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0069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docx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

致富能手典型事迹材料

致富能手刘英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我是五九七农场第三管理区十七作业站女工刘英,现年45岁,汉族,初中文化,1988年与外地青年孙占波结婚,婚后就一直在十七作业站生活,结婚已有20个年头,这20年中,我由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子,通过自强自立,勤俭持家,靠科技靠勤劳致富,成为众姐妹们学习的好榜样。

刚成家时,由于双方父母都是农村的,家庭条件都不好,一年靠种地挣的钱刚够吃喝,几乎没有节余,但是我并没有坐着犯愁,丈夫在农忙季节干活时,我就在家里养殖几头肥猪,挣点生活费,生活马马虎虎也算过得去,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到1994年。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1994年的春季,家里发生了变故,丈夫突然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再也干不了农活了,多病的身体需要大量的资金,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以积蓄,而且还欠下了大量的外债,孩子上学又要花钱,这使我们平稳安定的小日子被打破了,看到家里生活情况的日益艰难,我们夫妻俩时时发愁,唉声叹气,特别是丈夫对此特别郁闷。

我们家的困难情况,作业站女工主任杜培凤了解后,主动跟作业站站长反映,经作业站领导商议,最终优先让我们家种植了30亩旱田地,并且是下打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到了1998年,我们两口子用种地挣到的钱种植了75亩甜菜,结果都被大雪埋了,连生活费都没有了。

女工主任杜培凤看到我们的这种情况,发动十七作业站的班子成员凑集了2000元救助款,为我们家的日常生活开销解决了燃眉之急。

生活就在平静中这样渡过,在此期间,我们两口子也不断地探索挣钱的门路,我想了更新种植品种、养殖、或到外地打工等,可都没有很好的实施。

到了2003年春,在女工主任的支持和鼓励下,我搞起了肥猪养殖。

由于刚开始资金不足,我便通过女工主任并与上级女工部门沟通,经区站两级女工组织积极支持,农场女工部连续两年为我申请女工扶贫基金6000元用于养猪、养鸡,并且全程跟踪提供科学养殖技术和销售信息。

到了2005年,我的养殖业已发展到十多头繁育肥猪,几十头仔猪的规模,每年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可由于我家周边没有足够大的空地,猪舍无法再扩建。

在加上夏天猪粪的味道难闻,许多邻居对此反映较大。

女工主任了解情况后,马上为我寻找到作业站西边的适合盖猪舍的位置,这个地方由于位置较偏僻,又不影响人们的休息,正适合盖猪舍。

由于有作业站领导的大力支持,我的养殖的劲头更高了,我与家人利用业余时间自建了占地为140平方的砖瓦式猪舍,而且构造也越加趋于科学化,猪舍分为产仔间,采食间等,在养殖上也由以前的粗养到现在的分时间、分阶段的精养。

科学的饲养加上精心的管理,我的养殖发展的越来越好了,手头的余钱也在不断增加。

截止到2009年,我的养猪业已发展到现有60多头猪,年出栏达120余头,近三年的年均纯收入都在达到了20000多元以上,加上种地收入,每年都有37000—48000元左右,小日子与夫妻俩人的心情一样,慢慢晴朗和阳光起来。

2010年,管理区的养殖业,特别是养猪行业遭遇严重的高热病,多数养殖户损失重大,造成猪的大面积死亡,可是我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这与我的良好的饲养习惯和科学化养殖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我首先每天都会定时的清理猪舍,撒上石灰消毒、及时给猪吃上预防疾病的药物。

于是我同时也成为了养殖户学习的对象,经常有别的作业站的养殖户向我讨教经验,我都一丝不苟的告诉了别人,得到周围邻居的一致好评。

12月中旬,五九七农场的杜增福主席和女工部长蒋姝洁对养殖户进行了回访,其中就有我的家庭,当时我激动地拉住杜主席的手,深情的说道:

感谢农场工会这些年对我的照顾,使我有信心克服在养殖业上的各种困难,特别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使我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没有农场工会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农场工会就是我的娘家人。

像我这样一个平凡的农村女子,靠勤劳和科技,由穷困变成了现在的小康之家,一家人和谐幸福,一时成为全作业站女人都羡慕的幸福之家。

都是由农场工会帮助我的,在以后的道路上我要带领更多的妇女同志一起走向致富的道路。

不辜负农场工会对我的希望。

六户镇武王蔬菜协会典型事迹材料

六户镇武王蔬菜协会

  近年来,我们立足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以“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功组建了六户镇武王蔬菜协会,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富民增收之路。

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7元。

2005年被评为区级“五个好”村党支部、区级小康文明村。

2006年,被评为市级小康文明村。

一、立足产业优势,让蔬菜协会成为农民增收的龙头

  武王村人多地少,群众素有种植西红柿的传统,通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但是,由于西红柿的储存期短,农户种植西红柿的时间不一致,西红柿上市时间存在差异,农民种植西红柿的收益受市场影响很大,很难形成产业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群众联合闯市场的愿望非常强烈。

同时我们也深切体会到要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利用协会这个载体把群众组织起来,整合力量,壮大经济。

经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成立蔬菜协会有两大优势:

一是政策优势,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分别下发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建立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抓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措施。

二是产业优势,武王村以毛粉西红柿、以色列大红西红柿为主要品种、以蔬菜大棚为优势、于2005年3月在区科协的指导下,成立了六户镇武王蔬菜协会。

经过二年来的运作,蔬菜协会拥有蔬菜批发市场1处,生产基地660亩,会员350户,1000余人,实现会员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二、建立健全协会工作机制,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蔬菜协会成立后,一方面,以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技术引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推广等为重要服务内容,建立了各项议事制度、会议制度、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成立了各类蔬菜生产服务机构。

在服务宗旨上,以互惠互利、联合协作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共同致富奔小康为目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实现蔬菜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逐步走向一体化经营。

另一方面,确立了六个工作任务:

一是宣传贯彻各级政府对有关蔬菜生产方针政策,指导规划会员蔬菜无公害区域化种植,实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积极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要求、意见和建议,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等服务;三是为会员提供良种物资、技术信息和资金信贷等服务,改善会员生产、生活环境,加强道路、排灌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四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促进协会、市场、会员之间协调发展,解决会员蔬菜产销中的困难和问题,优先在会员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五是向有关部门申请农产品品牌标志,使会员充分享受区域性知识产权带来的利益;六是发起并加快会员的生产、生活互助活动。

  同时,为更好地向广大会员及农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协会一是抓宣传。

通过印发宣传材料,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设立宣传栏、外出参观学习等方法,大张旗鼓地宣传协会建设的目的意义,提高广大农户加入蔬菜协会的积极性,把加入协会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协会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是抓队伍。

加强队伍管理,积极发展会员,对每个会员的生产、经营管理、特长能力进行登记备案、建档立卡,实行户籍管理,及时为广大会员提供便捷有效地服务。

三是抓设施和种植基地配套建设。

基地位于武王村东、四干渠以南,共有蔬菜大棚320栋,面积660亩。

今年以来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一条长5.6公里×宽6米的柏油生产路建设已经完成。

(2)配套完善蔬菜示范园排灌系统,其中,完成修筑扬水站1座和铺设20000米给水管道,1500米硬化渠道建设。

一座库容30万方水库已经疏挖完成。

(3)修筑示范园区大小生产桥3座,已经完成3座。

另外,占地面积达12600平方米的集蔬菜批发、农资供应、农业信息服务、农民培训于一体的武王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已经完成图纸设计和工程招标,开始动工建设。

该市场计划总投资300多万元,设计建设占地2000平方米市场大棚1座、占地360平方米农资超市1座、建筑面积72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1栋、占地1080平方米共45间经营房(位于市场东西两侧)。

  总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区、镇科协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在奔康致富路上迈出了扎实的脚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感到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今后,我们一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指导方针,制定更高标准的规划,采取更行之有效的措施,继续扩大协会规模,吸纳更多的群众加入协会,在发挥协会的辐射带动能力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

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经验事迹材料

**乡辖11个村1个居委会3805户14572人耕地面积13385亩典型农业大乡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传统、资源、区位优势今年我乡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我乡******村列入县产业项目扶贫试点村大好机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特色农业之乡现已种植反季节蔬菜2200亩食用菌大棚145个草本药材1000亩花卉苗木育苗480亩花椒种植300亩优质烤烟200亩甜玉米200亩规模养猪810户报名新建沼气池188个冬种订单蔬菜播种650亩现已板田移栽200多亩公文易爱心文秘网-全年可完成蔬菜种植面积4000亩全乡仅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可实现产值1600万元以上人平纯收入增加200元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主要做法:

一、抓特色,创品牌

一抓特色着力抓好以106国道和S322线产业带、示范村建设形成了以**、**、**、**村为主蔬菜产业带以**、**为主黄姜示范带以**、**为主食用菌示范带形成规模效益发挥示范带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加产业项目建设如我乡**村现已建成蔬菜基地350亩黄姜基地187亩花椒基地210亩**村育苗基地100亩食用菌82亩**村黄姜272亩无公害蔬菜315亩**村规模养猪形成特色以三个示范村为基础带动其它产业基础较好***二创品牌着力打造好青扁豆、甜玉米、美国红菜、甘蓝、良种茄子为主绿色蔬菜品牌;有“黄金之药”称号黄姜品牌有山珍之称食用菌、花椒品牌

二、抓投入,成规模

认真研究、宣传、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支持农业生产有关政策用好用足县产业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农业产业政策全乡有1300多户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中来其中三个试点村核定项目、张榜公布、申请信贷资金农户671户信用社放贷180余万元产业订单老板投入资金70余万元相关建整扶贫村投入3万元如市***局驻**村建整扶贫工作队制定了产业投入扶持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发展特色农业缺乏资金投入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参与率大幅度提高产业规模得到扩大扶持了一大批种养大户如**村养猪大户扶启元、**村***(年出栏猪200头以上)**村食用菌种植大户***(6个大棚)等

三、抓服务,促发展

为切实给农户搞好服务乡成立了10名干部组成特色农业产业服务组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实行了乡领导包产业带、包村制度和乡干部联系产来大户制度如为解决好规模经营建成产业带问题乡、村干部在生产前到田间地头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做好规划区内群众思想工作采用租赁、转包等形式合理流转土地积极帮助群众协调好农技、信用部门关系提供技术服务落实资金投入帮助找订单提供市场信息等特别县扶贫办、农业局、产业办等部门对我乡三个试点村都安排了专人包村服务们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帮助农户反映良好增强了信心服务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抓订单,活流通

市场生产先导成败关键发展订单农业降低产业风险今年我乡已落实订单面积1759亩与790户签订了订单合同主要有深汝蔬菜公司和广州金农蔬菜公司、郴州曾凡元老板等;有徐清芳、吴高鹏老板食用菌订单;有隆平高科分公司、县药材开发办超级稻、黄姜订单;富春公司花椒订单较好地实现了规模生产与市场对接曾凡元老板现已销售良种茄600吨利润10万余

五、抓科技,出效益

积极开展科研试验和科技推广如试种了4亩地面菇推行大面积地膜覆盖推广良种等提高科技含量通过发展专业协会广范开展农业科普宣传集中进行技术培训引导大户经营提高农户生产技术**村***种植1.2亩良种茄子亩产达4500公斤实现产值2500元纯利收入达1700元/亩;**村***年出栏牲猪200头以上建有沼气池两个仅养殖净收入达4万元以上;我乡有全县烟叶销售均价最高3户农户**村***、**村***、***均价达到6.2元;据郴州曾凡元老板介绍我乡生产良种茄子连续7年种植蔬菜以来质量最好60%达到1斤/个;**村89.5个大棚巴西菇平均每棚纯利3000余元推行套种菜——稻——菜烟——玉(菜)连作等种植方式提高复种指数实行三季种植模式耕地亩产值达到4500余元提高了生产效益

今后我们一定要继续把握县产业扶贫政策机遇引导农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一要抓好订单农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大力招商引资办产业拓宽销售渠道化解市场风险今年冬种工作重点在“两个基地”建设一甘蓝生产基地二美国红菜生产基地二加强领导强化服务继续强化乡农业产业组工作职责完善考核机制加大服务力度继续实行1名干部交10名农民朋友工作制度搞好“三帮”(帮信息、帮资金、帮技术)三要积极抓好服务要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高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水平使老板舒心、群众安心、政府放心要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特色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成功之路

 

倾情蔬菜保护地农民致富引路人——阜蒙县蔬菜站站长王洪岩同志事迹材料

作者:

阜蒙金农网发布日期:

2011-4-210:

41:

00来源:

【字号:

大中小】本条信息已浏览0人次

王洪岩,现任阜蒙县农业局蔬菜站站长,毕业于辽宁省熊岳农校,1984年10月分配到县农业中心植保站。

1999年,被任命县蔬菜技术指导站站长。

十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特别是在全县蔬菜保护地建设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一、想农民之所想,探索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带出一流科技队伍。

县蔬菜站成立之初,技术干部都是由其它各站临时抽调组成,他们既没有蔬菜生产经验,又没有深入生产一线的经历,指导全县蔬菜保护地生产可以说也是门外汉。

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洪岩带领全站技术干部从业务学习做起,制定计划,坚持每周业务学习日,并到周边市、县学习,每月进行一次单位内部业务知识讲演,通过一系列强化学习活动,全站技术干部业务理论知识方面明显提高。

为了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相结合,2009年,王洪岩个人投资10万余元,建起了100米长的三栋温室,主要用于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和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目前,全站十名技术干部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有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他们都能深入一线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二是献计献策,提出蔬菜保护地新思路。

作为县蔬菜站站长,王洪岩始终坚持探索加快农民增收致富途径不动摇。

他多次为县农业局和县委、县政府献计献策,建议将蔬菜保护地产业列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项目。

2004年,他建议到北镇参观学习,当年在于寺镇修建“厚墙体日光温室”4个小区,种植香瓜当年获得高效益,不仅收回了建设成本还略有剩余,农民尝到了发展保护地的甜头。

第二年,蔬菜保护地在王府、富荣、阜新镇等二十个乡镇推广。

    三是树立典型,加快蔬菜保护地发展步伐。

在蔬菜保护地工作中,王洪岩探索总结出了“带领农民看,帮助农民算,用政策引导农民干”的工作方法。

他知道农民朋友面临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要想走出贫困,加快致富奔小康,就必须在大力发展蔬菜保护地生产上下功夫。

于是他带领蔬菜站技术干部在于寺镇八里卜村棚区,福兴地镇西大营子棚区,富荣镇富荣镇棚区,伊吗图庄家店棚区树立典型,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加强管理,达到“当年建棚,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成本”,极大鼓舞了广大棚户种菜的士气,现实让广大农民看到,只要扣棚种菜就能发家致富。

   二、盼农民之所盼,探索蔬菜保护地发展新道路

   一是积极探索蔬菜保护地建棚新模式。

2004年以来,在王洪岩的建议下,通过借鉴周边县、市经验,结合阜新地区气候特点,提出了“厚墙体、高举架、无支柱、半地下”的日光温室建棚模式。

这种模式在阜蒙县最北部乡镇可进行冬季越冬生产,并且创造出100米温室产值超过5万元的高效典型。

2009年,在伊吗图、大巴镇、王府镇等15个乡镇大面积推广。

   二是引进新品种,提高覆盖率。

在保护地生产中,王洪岩将新品种引进做为全站的工作重点,先后与荷兰瑞克斯旺、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等公司合作,引进了37—74、37—76尖椒,布利塔茄子,赛贝娜西红柿,翠宝香瓜等国际优良蔬菜新品种1000万粒,累计推广面积5000亩,通过引进新品种,比种植常规蔬菜品种每亩大棚增收5000元,五年累计增加农民收入2500万元。

    三是推广新技术,确保良种良法农民增收。

几年来,县蔬菜站在王洪岩同志的带领下,通过学习借鉴,总结推广了适合全县蔬菜保护地生产的四项新技术。

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既增加了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地温,又改良了土壤,应用效果明显。

推广微喷节水灌溉技术,既适合阜新地区干旱节水的要求,又能减小棚内温度,提高了棚菜质量。

推广应用嫁接技术,实施黄瓜、香瓜、茄子等作物嫁接技术,避免了因土传病害危害造成绝收的产生。

五年来,累计推广面积10万亩,亩减少损失1200元,增加农民收入1200万元。

积极探索和推广栽培新模式,经过2007年以来三年的实践,阜新地区尖椒、茄子、西红柿长季节越冬栽培获得成功,使全县蔬菜保护地产量效益再上新台阶。

   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为棚菜户服务永不退缩

  一是抗雪救灾,农民利益放心间。

2007年,阜蒙县蔬菜保护地建设进入快车道,当年发展2万亩。

但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雪压垮了全县近1万亩暖棚,50%的棚户受灾。

面对灾害,王洪岩第一时间赶到受害现场,察看灾情,帮助棚户清理积雪,挽救秧苗,恢复生产。

在他的带领下,使8000多栋大棚因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二是总结创新,探索提高效益新途径。

在阜蒙县蔬菜保护地发展过程中,茬口安排是保护地发展水平的见证。

由一年生产三茬,到一年生产两茬,一直到目前推广的一年一大茬,通过王洪岩同志的积极探索和推广,实现了既降低成本,又大大减少劳动量,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深受棚户的欢迎。

  三是兢兢业业,探索之路见曙光。

在发展蔬菜地过程中,王洪岩积极为领导决策提建议献计策。

在他的带领下,2008年—2009年间,先后有伊吗图、旧庙、福兴地、王府等20多个乡镇农户到山东寿光、凌源市参观学习,参观次数25次,参观人数达1840人次,广大农户发展保护地的热情空前高涨。

2009年,出现了伊吗图、福兴地、旧庙、大巴等15个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乡镇。

   四、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突显共产党员本色。

   在县蔬菜站长的工作岗位上,王洪岩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处理好全站日常工作的同时,也和普通技术人员一样包乡包片,和棚户吃住在一起,手把手的帮助棚户进行现场操作。

十年来,他先后负责4个乡镇的蔬菜技术指导任务,所到之处深受乡镇领导和棚户的认可和欢迎。

1999年,在富荣镇任科技副镇长期间,在棚区一住就是一个月,帮助搞设计规划,帮助棚户选择种植品种育苗,和棚户一起整地施肥栽秧苗。

棚内出现病虫害,他总是第一时间来现场,帮助解决难题。

2008年,他负责福兴地镇的蔬菜地技术指导。

经过他的努力,全乡20栋暖棚平均效益超过3万元,并出现了宋俊山106米暖棚产值超5万元的高效典型。

   王洪岩身为蔬菜站站长,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

他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是各种事务如何繁忙,当与保护地工作相遇时,他总是以蔬菜保护地为主,及时为棚区和棚户排忧解难。

他所在蔬菜站年经费有限,但当棚户因种种原因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力所能及的帮助棚户度过难关。

2008年,他所包的福兴地西大营子村棚户严冬时没有资金购买草帘子,他就动员全站同志每人拿出200元,为棚户购买了草连子。

  几年来,王洪岩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工作精神得到了各级组织和农民朋友的认可。

2005年—2007年,他连续三年被省农委评为“全省设施农业生产先进个人”。

2008年,被阜蒙县人民政府授予县“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2009年,他主持的“保护地蔬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与应用”被阜新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华银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日期:

2009-7-14]来源:

发布者:

心系农民做科技兴农的传播者

王华银,男,1965年7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现任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市农委农业科负责人。

1988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植保专业,先后在市植保站、市农技站工作,历任副站长、站长。

2008年8月,根据市农委党组安排,主持农业科工作。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王华银知道自己的舞台在农村、在田间地头。

工作20年来,王华银始终牢记神圣使命,忘我工作,兢兢业业,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引领农民增收,在平凡的农技推广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单位领导、同行同事和广大农民朋友的交口称赞。

潜心试验研究促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农业生产的推动力,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支撑。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王华银深知一身过硬的业务本领,是今后自己开展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虽然自己是农业科班出身,可王华银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状态,密切关注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广泛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协作,全力开展农业试验示范与科技攻关。

针对我市发展高效农业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现实需要,近10年来,他累计引进近120个粮、油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引进10余种食用菌、牧草、草莓等高效经济作物,引进西瓜嫁接、地膜油菜、地膜棉花、稻鸭共生、果树促成栽培等新技术12项,以及旱育保姆、旱育壮秧剂、高效硼肥、降解地膜等新产品7个。

先后提出并主持承担了优质油菜秋发高产栽培技术、超级稻强化高产栽培技术、保龄菇高效种植技术等重点研究课题。

为了做好这些项目有关试验性研究工作,力求数据科学性与准确性,王华银于2000年在当涂县原黄山乡承包了20亩农田,开创了我市农业干部承包农田的先河。

项目研究的关键时期,他经常不分节假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总是工作在田间地头,开展试验、调查和记载,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数据,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虽然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可收获的喜悦让王华银忘了这一切。

如今这些试验科研项目已经硕果累累,经专家鉴定,部分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或省内领先水平,或填补市内空白,有的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我市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立足科技服务助农民增产增收

熟悉王华银的人都知道,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来自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

王华银对农民有着深刻的了解,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他始终认为:

农民是农技人员的衣食父母,服务农民是农技推广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自己的天职。

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技干部就应该心里始终装着农民,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20年来,王华银先后编写各类技术材料达百余份,到基层进行技术培训讲座达150多场次,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接受农民咨询达5万多人次。

许多农民都亲切地称他为“泥腿子”专家,大家都喜欢和他一起相处,生产上一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打电话给他、或与他交流,而王华银也总是细致耐心的解答这些问题,直到农民弄懂满意为止。

抓项目实施,建点示范,是为农服务的重要抓手。

近10年来,王华银先后主持完成了农业“白色工程”、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种植业(农产品)优质化工程、超级稻示范推广、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