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9205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教学设想:

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新课:

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会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两篇短小精悍的杂文,看看这两位当代作家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二)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

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三)解题: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

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

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四)1.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

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解释词语:

会意:

会心。

咬文嚼字:

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

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

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开卷有益:

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五)课文分析:

1.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2.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六)具体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

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

(1自然段)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

"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

"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

"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

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什么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这是本文议论的核心。

第二部分:

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2--3)

一是全引全文,言之有据,认为它不好的原因的断章取义,"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

"语气幽默,态度和平,被批评者都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证。

首先,"一定要好读书",好读书,"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全在于会意"。

"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解释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

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翻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扉。

第三部分:

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彼此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4--9)

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

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

这里要特别

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

(七)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1.论证结构:

层进式的结构,逐层深入的剖析问题

2.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3.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

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的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八)、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

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九)、作业

①完成书后相关练习。

②背诵课文

课后小记:

篇二: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三: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

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

(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①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

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

②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明确:

“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

(驳论文)

3、研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

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

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

4、探究:

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

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

再者,你也可以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解。

5、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

?

而我觉得?

?

因为?

?

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

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

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③“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6、作业:

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的:

教学设想:

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二...

《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据新课标的要求:

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在教时,我指导学生课下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

第一课时:

课上为了强化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

第二课时:

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选自人教社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意,都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些内容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积极意义。

八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经验。

但阅读文言文能力还有待培养提高。

本篇《送》作者宋濂用现身的说法勉励马生勤奋好学,字里行间贯穿着宋濂对马生的厚望,感情真挚动人。

但由于学生没有宋濂的读书求学体验,而且文本语言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所以学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序”这种文体;

3.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4.熟读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意志,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困难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并熟读背诵课文。

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诵训练,提高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积累字词,解决疑难点,把握文章内涵。

六、课前准备

1、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从以下几方面作好知识准备:

A、了解作者所处朝代及文学贡献;

B、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C、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以便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D、预习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试着翻译全文。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

3、教具准备:

电脑和投影仪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主要流程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

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

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

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学生主要活动

(一)预习汇报:

1.介绍作者: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二)朗读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读准下列字音

嗜学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皲裂媵人

4、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释疑译文。

老师给予一些翻译的方法指导

5、老师检查合作学习效果,用投影显示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以竞答的方式解释:

①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之论辨

②一词多义:

弗之怠

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无从致书以观

计日以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衾拥覆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③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

今义:

媵人持汤沃灌

尝趋百里

卒获有所闻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④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

手自笔录。

6、各小组汇报翻译成果。

7、生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分组讨论:

作者以前自己的求学“勤且艰”,主要表现在哪里?

请说说,并用文中原句证实。

3、面对种种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最终学有所成,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你在学习中碰到过哪些困难呢?

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

4、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四)分析课文,感受写作特色

1、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2、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一)学生预习汇报

1、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

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

“当今文章第一”。

2、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二)朗读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1、认真听读,听准字音,把握语调,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2、学生朗读课文

3、注音:

嗜(shì)

叱咄(chì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4、小组合作交流,释疑译文。

四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

5、学生以竟答方式展示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果。

①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穿着);与之论辨(辨:

通“辩”)

②一词多义:

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同上)

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

介词,因为;以:

把,介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③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

跑。

今义:

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

热水。

今义:

饭汤、汤汁)

尝趋百里(古义:

快步走。

今义:

趋势)

卒获有所闻(古义:

最终。

今义: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

借。

今义:

假期)

④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

名词作动词用,腰佩、挂;)手自笔录(笔:

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用笔。

6、翻译:

采用开火车形式一人一句翻译,不会翻译的由别的同学帮忙补充。

7、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明确:

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2、讨论后归纳:

(1)借书抄录:

天寒弗怠,走送之。

(2)叩问困难:

未降辞色,色愈恭,礼愈至。

(3)求学艰苦:

足肤皲裂,四支僵劲。

(4)衣食粗劣:

日再食,蕴袍敝衣。

3、提示:

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做法。

4、明确: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确: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四)分析课文,感受写作特色

1、明确: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

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

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

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三结束语

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求,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九、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少年:

求学家贫好学勤奋

成年:

从师艰难鼓励期望

十、作业设计

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2、熟读课文,并熟记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课文争吵的教学设计

课文争吵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我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宽容。

团结友爱。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是难免的事,你遇到这样的情景,是怎样做的呢?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就是两个朋友发生争吵的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

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争吵,发生争吵后,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理清顺序)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采取指读、齐读、分组读等方式。

4.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l.自读自悟第一部分(1-4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拨释疑。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交流以下问题:

(1)“我”和克莱谛因为什么事而争吵?

(吵架的原因是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也弄脏了他的本子。

(2)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后,是怎么做的?

(他只是微笑着说:

“我不是故意的”。

(3)“我”为什么想报复克莱谛?

(我心想:

“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

”于是我想报复他。

(4)“我”想报复克莱谛的想法,可以看出“我”怎样?

(表面上好像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事实上,“我”把他本子弄脏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嫉妒他得了奖。

课文开始表现了“我”不想承认自己有嫉妒心理。

(5)当“我”故意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后,他是怎样表现的?

为什么会这样?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他的表现是“脸都红了,举起手又缩回去”。

“脸红”说明他生气。

“举起手又缩回去”,说明克莱谛不想把事情闹大,老师知道后,“我”会受到批评。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能够宽容待人。

过渡:

“我”看了克莱谛的表现后,心里会怎么想?

又是怎么做的?

下面我们来学习5-8自然段。

2.理解课文的第二部分(5-8)自然段。

(l)画出描写“我”矛盾心理的句子。

并谈谈你的理解。

①“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

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

”)

②“我”认识到了自己做错了,可为什么不能向克莱谛道歉,说明什么?

(说明我没有勇气面对错误,承认错误)

(2)在课堂上克莱谛对“我”是什么反应?

又是怎样说的?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我在外边等着你!

”)

①“克莱谛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

(克莱谛并没有记恨我,而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觉得不可理解)

②克莱谛为什么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克莱谛两次说这句话,是想让“我”上课的时候不要想这件事了,放学后再向“我”解释清楚。

(3)“我”听到克莱谛两次说到“我在外边等着你!

”“我”每次都是怎样领会的.?

(第一次听到他说这句话时,“我”感到不安、觉得后悔;第二次“我”虽然认识到自己错了,心里想的仍是防御,并没有想到放学后主动向他认错。

(4)画出父亲说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

克莱谛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事情的结果怎样,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3.自读课文的第三部分(9-13)自然段。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重点汇报交流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用“终于挨到了放学”?

说明什么?

(“终于、挨”说明:

“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

“我”想的只是防御。

②当“我”向克莱谛举起尺子时,克莱谛是怎样做的?

(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

③通过克莱谛对“我”的态度,可以看出克莱谛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说明克莱谛宽容、友爱待人,通过“微笑”“温和”两词体现出来。

④“我”为什么两次说“再也不了”?

(是因为自己内心激动,“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友爱精神所感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克莱谛的真挚感情,读出“我”的高兴之情。

4.理解课文的第四部分(14自然段),重点理解父亲说的话。

(投影)

(l)画出父亲说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2)为什么“父亲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希望“我”告别过去,能永远友好待人。

(3)齐读最后一段话,进一步体会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一谈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

五、扩展延伸

编成课本剧,表演课文内容。

从启发谈话引入新课,围绕“我”和克莱谛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以及“我”受到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通过让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