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9083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       

B、六国互(相互)丧,率赂秦耶?

 

C、洎牧以谗(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

D、思厥先祖父,暴(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 

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相同类型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   )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与弟子        ④、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⑤、思厥先祖父        ⑥、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

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 

例句: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兵器)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次) 

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不赂者以赂者丧

C、斯用兵之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8、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迹(事迹,事情的始末)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D、乃凯旋而纳之(收藏)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函梁君臣之首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皆背晋以归梁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12、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 

A、梁,吾仇也             B、请其矢,盛以锦囊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3、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

这里泛指绳索)       

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

所有的)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

本来)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

微小的事)。

1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A、两个“其”相同, 两个“于”也相同 B、两个“其”相同, 两个“于”不同

C、两个“其”不同, 两个“于”相同 D、两个“其”不同, 两个“于”也不同

1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

B、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乃能衔哀致诚

C、汝之子始十岁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穷则独善其身 

16、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是 (   )

A、废卷而哭失声。

         B、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C、余因而实之            D、吾将以为袜材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B、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C、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D、未可以为信也 

18、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19、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日:

一天)B、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夭:

使„„死亡)

C、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

能够) D、又可冀其成立邪?

 (冀:

希望) 

20、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遗留)  B、而读书者与之。

(许可  答应)

C、月落庭空影许长(如此的  这样的)  D、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从前) 

2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②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B、①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C、①乃见其所欲画者       ②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D、①足相蹑于其门         ②袜材当萃于子矣 

22、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

聚集 )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

简略)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

荒谬) D、苏子辩矣   (辩:

能说会道)

23、下列各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②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B、①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②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

 C、①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①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②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汝其知也邪?

其不知也邪?

       ②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耶?

 

B、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C、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②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D、①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②予以康熙三年登泰山 

25、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26、“然”的用法不同于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凡江中诸山,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B、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C、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D、有志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焉 

2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2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B、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C、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9、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眉山人,南宋时期散文家。

他和儿子苏轼、苏辙被后人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中。

 

B、《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记叙了他和文与可的深厚情谊。

C、《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唐朝散文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D、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自称蜀人。

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写的一部书。

二、阅读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对下面句中的“颠覆”和“固”二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灭亡 肯定  B.倾覆  本来 C.倾覆  肯定  D.灭亡  本来

2.下面句中“而”字与例句“战胜而得者”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㈡.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4.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忧劳可以兴国”相同的一组是(   )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事不目见耳闻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与“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赵尝五战于秦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13题。

  ㈠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⑴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⑵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国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⑶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

过失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

摈弃

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     罪秦:

有罪的秦国   

D.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曾:

竟然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

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为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                                    

                          

⑵                                    

                           

⑶                                    

                            ㈡文同,字与可,蜀人,与苏子瞻为中表兄弟,相厚。

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

善画墨竹,作诗骚亦过人。

熙宁初,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

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

出为杭州通判,同送行诗有“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之句。

及黄州之谪,正坐杭州诗语,人以为知言。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 撄:

纠缠        

B.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 数:

多次

C.同极以为不然      然:

这样        

D.每苦口力戒之      每:

经常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                                 

                         

⑵                                    

                                   

13.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文与可和苏轼不同的处世态度,试分别加以概括。

文与可:

                                

 

苏 轼: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D、    2、D     3、C     4、D     5、A      6、D     7、A 8、A     9、C   10、C      11、B     12、D    13、C    14、D    15、C     16、A    17、C    18、C    19、A   20、A    21、D、   22、B    23、C    24、C    25、D     26、C    27、D    28、B 29、A

二、阅读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每题3分,15分)。

㈠.1.D  2.A(例句:

表顺承)A(顺承)B(助词,无义)C(递进)D(修饰) 3.B

㈡.4.A(A使动B名词做状语C形容词做动词 D意动用法)

 5.C(A宾语前置 B定语后置 C被动句 D状语后置)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19题(共34分)。

㈠6.D(A.咎:

归咎,怪罪 B.摈:

抵挡  C.罪秦:

归罪于秦国)(3分)

7.D(①崤山以西 ④挺身而出  ⑤休养生息)(3分)

8.A(A都表转折B做/成为C拿、用/因为D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代词,它)(3分)

9.A(条件和结果颠倒了)(3分)

10.⑴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境内休养生息。

(3分)

  ⑵那秦国将有什么作为呢?

(2分)

  ⑶正因为他们最终不能做成秦国所做的事情,所以到最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4分)

11.C(正确)(3分)

12.(每句3分,共6分)

  ⑴当时的政论已经很不统一,士大夫们的倾向也各不相同,文同在馆舍中,从未表达出自己赞同或否定的意见。

  ⑵(苏轼)退朝回来与宾客们谈论,也经常把时政当作话题来谈论讽刺,文同认为(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13.(每句2分,共4分)

  文与可:

明哲保身,远离时事纷扰,不与之纠缠。

  苏 轼:

关心时政,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政见。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