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0630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8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8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8页
亲,该文档总共1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1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docx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部分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案

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讲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的本质和作用

1.判断正误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

(2)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

(3)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

(4)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

(5)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因此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

2.如图曲线表示在无催化剂和有酶催化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

据图回答:

(1)没有催化剂的反应曲线是②。

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①。

(2)AC段的含义是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3)BC段的含义是酶降低的活化能。

(4)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即反应需要的活化能要增大。

1.巧记酶概念的1个“二”和3个“一”

2.解读有关酶的“七个误区”

(二)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温和性

3.回答下列与酶的特性有关的问题

(1)酶的特性和原理(连线):

(2)判断正误:

①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不会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

(×)

②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

③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

④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酶的保存。

(√)

⑤人体在发热感冒时,常出现厌食恶心现象,这与人体内酶的活性有关,说明酶活性的发挥离不开适宜的温度等。

(√)

3.图解酶的三大特性

4.明辨酶在代谢中作用的四个易误点

(1)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也不提供能量,只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2)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均保持不变。

(3)低温抑制酶的活性,高温使酶变性失活。

(4)酶是化合物,亦可以作为底物被其他酶催化分解。

   

———————突破点

(一) 酶的本质和作用————

———

 

1.(2017·全国卷Ⅱ)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解析:

选C 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分布,所以参与DNA合成的酶也可分布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可以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生物体外发挥作用;盐析法主要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而可用盐析法进行沉淀;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左右,而该酶通常在低温下保存。

2.(2015·海南高考)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高效性是酶的重要特性之一

C.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

解析:

选A 一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一些激素的化学成分不是蛋白质,如性激素的成分是固醇;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的特点;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激素通过与靶细胞结合传递信息,影响靶细胞的代谢活动。

考什么

(1)酶的化学本质及与激素的比较

(2)酶的作用及原理

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学什么

(1)熟记酶的概念和化学本质

(2)理解酶的作用原理

1.酶与动物激素的“一同三不同”

种类项目

动物激素

产生部位

几乎所有活细胞

内分泌细胞

化学本质

蛋白质或RNA

蛋白质类、脂质类、氨基酸衍生物类

作用机制

酶是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性质和数量不变

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相同

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特异性

2.酶的作用机理

酶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两者的比较如图所示。

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b、c分别代表无催化剂、使用无机催化剂、使用酶催化的化学反应过程,E1、E2、E3分别代表进行相应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ΔE代表使用酶后降低的活化能。

1.(2018·江淮名校联考)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一般都能产生酶 ④酶都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不是蛋白质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⑤         B.④⑤⑧

C.③⑤⑧D.①③⑤

解析:

选C 凡是活细胞,一般都能产生酶,①错误,③正确;酶只能在细胞内合成,②错误;酶的本质绝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④错误,⑤正确;酶在代谢中只起催化作用,⑥⑦错误,⑧正确。

2.(2015·海南高考)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解析:

选D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需用肽聚糖酶降解。

3.如图为反应物A生成产物P的化学反应在无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过程,假设酶所处的环境条件最适,对于图中曲线分析正确的是(  )

A.ad段表示无酶催化时该反应的活化能

B.bc段表示酶为底物提供的活化能

C.若把酶改成无机催化剂,则图中b点位置会下移

D.若将有酶催化的反应温度下降10℃,则ab段会缩短

解析:

选D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所以在没有催化剂时ac段表示该反应的活化能;在有酶催化时bc段表示该反应的活化能,酶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具有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其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更显著,所以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将向上移动;题中实验是在酶的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若将有酶催化的反应温度下降10℃,酶活性降低,bc段会增大,ab段会缩短。

———————突破点

(二) 酶的三大特性————

———

1.(2017·天津高考)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

如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

叙述错误的是(  )

A.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

B.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

C.T2后B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

D.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值增大

解析:

选C 加入酶C后A浓度降低,B浓度升高,说明在酶C的催化下A能生成B,酶催化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随着反应的进行,底物A浓度由大变小,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T2后B增加缓慢是由底物A不足导致的;图示反应在最适温度下进行,降低反应温度,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反应时间延长,T2值增大。

2.(2015·江苏高考)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烧时,食欲减退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失去了活性

B.口服多酶片中的胰蛋白酶可在小肠中发挥作用

C.用果胶酶澄清果汁时,温度越低澄清速度越快

D.洗衣时,加少许白醋能增强加酶洗衣粉中酶的活性

解析:

选B 发烧时食欲减退是因为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而不是失活。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胰蛋白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口服多酶片中的胰蛋白酶可在小肠中发挥作用。

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低温时果胶酶的活性降低,不利于果胶酶发挥作用。

加酶洗衣粉中含有碱性蛋白酶,加白醋会降低碱性蛋白酶的活性。

考什么

(1)酶的作用原理和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以选择题和实验设计的形式考查

学什么

(1)熟记酶的三大特性

(2)理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掌握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方法

(4)学会分析影响酶活性的曲线

1.酶的特性

(1)表示酶高效性的曲线

曲线

解读

①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②当底物量一定时,酶只能缩短达到反应平衡所需的时间,不改变产物的最大生成量

  

(2)表示酶专一性的图像和曲线

①图中A表示酶,B表示被A催化的底物,E、F表示B被分解后产生的物质,C、D表示不能被A催化的物质。

②酶和被其催化的反应物分子都有特定的结构

线

①在底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明显加快,说明酶A能催化底物的反应。

②在底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不能催化底物的反应

(3)表示酶温和性的曲线

线

①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温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的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②过酸、过碱或高温都会使酶变性失活,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后可恢复活性

2.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曲线

(1)酶促反应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曲线

线

①图1、图2、图3三图的时间t0、t1和t2是一致的。

②t0~t1段,因反应物较充足,所以反应速率较高,反应物消耗较快,生成物生成速率快。

③t1~t2段,因反应物含量较少,所以反应速率降低,反应物消耗较慢,生成物生成速率较低。

④t2时,反应物被消耗干净,生成物也不再增加,此时反应速率为0

(2)温度和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线

①图中纵坐标为反应物剩余量,剩余量越多,生成物越少,反应速率越慢。

②图示pH=7时,反应物剩余量最少,应为最适pH。

③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3)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线

①图1:

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②图2:

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受酶数量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题点

(一) 酶的特性及作用的曲线分析

1.从菠萝中提取某种酶,在烹饪前将其与牛肉混合,可使牛肉中部分蛋白质分解而便于人体消化吸收,该酶可能是(  )

A.脂肪酶        B.淀粉酶

C.蛋白酶D.核酸酶

解析:

选C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使牛肉中部分蛋白质分解是蛋白酶的作用,脂肪酶催化脂肪的分解,淀粉酶催化淀粉的水解,核酸酶催化核酸的水解。

2.某生物小组用某种酶进行了三组实验,有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研究的酶有麦芽糖酶和蔗糖酶

B.三组实验能够证明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温和性

C.通过实验可以证明该种酶活性最大时的条件接近30℃、pH=7

D.pH=5或温度为20℃条件下酶活性下降的原因相同

解析:

选C 图3中,麦芽糖的含量减少,蔗糖的含量保持不变,说明该实验研究的酶是麦芽糖酶。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但图示中并没有进行此实验。

图1中温度为30℃时,达到反应平衡点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此温度最

接近最适温度;图2中pH=7时,底物剩余量最少,说明底物被分解得最多,因此,该种酶活性最大时的条件接近30℃、pH=7。

20℃时只是抑制酶的活性;pH=5时,可能使酶变性失去活性。

题点

(二) 影响酶促反应因素曲线分析

3.如图所示为影响酶促反应的温度、pH和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乙曲线的因素是温度,影响丙曲线的因素是pH

B.甲曲线中,A点与B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同

C.乙曲线中,D点与F点酶的空间结构都被破坏且不能恢复

D.丙曲线中,G点时对应因素升高,酶的活性不能达到H点

解析:

选C 低温时酶的活性很低,但并不失活,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失活,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失活。

分析题图,影响乙曲线的因素是温度,影响丙曲线的因素是pH;甲曲线表示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A点的限制因素是底物浓度,B点时底物到达饱和状态,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应是酶浓度,而不再是底物浓度;乙曲线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D点是低温条件,酶的活性很低,但是酶的空间结构不被破坏,温度恢复,酶的活性即恢复,F点是高温条件,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即使温度恢复酶的空间结构也不能恢复;丙曲线是pH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G点时pH过低,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pH升高,酶的活性不能恢复,故不能达到H点。

4.如图表示某酶促反应速率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

B.在bc段加大酶量会使反应速率增大

C.由图可知,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

D.该酶促反应速率在一定范围内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解析:

选C 影响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横坐标表示的因素,即底物浓度,A正确;bc段底物过量,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浓度,故加大酶量会使反应速率增大,B正确;图中曲线Ⅰ代表的反应速率最大,但小于37℃、大于25℃的反应速率和大于37℃的酶促反应速率在图中没有体现,故不能说明37℃是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C错误;由图中三条曲线的变化情况可推知,该酶促反应速率在一定范围内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正确。

———突破点(三) 巧用三种方法破解酶实验难题———

——

 

1.(2016·全国卷Ⅰ)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

选C 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需要保证pH和温度均相同且适宜,故缓冲液应在加入底物和酶之前加入,只有C项符合要求。

2.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在A、B、C、D、E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mL,摇匀。

③将5支试管放入70℃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因为题中已经提示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剂量等,因此就不用去分析这些数据是否错误,找出主要的错误即可。

(1)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本题探究的是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温度应为无关变量,必须适宜;而70℃恒温水浴的温度过高,会导致5支试管中的酶都会因高温而失活,最终不同pH下的实验结果一样。

(2)本题选择的是斐林试剂,通过检测产物的生成量来确定酶的活性高低,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必须要加热,如果不加热,则任何一组都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答案:

(1)③中70℃应改为37℃。

因为人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7℃

(2)在观察各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之前应将各试管放在热水浴中一段时间。

因为在高温条件下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显色

考什么

(1)与酶有关的实验步骤

(2)探究实验设计及对实验方案的修订

主要以非选择题(实验设计)的形式考查

学什么

(1)熟记酶的本质与特性的实验探究方法

(2)掌握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探究方法

1.试剂检测法——验证酶的本质

①设计思路: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在高中教材中常见的一些酶,如淀粉酶、蛋白酶等,其本质都是蛋白质,所以对酶本质的鉴定常常是变相地考查蛋白质或RNA的鉴定方法。

因此,根据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产生紫色、RNA与吡罗红染液反应显红色的原理设计鉴定方案。

②设计方案:

2.对比法——探究或验证酶的高效性与专一性

(1)验证酶的高效性

①设计思路:

通过将不同类型催化剂(主要是酶与无机催化剂)催化底物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②设计方案:

材料

等量的同一种底物

试剂

与底物相对应的酶溶液

等量的无机催化剂

现象

反应速度很快,或反应用时短

反应速度缓慢,或反应用时长

结论

酶具有高效性

(2)验证酶的专一性

①设计思路:

常见的方案有两种,即底物相同但酶不同或底物不同但酶相同,最后通过观察酶促反应能否进行得出结论。

②设计方案:

项目

方案一

方案二

材料

同种底物(等量)

与酶相对

应的底物

另外一

种底物

试剂

与底物相

对应的酶

另外一种酶

同一种酶(等量)

现象

发生反应

不发生反应

发生反应

不发生反应

结论

酶具有专一性

3.梯度法—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

①设计思路:

设计实验时需设置一系列不同温度(或pH)的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相同时间内,酶促反应中生成物量最多的一组或底物剩余量最少的一组对应的温度(或pH)最接近最适温度(或pH)。

相邻组间的差值(即梯度值)越小,测定的最适温度(或pH)就越精确。

②设计方案:

组别编号

1

2

n

实验材料

等量的同种底物和酶

温度(或pH)

t1(或a1)

t2(或a2)

tn(或an)

衡量指标

相同时间内,各组酶促反应中生成物量的多少,或底物剩余量的多少

实验结论

生成物量最多的一组,或底物剩余量最少的一组对应的温度(或pH)最接近最适温度(或pH)

4.探究酶活性实验中的“三宜”“四不宜”

(1)若底物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液,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

(2)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底物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碘液,“不宜”选用斐林试剂,因为用斐林试剂鉴定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3)在探究酶的适宜温度的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H2O2)在常温常压时就能分解,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会加快,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4)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宜”保证酶的最适温度(排除温度干扰),且将酶溶液的pH调至实验要求的pH后再让反应物与底物接触,“不宜”在未达到预设pH前,让反应物与酶接触。

题点

(一) 有关探究酶特性的实验材料、试剂、步骤及实验分析

1.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最合理的是(  )

选项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A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B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C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D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解析:

选D 加热能使过氧化氢分解,可溶性淀粉在酸性并加热条件下会发生水解,不能保证单一变量,不能排除温度和pH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能分解淀粉,不能用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一项是(  )

实验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步骤

A

验证酶具

有高效性

实验组:

2mL3%H2O2溶液+1mL过氧化氢酶,保温5min后观察;对照组:

2mL3%H2O2溶液+1mL蒸馏水,保温5min后观察

B

验证酶具

有专一性

实验组:

2mL3%可溶性淀粉溶液+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后,碘液检验;对照组:

2mL3%蔗糖溶液+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后,碘液检验

C

探究酶的

最适温度

分别设置等量的、不同温度下的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溶液,然后将相同温度下的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溶液混合,观察各组气泡的生成情况

D

探究pH

对酶活

性的影响

向三支试管中各依次加入2mL3%可溶性淀粉溶液、1mL不同pH的缓冲液,1mL新鲜唾液,在适宜温度下保温5min后,斐林试剂检验

解析:

选D A项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高效性,而酶的高效性是通过和无机催化剂的对比体现出来的,对照组应加入FeCl3溶液替代蒸馏水。

B项中变量的设计是正确的,但用碘液只能检测淀粉的存在,对于蔗糖溶液是否反应无法检测,应用斐林试剂检测。

C项中过氧化氢容易分解,且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分解速率加快。

题点

(二) 有关酶的实验设计与探究

3.(2015·重庆高考)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

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

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加样

0.5mL提取液

0.5mL提取液

C

加缓冲液(mL)

1

1

1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37℃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

注:

“+”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_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

显色结果表明:

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_________;据此推测:

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__________。

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____。

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________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解析: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麦种子的提取液(去淀粉),即提取液中酶的活性。

步骤①对照管中可加入等量(0.5m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