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0527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7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docx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新

第五章企业行为的基本特点

前面我们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消费者行为理论作了研究,现在我们要转向企业行为分析。

我们知道“居民”或者说“消费者”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经济主体,另外的一个主体就是“企业”。

企业是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实现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

“企业”也叫“厂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行为的基本特征。

在几百年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企业制度经历了从业主制到合伙制再到股份制的发展阶段。

研究企业及其行为就要结合“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两个概念来进行分析。

本章将建立企业理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成本展开分析。

第一节企业与企业家

一、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

1、有限与无限

企业通常可以分为两类:

有限责任制企业和无限责任制企业。

所谓的“有限”是指投资者对企业负有限责任,同时企业自身对其债务负有限责任;而“无限”则相应地是指投资者对企业负无限责任,同时企业自身对其债务负无限责任。

经济学中所说的责任是指经济主体对其行为后果履行的义务。

这样的义务有强有弱,承担的责任有大有小。

举例来说,假定你大学毕业后与你的亲朋或者好友准备开办一个企业,比如说开一个食品店,主营包子。

假如一开始仅有你投入10万元人民币(在中国这就是所谓的个体户),注册成立一个企业,此时投资者仅你一人,也就是股东就只有你一人,你将对企业负什么样的责任呢?

简单来讲,如果盈利,则你悉数全收;如果亏本,且亏本额小于10万,那么你就要从10万元资产中拿出一部分来抵还债务;如果不幸亏本额大于10万,则不仅要把10万元全部用来还债,不足部分还要动用你个人的全部财产如积蓄、不动产等等来偿还,直到债务清偿完毕或你变成穷光蛋;如果还是不够,“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话,则在有些西方国家,你还将锒铛入狱。

这样的企业就称为无限责任制企业。

可见,对于无限责任制企业,企业的财产和投资者个人的财产联为一体,换句话说,债权人不仅对企业的财产有求偿权,对你个人的财产也有求偿权。

企业对自己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投资者对企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

这样的企业叫无限责任制企业。

即如图5-1所示(箭头所指是负无限责任的方向):

图5-1投资者、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

如果你经营有方,生意红火,你想进一步把你的企业做大,那么你首先面临的困难是资金短缺,毕竟主营包子的食品铺向银行贷款比较困难,而且你向周围亲朋好友借入的资金也有限,这与你规模扩张的要求相去甚远,白白散失赚钱的良机;而你的企业通常由你和家庭成员组成,人力资源是有限的,企业的关系范围较窄,只有你一人或几人为企业操劳,人少智寡,势单力薄,同样会使企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由于你的企业是无限责任制,承当的风险很大,企业经营不善很可能使你倾家荡产,所以你会整天甭紧着弦,行动谨慎小心,如履薄冰。

基于上述种种不利因素,你会自然考虑拉人入伙,让对方带入一些资金并按协商好的一定比例分享利润。

这样,企业就从业主制演进到了合伙制。

一般认为,合伙制比起业主制是一种进步。

因为新人的加入带来了新的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增加了企业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使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更为科学;并且,入伙人带来了资金,可以对规模扩张起一定作用。

但是,合伙制企业一旦经营不善而亏本,如果亏本额小于共同出资额,则清盘偿还;如果最后资不抵债,则需各自变卖财产来按照比例偿还自己应担的债务;如果合伙者中贫富不同,则富者必须帮贫者偿还他无力偿还的债务。

这就叫连带责任。

所以,合伙制企业的投资者之间负连带责任,投资者对企业,企业自身对其债务负无限责任,这种制度也称无限连带责任。

这样可以约束企业的合伙者之间要精诚协作,同舟共济。

如果你的企业发展良好,蓬勃壮大,你想进一步拉更多的人加入。

其中有些人愿意以合伙者身份加入(负无限责任),有些人则只愿以出资为限,以有限股东身份加入(负有限责任)。

这就是两合制企业。

即企业的股东构成上,一部分是有限股东,一部分是无限股东。

有限股东负有限责任,无限股东负无限责任。

假如逐渐地这些无限股东都愿意转成有限股东,并且法律也允许,那么随着所有无限股东都变成有限股东,企业的财产就是由各个有限股东出资构成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负有限责任,那么企业也只能以法人财产为限对其自身债务负有限责任。

企业也就从两合公司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

假如企业经营不善而亏损,即使亏损额大于企业财产,企业最多也只能以其自身所有财产抵债,债权人对投资者个人的私有财产没有求偿权。

因此,这种形式的企业对投资者而言风险相对较低,容易吸纳更多的投资者,管理决策相对更科学。

假如你的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名声大振,准备扩大规模,多元化经营,甚至跨国经营,而你没有资金,但你有辉煌的业绩,你就可以面向一定的范围,公而告之,说明企业的优良业绩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欢迎广大投资者来本企业“掘金”。

于是公司逐渐成长为股份有限公司。

但是因为是面向一定范围筹集资金,还是有限,所以进一步,你可以到一个资本市场,比如说纽约去,依照一定的法定程序,编制一个漂亮的招股说明书,成功地吸纳全世界的投资者,使得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跻身世界五百强。

此时你的公司已经变成了一个上市公司,或者叫公众公司或开放式公司。

以上所述就是“有限”和“无限”的概念区分。

它是从法律角度来界定的,而不是就其规模来说的。

2.法人与法人财产权

企业是一个营利性的法人,法人是有别于自然人的。

法人有两个最显着的特点,其一是有自己独立的财产可以支配;其二是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其他特点是有自己的名称和固定住所。

以股份公司为例,说明法人财产是如何形成的。

简单来说就是由投资者的出资形成的。

假定50个人以下的投资者投资注册成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50个人以上就可以组成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一旦出资,投资额就成了法人财产而不是投资者的个人财产了。

换句话说,投资者投资于法人的财产不可以收回,而只具有取得收益和其它的相应权利,如投票议决法人的重大行为等。

这样,大量投资者的投资形成了法人财产,而法人对自己拥有的财产有相应的权利,如处置、使用、占有等权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法人财产权。

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的财产权被完全剥夺,投资者出资后,财产的占有、使用、处置等权利固然丧失,但投资者享有了相应的股东权力,取得了收益、表决甚至转让投资的权利。

换句话说,投资者用自己的资金的处置权换取了一种收益权,投资者也失去了对这笔资金的处置权。

因此,公司的组建过程也是一个产权的交换过程。

这可以看成是法人和投资者之间的权利交换。

当企业盈利时,这样的交换对投资者十分有利,当企业亏损时,这样的交换则给投资者造成了损失,这就是投资的风险。

投资者对法人财产没有处置权,只有法人代表才能对法人财产行使处置权。

投资者对公司的一砖一瓦都不能擅动,否则就是自然人侵犯法人财产。

二、企业的类型

我们可以根据企业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大小,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企业

两合制企业也称有限合伙制,它界于有限责任制与无限责任制之间。

比如在国外,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多为合伙制,因为它们的职业风险非常大,只有采用合伙制这种形式才能有效地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

从法律角度而言,这些企业形式还有非常细微的区别,这些区别决定了它们在运行机制方面的不同。

三、企业家

1、企业家的定义:

企业家是一个企业里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企业家、员工、股东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个企业的衰落,也与企业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企业家在企业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企业家”呢?

根据熊彼特的定义,企业家(Entrepreneur)是指那些有胆识、有魄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管理才能并能不断发现获利机会的人们。

显然企业家是一个群体,一般是一个团体、团队。

2、企业家职能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家的职能就是运作社会财富。

通过一种机制把社会财富交给这些能人去管理、运作,使社会财富迅速增殖。

一般而言,一个发展较快的社会一定是由这些能人、精英来管理社会财富,相反,由庸人来管理的话,只会发展较慢。

企业家是通过他们的职业来反映和实现他们的社会职能,所以真正的企业家会把经营一个企业当成一种职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3、企业家市场

企业家显然是人才,企业家市场是实现企业家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交易的市场,一般是一个无形的市场。

有如棋手有段位之分,企业家因其素质的不同,会有档次之分。

超一流的企业家,供给很少而需求很大,所以其身价一定很高。

企业家市场是不同层面的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的经纪人就是猎头公司。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真正优秀的企业家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

企业家是在市场的环境中通过竞争机制来选拔。

第二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一、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企业与工厂是有区别的,我们常说“工厂是企业的一段,公司是企业的一种”,企业是两端面向市场,以盈利为目的,合法经营,照章纳税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企业必须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相应的生产要素投入企业,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头。

在第二阶段,企业把投入企业的生产要素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

在第三阶段,企业还必须借助于特定的销售手段和销售渠道,把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以实现实物价值到货币价值的转换。

这三个阶段连贯起来,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

如图5-2所示:

下面分别对三个阶段加以说明

1.第一阶段:

要素购买。

企业从生产要素市场购买劳动、资本、企业家、土地和公共产品等生产要素做为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

劳动主要来源于居民的提供,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只是由于脑力劳动是倍加的体力劳动,所以脑力劳动的报酬相对较高。

企业购买劳动,主要通过在劳务市场雇佣员工来完成,而且由于劳动是可以再生的(工人休息一晚上,第二天可以继续工作),所以企业通常不需要频繁更换自己的员工。

企业雇佣劳动需要向员工支付工资,这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也叫工资成本,工资成本中包含了自我雇佣的部分,即你为你自己的公司工作,也需要支付工资。

资本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其它借款以及发行股票的筹资,既包括货币资本,也包括用货币资本购买的实物资本如原材料、技术等。

企业从要素市场购买资本,需要支付利息,这是企业成本的另一部分(不包括投资者的红利)。

利息可以看成是资本的使用代价。

企业家才能主要来源于居民的提供。

企业家既包括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也包括中层乃至下层管理者。

企业家才能也具有再生性,所以企业也不需要频繁更换企业家除非必须这么做。

企业购买企业家才能,需要向企业家支付正常利润(注意,不同于超额利润,这是企业成本的又一部分。

土地主要来源于土地所有者的提供。

既包括厂房占地,也包括其它自然资源,甚至厂房本身有时也可以看成是土地的一种。

企业从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土地,需要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这是企业成本的又一部分。

公共产品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提供,主要包括政策法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都是企业生产经营所不可缺少的。

企业购买公共产品,需要向政府纳税,但不同的是,税收部分通常不计入成本,而从利润提取。

同时,政府对企业购买公共产品有一定的强制性,价格(税率)也通常由政府单方面决定,即公共产品具有高度垄断性。

需要指出,企业购买要素投入生产前,需要有库存作为缓冲,以保证要素市场发展变化时能维持正常生产。

但库存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占用过多的资本造成浪费;太少了,又可能危及正常的生产经营。

通常,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产品特点以及企业的应变能力决定要素库存的大小。

2.第二阶段:

生产。

有了上面几种投入要素,企业就可以进行生产了。

生产是把各种要素科学合理配合起来生产出产品的过程。

值得指出的是,投入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些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例如,资本可以替代劳动,因为许多劳动可以由机器来完成。

但替代的程度如何,则取决于要素的相对价格和产品的特点以及企业的技术水平。

3.第三阶段:

销售。

销售是把生产出来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卖给消费者的过程。

消费者通常可以是居民、其它企业或政府。

企业作为消费者,是由于一个企业的产品可能是另一个企业的原料,例如,钢铁企业的产品?

?

钢材是汽车企业的原料。

政府作为消费者,是由于政府经常有政府购买,例如办公用品、建筑设施甚至军火等。

销售过程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后环节,是企业资金回流的必经之路。

通常,企业为成功销售产品,需要建立销售网络,甚至采用必要的促销手段,这些都需要付出代价,这就是销售成本。

需要指出,企业把产品推向市场前,需要有产品库存作为缓冲,以保证产品市场发生变化时,企业不致有太大的损失。

例如市场的价格上升,企业的生产又不能及时增加时,企业就会蒙受损失。

但产品库存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占用过多的资本造成浪费,太少了,又不能有效消除市场风险。

通常,企业根据产品市场情况,生产情况以及企业的应变能力决定库存的大小。

目前,有些国家推行零库存管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变化无常要求企业必须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上述分析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一个前后两头都面向市场的连续过程。

换言之,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两个市场的健康运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受到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同等重要。

通常情况下,生产决定销售,即生产通过决定产品质量和成本决定着产品的销售,而原料市场(要素市场)又是影响产品质量和成本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销售工作又可以弥补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的不足。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如此,计划经济条件下如何呢?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中,所谓的企业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甚至是一个加工厂,所以称为工厂而不叫企业,这样的企业前不管原料(要素)市场,因为这些都由政府计划调拔:

给多少,生产多少;后不管产品市场,因为生产的产品都由政府统购统销:

生产多少,政府包销多少。

这样的企业只要严格控制成本即可,但控制成本时由于缺乏市场和经济利益约束,因此企业也没有太大的积极性。

所以,严格说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行为目标

在第一阶段即要素购买阶段,企业主要在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企业的支出三者之间作出权衡。

其行为目标是:

(1)支出一定时,使生产要素的购买数量最大化,同时使生产要素的质量最优化;

(2)生产要素的购买数量一定时,使企业的支出最小化,同时使生产要素的质量最优化;(3)生产要素的质量一定时,使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数量最大化同时使支出最小化。

换言之,企业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支出购买最多最优的生产要素。

企业购买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都符合这样的行为目标,但公共产品具有不同的特点。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强制性,所以在短期内,企业只能被动接受,但在长期内,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政府的行为,使其提供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价格(税率)更低的公共产品。

当然,个别不法企业通过偷税漏税的方法逃避对公共产品报酬的支付。

在第二阶段即生产阶段,企业必须在投入和产出之间做出权衡。

其行为目标是:

(1)投入生产要素数量一定时,使产品的产出数量最大化;

(2)产品产出数量一定时,使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最小化。

换言之,企业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但以保证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为前提条件。

所以成本控制是一个中心环节,同时要注重质量控制。

在生产和要素市场之间要素的库存要适量。

库存太多则占用资金,效用不高;库存少了,又会出现一定的风险。

在第三阶段即销售阶段,企业必须在销售量、销售额和销售成本三者之间做出权衡。

其行为目标是:

(1)销售成本一定时,以最小的销售量实现最大的销售额;

(2)销售量一定时,以最小的销售成本实现最大的销售额。

在生产和产品市场之间的产品库存阶段,库存要适量,因为市场是波动的,若产品库存过量,则产品存在积压,占用资金,其款式、质量、技术落后,在市场上大打折扣;若库存过少,当产品市场非常活跃,价格上升,企业又没有能力供应合适的产品,同样企业将受损。

在上述过程中,流动资产是润滑剂,固定资产的价值则是分批分期转移到产品中去。

企业通过不断地取得销售收入(价格*数量=收益),再将收益投入到下一轮生产经营过程中去,不断循环往复,使企业的收益、利润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所以,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人,遵循尽量节约的原则,总是尽量使投入最少而产出最大。

上述三个阶段的行为目标是在企业作为经济人假定的基础上建立的。

这些行为目标同样可以通俗地用四句话来概括: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

人尽其才表明劳动和企业家得到了充分利用,物尽其用表明资本得到了充分利用,地尽其利表明土地等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上述三点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生产阶段。

货畅其流表明企业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

三、企业的核算

这里讲的核算与会计上讲的核算是不同的。

1、总收益

企业的总收益主要来自产品的销售收入。

总收益(TotalRevenue)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产品销售得到的收入总额。

总收益的计算比较简单,如果产品的销售价格都相同,则总收益为:

R=PQ

其中Q为产品销售数量,P为销售价格,R为总收益。

如果产品价格是变化的,因为销售的产品数量增加有可能使价格下降,而销量减少有可能使价格增加,所以总收益就等于每个产品售价的加总。

如果产品分别以不同的价格被销售出去,则销售n件产品的总收益为:

R=

其中,Qi表示第i件产品,Pi表示第i件产品的售价,R为销售n件产品的总收益。

2、总成本

总成本(Totalcost)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销售一定数量产品的总支出,在这里,总支出是以机会成本来度量的。

总成本的构成比较复杂,主要取决于所购买的要素的投入。

购买劳动力要支付工资,购买资本要支付利息,聘用企业家要要支付正常利润(企业家报酬通常称为正常利润,是成本的一部分,这是经济学不同于会计学的一点),购买公共产品要纳税,购买技术极其他要素等同样要支付费用。

这些都构成了企业的总成本。

C=∑Ci=C(Q)+Co

总成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企业的产量无关的成本,叫做固定成本或不变成本,如企业里的门卫、照明、保安、资产保险的费用;一类是与企业的产量有关的成本,叫做变动成本,产量越高,成本越高,产量越低,成本越低。

如原材料、水、电等的费用.

3、利润

利润(Profit)是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即?

=R-C。

这个利润是超额利润,也叫会计利润。

超额利润大于0的时候,能够给股东带来回报;超额利润是0的时候,看企业是处于长期还是短期,企业可以生产也可以不生产,此时,各种要素各得其所。

?

=R-C=P*Q-C(Q)-Co=?

(Q)

显然,?

是Q的函数,Q增加的时候,有可能?

增加,也有可能减少,看企业在何种规模水平生产。

四、企业行为的总体目标

不同阶段的企业目标可能是不同的。

企业总是利润最大化的。

1、利润罪大化:

Max:

?

=?

(Q)=R(Q)-C(Q)

通过确定一个最优产量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s.t.f′(x)=0

f〞(x)﹤0

2、产量最大化:

Max:

Q=Q(x1,x2,……,xn),Xi为投入的要素。

s.t.C=CO

即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产量最大化。

3、成本最小化:

MinC=C(x1,x2,……,xn),

S.t.Q=Qo

即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成本最小化。

这三者有相通之处,即只有实现了既定的产出,让成本最小化,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三节利润最大化

一、利润最大化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1.生产什么?

企业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这个问题既涉及到企业选择行业的问题,也涉及到企业选择产品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这是关于企业利润最大化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2.如何生产?

Q=Q(X1,X2,……Xn),Xi为投入的要素

“如何生产”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决定哪些要素多一些,哪些要素少一些以及它们如何匹配的问题。

如,是决定使用高技术还是低技术,高技术是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

3.企业以什么价格为市场提供多少数量?

假如是竞争性市场,价格基本固定;假如是垄断市场,销售的数量越多,价格就会下降,销量少了价格就会上升。

解决这一问题的实质是科学权衡价格与产量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薄利多销,还是厚利少销。

4.企业使用何种营销手段?

企业把产品推向市场的方法多种多样,配合的促销工作也有多种,是直销呢?

还是代理?

是做广告呢?

还是进行传销?

各种方法的成本多大?

效果如何?

解决这一问题的实质是科学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

企业要决定采用直销还是代理,连锁经营还是特许经营销方式。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一个企业做到利润最大化所必须考虑的。

企业的利润理论上是归股东。

二、总收益曲线(TR)和总成本曲线(TC)

1.总收益

我们分两种情况讨论。

1价格P不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R=PQ,如图5-3所示:

2价格P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P=P(Q)

R=P(Q)*Q

2.总成本曲线

总成本曲线反映的是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成本和产量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给定一个产量成本是不确定的。

但最小的成本在理论上是唯一的。

C=C(Q)+Co

在微观经济学中通常假定总成本曲线为三次曲线

三、边际收益(MR)与边际成本(MC)

1.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MarginalRevenue)是指企业再追加一单位产出时所增加的收益,即:

MR=

,当产品可以无限细分时,MR=

可见,边际收益是总收益曲线切线的斜率。

所以边际收益是一个比值和微分的关系。

2.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Marginalcost)是指企业再追加一单位产出时所增加的成本投入,即:

MC=

,当产品可以无限细分时,MC=

可见,边际成本是总成本曲线切线的斜率。

我们来总结一下:

当价格不随数量变化时,总收益曲线是一条直线,边际收益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如图5-6所示:

 

当价格随数量变化而变化时,收益曲线是二次曲线时,边际收益曲线是直线。

因为二次函数的导数是一次函数,也就是直线。

如图5-7所示:

当总收益曲线是三次曲线时,边际收益曲线二次曲线。

四、利润函数与利润最大化

1.利润函数

根据利润的定义,利润等于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即

?

(Q)=R(Q)-C(Q)=R(Q)-[C(Q)+C0]

这就是企业的利润函数(ProfitFunction)。

其中C0是短期企业具有的。

2.利润最大化

在总收益曲线和总成本曲线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我们只需把图5-4和图5-5放在同一坐标轴内,则两线之间的纵向差就说明了利润的变化情况,当两者之差达到最大时,利润达到最大化。

①图示:

②数学分析:

对?

=R-C=R(Q)-C(Q)-C0求极值。

两边对Q求导数:

一阶导数:

从此等式中可以求出使利润最大化的最优产量Q*。

同时,从MR(Q)-MC(Q)=0直接可以求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法则,即

MR(Q)=M(Q),利润最大化企业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以上是数学分析,我们下面来分析其经济含义。

假定在MR>MC的时候生产,厂商应该继续扩大生产,因为每生产一件产品,收益总是大于成本的,如果在此时停止生产则说明还有该赚的利润没赚到;假定在MC>MR的时候生产,厂商应该马上停止生产,因为每生产一件产品,成本总是大于收益,如果在此时还继续生产则说明不该损失的损失了。

只有MR=MC的时候才是利润最大的。

MR代表总收益曲线的斜率,MC代表总成本曲线的斜率,当MR=MC的时候,两条曲线的切线平行,二者之间的垂直距离最大。

在此之后,增加产量的话,MR是递减的,MC是递增的,两者之间的缺口逐渐减少,即利润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