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6808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docx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汇报(共6篇)

改善宏观调控

一是成立专司部门。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

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尽管具体做法不一,但都成立了专门领导和协调转型的机构。

我国可考虑由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共同成立“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与政策办公室”(也可考虑对国家振兴东北办或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进行职能扩充)。

二是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并可考虑立法保障。

由国家专司转型的权威机构来制定和实施经济转型规划和区域振兴规划。

首先,这种高层次机构可以兼顾利益、协调各方采取行动;其次,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制定转型规划所带来的主观随意性和任期制下出现的非连续性;最后,能突破地方政绩观和地方利益集团的束缚,及早进行科学规划,做到未雨绸缪。

另外,鉴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我国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不只是资源型城市的局部问题,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将转型纳入法制轨道,强化保障机制。

三是在产业政策、财税金融、环境生态、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给予倾斜性支持。

鉴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系统性与复杂性,要取得转型的真正成功,必须打政策组合拳和注意措施的综合配套。

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淘汰落后资源产业,即主动退出那些成本高、环境污染重且没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

二是改造传统产业,即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资源产业积极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升级。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不意味着要全部放弃传统资源产业。

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要利用先进的科技对其改造,使其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将有基础的非资源型产业做大做强成支柱产业,激活存量资产。

四是在资源型产业基础上发展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条。

当然,还可以考虑对伴生资源、共生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五是在资源型产业之外发展既有国际市场前景又有本地比较优势新兴产业,进行新产业植入。

重塑城市形象与功能

一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过程是“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过程。

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先弄清楚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两组概念。

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的产业支撑不同:

18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化开始进入现代城市化阶段;即城市化传统与现代之分界点在于有没有社会化工业大生产的支撑。

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量与质的区别:

近年来,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城市发展也由以“城市化”为主的量变阶段向以“城市现代化”为主的质变阶段过渡。

二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高起点规划,强化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与形象的优化。

没有城市形象的重塑,没有城市功能的再造,就不可能有成功的转型。

优化产业组织

一是要促进大企业集团的建立,培育地方经济成长的火车头。

竞争力强、发展迅速的大企业往往能成为带动一个地区经济成长的火车头。

二是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有活力的产业组织结构。

要在积极建立大企业集团和争取大型企业进驻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产业聚集和企业网络,提高区域竞争优势。

企业在初创阶段最需要政策、环境的呵护。

因而,为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快发展,要综合运用诸如提供创业资助、支持技术进步和创建企业园圃等多种政策措施。

深化对外开放

一是要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和区外资本进入。

为配合转型、吸引外部投资,其一可以考虑积极兴办各类工业园区,努力培育项目载体,实施筑巢引凤和项目招商;其二政府应该制定和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

扩大开放,吸引外部资本进入不仅会促进产业转型和创造就业岗位,还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在区域间的横向联系,甚至将推动和深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是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竞争,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更要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外部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从而促进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和对外贸易多元化。

企业参与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程度加深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扩大产能、改善产品结构的过程,更是塑造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的过程。

健全科教培训和社会保障

一是要依靠科技教育来放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物质技术动力。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这一要求,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把科技创新与资本投入相结合,用科技力量放大经济转型的动力,推动经济转型的步伐。

另外,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也是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根本标志之一。

二是要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再就业和再工业化。

通过卓有成效的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能提高大批传统产业工人的素质和技能,从而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准备条件。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经济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然会造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职工下岗,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这就要求多渠道的分解经济转型压力,在加强职业培训的同时,抓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减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负面影响,为转型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安源”是一个曾因煤而响亮的名字,现在更因煤炭资源枯竭而经厉着无比的痛。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矿作为支柱产业的局面在安源区将成为历史。

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安源区面临尴尬的转型难题。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再现昔日的辉煌,成为安源人最大的难题。

恰在此时,萍乡被国务院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萍乡还被列为全省4个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城市、全省唯一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迎来了一个绝佳机遇。

已有10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萍乡,如何与萍城儿女一起转型?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科学转型的新路子。

自进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以来,要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创新完善发展思路,确定萍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转型的认识:

加快转型,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大都具有“两高一资”的特征,同时普遍存在过度开采、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存在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说到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资源型城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行动上,就要加快推进资源

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转型的重点:

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文化转型。

一是加快经济转型。

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新的产业支撑,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重点培育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钢材等支柱产业,建设好三大基地。

二是加快社会转型。

强化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层次,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抓手是重点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物价、住房”等“民生大事”。

三是加快生态转型。

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抓手是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民心工程”。

四是加快文化转型。

树立自信,激发活力,推动创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筑良好的精神文化家园;抓手是“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三)转型的目标:

城镇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经过一个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把萍乡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

(四)转型的机制:

探索建立推进转型的“六大保障

体系”。

第一,政府是转型的主导。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在服务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面效能建设”活动,落脚点是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

第二,企业是转型的主体。

努力建设效益型、科技型、循环型企业,重点在效益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升中小企业发展质量,落脚点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干部是转型的关键。

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兼而有之的干部队伍,重点在实干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和推动转型的能力,落脚点是加快转型任务的落实。

第四,群众是转型的基础。

努力建设创业型、勤劳型、开放型群体,重点在创业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落脚点是各类创业主体都有自己的事业。

第五,项目是转型的载体。

努力建设带动型、支撑型、长远型项目,重点在带动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落脚点是建设重大项目。

第六,创新是转型的灵魂。

努力建设竞争型、活力型、文明型城市,重点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建设创新型城市,落脚点是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为促进发展,国家给予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转型项目财政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抓住了机遇还要利用好机遇,让它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来,于是新的一轮紧张工作又要开始了。

安源要以解决民生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经济转型问题为主攻方向,安源区确立了建设工

业强区的发展目标。

为达到工业强区的目标,安源区提出了建设三个工业基地的计划,即:

安源区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丹江重型机械工业基地、江西省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为了做好掌握情况,找准问题,确定项目,安源区委区政府经常以招商引资以主要工作任务,经常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外出招商。

改善基础设施,改变城市面貌是安源区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

安源区确定的城市转型内容涉及主要方面一是解决好棚户区的改造以及生态的治理和恢复。

二是解决好民生问题。

解决好教育、医疗卫生问题以及河道治理,生态保护等。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

四是做好经济转型工作。

五是借助本地优势提高知名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2009年12月10日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

发布时间:

2011年11月09日09:

43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37期)作者:

【摘要】在世界性能源问题凸显和我国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创新型国家的确立。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表现出从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城市,从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从单一资源经济向多元城市经济,从工矿职工到现代市民的转型发展趋势。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经济转型

资源型城市是城市职能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广义上是指依靠开发自然资源为主要职能建立起来的城市,狭义上是指依托矿产资源开发成立的城市。

据统计,我国现有以煤炭、有色金属、森工、石油等为主的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阜新、石嘴山、大兴安岭、黄石等42个城市面临资源枯竭问题,已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经济衰退、环境恶化、低收入和高失业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制约因素,威胁着其生存和发展。

城市转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从狭义角度讲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发展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从更广的视角考虑,它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的走势与发展。

城市转型是城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城市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大范围动态调整和创新,以便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发展要求的新模式,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

这个转型既可以是从现存制度状态向更合理、更完善的制度状态转化,也可以是单纯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过渡。

城市转型是整体性的城市发展过程,既包括城市系统内部各层面的变化,又包括城市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城市和乡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也在这些方面呈现出一些特点,在政治层面上表现为从政府主导的强人社会向多元化的民主社会转变;在经济层面上表现为从计划经济、单一经济向市场经

济、多元经济转变;在文化层面上表现为从血缘、亲缘强依附关系的伦理社会向以理性为主的世俗社会转变;在生态层面上表现为从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转变;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从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向多元合作的开放社会转变。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现状

我国对于城市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导产业,但资源开发已处于后期或末期阶段,累计采出储量占可采储量的70%以上,按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所探明的可采资源逐渐枯竭的一类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很多资源型城市选择了走资源消耗这条低投入、高产出、收效快的发展路径。

这种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成就了城市短暂的繁荣。

但随着社会向纵深方向发展,一些因资源而兴的城市如焦作、阜新、枣庄、抚顺等,由于资源逐渐枯竭而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导致城市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集中显现出来,城市贫困加剧,社会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与途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成为国家相关机构和业界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顺利转型发展,研究并发展出适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模式,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了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包括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大兴安岭等12个城市,又于第二年3月再次公布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包括地级市9个,县级市17个,市辖区6个,抚顺作为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城市也被划入此列。

至此,国家共确定了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目前中央财政设立了针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累积下达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153亿元。

国家发改委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充分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累积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4亿元。

到2010年底,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财力转移性支付已经到期,阜新、焦作等城市经过不断探索已经逐步建立起城市转型的雏形,为其他资源

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客观评价转型工作取得的成效,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评估工作的通知》,开展对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评估工作,以科学审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督促资源枯竭型城市使用好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

评估工作的完成将推动后续相关政策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管理试行办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等法律条文的尽快出台。

而国家发改委也表示未来工作的重点是在资源开采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中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探索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及相应的政策体系及体制保障,启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可见,关注和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对促进我国城市转型的顺利开展,保障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广泛借鉴吸纳国内外城市转型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表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从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

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是资源开发产业,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多经历了以工业企业为中心,城市规划服务于工业生产的阶段,属于典型的工业城市。

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城市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类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等手段有目的推进的整体性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而现代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服务功能,这就要求资源枯竭型城市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四位一体的城市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从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阶段,随着社会公共需求的全面变化,私人产品过剩而公共产品短缺,如何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成为发展的重要任务。

此时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逐渐从追求经济总量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第三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消费主导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也证明,内需的扩大与发展可以给一个城市和国家带来强劲发展的动力。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一方面是工业产业结构的变革

与调整,另一方面则面临着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的机遇和挑战。

积极拉动内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城市环境,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和消费体验,营造宜居宜商的良好氛围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新出路。

从单一资源经济向多元城市经济的转型。

资源型城市,尤其是“先采后城式”的资源型城市,在城市建立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依赖城市主要的资源结构。

如抚顺由煤炭开采而兴起,城市在建设初期完全服务于煤炭的开采与生产,没有经过有计划的产业布局系统安排,在漫长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以矿业开采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抚顺市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一些替补性产业,但仍然没有摆脱以单一地方资源经济为主的窠臼。

经济基础的单一决定了一旦出现资源枯竭的情况,城市将难逃经济发展后续乏力,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厄运。

只有转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多元经济结构,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因此,从单一资源经济向多元城市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必须面对的时代性课题,是城市转型的必然趋势。

从工矿职工到现代市民的转型。

城市人口结构是城市构成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城市功能、形态与经济基础的转型,城市的人口结构以及由人口所构成的城市社会与文化也发生深刻的变化。

以抚顺市为例,以煤炭采掘及石油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城市人口结构以国有工矿企业职工为主体。

由于长期在这些国有大型企业中工作,职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并下意识地将它们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外化为具有较深工业印记的城市文化特点。

具体表现为文化形态比较单一,社会观念较为保守,对新鲜事物的接纳和反应较慢,社会流动性差,发展的文化动力不足。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惯于守旧而堕于求新求变,无法及时改变对资源消耗性生产的长久依赖,即使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仍然不积极主动求变,不愿意认清现实,也不能踏实扎下根来进行新的尝试与突破。

因此调整人口结构,转变文化惰性,实现城市人口主体从工矿企业职工到现代市民的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方面。

具体表现为人口主体从工矿企业职工转变为现代市民,人口就业结构从单一资源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人口社会结构从单位社会向

市民社会转型,人口文化环境从单一的企业文化发展为多元的城市文化。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孙雅静: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李德铭)

白银: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求索

2006-7-21

——解析“白银模式”系列报道

(一)

编者按: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法国的洛林、德国的鲁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等,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转型的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我国共有矿业城镇426座,其中矿业城市178座,这些市、镇为国家提供了90%的石油、93%的煤炭、80%的铁矿石、70%以上的天然气。

但现实的问题是,有54座城市正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威胁。

作为新中国最早开发的铜工业基地,甘肃省白银市经过50多年的开发开采,有色矿产资源锐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

然而,白银市没有怨天尤人,他们通过不断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发展多元支柱产业以及招商引资,探索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新路子,被业界称为“白银模式”。

本报将通过一组系列报道,总结和解析白银市经济转型的有益经验、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他们所希冀的援助。

马路宽了、市容美了、夜景更加亮丽了„„7月19日,前来白银市参加“乡洽会”(2006年全国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东西合作贸易洽谈会)的八方来宾,面对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名优精品,恐怕鲜有人会想到,自己正身处一个面临资源枯竭之困的西部城市里。

人们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有这样的“共识”:

产业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日渐枯竭,人才大量外流,经济发展日益落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民生活和就业日益困难。

白银市自我扬弃、自我否定和自我创新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似乎正在越来越多地打破了这种“共识”。

一个最显然的例子是,今年上半年,白银市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进展良好。

记者从市招商局获悉,1至6月份白银市共完成签约项目110个,项目签约资金53.19亿元,开工项目96个,完成项目投资8.01亿元。

虽然经济总量居甘肃省第二位的事实证明,白银市并没有因为资源的枯竭而滞后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无法回避的现实困局是,白银市因资源枯竭而带来的发展难题已越来越尖锐。

无铜可采的“铜城”

白银市位于丝绸古道,陇中腹地,南接陇西黄土高原,北临腾格里沙漠,是一座具有悠久采矿历史的城市。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白银铜矿,从1954年开始建设,1960年铜硫系统建成并投入生产,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有色金属企业和铜硫生产基地。

50年来,已累计为国家生产有色金属470万吨,上缴国家利税150亿元。

曾创造了连续18年铜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成绩。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白银工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铜、锌等主要资源的探明储量已日趋枯竭。

1954年开发的白银铜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年自产铜5万吨锐减到现在的1万吨;“七五”到“八五”期间投资新建的厂坝铅锌矿由于大规模群采的破坏,造成露天采场大面积塌陷,于1997年7月提前报废;境内的靖远煤业公司,其部分矿产资源也开始枯竭,已有3个矿井关闭,矿山治理困难重重。

“铜城”即将无铜可采。

专家认为,这种尴尬现象在许多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其产生的直接动因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开发。

如同“三农”问题一样,矿业、矿山、矿工、矿城的“四矿”问题,也引起了相关人士的重视。

在2005年召开的第七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白银)论坛上,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朱训、中国科学院院士郑锦平率城市经济、矿产资源、锂氟化工、有色金属方面的专家暨企业家一行约20人,在白银市就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问题进行实地专题考察调研后提出,当前“四矿”问题以矿山、矿城的资源枯竭为导火线,已在我国经济转轨期集中爆发,这既是突出的经济问题又是突出的社会问题,既是个现实问题又是个战略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经济结构单一:

资源型城市的共同难题

“这些城市的境遇可以从当地企业的变迁中表现出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秀生曾专赴白银市及白银公司调研,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白银公司面临的窘境跟全市主导资源的枯竭和单一的经济结构有关。

目前,白银公司自产铜资源仅能满足冶炼能力的10%左右,铅锌资源自给率也只能达到25%和40%左右,铝电解所需氧化铝全部依赖外购。

另外,资源枯竭导致与资源型产业密切相关的矿山基建、地质勘探、辅助生产系统纷纷陷入困境。

为铜资源露天开采配套的400万吨/年运输、选矿能力大量闲置,与铜资源相关的中国有色二十一冶公司以及白银公司7个二级单位被迫破产。

程秀生表示,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生产经营困难,还会累及相关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发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如:

大中型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流失,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镇人口增多等。

在环境方面,白银已成为甘肃大气、水和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

白银市如同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面临着如何寻找新的出路、如何转型的世界性难题。

转型之路:

一手抓改造、一手抓培育

“实现城市、产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塑造一个适合经济发展、适宜人们居住的舒适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白银市从政府到市民已一致地将其视为该市的转型目标。

2001年来,白银市形成了“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革改制,一手抓替代产业培育发展”,以开放开发和项目带动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明确了转型的重点和方向,着力培育促进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

白银市的转型之路,可以概括为:

产业发展由资源开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