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970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docx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辽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

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文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之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追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遭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白世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

作为非勃质文化遗产:

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

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遵感人,而且历久弥斯。

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之品都互相沟通。

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

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5.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凸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韵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恬。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稚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晶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5答案:

C解析:

C与原文意思不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要求各个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6答案:

B解析:

原文第三段第一句话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7答案:

B解析:

A原文没提到这一点,C原文只说是更有价值并不代表更值得保护。

D并不是所有社会传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2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

它是由地球上生命以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

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意义难以估量。

因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物多样性公约》。

这是一项全球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宣言,目的是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了生物多样性的固有价值,尽最大可能维持、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生物物种多样性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造成的。

许多热带岛屿和其他一些陆地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境内地表复杂,使得这里生存的生物种类最多。

自从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原因,难以计数的生物已经灭绝,现存的500—1000万种生物仅是过去曾经生活过的几十亿种中的少数幸存者。

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由此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弥补的。

这不只是直接减少了人类可利用的生物资源,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础,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保护不力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

因此,采取有利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5.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生物物种的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B.生物多样性是在漫长的演变进化中,由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群体的总称。

D.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

C项偷换概念,“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并非“生物群体的总称”。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水热条件、地形以及地理的隔离程度等因素,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地球上多数生物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C.生物资源的利用必然导致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其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

D.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就会使10—30种生物物种灭绝,从而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越来越少。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无中生有,第四段只是列举了“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保护不力”等原因,并未说是“主要原因”;C项语意绝对,“必然”绝对化了;D以偏概全,第三段中是“以其为生存条件的”生物

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

A.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

B.《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定,将使现有的生物都得到充分的维持、保护和利用。

C.由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不均的原因得知,沙漠和极地地区的生物物种比较贫乏。

D.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弥补物种的缺失。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项因果倒置,“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前提不是结果;B项超前肯定,“将使”“都得到充分”不合实际;D项避重就轻,“当务之急”应该是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北京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CoreCompetence”通行的中译是“核心竞争力”,但它的准确译法应该是“核心能力”。

所谓“核心能力”,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技术或工艺,也不是公司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能力,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

核心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的,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

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了解了“核心能力”的基本含义,我们就能发现目前将“CoreCompetence”译成“核心竞争力”的误区所在。

人们常常说,“渠道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某营销人员一年销售业绩上千万,他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里,“核心竞争力”的译法把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了“渠道”、“劳动力资源”等外在的、有形的因素,而忽略了核心能力的内在性与本源性。

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并不一定表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特别是当竞争的环境不公平,或当该公司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时候。

进一步说,当一个公司过分依靠外在因素在市场上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力”的时候,往往是这个公司的内在能力开始蜕化、衰减的时候。

优越的资源对于一个公司、一个国家来说的确是一种福音,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诅咒”。

这让人想起西方学者关于“石油的诅咒”的说法。

由于可以卖石油,一些富油的国家不追求高效的经济体制,不追求创新,他们就躺在石油上坐吃山空,对于这些国家而言,石油资源就成了一种诅咒。

一个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优势进行竞争或只专注于当下的竞争(如打价格战),就难以逃脱这种被“诅咒”的命运。

因此,公司必须从关注外在、表层、有形和现在,转向关注内在、深层、无形和未来。

“核心能力”的概念体现的正是这种追求。

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动态的、精益求精的过程。

公司必须注意保持核心能力的活力,否则也难逃“被诅咒的命运”。

能使公司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一旦让公司形成路径依赖,也会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

当环境发生巨变时,公司因难以应对而猝然倒下。

这就是“核心能力的诅咒”。

(取材于吴伯凡《“核心竞争力”:

福音与诅咒》)

文本解析:

14.下列对“核心能力”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核心能力与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和利益无关。

B.核心能力不是指个人能力,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

C.核心能力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很大。

D.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对应的检索区间主要是第1段,答案是D。

A项对应第1段第4句“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其意是“有关”,而选项中却说“无关”。

此乃“猴吃麻花——满拧”。

B项对应第2句前面的两个“……不是……也不是……”。

选项错在“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其意又与文本大相径庭。

C项对应第1段第3句后面“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选项与文本之意又相反。

D项前面“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应第1段第2句——“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正确概括;D项后面——“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应第4段的第3句和第5句的前面“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两处信息的正确整合。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核心能力”这一概念的误读与误用。

B.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竞争优势或只致力于当下竞争,其前途堪忧。

C.劳动力资源丰富、营销人员优秀能使公司在竞争中保持永久优势。

D.对于任何公司或国家来说,优越的资源都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检索区间扩展为全文,答案是C。

A项,可见第1段首句与第2段首句,与文意相符。

B项,可见第3段第5句,其“难以逃脱这种被‘诅咒’的命运”即转换为选项的“前途堪忧”,与文意相符。

C项对应第2段的前3句。

概括此3句话,其意应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营销人员优秀不能使公司在竞争中保持永久优势”,而选项与此意正相反。

D项,是对第3段4、5两句的概括,与文意相符。

16.根据文意填空。

(2分)

文章说“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并不一定表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这是因为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____,以及其它外在因素。

16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检索区间在第2段。

要注意题干中“以及其它外在因素”的提示作用,从而确定横线处要求填入的应是“外在因素”。

其第5句话正是对题目划线句原因的解释。

句首“特别是”三个字是表示强调的起指示答题思路的短语,考生应能按图索骥,答出“竞争的环境不公平”“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如果两空分别答“竞争环境”“竞争手段”,而不回答“不公平”“不正当”,得1分。

17.文章认为核心能力既是一个公司的“福音”,却也可能是“诅咒”,为什么?

(4分)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并准确概括的能力。

第4段说“能使公司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一旦让公司形成路径依赖,也会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

此句话有两个要点:

前一半讲的是“福音”,后一半讲的就是“诅咒”。

“公司因难以应对而猝然倒下”,讲的是应变能力。

天津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家对专利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态。

对内以为只要有了专利就保护了自己的知识资产,对外则将人家注册的专利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

世界上每天都有几百个专利注册成功,也有相当一些专利在诉讼中被判无效。

知识产权是私权,本质上是保护排他性权益,有争议是正常的。

我们应该尊重的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和被这些原则认可的技术发明,同样也尊重法律给予他人争辩乃至否定这种保护的权利。

所以对具体专利的保护与对自然遗产、文化传统的保护在性质上决不能同日而语。

缺乏竞争意识的知识产权战略追求的只是获得专利,这种“唯专利论”让企业围着知识产权转。

一些企业、科研机构现在知道着力培养帮助注册专利的人才,而对培养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尚未提到议事日程。

然而,市场经济告诉我们,虽然花很大代价保护专利,但在利益驱动下,竞争对手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来破解对专利的保护。

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和科研机构尚处在技术积累期,还必须鼓励多申请专利。

在目前已经注册的专利中属于发明类的较少,而属于实用新型的和外观设型的计较多,这种状况一时难以改变,无须责难。

特别是不要轻易把某些专利判定为垃圾专利,因为专利不一定以开发产品或服务为最终目,全世界的专利总量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可以实现经济价值。

有些专利是出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考虑暂时不会去产品化,有些仅仅是防止别人进入的篱笆,还有些专利注册行为是为了迷惑对方,或是准备与对方权利交换用的。

企业的专利战略如果从市场竞争出发,就会有无比丰富的内容。

在一定条件下不申请专利也是一种知识产权战略。

对十分容易被模仿而又难以赢得诉讼的,不申请专利而将这种技术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可能更加有利。

与专利不同,商业秘密没有义务公开技术内容,保护时间可以没有期限。

放弃一部分专利也是一种竞争手段。

IBM公司宣布建立一个专利共享平台,放弃价值千万美元的500多项专利,供社会免费使用。

这些专利与开源软件开发有关,这样能够做大以开源软件为基础的大量下游企业,为公司自己的产品扩大了市场,其结果恰恰是对竞争对手微软公司的产品构成了重大的挑战。

5.下列不属于“唯专利论”表现的一项是

A.把专利数量和规模作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追求的目标,着力培养专利注册人才。

B.认为有了专利即可有效保护自己的知识资产,别人无权争辩或否定。

C.积极申请专利,而对有些专利并不急于实现其经济价值。

D.将所有的技术发明都及时地申报专利,并为之付出很大代价加以保护。

答:

C

解析A项,原文第二小节说:

“一些企业、科研机构现在知道着力培养帮助注册专利的人才,而对培养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尚未提到议事日程。

”B项,原文第一小节说:

“对内以为只要有了专利就保护了自己的知识资产,对外则将人家注册的专利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

”C项,原文第三小节说:

“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和科研机构尚处在技术积累期,还必须鼓励多申请专利。

……专利不一定以开发产品或服务为最终目……”D项,原文第二小节说:

“市场经济告诉我们,虽然花很大代价保护专利,但在利益驱动下,竞争对手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来破解对专利的保护。

6.下列对本文所主张的知识产权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符合知识产权原则的技术发明注册为专利,并采取一系列策略维护自己的专利权。

B.对专利制度难以保护的、易被模仿又难以胜诉的技术发明,可以不申报专利,而将其作为商业机密加以保护。

C.可以通过部分专利共享,做大下游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D.面对市场竞争,把培养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列为远期目标。

答:

D

解析A项,原文第三小节说:

“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和科研机构尚处在技术积累期,还必须鼓励多申请专利。

”B项,原文最后一小节说:

“对十分容易被模仿而又难以赢得诉讼的,不申请专利而将这种技术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可能更加有利。

与专利不同,商业秘密没有义务公开技术内容,保护时间可以没有期限。

”C项,原文最后一小节说:

“放弃一部分专利也是一种竞争手段。

IBM公司宣布建立一个专利共享平台,放弃价值千万美元的500多项专利,供社会免费使用。

这些专利与开源软件开发有关,这样能够做大以开源软件为基础的大量下游企业,为公司自己的产品扩大了市场,其结果恰恰是对竞争对手微软公司的产品构成了重大的挑战。

”D项,原文第二小节说:

“一些企业、科研机构现在知道着力培养帮助注册专利的人才,而对培养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尚未提到议事日程。

”这隐含的语义可能是现在要培养培养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而不是将其“列为远期目标”。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专利总量中小部分可以实现经济价值,防止对手涉足或迷惑对手的专利则具有战略价值。

B.在技术积累期,采取鼓励申请专利的措施后,大多数企业的专利中发明累的多了,实用类的少了。

C.基于市场竞争的知识产权战略,应主要采取专利以外的手段,比如暂时不将专利产品化、主动放弃部分专利等。

D.保护具体的专利是为了体现专利的公益性,与之不同的是,保护自然遗产、文化传统则是体现其排他性。

答:

A

解析A项,原文第三小节说“有些专利是出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考虑暂时不会去产品化,有些仅仅是防止别人进入的篱笆,还有些专利注册行为是为了迷惑对方,或是准备与对方权利交换用的”。

B项,原文第三小节说“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和科研机构尚处在技术积累期,还必须鼓励多申请专利。

在目前已经注册的专利中属于发明类的较少,而属于实用新型的和外观设型的计较多”,强加因果。

C项,“应主要采取专利以外的手段”中“主要”一词,不准确。

D项,原文第一段说“知识产权是私权,本质上是保护排他性权益”“对具体专利的保护与对自然遗产、文化传统的保护在性质上决不能同日而语”,选项对知识产权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定性正好相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的种种幻想变成现实,上古时代异想天开的“造人”神话,将在当代科学家手中实现。

以人造肌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类人机器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科学家发现,非金属材料能在电流的作用下运动,于是产生了制造人造肌肉的构想。

研究证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

这种人造肌肉用粘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

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

相反,通过改变复合体的形状也可以产生电。

人造肌肉具备人体肌肉的功能。

在人造肌肉中,一根直径为0.25毫米的管状导电塑料可承重20克,相同的体积,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的力量强壮10倍。

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除了关节之外,四肢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关联处,能量上自然是捉襟见肘。

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

近年来,一种名为Birod的生物机器人已问世,它可以负载超过自身许多倍的重量。

科学家正在研制用于未来士兵****的人造肌肉。

这种人造肌肉一旦装入手套、制服和军靴,士兵就会有超人的力量,举重物、跳过高墙均不在话下。

利用人造肌肉可以发电的原理,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脚后跟”发电机,即把人造肌肉安装在军靴的鞋跟上,通过步行、跑步等运动就能发电。

未来,凡是需要小型电动引擎的制造业,人造肌肉都有用武之地。

人造肌肉灵活柔软,还可以用来制造医用导管和在救灾中大显身手的蛇形机器人。

目前已经有了利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它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与真鱼没什么差别,“耐力”可保持半年时间。

机器鱼既没有马达、机轴、齿轮等机械装置,也没有电池,完全是靠伸缩自如的高分子材料自行驱动。

8.下列对“人造肌肉”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造肌肉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

B.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在电流发生变化时可以发生变化。

C.人造肌肉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其伸缩动作所产生的能量。

D.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肌肉力量更强,从而具有比人体肌肉更好的性能。

答:

B

解析A项,需要电流刺激,才“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

B项,正确,见原文第二小节:

“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

”C项,它伸缩时要消耗电或人的生物能。

D项,强加因果。

9.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造肌肉的特征是可自动伸缩和弯曲,在自动伸缩和弯曲时产生静电。

B.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人造肌肉具有灵活性。

C.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四肢更发达,其功率比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的功率大。

D.人造肌肉使类人机器人在军事和民用方面代替传统机器人完成了任务。

答:

C

解析A项,人造肌肉的伸缩和弯曲需要电的刺激;如果,人的运动带动人造肌肉,它可以产生发电,原文没说是“静电”。

B项,“各个领域”,范围过大;“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人造肌肉具有灵活性”,强加因果。

C项,符合原文,见原文第三小节:

“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

”D项,“代替传统机器人完成了任务”,已然未然混淆。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离子数量与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有关。

B.采用了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将分子能量转化为物理能量,能自行驱动和负重。

C.未来装有人造肌肉的军靴既可使士兵具有强大的力量,又可充当小型发电机。

D.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可以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持续不断地游动。

答:

D

解析这是考察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