紧密的经济体。

  

我国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有了比较完善的网络体系,在西部新疆,公路、铁路已经有多条干道延伸到边境,多数已与中亚国家对接。

为了更好地与中亚实施经济一体化,中国可以主动推动与有关国家一道积极开展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使国家之间基础设施相连接,尤其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

为了克服中亚国家资金紧张的瓶颈,中国可以以带资修建、投资入股、借贷、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帮助中亚国家共同建设基础设施。

  

当中国与中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连通、成网,并向俄罗斯、欧洲等区域延伸、对接,形成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后,大规模的能源、资源、人员、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和产品能够快速流动,人们关于空间和距离的观念可能被根本改变,“陆权”的分量随之增加。

这些国家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也可望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