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0750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docx

基础护理学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第十四章脉输液与输血

 

知识脉络图

 

I静脉綸液的目的及原則(掌44〉常用涿液及作用(掌握)常用静脉输液法(熟练掌握)

静脉愉液《綸液速度及时间的计算(熟练掌握)常见綸液故障及处理方法(熟练拿握)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料练掌握)綸液报粒汚染(了解)

,转脉输血的目的(熟练掌握)

静嫁綸血.

血型、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熟练掌握)血创品的种真(熟练掌握)

静脉输血的方法(熟练掌握〉

自体愉血(掌握)常见輸血反应及护理(熟妹掌提)

第一节静脉输液

一、静脉输液的目的及原则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的技术。

(一)目的

1.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常用于各种原因的失水、酸碱平衡紊乱者,或因某些原因不能进食者,如腹泻、剧烈呕吐、大手术后。

2.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改善微循环。

常用于治疗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

3.输入药液达到解毒、控制感染、利尿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于中毒、各种感染、脑及各种组织水肿,以及各种需经静脉输入药物的治疗。

4.补充营养,供给热量,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获得正氮平衡。

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不能经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等患者。

(二)原则

1・“先晶后胶、先盐后糖”

补充血容量通常先采用晶体液(平衡溶液),但晶体液扩容作用短暂(lh左右),而胶体溶液分子量大,不易透过血管壁,扩容作用持久,所以在查明患者情况后应尽快补充胶体溶液。

糖溶液经体内代谢后成为低渗液,扩容作用相对减小。

2•“先快后慢”

早期输液速度应快,以初步纠正体液失衡,待病情基本稳定后逐步减慢。

一般在开始的4〜8h内输入补液总量的1/3〜1/2,余量在24〜48h内补足。

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年龄以及心肺肾功能调节输液速度。

3•“宁少勿多”

一般先初步纠正失液,然后1〜2日内继续补液直至完全纠正。

监测每小时尿量和尿比重,估计补液量是否足够。

当每小时尿量为30〜40ml,比重为1・018时,说明补液量恰当。

4•“补钾四不宜”

静脉补钾时应注意:

不宜过早,见尿补钾;不宜过浓,不超过0.3%;不宜过快,成人30〜40滴/分;不宜过多,成人每日总量不超过5g,小儿每日0.1〜0.3g/kgo

二、常用溶液及作用

(一)晶体溶液

品体溶液的分子量小,在血管内存留时间短,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纠正体内的水、电解质失调效果显著。

1.葡萄糖溶液

用于补充热量和水分,减少组织分解,防止酮体产生,减少蛋白消耗及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常用作静脉给药的载体和稀释剂。

2.等渗电解质溶液

用于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体液容量和渗透压平衡。

因为液体丢失的同时伴有电解质的丧失。

血液中钠离子的多少关系到血浆容量的多少,缺少钠离子时,血浆容量下降。

补液时应注意水与电解质的平衡。

常用的含钠溶液包括0.9%氯化钠溶液、复方氯化钠溶液(林格等渗溶液)、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3.碱性溶液

用于纠正酸中毒,维持酸碱平衡。

常用的溶液有5%碳酸氢钠溶液、1.4%碳酸氢钠溶液、11.2%乳酸钠溶液和1.84%乳酸钠溶液。

碳酸氢钠进入人体后,解离成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可接受体液中过剩的氢离子生成碳酸。

此外,碳酸氢钠还可直接提高血中二氧化碳结合力。

其优点为补碱迅速,且不易加重乳酸血症。

碳酸氢钠对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疗效受限。

乳酸钠可解离为钠离子和乳酸根离子,钠在血液中与碳酸氢根结合,形成碳酸氢钠。

乳酸根离子可接收氢离子生成乳酸。

但休克、肝功能不全、缺氧、右心衰竭的患者或新生儿,由于对乳酸的利用能力差,易加重乳酸血症,故不宜使用。

4.髙渗溶液

用于利尿脱水,可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回收组织水分进入血管内,消除水肿;可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常用溶液有20%甘露醇、25%山梨醇、25%〜50%葡萄糖溶液等。

(二)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的分子量大,在血液内存留时间长,能有效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提高血压。

1.右旋糖酉干

为水溶性多糖类高分子聚合物,常用的溶液有中分子右旋糖酉干、低分子右旋糖酉干。

中分子右旋糖酉干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低分子右旋糖酉干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红细胞凝聚,改善血液循环和抗血栓形成。

2.務乙基淀粉(706代血浆)

为化学合成的多糖类聚合物,扩容作用良好,输入后使循环血量和心输出量均增加,在体内停留时间较右旋糖酉干长,过敏反应少,急性大出血时可与全血共用。

多用于失血性休克、严重烧伤和低蛋白血症等。

3.明胶类代血浆

明胶类代血浆是由各种明胶与电解质组合的血浆代用品,能有效地增加血浆容量,改善微循环,即使大量输注也不影响凝血机制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故安全性超过右旋糖酉干。

4.血液制品

能提高胶体渗透压,扩大和增加循环血容量,补充蛋白质和抗体,有助于组织修复和增强机体免疫力。

常用的有5%白蛋白和血浆蛋白等。

(三)静脉高营养溶液

凡不能经消化道供给营养或营养摄入不足者都可用静脉插管输注静脉高营养溶液的方法来维持营养的供给。

高营养溶液能供给患者热量,维持正氮平衡,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制剂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新鲜配制,配制时必须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同时在溶液内不得添加与营养素无关的物质。

常用溶液有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三、常用静脉输液法

(一)周围静脉输液法

周围静脉输液法通过四肢浅表静脉进行输液,一般成人多选此部位,上肢常用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手背静脉网。

下肢常用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足背静脉网。

【实施用物】

注射盘、止血带、输液贴、输液器、胶布、输液溶液及药物、笔、秒表等。

【实施要点】

1.认真核对患者及药物,遵循“三查七对”,防止差错。

2.排气:

将输液管内气体排出。

3.在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消毒皮肤。

4.静脉穿刺见回血后,进行“三松”,即嘱患者松拳、松止血带、松调节器、

5.根据情况,调节滴速,一般成人40〜60滴/分,儿童20〜40滴/分;对心、肺、肾功能不良者,老年体弱者,婴幼儿以及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含钾药物、高渗性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等,应减慢滴速;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可适当加快。

6.告知注意事项,如发现溶液不滴,或输液部疼痛及其他不适,及时呼叫,以便及时处理。

(二)静脉留置针输液法

静脉留置针可用于静脉输液、输血,动脉及静脉抽血等,适用于长期输液,年老体弱,血管穿刺困难的患者。

静脉留置钊'输液有以下优越性:

①保护患者静脉,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②随时保持通畅的静脉通道,便于急救和给药。

【实施用物】

同周围静脉输液法,但需另备:

静脉留置针、固定贴膜、肝素溶液等。

【实施要点】

1.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及药物,嘱患者排便、排尿。

2.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并消毒。

3.排尽头皮式套管针内空气。

4.进针见回血后,顺静脉走向再推进0.5〜lcm。

5.将输液针头插入肝素帽内。

6.贴固定膜,并写明置管时间。

7.正确封管,将封管液注入静脉,一边推注一边退针,直至针头全部退出。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严格查对制度,防止发生出错。

2.合理使用静脉,一般先从四肢远端小静脉开始。

3.有计划地安排输液速度。

注意配伍禁忌。

4.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再输入药液。

对于刺激性大的药物,在充分稀释后输入。

5•注意观察输液过程中局部及全身的反应,及时处理输液反应。

6.防止交叉感染,做到“一人一巾”。

7.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一般不超过7天。

(三)头皮静脉输液法

头皮静脉输液法通过头皮浅表静脉进行输液,小儿多选此部位。

小儿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便于固定,较大的有颍浅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

【实施用物】

同周围静脉输液法,但需另备4〜5%号头皮针。

【实施要点】

1.准备工作同密闭式静脉输液法。

2.必要时剃去局部头发,由助手固定患儿肢体及头部,操作者立于患儿头侧选择静脉。

3.用70%乙醇消毒局部皮肤,待干。

4.用左手拇指、示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右手持静脉头皮针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

5.见回血,缓缓推入少许生理盐水,以确定针是否在血管内。

未见异常,则固定针头,并接上输液导管。

6•根据病情和年龄调节滴数。

(四)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

颈外静脉属于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在下颌角后方垂直下降,越过胸锁乳突肌后缘,于锁骨上方穿过深筋膜,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其行径表浅,位置较恒定,静脉管径粗大、不宜塌陷,易

于穿刺,硅胶管插入后保留时间长。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术适用于:

①需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不易穿刺的患者;②长期静脉内滴注高浓度或刺激性的药物,或行静脉内高营养治疗的患者;③周围循环衰竭而需测中心静脉压的危重患者。

【实施用物】

同周围静脉输液法,但需另备无菌穿刺包一个。

【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取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上1/3处颈外静脉外缘为穿刺点。

不可过髙或过低,过高因靠近下颌角妨碍操作,过低易损伤锁骨下胸膜及肺尖。

【实施要点】

1.准备工作同周围静脉输液法。

2.在穿刺点上用利多卡因麻醉。

3.排气。

4.以45°进针,进入皮肤后改为25。

沿颈外静脉向心方向穿刺。

5.见回血后,抽出内芯,硅胶管送入lOcni左右。

6.检查导管是否在血管内。

7.贴固定膜覆盖,妥善固定。

8.暂停颈外输液时,可用0.5%肝素封管。

【注意事项】

1.置管后,若发现管内有凝血,应立即肝素液冲洗,以免堵塞管腔。

2.每日更换敷料,并且碘附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3.拔管时,应注意动作轻柔,以免硅管折断。

四、输液速度及时间的计算

在输液过程中,点滴系数指每毫升溶液的滴数。

常用的静脉输液器的点滴系数有10、15、20三种型号。

静脉点滴的速度、输液时间和输入液体总量可以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汕时间(小时)=麟器絳豁

每分钟滴散=

液体总威(ml)X点滴系数

1.

已知每分钟滴数与液体总量,计算输液所需的时间

例如:

某患者需要输入溶液的总量为1000ml,每分钟的滴数为50滴,所用的输液器的点滴系数为15,需用多少时间将全部溶液输完?

楡酒时冋-黑崇衆為£一5(小M》

2.已知液体总量与计划需用时间,计算每分钟滴数

例如:

某患者需要输入的溶液总量为1000ml,预计5小时输完,所用的输液器的点滴系数为15,请计算每分钟的滴数为多少?

毎分钟泊数-鬃溜帶汕n

3.已知预计输液的时间和每分钟的滴数,计算输入溶液的总量

例如:

某患者以每分钟50滴的速度行静脉输液,输液器所用的点滴系数为15,已连续输液15小时,请计算患者共输入多少体积的溶液?

催人液体的

50X15X60

15

3OOO(ml)

 

五、常见输液故障及处理方法

康因

相应宸现

处理方法

液体不滴

茂菲滴管内液

面自行下降

茂菲満管内

液面过扁

茂菲滴管内

液面过低

1•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人皮下姐绘

局部肿豚、缪痛

対选tiffa新穿剌

2.针头斜面

3•压力过低

4•静脉痉李

5.什头馭專

液体输入不畅

滴液缓慢

滴液不畅•但有冋・1抽出

満液不W.X无冋血抽出

可Men头位■或适当变换肢体仪立到満注通畅为止

可适当抬烏■液瓶位*

可隔部焦敢织解痉挛

此时切忌强行挤压导件成冲浹•应更换针头,另行穿购

I:

瑞敏液管和茂菲滴管有

M代或裂諒

滴骨侧讓有调节孔宵•可夹住的输液鼻骨•打开调节孔•待液面降至鴛出滴管时•关闭调节扎・松开1瑞的输液#箫・无调节孔盘.可将*液瓶从軸液架上取F•体斜浪体面•使输液导管捕人瓶内的H1H出液面11•但需保持输液导管点瀟通畅•必婴时用手挤压输液导管上均•瓶内空气即进入綸液导符内•茂華渔管内检面缓级下降.直至Mfftl岀液面•再挂于*液架上•堆续进行输液

滴管侧煎冇灣节孔舌•可夹住滴背下竭的输液号管•打开调节孔•当液面升鬲至适当水平时冉关闭调传孔•松开下瑙输液导管即可.滴ffWSXWff孔靑•可兜住滴管下蠣的箱液評行.挤压茂菲満着.待禱管液面升至适当水平时•松开下編輸液导骨即可

必婴时更换输液管

六、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1)发热反应

1.原因

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药物成分不纯等)。

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

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所致。

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lh。

患者表现为发冷、寒战和高热。

轻者体温在38工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1°C,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3.护理措施

(1)预防:

①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②严格无菌操作。

(2)处理:

①发热反应轻者,应立即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

②发热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以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③对高热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严格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2)急性肺水肿(又称循环负荷过重)

1.原因

(1)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粉红色泡沫样痰液可由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性啰音,心率快,心律不齐。

3.护理措施

(1)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严格控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

(2)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如病情允许,可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

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加压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

每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待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

(3)给予髙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为6〜8L/分钟),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改

善低氧血症;在湿化瓶内盛20%〜30%乙醇溶液,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状态。

(4)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以舒张周围血管,加速液体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5)安慰患者,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3)静脉炎

1.原因

由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或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2.I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护理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并减慢滴速,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2)停止在此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溶液湿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也可用中药外敷(金黄散局部外敷)。

(3)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

(4)如合并感染,根据医嘱用抗生素治疗。

(4)空气栓塞

1.原因

(1)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

(2)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2.症状

患者感到异常不适,胸骨后疼痛,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纟甘,有濒死感。

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改变。

3.护理措施

(1)输液前,应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保证输液导管内空气绝对排尽。

(2)输液中,加强巡视,发现故障及时处理,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物;加压输液时设专人守护;输液完毕及时拔针。

(3)拔除较粗、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

(4)发现上述症状,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头低足高卧位。

(5)给予髙流量氧气吸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严重缺氧状态。

(6)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7)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5)液体外渗

1.原因

穿刺时刺破血管、输液过程中针头或留置导管滑出血管外,使液体进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组织而引起。

2.症状

局部组织肿胀、苍白、疼痛,输液不畅,如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3.护理措施

(1)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2)经常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特别是在加药之前。

(3)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4)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可局部热敷20分钟,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

七、输液微粒污染

(一)概述

1.输液微粒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

其直径一般为1〜15un),大的直径可达50〜300um,当微粒直径^50um时,肉眼便可见。

2.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随液体的输入进入人体内,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每ml输液剂中直径大于10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大于25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

输液剂中的微粒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黏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

(二)输液微粒的来源

1.药物制作过程及工艺制作环节不完善或管理不严格,混入异物与微粒,导致生产用水、工作环境中的空气、原材料等污染。

2.盛装药液的容器不洁净,瓶塞被污染,液体存放的时间过长,橡胶瓶塞和玻璃瓶内壁被药液浸泡的时间过久,使其腐蚀剥落形成微粒。

3.输液容器与注射器不洁净。

4.输液前准备工作中的污染。

(三)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1.液体中微粒过多,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使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2.红细胞凝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3.微粒作为异物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4.微粒本身是抗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5.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或形成肿块。

(四)防护措施

1.制剂生产

药物制剂环境应保持空气纯净,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防止空气中悬浮尘粒与细菌污染;工作人员要穿工作服、工作鞋,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选用优质溶剂与注射用水;采用先进技术,提髙检验技术确保药液质量。

2.输液操作

(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保持输液操作中的空气净化。

在超净工作台进行输液前准备;在输液器和通气管内放置滤膜,阻止空气中微粒进入液体中;对监护病房、手术室、产房、婴儿室等应进行空气消毒,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有条件的医院在一般病室内也应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尘埃的数量,使输液环境洁净。

(2)正确抽吸药液,正确配药,严防微粒污染。

正确切割玻璃安甑,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的1/4周,在开启安甑前,用70%乙醇擦拭颈段减少微粒污染。

切忌用银子等物品敲开安甑,否则安甑局部会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

抽吸药液的空针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

配液的针头越大,药液中的胶屑也越大。

(3)严格检查输入液体质量、透明度、溶液瓶有无裂痕、瓶盖有无松动和有效期等。

(4)输入药液应现用现配,避免污染。

第二节静脉输血

一、静脉输血的目的

静脉输血是将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静脉输血的目的为:

1.补充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提高血压,增加心输出量。

2.纠正贫血,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状况。

3.补充抗体和补体,增加机体抵抗力,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

4.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改善凝血功能,有助于止血。

5.补充血浆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渗出和水肿,保持有效循环血量。

二、血型、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由于此类抗原能促成红细胞凝集,又称为凝集原。

根据红细胞所含的凝集原把人的血型区分为若干类型。

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种,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为“AB0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一)AB0血型

根据红细胞中是否含有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血液可分为四型,即A型、B型、AB型、0型(表14-2)o

114*2

■■

A

A

MB

H

H

U.B

AB

A*B

()

MAWttB

红细胞中的抗原,在血清中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体通常称为凝集素。

不同的血型含凝集素不同,因此.在输血前,献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以免产生抗原一抗体反应,造成红细胞破坏或溶解。

(二)Rh血型

人类红细胞除含有A、B抗原外,还有C、c、D、d、E、c六种抗原。

其中D抗原最受关注。

凡红细胞含有D抗原者,称Rh阳性。

临床一般用抗D血清来鉴定Rh血型。

若受检者红细胞被抗D血清凝集,则受检者为Rh阳性,反之为Rh阴性。

中国人99%为Rh阳性,Rh阴性者不足1%。

由于Rh阴性者的血中不含D抗原,当Rh阳性血输入Rh阴性者,在Rh阴性者体内产生抗-Rh因子的凝集素。

因此输入Rh阳性血可能会引起抗原一抗体的反应,产生红细胞的凝集或溶解。

孕妇红细胞中是否含有Rh因子尤为重要,因为母婴之间的Rh因子不符可导致婴儿患溶血性疾病。

Rh阴性的母亲分娩出Rh阳性的婴儿,在分娩后72h内,必须注射抗Rh的7球蛋白,以免其对Rh抗原产生永久的活动性免疫反应。

(三)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1.血型鉴定

血型鉴定主要是鉴定AB0血型和Rh因子。

A、13、0、AB血型鉴定是采用已知的抗A、抗B血清来检查红细胞的抗原,并确定人的血型。

也可采用正常人的A型和B型红细胞,作为指示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抗体来确定血型。

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检查,可起到核对作用。

2.交叉配血试验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输血除了作血型鉴定外,事先还须将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作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是检验受血者与献血者之间有无不相合抗体。

将受血者血清和供血者红细胞混合(直接交叉配血试验),再将供血者血清和受血者红细胞混合(间接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必须无凝集现象,方可进行输血(表14-3)o无论直接还是间接交叉配血试验,只要有一项发生凝集就表示血型不合.不能输血。

«U3SXKUtt・

IftSXKAUtlfe

受UK

供■肩

mux

受血豪

虽然从理论上,0型血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