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6847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docx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

赵子健

(广西师范大学法商学院 桂林 541004摘要:

产业集群是当代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其独特的经济效应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本文首先从产业集群的这一现象出发,并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然后分析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

产业集群;经济效应。

一、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中一个普遍现象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经济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化特征。

全球的生产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并越来越集聚于有个性的地区。

建设特色区域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而地区的崛起也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从而使经济全球化的区域特征更加显著。

产业集群是特色区域经济的典型形式。

通过从事特定产业的一群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增强区域竞争优势,扩大影响力,创立区域品牌,保持持续的技术和成本领先。

在美国,硅谷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风险资本的产业集群区,底特律是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的产业集群区,西雅图是飞机及其设计、软件、金属加工的产业集群区等等。

在德国,汽车产业集群在慕尼黑等南部地带,化工产业集群在法兰克福一带。

在中国,中关村是中国信息产业最著名的产业集群区。

二、产业集群理论简述

集群是一个生态概念。

生态学中的生物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或环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单元。

集群被经济学家引用到经济学中,形容企业的生态聚落,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

也就是说,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群内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密切关系;集群还包括提供各种服务的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服务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等。

产业集群表象的不但是相关产业中大量的企业在地理位置的集中,而且也是其它组织(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在地理位置的集中,其实质是知识网络、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的融合。

早在19世纪末,马歇尔就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又把这一理论推进了一步。

产业集群理论的流派大约有三个:

外部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和新竞争优势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是马歇尔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

“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有利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

”他从外部经济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

集聚经济理论是由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的角度首先提出的,他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从集聚因素造成的经济性“一般经济开支成本”降低来研究集群产生的动因,他把地区集中的原因归结为共享辅助性服务和公共设施带来的成本节约。

在高级聚集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形成的地方工业化就是产业集群。

美国学者波特在199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群落和新竞争经济学”一文,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

他认为企业从集群中获得供应商、专业化的信息、公共服务以及获得有专业化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雇员,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产业集群。

从中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作为企业与产业组织的一种形态,具有集群竞争优势,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具有适应能力,不仅能提高企业与产业竞争力,而且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正面经济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一经形成,它就具有一种自我强化的内在机制促使其进一步的成长,不仅使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增强,而且作为一个整体的产业集群也表现出特有的竞争优势。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产业集群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

产业集群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节约交易费用。

产业集群内企业大部分交易在群内进行,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关系密切,可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企业谈判成本及合同执行成本的降低。

由于群内企业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防止机会主义倾向,这有利于减少谈判环节,提高谈判效率,增进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

二是企业之间要素交易成本的降低。

企业地理位置的邻近,可以降低企业之间的运输成本、信息交换成本、寻找成本等,为企业节约时间和资源,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另外,交易成本的降低使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市场交易可以花费比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生产更低的成本,促使企业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形成网络化结构,企业之间生产超分工与整合并存、平等合作下的网络管理模式,使企业集中资源专攻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提高专业化水平,改善产品质量和服务,促进产品不断创新,有利于形成“高”、“精”、“尖”企业。

21产业集群有利于获得外部经济效应。

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表现在集群内企业实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每个企业承担产业链条中的某一环节的活动,生产率极高,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所以企业既能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又不必过分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实现“柔性”与规模的统一。

集群的外部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集聚特别是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时,可通过垂直联系及时获得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通过水平联系可以借助分包商的生产能力、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调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

总之,在集群内企业可以在不牺牲“柔性”的条件下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比单个企业有更高的经济效率。

31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集群内,大量专业化的企业集聚在一地,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生产。

随着区域需求的集聚,生产的规模会不断扩大,而规模的扩大必然进一步要求分工的专业化,从而形成合理的分工。

集群内不同的企业根据各自的不同专长,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形成一个密切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价值链条。

随着产业的集聚,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也会集聚起来。

同时,由于专业化市场的形成,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形成正反馈机制,专业化分工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由于产业集群可以达到较高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因而能够形成几乎是最高的产业劳动生产率。

在产业集群区,无论是主产品的生产,还是附属行业的配套服务,都有严格而精细的分工,从而降低了因为转换生产加工环节而必须付出的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区域的竞争力。

41产业集群有利于推动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协作。

集聚加剧了竞争,而竞争是增进企业生存活力的重要因素。

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同居一地,使得企业业绩评价的尺度明确而透明,也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

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绩效差的甚或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受到压力,

集聚虽然加剧了竞争,但竞争并不排斥合作。

竞争并不仅仅表现为在市场上的争夺,而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卓越的心理压力。

在不断出现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独立地完成一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同时,企业要应付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也必须与其它企业结成网络,共同解决问题。

与竞争的同行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分享本行业的知识与信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组织理论预言,企业联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来的潮流,它将取代公司之间一对一的竞争,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将走到一起,共享技能、资源,共担成本。

51产业集群有利于创造学习与创新环境。

产业集群具有更高的学习与创新效率,主要表现在知识、信息的快速流动和新企业的快速产生与成长方面。

在产业集群内,高度专业化技能和知识、机构、竞争者、相关企业及老道的客户在地理上的集中,能产生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为企业提供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这在加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1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所以产业集群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

(2集群内企业联系频繁,地理位置接近,企业的创新成果扩散更快,更易为其它企业所学习和吸收,从而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3产业集群具有有利的创新条件,创新者在集群内更容易找到创新所需的设备、工具、人才、资金等。

(4当今许多产品的创新,涉及到较多环节,组织复杂,费用高昂,单个企业往往难以承担,如果相关企业合作创新,既可分散创新风险,减少创新困难,而且可加快创新速度。

所以,产业集群在学习与创新的动力、环境、组织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优势,这使得产业集群往往成为创新的主体,产业的先锋,推动产业进步的力量。

(二产业集群的负面经济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不利影响。

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1产业集群可能带来拥挤效应和外部不经济。

聚集能使企业在生产和交易成本方面得到节约,但是由于众多的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拥挤效应,使公共物品的边际收益呈现递减状态。

也就是说,当某一区域内企业聚集的数量超过了最佳规模后,由于对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大大超过其供给量,会造成公共资源的紧缺和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就将加大企业的成本,从而形成外部不经济。

产业集群会使区域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和交通扩张。

人口向区域聚集的惯性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精神诱惑力使区域发展呈加速度之趋势,但当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后将会出现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

生态环境胁迫又通过人口驱逐、资本排斥、资金争夺和政策干预对区域发展产生约束。

21经济周期对产业集群的冲击带来的风险。

产业集群所面临的风险有三种:

结构性风险、周期性风险和网络性风险。

结构性风险就是指产业集群老化或衰亡对区域经济的危害。

当集群走向成熟甚至衰退阶段,由于资源高度集中于一个产业或一类产品,有可能拖垮整个区域经济。

周期性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景气的波动对产业集群的正常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周期风险参差不齐地分布于不同产业,产业结构决定了区域经济的不确定性水平。

如果区域经济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主导产业集群所支配,就要面临更大的风险。

网络性风险则是指集群内企业间的网络关系对集群发展可能带来的危害。

企业间的网络关系由行为主体、活动和资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在产业集群内网络根植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中,在形成阶段是促进创新的要素,但也有可能导致“区域锁定”,阻碍创新的持续发展。

这种区域锁定的形成,常常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促进集群形成的重要制度到一定阶段有可能集中于自我保护,最终产生对区域进步不利的风险。

结束语

产业集群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及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动力的放大。

波特教授认为,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因此,在利

4

5

— 甘肃农业 2005年第2期(总第223期 

用产业集群理论发展地方经济,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规避产业集群潜在的负面效应,更大程度地发挥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1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2121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1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

31陈雪梅等《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

41魏守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探究》1财经问题研究,2002.11

51刘世锦《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1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5月20日161谢作渺、赵西亮《产业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1经济师,2004.71

强化管理 全面掌握 搞好部门支出预算

李积尧

(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计财科 730000

  自水利部门列入中央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三年以来,部门支出预算已经深入人心,并在水利部门财政收支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实质上就是构筑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

而搞好部门支出预算是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关键,是保证必要的公共支出,合理确定公共支出的范围,实施有效的管理,依法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增强社会经济的保障能力,促进市场竞争公平有序;依法理财,依法监督,通过国家的预算进行宏观的调剂,以促进事业的发展。

几年来的部门指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使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树立前瞻性、战略性的工作思路

推行部门支出预算是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中心工作,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央财政的统一安排和调整。

因此全面掌握本单位一年的各项支出,特别是要求对下一年度的主要工作提前安排,所需要的资金要通过编制下一年度部门支出预算体现出来,如果没有按照部门预算提前编列预算,预算中没有反映下一年度工作内容,就争取不到经费的支持,就将无法完成工作任务。

黑河流域水量监测任务是黄河上游局2002年起开展的一项工作,由于部门预算反映的渠道不畅,2002年在黄委的预算上没有列上支出预算这一块,造成该局项目支出长期挂帐。

因此加强和树立部门预算前瞻性和计划性是搞好部门预算工作的中心工作。

2003年该局根据以上情况和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事业发展规划,提前就下一年工作中心、工作重点指定了相应的计划,建立了预算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为该局水文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奠定了争取财政预算资金的基础。

二、树立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理财观念和办事原则

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我们管理人员的心中有一把尺度,那就是要建立“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以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观念和办事原则。

过去是先要到钱再统筹考虑怎么安排、怎么使用。

执行部门预算以后则是要事先要把干的事情讲清楚,干什么、怎么干,效果是什么都必须讲清楚,财政才会根据国家的财力情况进行安排,否则是要不到钱的。

作为基层预算单位,必须对部门预算中人员经费、日常公用支出、项目预算,在充分了解、全面反映的情况下,真实地编制支出预算,取得上级有关方面的认可和理解。

在预算执行方面始终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支出原则,在经费核算方面要按照上级批复的预算科目进行核算,全面落实“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理财新理念。

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要符合和体现部门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部门预算有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因此单位预算和部门预算的关系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单位预算是部门预算的基础,单位预算同部门预算的关系,决定了单位预算管理必须符合部门预算的基本要求。

同时,有关单位预算的安排,从中也体现了部门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自2000年国家推行部门预算以来,部门预算改革不断得以深化和完善。

一是预算编制形式一改传统预算,按经费支出功能编制分散预算的形式,向以部门为主体并按部门职能需要编制统一、完整的部门预算,即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二是预算编制的内容把传统的预算外和预算内分别管理“两张皮”的做法统一纳入到一个部门预算中来,即实行综合预算的原则。

三是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即突破了过去“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

四是预算的编制时间增加并按法律规定的时间及时批复预算。

部门预算对事业预算管理而言,重要和必要的就是适应国家财政改革,做好单位工作。

也就是说,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应该自觉将单位预算置于部门预算改革这个大的前提,同时又要紧密结合事业单位工作的实际,切实在单位预算管理实施的全过程中体现部门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重点要在单位预算的编制上下功夫

事业单位预算是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和工作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对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财务收支规模、结构、资金来源和去向所作的预计,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

水文事业单位因其自身特点,作为国家公益性活动的载体,保障其事业活动的经费来源单一,即主要由国家财政供给,从根本上区别于企业单位。

因此,如何组织收入并不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这也决定了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心环节的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即如何做好单位预算的编制工作。

我们知道,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构成。

收入预算是根据部门预算有关综合预算的要求,全面体现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各项收入的年度计划。

支出预算是基于收入预算,对事业单位各项支出的具体安排,主要包括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其中基本支出预算主要涉及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人员和公用支出;项目支出预算是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事业任务,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的项目支出计划。

事业单位预算作为保障单位事业活动的财力物力的集中体现,涉及事业单位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因此,如何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不仅仅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事情,应在单位领导高度重视下,形成由财务部门具体牵头组织实施、相关业务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单位预算编制工作格局,是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必要条件。

同时,良好的单位预算编制格局,也是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公开透明的实际需要。

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应在单位预算具体编制的全过程中下功夫。

需要把握几个基本问题:

一是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为收入和支出平衡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二是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要以国家财政颁布的年度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为指导。

三是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应根据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的规定合理编报,即在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时要符合国家财政有关事业单位定员定额的要求,在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要符合国家财政有关项目支出预算的规定。

四是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应遵循“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程序,这既体现了国家财政同事业单位有关预算编制信息的交流和情况沟通的需要,同时也保证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严肃性。

五是经批复后的事业单位预算一般不得调整,这也强调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六是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载体是数字和文字,应把数字预算报表同文字预算说明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做好了行政单位预算的编制工作,就等于为实施单位预算管理开好了头。

五、单位预算管理,关键在于单位预算的执行

编制预算是单位预算管理的起点,而单位预算的执行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考核和总结。

要圆满的完成事业单位预算的管理工作,关键在于经批复后的单位预算的组织实施,即单位预算的执行,在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收入预算的执行,二是支出预算的执行在收入预算执行方面,首先要求事业单位要密切关注单位年度各项收入如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经营收入等的足额到帐,同时就财政补助收入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特殊情况及时向上级反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争取工作的主动。

在支出预算的执行方面,主要在于对单位年度各项支出的控制,就是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一是加强内部管理,认真履行各项规章制度,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和项目支出都应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下进行,二是基于人员支出刚性强、公用支出弹性大的特点,在保证单位基本支出时应体现人员支出优先的原则,着重抓好单位日常公用经费的开支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是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保证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不混淆。

四是单位基本支出管理要符合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集中采购的有关规定。

总之,部门预算是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位的预算是批复后的执行预算。

只要我们立足本职工作,加强学习,勇于实践,顺应国家财政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改革,就一定能够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

5

5

 甘肃农业 2005年第2期(总第22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