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6279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x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16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3、主观唯心主义

4、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

6、实践

7、劳动

8、物质

9、运动

10、静止

11、意识

12、人工智能

13、规律

14、联系

15、发展

16、矛盾分析法

17、矛盾

18、系统

19、质变

20、量变

21、度

22、辨证否定

23、反映论

24、先验论

25、理性认识

26、感性认识

27、认识运动总规律

28、真理

29、价值

30、社会有机体

31、生产力

32、生产关系

33、阶级

34、国家

35、国体

36、政体

37、社会经济结构

38、社会观念结构

39、文化

40、文明

41、社会存在

42、社会基本矛盾

43、经济基础

44、上层建筑

45、阶级斗争

46、社会革命

47、人民群众

48、历史人物

49、人的本质

50、自由

二、简要回答问题:

1、什么是哲学?

2、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3、如何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吗?

6、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主要功能?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与旧哲学的实践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8、什么是实践?

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9、人类实践所具有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什么?

10、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和改造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和时空观?

13、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5、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6、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17、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20、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有哪些根本区别?

21、如何理解生产方式的作用?

22、阶级的实质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23、如何理解社会的政治结构?

24、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25、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它的功能?

26、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它们有哪些区别?

27、世界发展的两种过程有哪些主要区别?

28、社会基本矛盾是如何运动的?

2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0、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总汇。

3、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4、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5、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7、发展的实质就是新陈代谢。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9、事物的质和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10、否定的实质就是对事物的消灭和发展的结束。

11、时间先后相继的联系就是事物的因果联系。

12、假象就是错觉。

13、反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摹写。

14、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15、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决定力量。

16、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17、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矛盾。

18、社会改革就是社会革命。

19、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20、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四、论述题:

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3、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的超越。

5、联系实际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6、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

7、如何理解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8、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10、试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改革开放。

 

(016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唯物主义:

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家,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凡是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家,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就是唯心主义。

3、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精神,如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等作为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第一性的。

4、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存在着一种不依赖于物质、不依赖于人以及人的意识的“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5、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括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哲学理论在内的科学体系。

6、实践:

是人类所特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而能动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7、劳动: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8、物质: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运动:

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10、静止:

是指物质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定态,体现着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常住性、稳定性,因而,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1、意识: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实践。

12、人工智能:

随着信息论、控制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模拟人脑思维过程的电脑,由此产生了人工智能。

13、规律:

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4、联系:

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5、发展:

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正向质变,即带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16、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

矛盾本身就是事物和过程。

所以分析事物和过程就是分析矛盾,就是用对立统一规律去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方法。

17、矛盾:

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8、系统:

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19、质变:

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20、量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1、度:

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

22、辨证否定:

是指,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能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23、反映论:

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作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认识论思想。

24、先验论:

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或人的头脑的认识论思想。

25、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点,

26、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27、认识运动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较之以往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

28、真理:

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9、价值: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表示客观事物对人自身的关系,对人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

30、社会有机体:

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是指人类社会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31、生产力:

是标志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

生产力表征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32、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合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33、阶级:

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4、国家:

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35、国体:

是指国家的根本制度,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国家的阶级本质。

36、政体:

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即一定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37、社会的经济结构:

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38、社会的观念结构:

是指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是包括艺术思想、宗教观点、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和哲学在内的、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

39、文化:

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示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等方面的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

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就在于人的创造性。

40、文明:

是标志社会进步和开化状态的社会历史范畴。

41、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42、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3、经济基础:

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44、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则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统一;

45、阶级斗争:

是指阶级社会中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利益根本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形式。

46、社会革命:

是指促进社会形态根本转变的社会活动,是先进阶级为改变旧制度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而进行的历史行动;其实质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阶级斗争。

47、人民群众:

作为历史范畴,首先有它量的规定性,即指“人们”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48、历史人物:

是指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部特征的历史事件的当事人。

49、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0、自由:

是人们通过实践把自身的本质力量成功地对象化为客体而并不反过来奴役自己的自我决定性和创造性,是实践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的高度统一。

二、简要回答问题:

1、什么是哲学?

答:

首先,哲学是智慧之学。

其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再次,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最后,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首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最本质的首要问题。

其次,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研究和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决定着一个哲学体系的性质和根本方向。

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3、如何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

哲学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因此,哲学的思维又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是对具体思维成果的再思维,是思维的思维,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基础上的再思维。

所以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最一般的知识,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所以,哲学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间接认识。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括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哲学理论在内的科学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不断发展着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必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

如果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吗?

答: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产生有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背景,这就是商品—市场经济。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商品—市场经济的时代,他从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矛盾和难题出发,对现实社会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指明发展的方向,预示发展的未来。

事实上,马克思一生活动的鼎盛时期,都集中于经济领域的研究,深刻地剖析了商品和资本,他的哲学思想与经济学研究有机地溶为一体。

所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要以商品—市场经济为背景,是商品—市场经济时代的哲学理论。

从这样一个大背景来看,我们今天仍然是这样的时代,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

6、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作为时代的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具有反思功能、概括功能、批判功能和预测功能。

(1)“反思”是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

通过不断的反思,揭示自己时代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2)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人与世界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功能主要是指对现存世界的积极否定。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预测功能在于预见现存世界的发展趋势。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与旧哲学的实践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社会生活发展程度的时代局限;社会结构关系和社会本质的展露不充分;剥削阶级的阶级偏见和统治需要;以及人的认识的直观性与片面性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人的实践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被全面而深刻地得到科学揭示,至多仅就人类实践活动的某个方面或某种具体形式进行了有限而局部的描述。

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基础上,密切关注并积极投身于当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分析和捕捉社会发展的本质性、规律性、过程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首先抓住并揭示了生产劳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此进一步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把人类的社会实践最终作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纷繁复杂关系的一把钥匙,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科学、严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8、什么是实践?

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而能动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

再次,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化活动。

最后,实践集中表现为人的存在方式。

9、人类实践所具有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

实践活动通常具有两大社会功能:

第一,实践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

第二,实践优化主体的功能。

10、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和改造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答:

人对物质世界的现实把握和改造只能通过实践来实现,这是探索人与世界关系的关键,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和改造,不但使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成为可能,而且使之成为现实。

并造就了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建构了人与世界的价值联系。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基石,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了哲学对物质的揭示是对有关外部世界的普遍属性和共同本质的揭示,是一个哲学范畴,而不是具体科学所涉及的物质概念。

正确处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坚持了哲学的一元论,与哲学多元论彻底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与唯心主义哲学彻底划清了界线。

第四,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五,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是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

十分明确地坚持了辩证法的立场,从根本上否定了形而上学。

第六,它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仍然看成是具有客观物质性的自然历史过程,从而彻底地摈弃了长期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唯心史观。

1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和时空观?

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内在属性。

运动和物质一样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所以,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或没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空间和时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空间和时间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承认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这就从根本上坚持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就是要承认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承认时间和空间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

13、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地提出和解决了世界统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说明了解决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界定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并分析了物质的各种特性,为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最后,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对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实际上可以说是无止境的。

这取决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它的发展的无限性。

科学和哲学只能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论证,只能是一个无穷的进展过程,

1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基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规律。

它占据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首要位置。

它是一切事物辩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因而它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居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

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

15、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

第一,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

第二,辩证思维方法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条件。

第三,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析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已使辩证思维方法成为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前提。

因此,自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顺利开展科学研究。

16、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

首先,实践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

最后,实践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的多重矛盾关系的统—中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7、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答: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

通过这些过程,人们在整个人类无限的认识范畴中,凭借自己有限的认识能力,不断地去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客观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实践之中,让其得到检验,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作出贡献。

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较之以往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要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

它成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根据。

第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主体能动地使自己的目的物化或对象化的过程,因而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因此实践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19、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

因此,只有实践,才是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

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主要理由是: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祥地。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有哪些根本区别?

答:

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它与生物有机体有着本质的不同,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交往活动。

其次,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最后,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21、如何理解生产方式的作用?

答: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是一定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统一。

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更替的历史过程。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具体表现为:

22、阶级的实质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

阶级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产生的:

一是氏族酋长、军事首领和一些公职人员借助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将剩余产品占为己有;二是由于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使财产不平等现象日益扩大,氏族内部分化出占有较多财富的富裕家庭;三是通过战争将战俘沦为奴隶。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的划分,是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决定的。

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有占有或不占有的区别,因而在劳动组织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也不同,占有生产资料的集团就会以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支配、统治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集团;他们在产品的分配和消费方面也就不同,占有生产资料的集团就以其统治地位剥削另一个集团,从而形成对立的阶级。

23、如何理解社会的政治结构?

答: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各种政治法律设施和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法律设施是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