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7902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docx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

不要溺爱孩子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把孩子宠为“小皇上”,爸爸妈妈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家里的“小太阳”,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家长分不清教育爱和溺爱的界线,掌握不了方法和分寸,也不去掌握。

现列几种普遍存在的溺爱表现,让父母和爷爷奶奶们对照一下,以便具体地防止和纠正溺爱。

第一种溺爱:

孩子享受特殊待遇

具体表现为:

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好吃的食品归他一人享用;家人可以不过生日,可他的生日却大操大办;还有,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等。

造成后果为:

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正确方法为:

应当把孩子视为家庭的普通一员,要教育孩子照顾尊敬老人,鼓励引导孩子礼貌待人,力所能及的干点小家务,讲究卫生不随地丢东西。

第二种溺爱:

轻易满足孩子物质要求

具体表现为:

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总是习惯用物质来表达或弥补对孩子的爱。

造成后果为: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正确方法为:

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不应当满足的决不给予满足;应当满足的一般也不要马上满足,让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

要告诉孩子,人生的追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目标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积极的人生中,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难和努力争取才能得到的事太多了。

第三种溺爱:

生活懒散

具体表现为:

家长允许孩子饮食起居无秩序,睡懒觉,不吃饭,看电视或上网到深夜等等。

造成后果为:

这样长大的孩子缺乏上进心、好奇心,不能安静专注,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正确方法为:

家长应严格要求孩子规律生活。

具体做到:

培养孩子动静有序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

帮助孩子养成恰到好处地看电视、上网和按时睡眠的习惯。

第四种溺爱:

不让孩子劳动

具体表现为:

心疼孩子,担心孩子会弄脏会累坏,还有种说法:

“叫他做事还不值麻烦钱呢,还不如我替他做了。

”所以四、五岁的孩子自己还不会穿鞋、穿衣服,父母爷爷奶奶成了孩子的跟班,孩子的跑腿的,上小学、甚至读中学的孩子还不做一点家务事,

造成后果为:

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

正确方法为:

预防和矫正的办法就是教育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后家长应及时肯定和表扬,创造劳动的愉快气氛,并常与孩子一起快乐做事。

第五种溺爱:

孩子可以做的工作家长包揽替代

具体表现为:

不少家长将子女视为“小皇帝”,宠爱有加,娇惯无比,甘做保姆、奴隶,生活上包揽一切,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学习用品。

造成后果为:

导致孩子缺乏爱心,丧失自信,形成依赖、懒散和懦弱的不良个性。

正确方法为:

父母应鼓励和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极的事。

让他自己穿鞋子、穿衣服,整理玩具、学习用品。

这样既培养了他的劳动习惯和自立能力,又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

第六种溺爱:

袒护孩子相互“护短”

具体表现为:

有时爸爸管教孩子,妈妈护着:

“不要太严了,他还小。

”有时父母管教孩子,爷爷奶奶出来说话:

“你们不要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造成后果为:

孩子的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正确方法为:

一家人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和方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家中成人都应流露支持的态度,要配合默契,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第七种溺爱:

给孩子零用钱出手大方

具体表现为:

总担心孩子到学校生活会受委屈,给钱出手大方不做计算,并且鼓励孩子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不够花下次再多给。

造成后果为:

使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想买就买不喜欢就丢掉,生活浪费,不懂计划,不懂节约,花钱、穿衣服玩玩具和同学攀比。

正确方法为:

要有计划分季节的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分配零用钱,不多给也不少给,该在家配备的最好从家里带,讯讯教导孩子浪费可耻的道理,要教育孩子和同学比学习比上进,共同树立集体的荣誉感。

第八种溺爱:

纵容护短霸气不吃亏

具体表现为:

当子女与他人纠纷,吵架、打架,有的家长不分是非,往往首先责怪对方。

有的明知孩子不好,被教师批评了,还埋怨教师,在孩子面前,对教师说三道四。

在祖孙三代的家庭中,有的祖辈为袒护孙辈,甚至在孩子面前训斥孩子的父母,

造成后果为:

直接影响孩子的正确认识问题的概念,助长了他们的恶习。

正确方法为:

学会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的处事方法,认真听取老师或同学的正确言论,是自己孩子的错就要严厉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讲明道理要让孩子正确认识问题,鼓励孩子或者和孩子一起给人家道歉,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做人理念。

第九种溺爱:

注重物质刺激

具体表现为:

家长用钱物鼓励孩子听话,学习和做事。

考试成绩好就给钱给物。

造成后果为:

容易使孩子把钱物作为学习和做事的动力,同时也容易养成随便花钱和要东西的不良习惯。

正确方法为:

对孩子的成绩要及时肯定,并口头鼓励,并和孩子一起探讨研究分析成绩上去的原因,要对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努力作进一步的肯定,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做好下一个目标计划制定。

愿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都能正确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让每一个家庭中的孩子都成为品学兼优的有用人

 

  通常是父母溺爱子女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一)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小提示

  子女致父母的备忘录不要宠我,我很清楚我不应该得到我所要的一切,我只是在考验你们……

(二)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

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

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小提示

  理性惩罚(如果孩子还继续耍无赖,父母可采取“冷三分钟”的办法。

这三分钟不看,不说)

(三)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

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小提示

  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不能答应。

孩子一旦哭闹,千万不可打骂,就耐心给孩子讲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予以开导

(四)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小提示

  教育不能光说不练,要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有意识地培养

(五)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

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小提示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

(六)包办代替

  由于家长的溺爱,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小提示

  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

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

而没有独特行为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

(七)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

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

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

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

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小提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对孩子悉心培育、满怀期待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把握好“度”父母越呵护,孩子越逆反

(八)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

  ◎小提示

  孩子要“摔打着养活”,放开束缚孩子的手,让他有能力依靠自己健康地成长

(九)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

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

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小提示

  教育子女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情,要有长期的计划和短期的安排。

同时,还要注意耐心细致,具体周到

(十)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

“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

”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

“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

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小提示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教育孩子的六种错误态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溺爱可能造成的后果

  从家庭来讲.不懂父母的心思.不理解父母为你所做的一切.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独苗,恃宠而骄.将来步入社会的时候,四处碰壁后一蹶不振.处处都觉得很难,压力很大

  从爱情和友情来讲.不会珍惜爱人和朋友感情.认为恋人(朋友)对你所做所为都是理所应当.因为从小就是在溺爱中长大.轻则好朋友很少.爱情不如意.重则是众叛亲离.

  当然,如果是个聪明人的话,只要努力克制改变自己的缺点.成功也很容易.毕竟人都习惯性格脾气都是慢慢养成的.改也一样

溺爱现象

  前天我哥的女儿坐在三轮车边上,催我快骑,一定要快,还要甩,要刺激,不听她的就又打又踢你,结果从车上摔下来,还被车碾了。

4岁的小姑娘成了大花脸。

  因为父母总是答应她一切,而且她太信任大人总能保护好她,自己根本没有保护意识。

  相反在国外(好像是韩国)有很多家长都实行狮子育子法。

即使他从楼梯上滚下来也没人跑过去问他,象没事一样让他自己去上药。

  邻居有一个小男孩,7-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

有一天放学回家要吃香蕉,吵着要正在厨房里煮饭的奶奶为他取香蕉并剥皮,老人家正忙得脱不开身,就说“你自己拿吧”。

这时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动手剥吃香蕉后故意将皮丢了一地,且还感到很委屈……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溺爱的例子。

吃香蕉自己拿和剥皮,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并不难,为什么一个小学生却要别人代劳呢?

吃香蕉剥皮的责任是谁呢?

可见这家人在平时教育孩子方面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溺爱让孩子不会爱高中生想“安乐死”

  “妈妈,让我安乐死吧!

”15日晚,巴南区18岁的高中生小伟(化名)给母亲发去短信。

今年元旦,小伟与同班初恋女友蒙蒙(化名)分手后,曾两度割腕自杀未遂。

昨日,心力交瘁的母亲向心理医生寻求最后帮助。

  小伟和蒙蒙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两人均成绩优异。

小伟性格内向,与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师、双方家长极力反对。

  可两个孩子半年后竟开始同居,成绩一落千丈。

因闹别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伟提出分手。

  15日晚,王女士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短信,吓得脸色苍白。

其实,儿子想死已不是第一次。

  大年三十晚,小伟在婆婆家吃完团年饭,独自提前回家。

他给同学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在卧室割腕自杀。

“感觉不对”的同学及时赶到,破门将小伟送到医院。

小伟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说:

“半月来,我每到晚上就一个人躲着哭泣……可没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两周后,小伟再次割腕自杀。

为留住儿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门哀求蒙蒙和其母亲帮忙。

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写给小伟的旧信。

信中用很大篇幅记录的竟是两孩子因为一个昵称而吵架的事。

  自小伟第一次自杀后,他自闭在屋里,和母亲的交流全靠短信。

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信息,王女士被打垮了。

她在给儿子的回信中称,“如果你主意已定,等妈妈把工作交代完后,陪你一起去。

  王女士说,从小伟出生自今都对他百依百顺。

而且小伟一直由外婆带大,在家简直就是小皇帝,连双袜子都没洗过。

“他从来都是被无微不至地被关怀着,失恋应该是他长这么大遭受的最大挫折。

  溺爱让孩子不会爱

  昨日,受王女士委托,仁格心理咨询所赵所长亲自上门开导小伟。

刚开始,小伟倔强地拒绝交流。

赵所长耐着性子,对着小伟“自说自话”近3个小时,一直用被子蒙头的小伟渐渐揭开被子倾听,并不时点头。

到谈话结束时,小伟主动伸出手与赵所长握手感谢。

  赵所长认为,小伟不能遭受失恋的挫折,是因为长期以来他在家中获得太多溺爱。

他长期处于被爱的位置,永远都是他对别人说“NO”。

一旦有人对自己说“NO”,他就很难接受。

“怕挫折是如今独生子女的普遍弱点,家长少些溺爱,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家长过分溺爱会害了孩子责任感从点滴事中培养

 

近年社会出现一个新现象,儿童不能所能的现象愈来愈多,当中大部分是个人的自理及基本生活技能:

7岁的孩子只吃喜欢的面包款式,否则宁愿捱饿;8岁的孩子不懂使用筷子,要佣人喂吃饭;9岁的孩子不愿背书包,不会收拾书包;10岁的孩子不懂绑鞋带;12岁的孩子不敢单独过马路……乍听起来令人吃惊,其实环顾周边,这种新现象并不少见。

不少人、特别是当父母的,会认为是生活小问题,毋须大惊小怪。

但是,儿童不能所能,反映父母在教育中出了偏差,千万别当小问题,严重的会影响子女的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天下父母那有不疼爱自己子女的,很多家庭只养有一个孩子,更是爱惜有加。

但是,过分溺爱不等于疼爱。

一项调查发现,有七成的家长过分保护子女,事事为子女代劳,或安排佣人完成,令子女无从或无需要学习种种生活技能。

这到底是疼爱,还是过分溺爱,很值得探讨。

一般认为,当父母的,甚至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为孩子代劳有甚么不可;家中反正请有保母,要保母替孩子做又有何不妥。

孩子自幼学会生活技能,是将来掌握生存技能的基础,家长若事事代劳,他们样样都做不来,将来何以谋生呢。

  有个寓言讲的就是一个慈祥的妈妈,养了个除了会吃、什么都不会做的儿子。

一天,妈妈要外出几天,做了个够吃几天的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但是几天后回家,发现儿子已经饿死了,而套在脖子上的大饼,仅吃了嘴边的一小部分,就是因为儿子除了会吃嘴边的食物,连移动脖子上的大饼都不会!

事事代劳,是剥夺了孩子今天学习的权利,削弱了他们长大后谋生的技能。

   有家长认为,生活上事事代劳,是要让孩子多点时间学钢琴小提琴、学绘画英语,怎能说是过分溺爱。

学习艺术掌握外语,仅是幼儿教育的一方面,但从小教导“自己事情自己做”,则是教育下一代的至理名言,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良好的性格极有帮助。

因此,家长必须按照孩子的年龄,安排合适的职责,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些家长不但重视教授子女生活技能,还将孩子送到青年会的小厨师班,让孩子学习烹饪,当孩子向父母捧上自己亲手做的食品时,一份孝心尽在不言中。

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从学做点滴事情中培养出来的。

   孩子学习生活技能,更可从中学到做事的毅力和不折不挠的精神。

教授孩子生活技能,还要坚持天天做,养成习惯,毅力便培养出来了;孩子学做每件事都会遇到困难,要教会他们如何克服;遇到问题,要教会他们学会沟通,请教大人,请教同学;当他们能成功做好一件事,还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人。

这是教授生活技能更深层的意义,忽略这方面的培养,意志会较脆弱,遇到困扰往往容易做出傻事。

上月,一位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加入一家公司任职客户服务主任两个多月,因感到工作压力大而跳楼自杀。

倘若从小学习生活技能,并培养坚强毅力和无畏达观的性格,定能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踏上成功路。

   温室的花朵固然美丽,但经不起风吹雨打。

从小让孩子得到锻炼,正是为他们长大后能经得起社会的风浪,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克服困难,谱出美满人生。

 

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许多家长至今没有意识到独立性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到了孩子长大时又埋怨孩子永远长不大,总让做父母的操心。

殊不知,错误正是自己造成的。

专家指出:

如果父母爱孩子,就要从小培养他的独立性,让他自己去走路。

  

  独立性教育缺失

  造就“畸形儿”

  小王是省城一所高校里的大二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很优秀,然而在生活上却经常遇到麻烦。

班里搞卫生突击检查,班主任点了他的名字,原因是被褥太脏,衣物凌乱。

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也是四处碰壁,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

幸好他的父母每星期都会从家里开车来看他,帮他带来换洗的衣物,同时嘱咐他寝室的同学帮忙照顾小王。

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

学习能力突出,但是将来真正踏入社会恐怕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他独立生活能力太差。

  像小王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有些大学生需要雇保姆,有的甚至家长亲自上阵,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这些“天之骄子”。

  “独立性教育的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山东师范大学张小永副教授说道。

她认为,中小学时期对孩子的独立性教育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成功立足极为重要,但许多家长却没有意识到独立性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到了孩子长大时又埋怨孩子永远长不大,总让做父母的操心。

  家庭教育的三个误区

  “这首先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

”张老师认为现在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片面强调物质条件,忽视孩子心理性格的成长。

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家长的责任就是给孩子提供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殊不知心理的成长发展与生理上的成长同样重要。

还有部分家长把自己看成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塑造者,致使孩子的精神世界缺乏真实内容,没有自己的想法。

  把包办、纵容当作爱。

有的家长代替孩子度过了成长的重要步骤,以“怕浪费时间”、“怕累着”为由,来代替孩子做每一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是为孩子好,实际上许多在大人眼里看似简单的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重要的成长经历,家长替代他们完成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通过这些实践来成长的机会。

  只要学习好就能“一俊遮百丑”。

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只要学习好,其他的就无所谓了,甚至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尽量迁就和满足,对一些错误做法也纵容和包庇。

殊不知,幼时缺乏对不良行为的教育和约束,就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缺少同情心和责任心,将来也就不能和谐地与他人相处。

  独立能力该怎样培养

  张老师认为,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要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

孩子只要愿意做,我们就鼓励他,使他获得自信。

  家长还应当注意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另外,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凡是可以让孩子参加谈论作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参加,比如双休日到哪儿玩,让孩子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意见,如果可行就采纳。

  最后,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品质。

因为孩子在独立做事情的时候,很容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而放弃努力,这时家长就要坚持,不能觉得孩子可怜而妥协。

鼓励他,帮助他,要知道,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

如果我们爱孩子,就要从小培养他的独立性,让他自己去走路。

 

让孩子成为独立成长的大树

  小王是省城一所重点高中高一的学生,由于离家很远,他不得不选择住校。

小王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很优秀,然而在生活上却经常遇到麻烦。

班里搞卫生突击检查,班主任点了他的名字,原因是被褥太脏,衣物凌乱。

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也是四处碰壁,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

幸好他的父母每星期都会从家里开车来看他,帮他带来换洗的衣物,同时嘱咐他寝室的同学帮忙照顾小王。

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

学习能力突出,但是将来真正踏入社会恐怕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他独立生活能力太差。

  像小王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些学生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羽翼,生活上便出现了诸多不便。

专家指出,中小学时期对孩子的独立性教育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成功立足极为重要,但许多家长却没有意识到独立性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到了孩子长大时又埋怨孩子永远长不大,总让做父母的操心。

  孩子毕竟是要长大的,以后生活中的一切也都是要自己去面对,自己去处理。

如果家长事事都替孩子做的话,结果就是孩子什么也做不了。

特别是一些社会活动能力较大,为家人谋利方便的父母,更容易为孩子代庖。

但往往事与愿违。

  作为家长,要及时观察、注意孩子的日常行为生活。

发现他们不做,不会做时,不能急于自己动手帮他们做,要先耐心地教会他们怎样做,如果一次不行,就第二次,第三次,直至他们学会了。

当我们肯定孩子做对时,孩子也就自己学会了做一件事情,那样他们就会无比地开心、快乐,也会乐意接受做下面的事情。

当孩子不会时,不能开口打骂孩子,说他们是如何地不聪明,这样会使他们对任何事情失去了信心。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

树的修剪应从枝蔓萌芽时做起。

那样伤害小,疼痛少,修整容易,见效也快。

如果等到旁枝已经成型,并侵犯主干时才去修剪就太迟了。

不仅得不到纠正,还可能危及树的生命,不可不慎。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这一千古圣训,绝不会过时。

  希望现在的家庭中,孩子也是独立的一成员,试着让他们慢慢独立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动一动手、动一动脑,做一些自己会做的事情和一些尽自己能力去帮助别人的事情。

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个性突出、人格完美、技艺精湛的优秀人才。

这既是父母的期盼、家庭的幸福,更是社会的幸运,世界的希望。

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当鼎力赴之。

 

家长如何培养小孩的“自信心”

  现象一:

欢欢今年读小学三年级了,学习成绩还不错。

前两天,学校组织知识竞赛,一个班级选4名学生参赛,欢欢被选中了,可是她却说什么也不去。

老师让欢欢妈妈回家好好做做欢欢的工作,可是,欢欢却告诉妈妈,她不想参加竞赛是因为怕比赛输了会丢人。

  现象二:

小丽的数学成绩很差。

一天晚上,小丽在做一张数学卷子,其中有3道应用题不会做。

爸爸给她讲了一遍,她没听明白,又讲了一遍,她还是没听懂。

爸爸有些不耐烦,于是妈妈又过来为女儿讲,讲了很长时间,小丽才终于弄明白这道题怎么做了。

但是,晚上睡觉前,小丽却哭着对妈妈说:

"妈妈,你说我怎么这么笨呢?

那么简单的题我都不会,我觉得活着一点都没有意思。

"听了女儿的话,小丽的妈妈很着急,怎样才能让孩子自信起来呢?

  专家分析

  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就会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面前表现出柔弱、害羞、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失去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而且,长期缺乏自信会让孩子产生"无能"的感觉,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