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0158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docx

《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docx

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

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

  由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王鹏伟任课题主持人、由吉林毓文中学特级教师赵谦翔任实验教师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课题实验,于1998年11月26日—27日在吉林省吉林市通过结题鉴定。

该课题实验始于1996年9月,实验对象是吉林毓文中学1996届高中一年级7班和8班的学生。

赵谦翔任这两个班的语文课并兼这两个班的班主任。

该课题实验,原计划3年完成,因进展顺利,提前半年结题。

该课题鉴定专家组由中央教科所、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东北师大等单位的7位研究员和教授组成,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金明任课题鉴定组组长。

鉴定组专家认真调阅了该课题实验的大量原始资料,核查了各种统计数据,听取了课题实验报告,现场观看了实验课,并与实验班学生进行了专题座谈。

鉴定组专家一致认为:

“该课题研究与实验,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探讨世纪之交汉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在学科教育领域有前瞻性,处于当前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的领先地位。

该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成果应予推广。

一、课题主旨与实验目标

“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一课题是针对目前汉语文教育的弊端,着眼世纪之交的汉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而提出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汉语文教育存在诸多弊端,要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1.在培养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2.在教育观念上,忽视母语教育的人文精神和民族个性。

3.在教育途径上,汉语文教育远离了生活。

4.在教育方式上,以教条式的“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

上述诸多弊端,关系到母语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在母语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

针对上述弊端,我们提出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一研究课题,进行教改实验。

其理论依据是

1.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

从学科教育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

2.母语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民族性。

母语教育必须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继承民族文化,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3.语文不仅是学习的工具,也是生活的工具。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4.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跨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

据此,我们确立了如下实验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

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语文成为生活的工具。

2.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形成文化底蕴。

3.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在教改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教改的参与者,而不是教改的实验对象。

二、课题设计与实施

根据上述实验目标,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模型

附图{图}

由上面的模型可见,生活体悟和文学熏陶是该课题的两翼,而情感的培养和悟性的启迪是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是人格完善的两翼。

1.生活体悟,其途径是《东方时空》课和班会感悟课。

《东方时空》课:

学生每天早晨在校观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每周写一篇感悟文章。

该课型是学生观察社会、体悟人生的窗口。

班会感悟课:

每次主题班会一般经过两个循环:

教师先以生动的演讲打动学生;然后部分感悟较深的学生再写出精彩的感悟文章打动其他同学。

以上两种课型集生活教育和语文教育于一身,集看、听、说、写于一体。

2.文学熏陶,其途径是文学专题讲座、古典诗文课和当代文学精品课。

文学专题讲座:

按文学发展史线索介绍古代和现代作家作品,以此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该讲座每两周一讲,共20余讲。

此外还开设了几次美学讲座。

古典诗文课:

除教材篇目外,熟读历代古文50篇,记诵古典诗词100首,并择其重点篇目在课内讲授,写出评析文章。

此外,选修古典诗歌创作,重在掌握汉字、汉语的规律和特点,习得灵活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当代文学精品课:

通读当代文学精品若干篇,并择其重点篇目在课内讲授,写出评析文章。

以上三种课型是读与写的结合。

读是写的前提,是写的准备过程;写是读的深化,是读的结果。

这一过程真正实现了以学生的“读”取代教师的“讲”。

总之,以上五种课型是生活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和谐统一,是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这其中的关键是“感悟”。

“感”是感性体验,“悟”是理性思考。

“感”是“悟”的前提,“悟”是“感”的深化。

课题实施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调整

每学期初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现行全国统编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必修篇目,其余篇目由学生自行处理。

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共同推荐补充篇目。

大部分课外篇目由学生推荐而来。

课外篇目,其选文的主要标准是文章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内涵。

目的是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并以此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如:

钱钟书的《窗》、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余秋雨的《西湖梦》、周国平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是人生》、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

课内与课外篇目有机组元,形成一个整体。

如把课内篇目苏轼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课外篇目苏轼的婉约词以及有关其词风、人格的评论文章组为一个单元。

其目的是使“作文”与“做人”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教学形式

专题讲座与常规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专题讲座为常规课堂教学提挈纲目,课堂教学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

在专题讲座和课堂教学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阅读了大量的作品。

3.教师配备

聘请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教师任文学专题讲座的兼职教师。

4.课时计划

以上课程内容都是在删减现行全国统编教材,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的。

5.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师生互相交流教与学的体会,使语文教改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同步进行。

一些由学生推荐的篇目,则直接由推荐者讲授,教师则以平等的身份参加讨论,形成师生切磋,教学相长的民主局面。

  三、实验效果与评价

该课题实验取得如下实效

1.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明显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尤为突出,文学修养、审美能力明显提高。

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以语文形式而进行的《东方时空》课、班会感悟课,使学生的口头表达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能随机捕捉话题,即兴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敏捷,条理清楚,感情充沛。

古典诗文课使学生涉猎了大量的古代名家名作。

课本之外,实验班学生平均背诵古典诗词100首,熟读历代古文50篇。

在文学专题讲座的指导下,学生课外通读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部古典文学名着。

古典文学积累基本形成。

当代文学精品课使学生涉猎了钱钟书、余光中等当代着名作家的数十篇名作。

学生课外通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等当代文化名人的着作。

广泛的课外阅读养成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的文化品味大大提高,有力地抵御了传播媒体尤其是庸俗书刊所带来的灰色文化污染。

语文与生活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整体构想,解决了学生作文的无米之炊和思想的贫瘠。

两年多来,实验班学生每人积累了一本厚厚的“感悟文集”。

全体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感悟”习作累计近百篇。

1998年7月吉林省教委基础教育处、教研室编辑出版了16万字的实验班学生作文选《都市中的芳草》。

学生的考试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

表一

1996—1998年考试成绩对比表

年级学期实验班对比班分数差

高一上学期末 

下学期末 

高二上学期末 

下学期末 

高三上学期中 

注:

①以上统计数据不含择校生。

②高一、高二考试为100分制;高三考试为150分制。

值得注意的是,截止高二下学期的历次考试内容大多来自教科书,而实验班却大量删减了教科书的内容。

这说明该课题实验确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为检验该课题实验效果,经吉林省教委批准,实验班提前一年参加了1998年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考试。

表二

实验班高二与该校高中文科毕业班1998年高考语文成绩比较表

实验班毕业班分数差

 

注:

高考语文试卷为150分制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实验班的学生平时从不做练习篇子、考试模拟题,甚至在参加1998年语文高考时,也未做任何应试准备,仍按高二教学计划正常授课。

以上考试数据表明:

不搞“题海战术”式的所谓应试训练,语文教学照样可以取得好成绩,况且实验班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文学和文化功底,远不是一张高考试卷所能测评出来的。

2.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人格得到了完善。

观察社会、体悟人生方面:

《东方时空》课一举革除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应试弊端,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通过电视节目这个窗口,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近了开放的社会。

学生的大量习作反映出对社会生活的热切关注和对人生的冷静思考。

世界风云的变幻,改革大潮的起落,因此而述诸学生的笔端,如《巴以冲突之我见》《别了,英格兰的玫瑰》《建造中国的天堂》《感悟长征》《黄河忧思录》《绿化文化沙漠》《人格价更高》等习作。

培养情感、启迪悟性方面:

班会感悟课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启迪了学生的悟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实验班学生作文集《都市中的芳草》中的有关专栏,如《玉壶冰心》《寸草春晖》《纸上谈爱》《语文忧思》等集中反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

人格完善方面:

确立了学生在教改实验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改实验中获得了独立的人格。

实验伊始,教师就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中国教育的误区——乖孩子》《东西方教育思路比较》等文章,举行了“教改须当过河卒”的主题班会,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初步确立。

每学期师生共同商定教材篇目,互相交流教改体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使学生获得了平等参与教改的机会。

自实验以来,实验班在历次考试中都实行无人监考。

实验班入学初的调查表明:

实验班90名学生中,初中阶段考试常作弊的有4人,偶作弊的有55人,不作弊的仅有32人。

在过去5个学期的9次考试中,实验班的考试真实率偶尔为98%,大多为100%。

这说明学生在无人监考的心理约束下,自觉戒除了作弊的恶习。

纵观“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课题,“人”的发展是其核心,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培养人文精神是其精髓;陶冶情感,启迪悟性是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是人格完善的前提,也是课题实验成功的前提。

1998年7月,吉林省教委召开了由各市教委和教育学院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吉林省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现场会”,会上推广了该课题实验的教改经验。

1998年9月,该课题实验教师赵谦翔因教改成果突出,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十杰教师”。

《中国教育报》9月10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指出:

“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根据学校实际,开拓性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和探索,构成了这批教师的一个鲜明特色。

1998年11月,课题鉴定专家组对该课题实验做出如下评价

在学科教育理论上,提出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并提出了“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语文成为生活的工具”这一重要理念。

在教学方式上,从语文的视角去观察社会,扩展了语文教育的视野;从人文修养的层次去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有力地抵御了灰色文化的污染。

这些不仅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而且对学生人格的造就和发展亦有着重要意义。

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好地体现了汉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方向,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在人格培养方面,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整个教改过程,并实行无人监考制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现代意识,体现了学科教育的民主思想和良好教风。

该课题实验具有如下现实意义:

初步革除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汉语文教育中的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忽视人文精神和民族个性、忽视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培养、远离社会生活等诸多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