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9589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docx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

变态心理学

考试大纲要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1、变态心理:

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

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P2-3

2、CCMD-3.的10种分类: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3、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

P10-12

答:

1)临床访谈法:

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

包括①精神状况检查、②无结构访谈、③结构访谈三种形式。

2)行为评估:

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3)身体检查:

进行身体检查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

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

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4、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

答:

1)心理动力学派:

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未得以解决,他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 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

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地做出选 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是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3)行为主义模型把异常行为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态度。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会引发异常行为,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学习新的适宜行为。

4)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时间的解释会影响他的行为。

他们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5)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唯独,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里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

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

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5、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

1)信度:

描述了同一种行为不同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2)效度:

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种测量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3)标准化:

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

1、精神症状的特点。

答:

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

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

2、各种精神症状的分类:

答:

1)感觉知觉障碍:

①感觉障碍②知觉障碍.③感知综合障碍

2)思维障碍:

①思维形式障碍②思想内容障碍

3)注意障碍:

①注意增强②注意减退③注意转移

4)记忆障碍:

记忆减退、记忆增强、遗忘、错构、虚构

5)智能障碍:

①精神发育迟滞、②痴呆(全面性痴呆部分性痴呆)

6)情感障碍:

高涨、抑郁、焦虑、恐怖、情感淡漠、情感脆弱、情感倒错

7)意志障碍:

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意向倒错、矛盾意向

8)运动行为障碍:

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不)精神运动型抑制

9)意识障碍:

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朦胧状态、谵妄、意识改变状态

10)自知力:

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3、精神症状综合征种类:

①幻觉妄想综合征、②精神自动证、③紧张综合征、④遗忘综合征、⑤Cotar综合征

4、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

答:

1)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等

2)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

5、幻觉:

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

幻觉的临床描述;P17

6、妄想:

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妄想的临床描述:

P19-20

7、自知力:

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断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8、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

答:

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

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9、精神检查中注意事项:

答:

1)应确定是否再在精神症状以及在哪些精神症状;

2)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

3)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即与病因直接有关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

4)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误诊;

5)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神经症

1、神经症:

是一组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主要类型:

焦虑障碍、恐惧症、强迫障碍、神经衰弱和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P29

恐惧症:

也称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主要类型:

社交恐惧症、特定的恐惧症、场所恐惧症

强迫症的两种成分: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

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这些念头非常讨厌,且很难被消除或被控制。

强迫行为:

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或心理活动。

2、疑病症:

疑病症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焦虑障碍:

惊恐障碍:

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1)认知上,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

2)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所击溃

3)生理上,个体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

广泛性焦虑障碍:

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1)认知上,总预料到会出现可怕的事情,但说不清楚要发生什么事情,

2)情感上,感到无助,对生活缺乏控制感,

3)生理上,体验到慢性的肌肉紧张。

2、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

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过于害羞,通常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可能原因P33

特定的恐惧症:

是指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不合理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明显妨碍了个体的机能。

可能原因P34

场所恐惧症:

强迫障碍、神经衰弱、躯体形式障碍

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接触;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3、强迫症的可能原因P36诊断标准:

P35

4、疑病症的可能原因:

P39诊断标准P38

第四章应激及应激相关障碍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课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类型:

癔症性躯体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混合型癔症躯体-精神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癔症。

1、癔症性躯体障碍也称为转换障碍,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1)癔症性运动性障碍,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有躯体运动障碍;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基础;排除器质性疾病;

2)癔症性抽搐发作,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表现为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类似癫痫发作的某种形式,但并无意识丧失、要设、严重摔伤或小便失禁。

3)癔症性感觉障碍,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有躯体感觉障碍,或部分或整个躯体的某些或所有正常皮肤反角的部分或全部丧失,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基础和根据;排除器质性疾病。

2、癔症性精神障碍:

又称为分离障碍,这种障碍的症状是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而相互之间却没有关联和影响。

类型:

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原因:

生物因素.童年受虐待的经历.创伤经历及相关因素)、癔症性精神病P47-50

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类型:

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描述:

可出现各种分离症状\病人可能感到绝望、创伤可以有很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大量发生在创伤事件之后的严重而持久的精神障碍。

可能原因:

1.创伤性事件,自然灾害、疾病、强暴、其他人为灾难

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易感性,遗传因素、对威胁和创伤最敏感的人、认知改变、经济与教育程度

第五章人格障碍

一、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

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

1、偏执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总认为别人害他,其显著特点是猜疑和偏执。

2、分裂样人格障碍包括观念、行为和外貌服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乏,对表扬和批评冷漠,缺乏社会技能。

分裂样人格障碍病人表现出从社会关系中分离的模式,他们对他人冷淡、不热情、淡漠。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出长期的反社会行为,包括侵犯行为、无责任感、不考虑后果的危险行为。

起源于童年期的行为障碍,男性比女性更常见,贫穷、不稳定的家庭中长大的个体更容易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4、冲动性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随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冲动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办事、处事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病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从用,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5、表演性人格障碍的个体常常外表迷人、热心、好交朋友,但是,其他人却总认为他们是不真诚的,肤浅的,他们通过在陌生观众面前表演来寻求别人的赞美。

一旦建立了某种关系,他们就会变的苛刻,不为别人考虑。

他们言语空虚,缺乏细节,好夸张,以过分的感情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

6、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点就是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特征是过分地完美主义及内心不安全感。

过高的标准使得病人对自己和别人都要去完美。

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2倍。

7、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病人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以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喝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

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回避社交,特使是涉及较多人际加我昂的职业活动,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

他们感到无能,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8、依赖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总要求别人其他做大部分的决定,其他做重要的事情,并且对他的生活负大部分的责任。

二、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概念:

是指个体在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出长期的反社会行为,包括侵犯行为、无责任感、不考虑后果的危险行为。

可能原因1.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

2.神经生物作用,包括唤醒不足假说和无畏惧假说;

3.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儿童攻击行为部分是他们与父母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因素、压力因素也会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一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3)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

4)成年后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第六章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

躁狂症的主要特点:

欢快的或易怒的想法、疯癫的行为以及失眠。

躁狂症表现在情感、认知、动机和躯体方面。

躁狂病人的情绪处于自大或者非常愉快的状态。

持续性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环性心境障碍和恶劣心境障碍

抑郁症与自杀的关系:

抑郁症最具灾难性的后果是自杀。

抑郁症病人是自杀率最高的群体。

自杀的预防:

对个体的自杀进行评估、心理社会学家也加入到防止自杀的队伍中来,自杀者的朋友和亲戚进行适当干预。

抑郁症:

情绪症状:

悲伤与自责,焦虑也很常见。

有满足感的丧失,对生活乐趣的麻木等症状。

认知症状:

持消极信念,归错于自己,产生自责,经常以悲观绝望的态度看待未来;动机症状:

抑郁症病人在起床、开展工作甚至在娱乐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他们通常有着矛盾的情绪,而且难以做决定。

躯体症状:

抑郁症病人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睡眠失调等症状。

躁狂症:

躁狂病人的情绪处于自大的或者非常愉快的状态;躁狂的想法与高涨的情绪是相符的,往往非常宏伟;躁狂病人的行为处于疯癫的状态;躁狂症病人在一连串过分活跃的行为之后身体疲乏,变得嗜睡。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易于复发,不一康复,每次症状都持续在几天-几个月之间。

在患病的前10年间,发作的频率以及疾病程度都趋于更加演了,后20年间,症状似乎耗尽了。

持续性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病人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症症状标准。

恶劣心境病人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任何一型抑郁的症状标准,同时无躁狂症状。

心境障碍的可能原因:

生物学因素(基因、神经递质系统、激素系统、脑区)生物学因素(生活应激因素、贝克的认知理论特殊的观念)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婚姻关系、性别文化因素和社会支持。

综合模型心境障碍的发生并不是某种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特定的心理社会情境与特定的遗传易感性和人格特点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P75:

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这种低落与所处环境不符,表现为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病情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

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换届后,满足抑郁症状标准至少2周。

躁狂症的诊断标准P77:

躁狂症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

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

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症标准至少1周。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

1、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

思维和知觉障碍:

思维联想障碍:

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特征性症状。

思维中断、思维云集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妄想:

最显著的症状之一,常见的有夸大妄想、被控制感、被害妄想和躯体妄想。

幻觉:

是指虚幻的感知觉,即病人感知到的刺激并不真实存在。

幻听最常见。

情感障碍:

情感平淡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

还可以看到情感倒错,即病人的情感体验与实际环境、客观刺激不协调。

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行为减退时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即活动减少,缺乏动机、主动性,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没有自觉性,行为被动、退缩。

为人孤僻、懒散,严重时不顾个人生活和卫生,终日无所事事。

自知力缺乏:

病人往往缺乏自知力,不认为自己有病,不愿意接受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类型:

1)偏执型:

偏执型分裂症病人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相对完整,比其他类型病人的预后要好。

妄想和幻觉是这一类型的主要症状。

2)青春型:

青春型分裂症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

3)紧张型: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除了保持过顶姿势,行为过多等异常运动反应,有时脸部和躯体上出现不固定的奇怪表情、行为,包括面部扭曲。

4)单纯型:

单纯型分裂症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从无明显的阳性症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趋向精神衰退、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2年,常在青少年期起病。

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包括与体重和进食有段的极端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其严重的情绪和躯体问题对生命有威胁,主要有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等。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是指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

进食障碍的三级预防原则:

1)初级预防是针对易感人群进行广泛地宣传教育,以减少其发生;

2)二级预防主要是对处于进食障碍初期阶段的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病人井型系统的治疗,减少复发,尽量减轻对病人功能的影响。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

指一种强烈的、持续的、相反的性别认同,病人会持续对自身的性别或性别角色不适应的观念感到不舒服。

类型:

由物品所引起的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恋物癖和异装癖。

在痛苦和羞辱的情境下产生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施虐狂和受虐狂。

对不情愿的个体产生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下体暴露癖、窥阴癖、摩擦癖等。

性取向的决定因素:

胎儿期激素:

解剖学基础:

遗传学证据:

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

女性:

持久和强烈地因自己是女性而感到痛苦,渴望自己是男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自己成为男系那个.,或坚称自己是男性,并至少有下列一项:

*固执地表明厌恶女装,并坚持穿男装;*固执地否定女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一项证实:

明确表示已经有,或将长出阴茎;不愿取蹲位排尿;明确表示不愿意乳房发育或月经来潮;上述障碍至少已经持续6个月。

男性:

A、持久和强烈地位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至少有下列一项:

*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表现为i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或,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固执地否定男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1项证实:

断言将长成女人不仅是角色方面.;民却表示阴茎或睾丸令人厌恶;认为阴茎或睾丸即将消失,或最好没有。

B、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1.恋物癖和异装癖:

恋物癖是指由一个无生命的物品引起的性唤起。

几乎所有的恋物癖案例额都发生在男性。

异装癖是指男性个体持续的穿着女性的衣服,并以此来达到性唤起,具有隐秘性的特点。

2.施虐狂和受虐狂:

施虐狂者会对他的同伴反复的、故意地施加痛苦和虐待;受虐狂者则反复、故意地承受别人对其身体的伤害、生命的威胁。

两种障碍都伴有持续的幻想。

3.暴露癖、窥阴癖和摩擦癖:

暴露癖是指在多种场合下对没有防备的陌生人暴露生殖器,以此达到性兴奋。

窥阴癖是指一些个体想方设法地偷看女性裸体、脱衣服或性交活动时的情景,并以此达到性唤起的目的,窥阴癖者的行为是秘密进行的。

摩擦癖是指习惯性和癖好性通过触摸和摩擦异性身体而获得性感满足的一种性偏好障碍。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对性别认同感的公众表达,个体的言行表明了他的性别。

性指向障碍:

指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

性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障碍,常见为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性乐高潮缺乏、应到痉挛、性交疼痛等。

性爱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级是性别认同。

第二层级是性取向。

第三层次是性偏好。

第四层级是性别角色。

第五层次是性功能。

人类正常的性反应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性的欲望;第二阶段是性的唤起;第三阶段是性高潮;第四阶段是恢复。

第一十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

是指能够影响人的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可导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分类:

麻醉药品,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

精神药物,镇静催眠药及抗焦虑药、中枢兴奋药、致幻剂;

其他依赖性药物,酒精、烟草、挥发性有机溶剂等

耐受性:

指随着连续地反复用药,机体对药物原有剂量变的不敏感。

个体需要获得原有药理作用或心理体验,就不得不增加剂量的状态。

药物依赖:

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包括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

药物滥用:

指任何一种有悖于社会常规或偏离医疗需要的间断或不间断的使用某种或某些精神活性物质。

身体依赖性:

又称生理依赖性或躯体依赖性,指大多数依赖性的药物经过反复使用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其特点是在长期或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一旦停止用药、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身体后,将发生一系列具有特征性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症状与体征,称为戒断综合征,其发生的标志是身体依赖性的形成。

戒断综合征症状的出西安和病程与物质使用有时间联系。

阿片类药物的戒断症状P144可分为客观体征和主观体征两大类。

客观体征,如血压升高、脉搏增加、体温升高等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特点:

精神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是酒依赖的基础。

耐受性。

耐受性的形成有快又慢,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素质、饮酒方式。

对饮酒行为失去控制。

身体依赖性,身体依赖性是指当停滞饮酒或骤减酒量时,机体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的戒断症状。

出现各种并发症,当酒依赖进展到一定阶段,全身所有器官系统都会受到损害。

第十一章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特点:

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的正常变化与儿童青少年其精神障碍较难区分。

不同的儿童和青少年,其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不同。

这使得区分真正的心理问题和暂时的发展性问题变得非常困难。

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发生一般没有明显的预示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明显的变化。

很难通过单纯的言语沟通来诊断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不同的成人对儿童和青少年行为的判断标准时不同的。

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经常会针对特定的情景表现出特性。

主要类型:

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及遗尿症

易感因素:

一些原因来自而儿童出生后的经历,另一些原因来自于儿童先天的因素。

男性和女性在不同障碍的患病率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1、精神发育迟滞:

指一组精神发育不全受阻的综合症,特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发病与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

本证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伴有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

其智力水平低于正常。

智商在70-86为边缘智力。

分类: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在50-69之间,心理年龄为9-12岁,

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在35-49之间,心理年龄约为6-9岁

严重精神发育迟滞智商在20-34之间,心理年龄约为3-6岁,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在20一下,心理年龄为3岁以下。

原因:

生物学因素:

主要是基因遗传的影响。

环境因素:

母亲所患的慢性疾病、出生时体重过低、躯体虐待及头部的撞击、周围环境中过少的智力次级,都可能造成精神发育迟滞。

治疗:

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需要接受特定教学项目,如社交技能训练、语言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