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930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地貌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学.docx

《地貌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貌学.docx

地貌学

《地貌学》

第一章   绪论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是四年制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地貌学也有较为广泛的实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知识均可发挥相应的作用。

教学重点: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内外营力的概念及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一)、地貌及地貌学

地貌(landform):

固体地球的表面形态特征

地貌学(Geomorphology):

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研究、以及组成地貌的沉积物等的研究。

(三)地貌学的研究目的:

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地貌形成的营力主要是两种——内力和外力

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内力:

指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引起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火山和地震等。

作用: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外力:

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

作用:

外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不断地把高地上的风化物质搬运到低地,逐渐夷平高地和填平洼地,使地表的起伏平坦化。

3.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内力和外力在地貌发育过程中始终是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总结

地貌成因要素:

地貌营力、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发育时间;内(营)力(放射能、重力能);外(营)力(太阳能、重力);内力和外力同时作用,相互影响,此消彼长,动态平衡;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二、地貌的构成和形态测量

(一)地貌的构成

1、要素地貌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几何形态要素和组成物质要素。

①几何形态要素地貌的几何要素主要分为三种:

地貌面,地貌线,地貌点

地貌面:

根据其产状可以区分为平面(倾角小于2度)和斜坡(倾角大于2度)

地貌线:

两地貌相交形成的一条线,有时称为棱。

地貌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地貌点: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地貌面相交形成的点

② 组成物质要素:

地貌的组成物质要素主要分为两种:

基岩物质沉积物质。

地貌的形成演化信息隐藏在构成地貌的要素中间,分析地貌的要素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2、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和形态

①基本形态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称为地貌基本形态。

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例如,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

②组和形态

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一个河谷形态,他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

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

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地貌组和形态有大有小,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

星体地貌巨地貌小地貌

(二)、地貌形态的描述和测量

1、面积2、高度和深度3、垂直切割深度4、地面坡度5、水平切割密度

第二节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一)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

(二)近代地貌学的发展

地貌学是近百年来发展起来。

此期在地貌学理论上贡献较大、影响较为深远的人物是美国学者W.M.戴维斯和德国学者W.彭克,他们是当代地貌学的奠基人。

1、侵蚀循环学说

侵蚀循环学说是戴维斯于1899年创立的关于地形发育的主要理论。

他认为地貌的发育要素有三个——构造、时间和营力,地貌的演化体现了这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一提法抓住了地貌演化过程的实质。

他通过对外营力作用下的地貌的研究,把地理循环分为“风蚀循环”、“冰蚀循环”、“水蚀循环”、“海蚀循环”等。

而在每种循环中,又把地貌的发育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一个短暂而起伏迅速增加的青年期,一个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的壮年期,起伏微弱而时间无限长的老年期。

指出了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地理循环学说戴维斯认为地貌发育有三要素,即构造、营力、时间。

认为地貌的准平原化发育过程

经历三个阶段:

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缺点:

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地貌发育的因素,是地貌学中第一个系统阐述地貌发展的古典理论,对地貌学的发展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其不足之处是,在思想方法上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地貌发育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变化。

实际地貌的发育是非循环模式,而是旋迴性的;同时,他把地壳上升和侵蚀作用人为地分开,也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其次,他只注意到河流的下切作用,而忽视了其它形式的流水作用。

2.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

该学说与戴维斯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研究地貌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去了解内外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

地貌分析的具体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缺点:

他把内外力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自然界常见的山坡形态联系起来,但没有考虑气候、岩性等对山坡形态的影响。

地形分析:

彭克专注坡地形态研究,认为内、外力同时作用,而地貌形态则揭示了内、外力的关系。

凸形坡:

上升>侵蚀;直线形坡:

上升=侵蚀;凹形坡:

上升<侵蚀或地壳构造长期稳定;S形坡:

稳定→上升;

第三节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一、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二、学科分支

1、发生系统:

构造地貌、气候地貌、动力地貌、人为地貌

2、营力系统:

流水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

3、应用系统:

区域地貌、环境地貌、城市地貌

4、技术系统、数量地貌、实验地貌、地貌制图学、地貌年代学

三、研究现状

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分支地貌学科发展较快。

2、与相邻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3、研究手段和方法提高很快。

第四节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环境研究、资源调查、农业、水土保持、水利、水电、海港和交通建设,以及某些矿产的开采和利用、旅游等。

一、农业生产:

研究适于农垦的地貌类型并进行评价

二、工程建设:

为工矿、交通和水利等工程建设而进行的地貌研究

三、矿业:

主要指为开采砂矿和石油、天然气等所进行的地貌研究。

四、旅游:

很多地貌就是很好旅游资源。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全球构造地貌_由大地构造运动形成并受大地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全球构造地貌。

例如,大陆与大洋、

2.大地构造地貌_在全球构造的背景上,由于区域构造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构造地貌。

如高原、平原、盆地、山地、海沟与大洋中脊、岛弧与边缘海、大陆架与大陆坡、大陆裂谷与地缝合线。

3.地质构造地貌_在全球构造格局与大地构造背景下,主要由于局地构造作用、以及外营力影响而形成的地貌,叫做地质构造地貌。

根据局地构造的类型,可以将之其划分为褶曲地貌、断层地貌、火山地貌、岩性构造地貌等。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与海洋

海陆分布:

1、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海陆分布不均匀;3、七大洲和四大洋;4、大陆轮廓呈倒三角形;5、大型岛群大多分布于大陆东岸;6、大陆东岸不仅岛屿多,而且有系列岛弧分布;7、一些大陆轮廓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或吻合性。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与陆地两大部分。

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它是海洋的主体。

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

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两半球海陆面积比较:

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相差悬殊,因此不论在哪个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海洋分布是不均匀,由表可见,在东半球的陆地面积(38%)较西半球(20%)大;北半球(39.3%)较南半球陆地的面积(19.1%)大。

陆半球陆地面积可达到47%,而水半球海洋面积却达到89%。

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

占地球总面积的55%。

洋底地壳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

大陆——大陆地壳密度小、厚度大、二氧化硅含量大。

表层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再下面为玄武岩质层。

大陆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29%。

大陆边缘——洋底与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

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占地球总面积的16%。

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

二成因

一、地壳均衡学说

地壳均衡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

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

(1)普拉特

(2)艾里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特征:

呈带状分布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活动带的之间稳定区

构造活动带:

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3、洋脊裂谷带

相对稳定区

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

成因:

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人:

魏格纳(德国)。

依据:

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hjhjjhjk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内容:

联合古陆,七大洲、四大洋驱动力:

地球自转离心力、天体引潮力

2)海底扩张学说基本观点:

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H.H.赫斯于1960年首先提出海底扩张说)

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

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同一年龄岩石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3)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地幔对流与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于地幔,是由地幔对流驱动的。

由于地幔受热不均匀,在受热强烈、温度比较高的地方,地幔物质上涌,上涌的物质受到岩石圈的阻挡,在岩石圈底下向两侧运移,到温度较低的地方下沉,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幔对流旋回。

在对流上升的地方,导致板块分离和新的洋壳的形成,而在对流下沉的地方,导致板块的俯冲和板块的消亡。

第二节大地构造地貌

一、海底构造地貌

1、大洋中脊:

一条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约8000公里。

洋脊顶部平均海深2000-3000米,个别位于海面(如冰岛)。

洋脊高于洋盆2-3公里。

大洋中脊顶部是一条顺裂谷走向延伸的狭长槽谷,宽几十公里,相对深2000公里。

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新生代玄武岩喷发溢流活动带。

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

称为洋脊裂谷。

被很多横向断层错开而不连续。

2、大洋盆地:

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

(1)深海平原:

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的低地。

沉积厚度数百米至一公里。

靠近大陆边缘有较后的陆源碎屑沉积。

(2)海岭:

大洋盆地内大型正地形的总称。

类型:

火山海岭、断裂海岭、陆壳海岭

(3)海沟-岛弧-边缘海: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的海底沟槽。

海沟主要分布在活动的大陆边缘。

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沟,几乎都聚集在太平洋。

主海沟底部有较小陡壁谷地。

一般认为海洋板块与大陆板板块相互碰撞,因海洋板块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进入地幔后逐渐溶化而消亡。

在发生碰撞的地方会形成海沟,在靠近大陆一侧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二、陆地的构造地貌

(一)、陆地的构造地貌分区

1、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新生代褶皱山带大陆裂谷带

2、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褶皱断块山断块山与断陷谷

3、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二)、陆地基本地貌类型

山地与丘陵:

山地是指高于周围平地,而内部又有一定高差的正地形;呈带状延伸的山地称为山脉;丘陵是海拔高度500m以下,高低起伏<200m的正地形。

山、山岭、山脉、山系

山、陆地上海拔500米以上,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要素组成的高地。

山岭:

由各种形态的山坡和有明显的分水岭的绵延高地,山岭的顶部称山脊。

山脉:

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条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山体。

山系:

山系大多是走向一致的多条山脉共同组成的山地系统。

三.地质构造地貌

指岩层受到构造运动影响后所产生的变形与变位的型式。

包括水平、单斜、褶曲、断层、背斜、向斜等变形型式,以及岩浆活动造成的各种侵入体、火山锥和熔岩流。

1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1)塔状地貌

(2)阶状地貌(3)构造高原、台地和方山(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

又称方山。

常发育在近于水平或倾斜平缓的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顶平坡陡的桌状山。

2褶曲构造地貌

(1)单斜山(单面山、猪背脊)单斜谷、单斜构造水系

(2)背斜、向斜地貌顺地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倒置地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3穹隆构造地貌

指地下岩浆或塑性岩盐向上挤入盖层,以及其他原因使盖拱曲而成。

新生代穹隆构造地貌,大多未经强烈侵蚀,河流成放射状水系。

古老穹隆构造地貌,经长期侵蚀后形成环状水系。

由塑性岩盐侵入形成的穹隆构造地貌叫盐丘。

4断层构造地貌凡由断层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地貌

(1)断层崖(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延断层延伸的陡崖)

(2)断层谷(延断层破碎带发育的谷地)(3)断层三角面(4)断层线崖(5)断陷盆地(由断层所围限的陷落盆地)(6)断块山地(地垒山和掀斜山)

地垒山--山坡两侧较对称。

掀斜山--翘起抬升,两破不对称

断层线崖的发育:

断层崖受侵蚀逐渐消失,但侵蚀作用继续进行,软弱岩石受侵蚀较快而低下,坚硬岩石受侵蚀较慢而相对高起,形成沿断层线突起的崖壁,即断层线崖。

如侵蚀崖壁出现于原上升一侧,称顺向断层线崖;如发育在原下降一侧,称逆向断层线崖。

5火山熔岩流地貌

(1)火山构造地貌火山:

地下深处的岩浆喷出地表后堆积而成的山体。

火山成因分类(锥状火山、盾状火山)地貌类型:

火山口、火山锥

(2)熔岩流地貌熔岩从裂隙溢出后,延地表流动而形成的各种地貌。

熔岩丘(熔岩冲出地表后,迅速在原地冷凝而成的圆形、椭圆形小丘)熔岩垄岗(熔岩流延地表流动形成的形态略高于周围地形的长条形垄岗)熔岩隧道(熔岩内部的底下通道)熔岩堰塞湖(进入河谷的熔岩流阻塞河道积水成湖)熔岩台地(大规模的熔岩溢流活动造成的平坦高地)

第三章流水地貌

一地表流水的分类

1面状水流(坡面径流):

许多细小股流组成,无固定流路,多呈薄层状。

2线状水流(在沟谷或河流中流动的水流)沟谷水流河槽水流

二流水的作用

1侵蚀作用(流水破坏地表并使它脱离原来的位置)——面状侵蚀、线状侵蚀

(1)面状侵蚀

(2)线状侵蚀下蚀侧蚀溯源侵蚀

2、搬运作用3、堆积作用

第一节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一、坡面径流的形成

二、坡面径流对坡地发育的影响

1、冲刷搬运堆积2、影响坡面径流作用强度的因素

(1)气候条件:

降水多、径流多、冲刷能力强、堆积多

(2)地形条件:

坡长、坡度、坡形。

坡度大于20度,坡面径流冲刷能力随坡度加大而迅速增长,大于20度,仍增大,到40度至最大值,此后随坡度加大而减小。

(3)地表组成物质和植被

三、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

1、不明显冲刷带2、冲刷带3、淤积带——坡积裙

第二节  沟谷水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一、沟谷的形成及其特征

1、形成:

由面状水流发育而成

2、特征:

流量变化大,暴涨暴落;沟底经常干涸无水,降雨时洪水湍急;含沙量大,泥沙粒径不均匀。

3、发育

(1)切沟:

由细沟发育而成。

“V”型谷

(2)冲沟:

由切沟发育而成。

展宽的“V”型谷(3)坳沟:

由侵蚀而成的宽而浅的干沟,形成标志着沟谷发育已进入衰亡阶段,其沟底已辟为农田。

冲沟的发展阶段:

冲沟又称侵蚀沟,是发育在坡地上的小型流水侵蚀沟谷。

冲沟的发展可以分成细沟阶段、切沟阶段、冲沟阶段和坳谷阶段。

4沟谷形成的地貌

(1)集水盆地

(2)沟谷主干(水沙的通路)(3)洪积扇(以指暂时性和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

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

第三节泥石流

一、概念:

由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相汇合组成,沿山坡流动的特殊洪流。

二、泥石流的分布

三、泥石流形成的分类及特征:

泥石流的类型由于分类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

根据泥石流的物质结构和流态特征可分为:

1.粘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含量很高,一般占40---60%,流速可达2—3米每秒或6-10米每秒不等。

泥右流中的水和固体物质稠粘成整体,这样巨大的物体具有很强的侵蚀力和搬运能力,常侵蚀岸坡,铲刮谷底,将几米直径的石块迅速倾泻下去;2.稀性泥石流其固体物质含量仅15-40%,·其中粉砂和粘土物质少,水和固体物质不能稠粘在一起。

;此外,根据泥石流的激发因素,还可分为:

暴雨泥石流、地震泥石流和冰川泥石流。

根据泥石流所含的主要物质分为:

泥流、泥石流和水石流。

泥流:

泥流中所含的固体物质主要是细粒的泥沙,仅有少量碎石、岩屑,粘度大,呈稠泥状,有时出现大量泥球。

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三)泥石流的地貌形态

泥石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很强,特别是粘性泥石流常常使泥石流流域内外的地地貌发生很大变化。

在泥石流的源头,常发生大片侵蚀,如我国西藏古乡沟上曾发生古冰层物质泥石流,上游沟谷向源侵蚀,推进了500米以上,下切深达:

140--180米,沟床和谷缘分别展宽了30—40米至150—180米。

泥石流通过的沟谷中游段,常具峡谷。

如岩性均一,则谷床顺直,谷壁陡而平滑,壁上常有被泥石流磨蚀或撞击的条痕和残留的泥迹;峡谷段的岩性如有软硬差别,则形成弯曲宽窄相间的沟谷,并有跌水。

泥石流下游地段,形成大片堆积。

四、基本条件

1.需要大量松散固体物质2.暴雨和洪水3.需要有陡峻的山坡或谷坡

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第二节河流地貌

一河流流水作用

(一)水流的运动特征

1、层流与紊流(按质点运动的状态)2、弯道环流:

一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水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横向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弯道离心力和地球偏转力的影响所致。

(二)河流侵蚀作用:

按作用方式分为下蚀、溯源侵蚀、侧蚀、。

下切侵蚀是水流垂直向下的侵蚀,加深河床或沟床,可以进行沿程侵蚀或从源头和河口向上游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溯源侵蚀)。

;侧方侵蚀又称旁蚀,是流水向侧方的侵蚀。

使河岸后退,河谷展宽,形成曲流。

;幼年期河流的加深作用显著,壮年期河流以展宽作用显著。

(三).河流的搬运作用

推移——流水使泥沙或砾石沿底面移动;跃移——床底泥沙跳跃式向前搬运;悬移——细小颗粒在流水中呈悬移状态搬运;溶解质搬运——河流带走水中的溶解质。

(四).河流的沉积作用:

在水流的动能降低到不足以搬运物质的时候,水中的物质就发生沉积。

通常是因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量减少,或人工筑堤坝等。

山区河流多以搬运作用为主,平原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

二.河流地貌

(一)河谷基本形态:

上游深切狭窄,中游阶地河漫滩发育,下游展宽多曲流。

河谷有谷坡与谷底,谷坡发育阶地,谷底有河床和河漫滩。

河床是河流在平水期占据的河床,山区河床较窄,有岩槛和壶穴,高差大的岩槛形成瀑布.河漫滩是河流在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特点是下粗上细,称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二)河床地貌

1、河床纵剖面:

从河源到河口,沿河床最低点所作的剖面。

上游河段纵剖面较陡,中下游较缓

(1)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切有一定的限度,达此面后河流不再侵蚀。

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平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由此可见,侵蚀基准面是一个很不固定的面。

尽管如此,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准面对任一河流来说都是存在的。

就各个河段而言,一些坚硬岩坎、湖泊洼地或支流汇入主流的汇口处等,它们都起着控制上游河段下切的作用。

因此,坚硬岩坎、湖泊洼地或支流汇口处可称为地方侵蚀基准面,对控制一条河流下切最深的一点高度,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河床纵剖面的发展。

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流搬运泥沙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

相反,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如果出露的地面坡度较大,则流速加大,侵蚀作用加强,开始在河流的下游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扩展,即向(溯)源侵蚀

河道平衡:

使凹凸不平的河道(床)趋于平顺的过程。

河床凸起夷平河床凹下填平

(2)河床均衡剖面:

河床的侵蚀和淤积达到动态平衡时所出现的河床纵剖面。

特征:

是一个圆滑均匀的凹型剖面;河流所具能量恰巧能够将来水和沙下移;床底不发生显著侵蚀和沉积。

2、沙波:

波形不对称,迎水面缓而长,背水面短而陡。

3、浅滩和深槽4、岩槛与壶穴5、河床的平面形态

顺直微弯、弯曲型、分汊型、散乱型

(三)河漫滩

1、概念:

当河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被淹没谷底部分。

河谷中平水期、枯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被水淹没的河滩地。

2、发育3、类型:

河曲型河漫滩;汊道型河漫滩;堰堤式河漫滩

在河谷发育的初期,在狭窄的V形河谷中,河床几乎占据了整个谷底,随着河流侧蚀作用的加强,谷坡后退,谷底拓宽,河流流量减小,流速减缓,使部分泥沙、砾石沉积,形成边滩。

随着河谷进一步增宽。

河曲弯度变大,使边滩也逐渐扩大,并在其上长满了湿生草甸植物。

当洪水季节水位上涨,漫过这些边滩,因在边滩上水很浅,流速较缓,使大量细粒泥沙、悬浮物质和有机质碎屑沉积下来,这些细粒物质沉积在较粗的砂砾石边之上,形成下粗上细的河漫滩二元结构

在河流的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的河床中,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泛滥,形成不同的河漫滩微地貌类型。

在洪水季节,由于河流近岸和主流线的流速不同,近岸处流速明显降低,使泥沙沉积,再加上水下的横向环流也将泥沙推向滨河地带,使大量泥沙沿河床边缘堆积。

洪水退后,这些近岸水下堆积的长条状沙垄露出水面,称为滨河床沙坝。

在弯曲的河道中,每次洪水都造成一次强烈的河床侧方侵蚀,并将凹岸挖下来的泥沙搬到凸岸堆积,形成一条滨河床沙坝,多条沙坝呈圆弧状平行排列向外伸展,外形如扇,称为迂回扇

河床弯曲进一步扩大,最后使河道发生截弯取直,并形成牛轭湖或离堆山。

四阶地

1、概念:

河谷中分布于河床两侧谷坡上的,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平坦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2、阶地形态3、阶地类型:

侵蚀阶地、堆积阶地(上叠阶地、内叠阶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