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7421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按单元整理知识要点

九年级化学知识要点

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1)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2)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1)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2)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

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1)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

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2)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颜色、状态、气味等。

(3)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

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

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一般思路: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3)实验设计(4)实验操作

(5)现象与结论(6)反思与评价。

2.实验设计的原则:

①可行性;②便捷性(常温优于加热;微型优于大型);③绿色环保;④廉价。

3.描述现象时要注意:

(1)描述实验现象而不能说出生成物的名称(即不能说出物质名称)。

(2)纯固体燃烧只发光,无火焰。

(3)烟与雾的区别:

烟——固体小颗粒;雾——小液滴。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火焰分三层:

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明亮、温度高,焰心最暗、温度低。

2.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

三、化学学习的三大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通过对实验分析获得有价值的结论。

四、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化学药品的取用

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的原则:

1.“三不”原则:

取用时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

按规定用量取用。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

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

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里。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的取用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

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

2.粉末状或小颗粒药品的取用。

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通常用药匙

一斜二送三直立:

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2)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中

1.取用较大量的液体药品-----倾倒

一倒二向三紧挨:

先将瓶塞取下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紧握瓶身,然后紧挨试管口缓慢倒入。

2.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

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通常用量筒。

【注意事项】①量筒必须放平。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取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

【注意事项】①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容器内,也不能接触容器内壁,应竖直悬空。

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③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

④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以备再用。

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2、物质的加热

1.加热仪器:

酒精灯

⑴酒精灯的构造:

灯体、灯芯、灯帽。

⑵酒精灯火焰可分为内焰、外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

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⑷不能加热的仪器:

量筒、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等。

⑸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

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⑴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添加的酒精不得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4不得超过2/3)。

⑵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⑶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闲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⑷万一不慎碰倒酒精灯,应用湿抹布扑盖。

⑸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切不可接触灯芯。

2.给物质加热

(1)液体物质的加热:

注意事项:

课本21页

①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②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④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⑤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2)固体物质的加热:

注意事项:

①将药品平铺试管底;②试管口略向下倾斜;③试管夹或铁夹夹持在离试管口约1/3处(或试管的中上部);④先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3、连接仪器装置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四、洗涤玻璃仪器

1.洗涤方法:

先倒尽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再注入水,振荡后再倒掉,这样连洗几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

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损坏试管。

2.判别仪器干净方法: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3.放置:

试管:

倒放晾干,热仪器:

冷却后洗涤晾干。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

2.设计简单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设计原理:

利用可燃物在密闭容器里的空气燃烧,只消耗氧气同时生成固体物质,利用容器内外气压差原理将水压入容器内所得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的体积。

选择药品: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为:

产生大量白烟,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5。

结论:

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的体积约点空气体积的1/5。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反应符号式为P+O2

P2O5。

该式子的读法为红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4.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

空气、自来水。

(2)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

氮气、氧气。

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如:

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

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2.氮气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1.251g/L,熔点-209.9℃,沸点-195.8℃,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不支持燃烧,不如氧气活泼。

(3)用途:

磁悬浮列车、化工原料、食品防腐等。

3.稀有气体

(1)性质: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3)用途:

飞艇、闪光灯、冷冻、霓虹灯等。

三、保护空气

1.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分为有害气体和烟尘。

2.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二氧化碳不列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

3.保护措施有:

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降温至-183℃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变成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1)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①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②放出大量热;③生成一种一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结论:

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

二氧化硫,反应符号式为S+O2

SO2。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①剧烈燃烧,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

文字表达式:

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反应符号式为C+O2

CO2。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②放出大量热;③生成黑色固体。

结论:

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反应符号式为Fe+O2

Fe3O4。

2、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课题3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法

药品:

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白色固体)、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加热或加催化剂。

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符号式:

KMnO4

K2MnO4+MnO2+O2。

在该实验中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作用是: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双氧水制氧气: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

水+氧气,符号式:

H2O2

H2O+O2。

催化剂(又叫触媒):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4.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常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符号式:

KClO3

KCl+O2。

5.分解反应:

⑴定义: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⑵特征:

一变多;

⑶判断方法:

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两种或两种以上。

二、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

1.仪器名称:

A.试管B.铁架台C.酒精灯D.导管E.集气瓶F.水槽

2.制取装置特点:

(1)固体与固体反应并需要加热,简称固固加热型;

(2)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简称固液不加热型。

3.收集方法:

(1)排水法:

适用范围:

不溶物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优点:

收集到的气体比较纯。

(2)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范围:

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特点:

收集的气体不纯。

4.验满方法

排水法:

当气泡往集气瓶外逸出时,证明已收集满。

向上排空气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5.放置方法:

正放在桌子上,并盖上毛玻璃片。

6.操作步骤:

(1)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

装入药品(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定:

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

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5)收:

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开始收集;

(6)离:

把导管移出;

(7)熄:

熄灭酒精灯。

即:

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验满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2)铁夹应夹持在距管口1/3处(或试管中上部)。

(3)药品应平铺或斜铺在试管底部。

(4)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

(5)开始给固体加热时,不能立即收集。

(6)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开始收集。

(7)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结束后,应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后熄灭酒精灯。

三、工业制法

原料:

空气;方法:

利用空气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工业制法是物理变化。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

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⑵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⑶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用⑵⑶两条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原子

1.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课题2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质子: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

不带电

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二、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

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⒉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含义:

(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⑵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①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三、离子

⒈定义: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分类

阳离子:

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离子

阴离子:

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

如:

阳离子:

Na+、Ca2+、Al3+等

阴离子:

Cl-、S2等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⑶常见原子团离子:

SO42-硫酸根离子CO32-碳酸根离子NO3-硝酸根离子

OH-氢氧根离子NH4+铵根离子

四、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

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

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值是没有单位的。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3元素

一、元素

1.元素的定义:

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决定于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学案列表比较的记录在笔记上)。

3.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

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4.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

氧、碳、氢、氮。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

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2.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

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

Ca、Na、Mg、Zn等。

3.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H2H:

表示二个氢原子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注意:

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三、元素周期表简介

8O

16.00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原子序数————————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爱护水资源

节约用水

⒈爱护水资源的措施

防止水体污染

⑴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水中

⒉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⑵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⑶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⑵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⒊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⑶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课题2水的净化

一、生活用水的净化(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1.沉淀

2.过滤

定义:

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的操作。

要点:

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

漏斗内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倾倒液体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轻轻靠在漏斗内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3.吸附:

常用活性炭来吸附。

4.蒸馏:

实验装置。

(1)冷凝管内的水流方向是从下而上,是为了提高冷凝效果。

(2)蒸馏装置中温度计的水银球放在支管口处是为了测定水蒸气的温度。

(3)简易装置中导气管很长起冷凝作用。

玻璃棒的使用:

(1)引流:

用于过滤或倾倒液体,防止液体外溅。

(2)搅拌:

用于物质溶解或液体物质蒸发。

①溶解时,搅拌的作用是加速物质的溶解;

②蒸发时,搅拌的作用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

(3)蘸取:

用于蘸取少量液体。

如蘸试液滴在试纸上。

(4)转移:

将药品转移到指定的容器。

二、硬水和软水

1.定义: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2.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1)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会使衣物变硬。

(2)烧锅炉,用硬水易使锅炉内结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时可能引起爆炸。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

(1)加热或长久放置后有水垢产生的水是硬水。

(2)向水中加肥皂水,泡沫很少的水是硬水,有大量泡沫出现的水是软水。

4.硬水软化的方法:

(1)生活中通过将水煮沸或暴晒。

(2)实验室里用制取蒸馏水的方法。

课题3水的组成

一、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

正、负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所收集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而且将负极试管所收集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呈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正极试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

通电

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

2H2O====2H2↑+O2↑

⑵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⑶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二、物质的简单分类

单质(一种元素):

如:

H2、O2、Fe、S等

纯净物(一种物质)

物质化合物(多种元素):

如:

H2O、KMnO4、CO2等

混合物(多种物质)

课题4化学式和化合价

一、化学式

概念: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化学式的意义

(以CO2为例说明)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二氧化碳。

⑴宏观上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⑵微观上

表示分子的构成:

表示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

2.化学式的书写

a.单质的化学式

⑴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如:

氢气:

H2,氧气:

O2,氮气:

N2,氯气:

Cl2。

⑵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

由原子构成,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b.化合物的化学式

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化学式的读法:

顺序:

从后向前读,读作:

某化某,有些原子的个数要读出。

(1)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命名:

某化某、某化亚某、几某化几某

(2)氢元素与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命名:

某酸

(3)金属元素与OH组成的化合物命名:

氢氧化某、氢氧化亚某

(4)金属元素(包括NH4)与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命名:

某酸某

二、化合价

1.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⑴氢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⑵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为正价。

⑶非金属与氢或金属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负价;非金属与氧元素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正价。

⑷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⑸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元素化合价口诀:

(第二种记到笔记上)

2.化合价的应用

(1)求化学式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化合价求化学式:

原则:

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正化合价+负化合价=0

①最小公倍数法

书写化学式的步骤:

1.写出有关元素符号

2.标出有关元素的化合价。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用最小公倍数法求出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4.验证所写化学式是否正确。

②十字交叉法书写方法:

正左负右,标价交叉,约简复查。

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表示方法不同

(2)含义不同(3)化合价中“1”不可省略,离子中“1”可省略。

联系:

同种元素:

化合价=离子的电荷

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与其离子相比:

数值和符号都相同,只是表示方法不同

“标价正上数置后,离子偏右数在前。

三、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

相对分子的运用: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计算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4.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概念: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1)质量守恒的原因(五不变):

宏观: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

微观: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一个定律,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