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9212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章末质量评估卷一

章末质量评估卷

(一)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四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1~3题。

1.③地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

A.1%      B.1.5%

C.4%D.3%

2.④地目前处于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A.原始型B.传统型

C.现代型D.无法判断

3.缓解①地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A.开发劳务市场B.实行计划生育

C.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D.加大教育投入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数据分析,左纵轴表示人口出生率,右纵轴表示人口死亡率,③国人口出生率约3.0%,死亡率约1.5%,人口自然增长率约1.5%。

B项对。

A、C、D三项错。

第2题,读图分析④国目前人口增长情况可知,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属于原始低增长阶段,A项对。

B、C、D三项错。

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①国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缓解该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C项对。

开发劳务市场能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状况,但不能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A项错。

该地人口已经是负增长了,不用实行计划生育,B项错。

加大教育投入与人口老龄化问题关系不大,D项错。

答案:

1.B 2.A 3.C

读世界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中信息判读,正确的是(  )

A.与发达国家相比,1955~2005年发展中国家出生率下降更快

B.与发达国家相比,图示时间内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始终高

C.图示时间内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D.图示时间内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

5.2005年之后(  )

A.发达国家总人口趋于减少

B.发达国家的死亡率进一步下降

C.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

D.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继续增长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1955~2005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从大约40‰,下降到25‰,而发达国家从大约20‰下降到10‰,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下降明显,A项对。

发达国家在1985年之后,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B项错。

图中两折线之间的差值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图示时间内,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C项错。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数值波动上升,D项错。

故选A项。

第5题,在2005年,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仍大于0,此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A项错。

受老龄化影响,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会进一步上升,而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小,老龄化问题不严重,B、C两项错。

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仍较高,人口增长仍保持较高速度,D项对。

故选D项。

答案:

4.A 5.D

下图为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某市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该市迁入人口(  )

A.性别比例比较平衡

B.以技术型人才为主

C.年龄结构比较平衡

D.以青壮年劳动人口为主

7.迁入人口对该市产生的影响是(  )

①缓解该市就业紧张局面 ②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③增加消费需求,活跃市场 ④给城市建设带来大量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第6题,读图,把该市各年龄段迁入人口数相加,可知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A项错误。

从年龄构成示意图中不能确定迁入人口是否以技术型人才为主,B项错。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迁入人口都集中在15~29岁和30~44岁两个年龄段,这是青壮年劳动力集中的年龄段,C项错、D项对。

故选D项。

第7题,读图分析可知,迁入人口都集中在15~29岁和30~44岁两个年龄段,这是青壮年劳动力集中的年龄段。

人口迁入增大了该市就业紧张局面,①错误;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促进该市的经济发展;大量人口的迁入增加消费需求,活跃市场,但是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②③④正确,故选C项。

答案:

6.D 7.C

下图为“2010年前后我国各地区城镇人口增长图”。

读图完成8~9题。

8.2010年以后(  )

A.广东省城镇人口增长最多

B.河南省的城市化速度最快

C.总体上沿海省市城镇人口增长放缓

D.内陆省区的城市化速度减慢

9.2010年前后我国各地城镇人口增长状况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沿海省市产业升级B.城市经济发展滞缓

C.交通网络不断完善D.逆城市化进程加快

解析:

第8题,由图可以看出2010年后广东省年均城镇人口增长约100万人,小于河南。

所以A项错误。

城市化速度不只是看城镇人口增长的数量,还需要看城市用地规模等,所以B、D两项错误。

图上显示的沿海省市,例如江苏、广东、浙江等,在2010年后城镇人口增长从总体上比河南、四川等省市要低。

第9题,B项不正确,我国城镇人口呈上升趋势,城市经济发展较快。

C项是影响城镇人口增长的一个原因,因为交通网络完善便于人口的迁移,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逆城市化在我国更多发生在大城市,但不是所有的经济发达的省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

故选A项。

答案:

8.C 9.A

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回答10~11题。

姓名:

王小妹

性别:

出生年月:

1979年9月

籍贯:

湖南

就业状况:

江苏黎明针织厂

姓名:

史密斯

性别:

出生年月:

1948年2月

原住地:

美国纽约

现住地:

美国休斯敦(退休后移至)

就业状况:

退休

10.影响王小妹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B.政治文化

C.社会经济D.交通运输

11.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优越B.资源开发

C.劳务输出D.水源丰沛

解析:

第10题,材料显示,王小妹迁移主要是因为到江苏黎明针织厂就业,应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故C项正确。

第11题,史密斯原住址纽约位于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区,纬度高,气候冷湿,被称为美国的“冷冻地带”;现住址休斯敦位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光照充足,被称为美国的“阳光地带”。

史密斯是在退休后迁移到休斯敦的,故A项正确。

答案:

10.C 11.A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12~14题。

12.“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13.“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年龄构成的年轻化B.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C.技能与素质的提升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14.“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解析:

第12题,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

“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D项正确;城市产业未饱和,经济效益仍在增长,A项错;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不是“城归”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B、C两项错。

第13题,“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这些人是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技能与素质都得到极大提升,C项正确。

人口红利升级与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性别结构的均衡化无关,A、D两项错;数量的大幅度提高不代表技能、素质的提升,B项错。

第14题,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广大乡村地区出现大量留守老人和儿童,“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D项正确;增加家庭收入,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是经济、环境效益,A、B两项错;“城归”现象短时间内不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项错。

答案:

12.D 13.C 14.D

下图是2012年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与我国农村早婚有关

B.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因为和子女团聚

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自南部向东北部

D.我国与美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相当

16.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入地今后应重点做好(  )

A.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B.加快城市幼儿园建设

C.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D.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建设

解析:

第15题,我国10岁的人口迁移率约为2%,美国为5%,而我国的人口总数是美国人口总数的4倍多,所以中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比美国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美国的老年人口迁移主要是从东北地区迁往环境条件好的南部地区;中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农村迁往城市,而农村婚育年龄相对较早,农村人口数量多,所以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

故选A项。

第16题,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育龄人口迁入城市,会使城市中幼儿的数量增加,加大幼儿园的压力,因此应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

故选B项。

答案:

15.A 16.B

人口负担系数也称抚养系数,是指全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期间,其人口特征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下图为我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

据此完成17~19题。

17.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时间结束年份大约是(  )

A.1950年B.1990年

C.2010年D.2030年

18.据图推测,2010年左右我国(  )

A.青少年人口数最少B.老年人口数量最少

C.劳动人口数量最多D.劳动人口比重最高

19.在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期间,下列经济发展措施中不匹配的可能是(  )

A.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B.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D.全力发展重化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解析:

第17题,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从图中可读出我国1990年~2030年人口负担系数≤50%,2030年以后人口负担系数大于50%,故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时间结束年份大约是2030年,D项正确。

第18题,读图可知,2010年左右我国人口负担系数最低,即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最低,可推测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

D项正确。

第19题,重化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是劳动力,故大力发展非劳动力为主导的工业与“人口机会窗口”期间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不匹配,选D项。

答案:

17.D 18.D 19.D

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化图”。

读图完成20~21题。

20.我国流动人口增长率最大的时期是(  )

A.20世纪80年代B.20世纪90年代

C.21世纪00年代D.21世纪10年代

21.影响我国近几年流动人口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转移B.人口政策

C.交通建设D.资源开发

解析:

第20题,注意题干问的是“增长率”。

A项20世纪80年代数值由10增长至25左右,增长1.5倍。

B项数值由25增长至100,增长3倍。

C项数值由100增长至220,增长了1.2倍。

D项数值由220增长至250,增长不大。

故选B项。

第21题,影响我国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随着经济发展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转移,因此对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产生了影响。

答案:

20.B 21.A

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大部分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据此回答22~23题。

22.最适于用来解释俄克拉何马州人口迁移的因素是(  )

A.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B.交通通达度的提高

C.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

D.区域经济的发展

23.依据材料分析下列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不大

B.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D.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可作为调控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参考依据

解析:

第22题,由材料可知,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环境人口容量变小,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变化是俄克拉何马州人口迁移的因素,正确答案选C项。

第23题,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是比较大的,A项错;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B项错;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C项错;环境人口容量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可作为调控人口增长的重要参考依据,故选D项。

答案:

22.C 23.D

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

读图回答24~25题。

24.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增加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D.土地资源减少

25.提高山西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解析:

第24题,人口数量的增加与人口承载力变化无关,A项错。

科学技术进步可以使人口承载力提高,B项错。

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是人均粮食消费量的提高所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承载力降低,C项对。

山西省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但是耕地总面积是在增加的,土地资源没有减少,D项错,故选C项。

第25题,山西省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可承载人口数,所以应当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经济,A项对。

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会使得人口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项错。

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加剧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C项错。

限制消费,降低生活水平,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D项错,故选A项。

答案:

24.C 25.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材料一 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12月21日公布了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首份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4月1日,美国总人口为3.087亿,比2000年增长了9.7%。

材料二 如图为美国人口增长和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1900~2008年)。

材料三 下图为美国本土略图。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的发展特点。

(2分)

(2)指出目前美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并描述其特点。

(2分)

(3)说出近三十多年来加利福尼亚州吸引人口迁移,逐渐成为人口大州的原因。

(6分)

(4)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

“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试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关理论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4分)

解析:

(1)题,根据材料一、二判断,美国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人均寿命不断提高。

(2)题,美国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现代型模式的特征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3)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根据材料三可知,该地主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阳光充足。

高新技术产业环境污染较少,所以吸引人口迁入。

第(4)题,环境人口容量与科技水平、经济水平、资源量呈正相关,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美国是发达国家,人均资源消耗量大,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将使美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答案:

(1)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均寿命不断提高。

(2)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阳光充足,环境污染较少。

(4)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大,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将使美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如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及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4分)

(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说出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4分)

(3)分析材料二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4分)

解析:

(1)题,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及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仔细读取图中的数据及对应的省区即可找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区。

老龄化的原因从人口政策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来分析。

(2)题,仔细读图,从图中获取充足的信息。

统计柱的高低反映分布数量,而时间的对比反映变化趋势。

目前,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第(3)题,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原因主要从经济发展状况及制度改革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

(1)省区:

沪、苏、津、粤。

原因:

①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延长。

(2)特点:

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趋向:

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不断加剧。

原因:

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高,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活力较强,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来此地务工和经商,造成人口密度增加。

(3)①地区间收入差距(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③户籍制度的改革。

28.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结合图示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4分)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4分)

(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4分)

解析:

(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石油、煤等资源丰富,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国际铁路通过,同时区域首府乌鲁木齐也位于这里,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这些都是其区域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

(2)题,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须围绕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分析。

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新疆区域环境承载力最低的地方,该地位于高大山脉的阴坡,热量条件受限,位于沙漠边缘,水分条件受限。

明确了区域发展的制约条件,再结合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即可理清正确的答题思路。

第(3)题,赵先生的观点是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实际的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一数值;新疆是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如不加以控制,人口密度很快会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

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任答2点)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3)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29.读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回答问题。

(12分)

(1)根据材料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主要流向。

(4分)

(2)结合材料,试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

(4分)

(3)目前,我国的人口流动多为民工流,请为解决民工流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4分)

解析:

(1)题,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且主要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

(2)题,人口流动的影响要从流出区、流入区两个角度分析,且要考虑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

第(3)题,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减少人口流动的数量;国家要有计划地引导、组织农民工的合理流动;等等。

答案:

(1)主要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收入、就业状况、生活环境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主要流向:

我国人口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2)对于流入区:

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但会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

对于流出区:

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但同时造成劳动力流失。

(3)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②合理、有序地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③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