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案.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68742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花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落花生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落花生教案.docx

《落花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花生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落花生教案.docx

落花生教案

  落花生教案落花生教案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

  “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

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

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

我们来看课文。

  检查预习1.填写生字表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

值得惋惜。

  开辟:

开拓发展。

  翻地:

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

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

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

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

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

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

辨别。

  体面:

好看;美丽。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

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

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

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练习用“居然”

  “成熟”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

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

这一段先写了什么?

再写什么?

  种花生收花生)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

这些词语能颠倒吗?

为什么?

3.“居然”写出了什么?

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母亲的建议)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

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尝花生议花生)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

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

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

思考:

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

  “鲜红嫩绿”

  “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思考:

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

为什么?

  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

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

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

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

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

你从哪里看出的?

读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

什么叫有用的人?

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小结:

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

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齐读全文最后一节。

思考:

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

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

  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

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

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总结: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

如:

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作业。

  1.用“居然”

  “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落花生教案2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和深奥的语言,但是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1.本文在叙事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分明。

  全文一共有15个自然段,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而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这几个词语一带而过;而过收获节,仅仅是一个晚生的事情,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

就在“过收获节”这一部分中,一家人一边吃花生,一边议论花生,可作者一字未提花生做成的是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也仅仅是在课文的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议花生”这一部分。

这正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巧妙之处:

作者从文章中心、主旨表达的需要出发,对裁料进行剪裁,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这三部分内容,而详细记述了“议花生”的过程,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读者对于花生的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对于父亲所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产生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

  2.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即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做人的道理。

作者借花生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从花生的生长特点中领悟到做人的深奥道理。

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在平凡的事物中解读出深刻的道理。

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又符合本学段所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如何做人有所启示,又为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提供范例。

  3.课文中父亲的一段话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父亲的话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突出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采用对比的手法可以更加突出事物的特别之处,使得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便于读者去理解。

  教材位置:

  《落花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专题。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学生在中年级就学习了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并在本册的第四组中的前两篇课文中学习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因此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继续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六年级继续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做准备。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学情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目标,经过

  三、四年级系统的阅读训练,学生现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有感情朗读、初步学会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课文中不理解地方提出疑问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在教学中除继续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理解程度的能力,以及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刻句子的方法,并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读“播种、吩咐、便宜、石榴、茅亭、榨油”等词语,理解“居然”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全家人议论花生的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6.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

  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3.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课题书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

  预设1:

学生可能会猜测:

这个“落“字一定有它的含义。

预设2:

这个“落”字可能说明了落花生的特点。

  4.教师讲解花生结果的奥秘。

  二、结合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结合预习,考查学生朗读词语和课文的情况。

  朗读词语。

  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①指读。

  ②教师相机指导:

  “种”是个多音字。

买种、播种的“种”都读三声。

  学生通过交流明确:

播种“bōzhònɡ”是种植植物的全过程,包括买种啊,翻地啊,浇水啊,施肥啊,收割啊等等几个环节,而播种“bōzhǒnɡ”仅仅是种花生的一个环节,即播撒种子,根据这段话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在这里应该读“bōzhǒnɡ”。

  ③讨论“居然”的意思,体会花生收获后家人的惊喜之情。

  学生联系上下文,相互补充、交流,明确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和他的家人没有想到花生收获了。

  理由1:

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

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短。

  理由2:

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开辟出来种花生,收获了。

  理由3:

这是他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竟然收获了,意想不到。

  ④通过齐读方式指导学生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2.学生交流各部分的小标题。

  教师板书: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

预设:

有的学生概括为:

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家后园有半亩空地,一家人开辟出来种花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花生。

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有的学生概括为:

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过花生收获节时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引导学生比较、讨论,认识详略得当。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

虽然种花生、收花生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是作者用寥寥数语就一笔带过了,而是用了13个自然段来重点写议花生这一部分。

议花生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

  5.教师小结。

重点部分写得详细具体,次要内容写得简略。

这样安排就叫做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

相信同学们学完课文后,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重点研读“议花生”的段落

  1.师生交流,哪些家庭成员参与讨论了花生的好处。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父亲姐姐哥哥“我”

  2.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小组展示。

  4.迁移运用,学生了解“议花生”中的详略。

  5.聚焦父亲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预设1:

花生的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来体会花生“不张扬”

  “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预设2:

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像花生一样的人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通过交流,明确:

父亲是在借花生赞扬“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

  预设3:

认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生交流,明确:

父亲是在借花生的特点来赞美“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

这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

  7..聚焦“我”的话学生自读第13自然段。

  师生交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

  重点讨论之1:

什么是有用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

①“有用的人”就是踏实做事,默默无闻的人;

  ②“有用的人”就是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人;

  ③“有用的人”就是报效社会,对人民做出贡献的人。

……重点讨论之2:

  “只讲体面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

①只说好听的,不干实事的人;

  ②只图外表好看,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

  ③穿的好,吃的好,却不为别人着想的人。

……

  三、质疑问难,多元解读

  1.提出疑问学生再次浏览3-15自然段,提出疑问。

  预设学生的质疑情况:

问题1:

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问题2:

桃子、石榴就不好吗?

……

  2.师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问。

  教师启发谈话:

学贵有疑。

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解决问题1:

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①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②出示父亲许南英的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③学生读资料,解决疑问。

  父亲在外奔波,为国为民,工作繁忙,难得回家。

  ④指导学生读出对父亲的敬意。

  解决问题2:

桃子、石榴就不好吗?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10自然段和生活实际,明确:

桃子、石榴既讲体面又有用,也很好。

  3.发散学生思维,多元解读父亲的话。

  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写于上世纪20年代,90多年过去了,在当今时代,你是喜欢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还是喜欢做花生这样的人?

  学生交流: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由畅谈,根据个人特点说说想法。

有的学生喜欢做苹果、桃子那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既讲体面又有用。

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做桃子、苹果这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首先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4.讨论、理解最后一段话。

  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思考、揣摩“印”字和“记”字的区别,并进行初步交流。

出示许地山的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印”字的含义。

  ①自由读资料。

  ②结合资料,进一步理解、揣摩“印”字的深刻用意。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

用“记”字不能够表现出父亲的话作者的影响;用“印”字可以看出作者牢牢记住父亲谈论花生好处的话,对作者的影响及其深远。

  教师小结:

是啊,作者在抗日战争中,不辞辛劳,到处奔波,默默无闻为国奉献,也是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父亲的话。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情怀。

  5.回顾全文,深入理解详略得当的好处。

  同学们,现在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具体写议花生这一部分,简略写其他三部分内容了吗?

  学生交流:

这样详略得当,能使重点内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2.总结:

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拓展延伸,升华中心,深化认识。

  1.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列举身边具有落花生品质的人,学生举例子。

  2.介绍“杨善洲、胡忠、谢晓君、郭明义、王万青”等人物。

  3.教师总结:

是啊,这篇课文的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同学们看,这些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你从身边的这些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

可以用上借物喻人的写法,试着选择一件事物来写一写。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表达方法:

种花生借物喻人收花生详略得当吃花生味美议花生榨油便宜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落花生教案3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品格。

  3、初步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4、体会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和做“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

  2、初步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每个人都有名字,很多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或寄托了父母的期望,或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谁能告诉我你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2、这篇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要取这样的笔名呢?

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呢,学完了课文《落花生》之后相信你会解开这个谜的?

  3、根据你们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谁能告诉我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

  出示图片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植物学上叫它“落花生”。

  二、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作者思路下面我们先请几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下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谁能告诉我,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理解“居然”收获了。

你是怎么理解的?

  那晚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放声朗读课文,按课文叙述的顺序说说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种花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我们已经看出来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都写得很简单,因为文章的重点是通过议花生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抓住重点,自学课文过渡: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文章的主要部分,重点理解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

  大屏幕出示父亲的话

  1、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话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段课文,同学们认真比较一下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儿小组讨论。

花生桃子石榴苹果果实埋在地里果实高高的挂在枝上矮矮地长在地上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花生确实和桃子、石榴、苹果不一样,从这种对比中我们看出花生有什么品质?

板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桃子、石榴、苹果、花生都来参加选美大赛了。

同学们观看完比赛告诉我,你喜欢谁,为什么?

  石榴:

这次选美,你们可要选我当冠军,因为我长得极新鲜,红通通地,人们见了我都喜欢我,都想接近我,而且我有助于人体健康。

  苹果:

要说比美,应该是我第一,先别说我的营养价值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