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6.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7362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八上1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16.docx

《八上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16.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16.docx

八上16

1《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第一课内容,是教材第一学习主题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开篇章。

这一课主要阐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况,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因而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了解中国屈辱史的开端。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概况;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内容及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在讨论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总结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使学生明确“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鸦片作为毒品对吸食者的伤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3、教材重点与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确定《南京条约》为重点,其理由是: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定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转变。

教学的难点则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二、说教法

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以讨论分析为主,辅之以讲授法。

目的是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分析历史事件对社会造成影响的能力。

其主要思路是:

分析导入——学生认知——讨论现象——得出结论。

各环节均体现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因为大多学生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讲授法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展示一个腐烂了的苹果,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猜想,苹果出现腐烂的原因会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后,然后话题一转,假设情景,如果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那同学们你能想到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吗?

而这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

)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导入新课。

2、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重点掌握两大板块:

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是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的难点则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能扼要地呈现本节课的概况,因而力求精而简。

不宜过多。

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①清王朝没落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上升时期(英国)

③鸦片走私给中国严重危害

2、经过:

1839年6月林则徐

3、影响:

二、鸦片战争

1、原因:

为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鸦片贸易

2、时间:

1840年6月

3、经过:

4、性质:

英(非正义的战争)中(正义的战争)

5、失败原因:

清政治腐败,经济军事技术落后

6、结果:

签定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①时间,地点:

1840年,南京

②内容:

割地,赔款,通商,开埠

③影响:

7、影响:

中国开始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六、教学巩固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练习:

1、据《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填写《南京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

2、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3、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1鸦片战争》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鸦片战争》。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是教材专题“侵略和反抗”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

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开始。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是学习八年级上册的基础和前提。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英国先后用“商品”“鸦片”“大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史实;掌握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能否归罪于林则徐禁烟?

”和理解《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危害,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上台讲述鸦片战争的大致经过,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写一篇“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小论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各种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不惜走私鸦片和挑起战争,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惟利是图的本质;应该让学生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使学生树立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

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虎门销烟是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对于分析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有着重要的作用;中英《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同英国签订的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因此确定为重点。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因此确定为难点。

二、说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鉴于此,教法的制定要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学习,学会学习。

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和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的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

1.直观教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

2.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组讨论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一些分组讨论的活动,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

三、说学法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学生观的一个重要观点,为此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学会读图识图

指导学生阅读图表,让学生学会从图表中获取有效历史知识的方法。

2.学会发现问题

教师多设计些富有启发性的连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觉得看似简单的课文却问题重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自学打下基础。

3.学会搜集资料

课前让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整理、分析、加工各种材料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

引入新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读史明智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情感,唤起学习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依据这一点,我用幻灯片展示美丽的罂粟花和鸦片图片,让学生知道鸦片是怎样提炼成的。

然后教师指出:

罂粟花是美丽的,它本身也没有罪过,“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导入新课。

2、讲授新知:

(1)背景分析

①出示一张表格让学生清楚的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英国的状况,从而让学生知道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

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并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②在学生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背景下提问学生:

大家注意到没有英国最早并不是想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国门,而是用正当的商品,如:

呢绒、布匹,但是为什么英国的商品在中国很难卖出去呢?

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

这样连环式的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运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知识回答第一问,结合课本内容回答第二问,培养学生联系旧知识解答问题及从文中获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③用幻灯片展示鸦片输入毒害人民的图片并让学生朗读《炮子谣》,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分组讨论:

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

你有何感想?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做到了以史为鉴,从而让学生认识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和虚伪,认清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唯利是图的本质,激起学生的高涨情绪。

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

⑵禁烟运动

①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分析:

“道光帝为什么要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目的让学生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播放视频,并让学生结合课本说出林则徐到广东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

收到什么效果?

这样设计可以很容易突破重点。

接下来用幻灯片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虎门销烟的浮雕,然后让学生评价虎门销烟和林则徐。

培养了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⑶鸦片战争

①先让学生探究英国先后用商品、鸦片打开中国国门,均告失败,他们会就此罢休吗?

接下来会怎样?

我们能把这场战争的爆发归罪于林则徐吗?

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区别“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

②用幻灯片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结合幻灯片讲述鸦片战争大致经过。

(突出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陈化成、葛云飞等抵抗派及其受压制;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道光帝的闭目塞听、左右摇摆;中国军队装备的落后。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为什么英国只出动一支拥有几十艘舰船、几百门大炮、一万多士兵的侵略军就能轻而易举地打败庞大的清王朝呢?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给我们留下什么经验教训?

”经过讨论导出结束语——“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并从中得到启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又做到了史政结合。

④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南京条约》四点主要内容的各自危害,并向学生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设计的目的是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中国怎样从一个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并引导学生总结从鸦片战争得出经验教训,其中最大的教训是:

落后就要挨打,从而使本节课的学习得到最后的升华。

4、读史明智:

教育是为现实服务的,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下搜集毒品的种类,了解毒品的危害。

(出示幻灯片)

五、说板书设计:

根本原因: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

手段:

商品鸦片炮舰

导火线:

林则徐禁烟高潮:

虎门销烟(1839.6.3)

结局:

中国战败签定中英《南京条约(1842.8)

危害:

中国开始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样设计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很清楚地了解本课的线索和建构知识体系。

(结束语)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放飞思维,为学生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感到学习的乐趣。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说课稿

本课的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

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中国近代史部分。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近代的探索史探索史。

在这期间西方列强曾向我国发动过五次大规模的入侵。

而本课所讲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这五次入侵中的一部分。

因此,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西方列强在中国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软弱无能的统治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进行民族自救运动的重要依据。

本课的内容组成有这样三部分:

1.西方列强不满足即得利益而向中国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侵略罪行—包括英法火烧圆明园和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3.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农民军掀起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因此本课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有:

1.为什么会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付之一炬以及中国西北和东北大片领土被割占的史实。

3.这一时期的农民阶级重新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演义出一端慷慨悲壮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以下几点:

1.通过播放《火烧圆明园》、《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录象片段和用幻灯片展示“沙俄侵占我国领土”这些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的矛头为什么是清政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有:

1.通过史料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和为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图强的学习精神。

2.通过观看《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片段对学生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的重点:

鉴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本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重点之一。

另外,列强的这次侵略行径可以说是“洗劫空前”、“割地最多”,侵略罪行另人发指,所以列强在华罪行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本课的难点有:

近代社会的中国由于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时代赋予这一时期的农民斗争新的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又反帝,这是以往农民运动所不具备的特点所以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的教学手段:

在本课中我将采用体验模拟教学法、问题教学发、图表结合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因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角色已有单纯的知识阐述者变为学生资源的开发者,课堂上孤独的耕耘者转变为与学生交流共同探讨的合作者。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些教学方法的设置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他们在轻松但充满生机的教学环境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获取者。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本课学生大多数结论的得出是通过先通过观看录象以及幻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讨论并分析侵略者在中国横行无道的原因、农民运动斗争的矛头为什么首指清政府和这场运动最终失败的必然性,这样减轻了学生光听老师讲一些枯燥无谓的史实和进行空洞分析带来的乏味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理性的阶段,让学生懂得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用具的使用:

在本课中我主要使用录象资料来展示《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史实,用幻灯、挂图资料展示“沙俄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教学手段直观性强、实用性大,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效果好,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为认知水平有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在导入本课,我采用的是问题导入法,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通过对上一节课的学习,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是“侵略”,即西方列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求不断的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

这样可以很自然的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在《南京条约》中取得的利益,想要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他们提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之后,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由于这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一样的,所以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通过问题法来导入本课,即可以突出重点,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过的内容,使课文上下文的内容得以衔接,又为下面侵略者的侵华罪行埋下伏笔。

列强的侵华罪行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对待其中的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我利用我校丰富的近代史资料边让学生观看被焚以前的圆明园边听我讲解圆明园的内部结构以及圆明园内富丽堂皇的摆设,让这精湛的艺术宝库在学生的脑海中占据先入为主的位置。

这种教学方法远比我直接靠口授来解说圆明园要形象、直观的多,达到的教学效果也要好的多。

接着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象,让学生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通过听觉,即雨果的一段对英法这次罪行的谴责来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政府软弱无力统治的不满。

看完之后,让学生讨论“看完《火烧圆明园》的感想?

”学生在看、听的基础上在进行动脑,这培养了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又能让学生明白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再设问“如果你是当时清政府的统治者,面队西方侵略者的大敌压境,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来保卫国家的财产?

”在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接下来对“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教学我是利用幻灯,把《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示意图》打在幻灯上,再让学生对照书上的表格分别在图中找出被占领的土地,说出这些领土是通过什么条约在什么时候被占领的、面积有多大,从而达到“以表代图”、“以图代表”的目的,进行历史与地理学科的渗透。

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

另外,引导学生阅读《瑷珲条约》的签定背景,要学生得出“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为了让我们今天的国家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而努力奋斗。

根据英法和沙俄的罪行,让学生分析英法在中国“洗劫空前”、沙俄能“割地最多”的主观原因?

通过分析得出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了这一切,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引出人民的愤怒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

再设问太平天国抗击的首指目标是什么?

通过解答这个问题,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不废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了“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和“英吉利”接踵而至。

接下来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观看《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录象,通过天平军与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英勇作战的史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即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

目标检测:

老师最后讲解“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让学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这个任务的布置是想要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农民运动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农民阶级不足以担当解救中国社会和中国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中的历史众任,那么究竟谁能来拯救中国的劳苦大众呢?

为下面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和无产阶级进行的近代历史的探索打下伏笔。

3收复新疆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收复新疆》,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近代史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外国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收复新疆》则是这条主线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掌握新疆行省的设置。

②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海防”“塞防”之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看《收复新疆示意图》,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历史图表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左宗棠“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重点:

左宗棠收复新疆。

因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以左宗棠为首的爱国官兵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4、难点:

①“海防”“塞防”之争。

因为初中学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问题。

②收复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因为中国用一大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去换取一座山城,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

二、教学方法:

本课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点。

我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和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程序(包括创设情境、新知探索、知识提炼、练习巩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让学生伴着熟悉的新疆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那欢快、优美的旋律,欣赏一段表现新疆美丽风光的纪录片;然后让学生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和风土民情;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后,导入本课。

用歌曲和视频创设情景,直观生动,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间的松散状态直接进入学习状态,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2、新知探索:

(包括新疆危机、收复新疆和治理新疆三个方面)

(1)新疆危机: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阅读课本并归纳: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危机的表现。

这一目的内容条理、清晰,学生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独立完成。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2)收复新疆:

包括两个问题:

海防、塞防之争和收复新疆的过程。

这两个问题,前者是本课的难点,后者是本课的重点。

我对难点的处理方式如下:

第一步:

屏幕显示中国地图,闪烁新疆和台湾,教师指出在新疆遭受侵略的同时,我国的台湾也受到美、日的侵略,东南西北都处在多事之秋,哪头为重呢?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第二步:

屏幕出示两段史料,分别代表海防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