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0982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ocx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初步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更是奠定个人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大,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再者,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搞不好,中学生首先从心理上孤立自己,与亲人、师长、朋友乃至社会为敌;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打好根基,社会和谐氛围的营造也会得到夯实。

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

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

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

由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

中学生心理教育与心理问题预防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是在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使学生以平常的眼光去看待自身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在一生当中的不同时期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并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发展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在学校、社会的生存适应性。

1、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塑造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我们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展专趣研究,从而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每一位教师都能站在现代教育的前沿,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从而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规范中学心理教育的实践,使之趋于科学化。

此项研究注重开拓在中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途径和方式,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规范化,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有力的依据,在填补传统教育的空白的同时避免中学心理教育的盲目性、“时尚”性。

3、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带动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并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大环境。

学校的主体就是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可以从多种角度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渠道、方式及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和价值,从而付诸科学实施。

二、中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贫富分化加剧,传播媒介的影响更加普遍。

升学这个压在学生身上的巨石始终不可摆脱,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

尤其是90后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差异大,有的父母有好的工作,有车,有的还是离异或者低保.而且父母自身就对社会存在价值观的矛盾,自然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

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

校园暴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升级.教师不再向以前那样敢“动”学生一根毫毛了,(老教师常说以前打过的学生现在见了都还感激得很呢,那的确是真的。

)如果现在这样做,那叫体罚,因为人家会“维权”,弄不好,本来教育者一片好心全成驴肝肺不说还要遭遇社会不理解,上头的批评处分,和家长的敌对,以至于搭上命也有例子。

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高中有7.1%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2.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

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

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出现问题引发心理不健康:

 

1.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迷恋网络,睡眠不足。

有的是有补课班,讲过的东西,没兴趣再听。

有的是面对激烈的学习压力,开头没有开好就放弃了学习。

有的是对某科目老师的不喜欢,或者说讨厌,而导致该科目厌听,厌学。

2.智力因素差异有上升:

现在孩子智商差异并不象有的人说的所谓“谁都不傻,智商都差不多”等等,由于饮食结构不同,家长教育方式不同,导致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到正在生长发育期间的中小学生,导致智商也产生差异性。

说普通点,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吃过多的含防腐剂等小食品,街头烧烤等含铅苯食物,长期积累导致智商不增反降。

所以面对我国现在中小学和高中的课程难度,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是太难了,跟不上.否则也就不用开智障学校了。

而其实大部分智力障碍学生不被检测出,或者家长不送智障学校。

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经常被教育者用做鞭策教师的教育名言只能是排除智力因素之外才适用。

3.大多数人不快乐地学习:

在初中八年级数学课本中有一个统计班级快乐的人数的一个问题.其中大部分学生一周内都是不快乐的,学习压力,家长教师压力,因为引体向上一个做不出来的心理压力,等等一直压着这些学生,有的学生居然说“考试成绩好点,能多活几天”之类的话。

学习没有兴趣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现在在学校的真实状况.怎么树立学生的兴趣靠学校和老师来解决是很困难的,这是教育体制和教材知识体系改革的问题了。

(二)受到不良教育引发心理不健康:

一个人,上学来,要学知识。

但是不要忘记,他最先要学做人。

而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人”,我认为社会教育和家长教育做的不够好,尤其对90后的学生,有很多地方做的很不好。

学校教育偏于知识灌输,一直叫喊的素质教育在大部分学校仍旧是空谈。

学生自己寻求的教育良莠不齐。

我们经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会形成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

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导致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

有的有校园暴力,打老师,打家长,离家出走等,从而导致这个学生命运的注定。

 

1.社会对孩子的不良教育:

社会提供教育环境少,教育场所少,个别地方人情社会的蔓延对孩子成长很不利。

有些个别的黑社会势力和小团伙经常代替正常的正义的社会教育而导致孩子从小就有阴暗的心理问题.比如,产生打架事件,家长找人打架,即使找到派出所,只要“认识人”,不管对错,都两字“没事”。

那就是对“胜利”一方孩子的最糟糕教育,而对“失败”方的孩子不是产生憎恨心理就是产生对社会的恐惧心理。

类似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

2.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教育:

家长本身就是孩子的老师,每个生活在家长身边的孩子无不是模仿家长的为人处事习惯和方式而成长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在中小学阶段是要大于任何一种教育影响的。

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要比以前多得多。

尤其90后的孩子,能在口袋里掏出上百的“零花钱”不在少数,就是这个钱,才是孩子不良身体素质和不良习惯产生的病根。

有了自己可支配的这么多钱,没有他不能干的,只有你不能想到的了。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里一个都不说,各位也能明白的。

另外,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态度,尤其是在学生面前,对教师的态度是教育学生做人的最重要一个环节。

一个学生打了老师,原因是这个老师因为一些事情拉了一下这个学生衣服,家长来到学校后,当着学生和校长的面就对老师说:

“那你拉我衣服我也打你啊!

”姑且不论老师对,即便是老师错,由着家长这句话,那一切良好的教育和做人理念在这个孩子的心理都荡然无存了。

三、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

”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

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一)、以上表现中学生可归类为以下问题:

1、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

目前,一些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

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在现行的教育状态下,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可见,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

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

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

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

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

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

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

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

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

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

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

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

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

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

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4、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

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

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高一学生心理不适应

最近一些年学校学生心理问题逐步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家庭教育缺失。

现在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那是不用说,在家众星捧月,一切以他(她)为中心,因而,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恭谦、什么叫忍让,遇到一点小事就暴躁,易怒,大动肝火,心理承受力特别的差,而且不善于与人沟通,柔韧性差,有的是个性,缺乏的是理性;二是社会、网游惹的祸。

不时有新闻报道,这个地区发生暴力事件,那个学校发生枪击案件,德国一校园发生枪杀案,16名学生被射杀致死。

而网游传奇游戏更是充斥血腥暴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耳濡目染,加上孩子本身素质有问题,怎能不发生杀人比杀鸡还快的事件?

一点小矛盾就拿刀杀人,虽然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出现这种血案,难道不值得社会、学校、家长反省?

社会大环境影响家庭教育都昭示着孩子教育问题。

所以我们要学习研究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心理疾病诊治。

经过中招的激烈角逐,高一的新生怀着愉快的心情,以最大的热情开始了新生活。

他们渴望在新的环境中结交新朋友、求得新发展,渴望能够一展才华、取得优异成绩,以进入高校深造。

但因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他们彼此还未深交,存在心理距离;同时,会考、高考的无形压力、学习难度的增加、自身的好胜心、求知欲又促使他们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时间用在了课本学习上,减少了彼此交往的机会,班内的气氛也随之趋于沉闷,缺乏他们特有的朝气与活泼,这一现实与其刚入校时的高期望相距甚远,易产生失落感,寂寞、孤独与无助也随之袭来。

而班级的重组又加重了这种烦恼。

他们在初中时多是学校的佼佼者,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是同学效仿的好榜样,有些同学还是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或“三好”学生,但进入新集体后,只有少数人当选班干部,落选者易产生心理落差,而每次的考试成绩,总要有高有低,低者会感到失去了曾经拥有的辉煌,那种众目所归的感觉已不复存在,他们烦恼、失望,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总之,高一新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现象。

2、高二学生心理趋于稳定,心理问题也趋于隐蔽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讲,周围的环境已不再陌生。

同学间已相互熟悉,有了自己的知心朋友、倾诉的对象,孤独、寂寞感降低;对老师的授课方式、学习的难度、生活的紧张也已基本适应,亦能够接受自己在学校、在班中的现有地位、角色;对高考的恐惧也相对降低,所有这些都使高二学生的心理趋于平稳状态,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高一、高三的学生。

但与此同时,随着彼此的逐渐熟悉、了解,同学间也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早恋、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不良现象增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情绪,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早恋者的担忧、困惑心态,人际交往综合症等。

但这种心理问题具有相对的隐蔽性。

在学习上,高二年级的学生出现了分化现象,一些人努力拼搏,一些人安于现状,而有些同学则破罐破摔,不思进取。

3、高三学生心理问题明朗化

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奋斗,高三学生已融入高中紧张而繁忙的生活,但随着复习的进展、高考的日益临近,他们的神经再次绷紧,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也逐渐明朗化、复杂化。

部分学生表现为紧张、焦虑、失眠、食欲不振,有着莫名的烦恼与忧愁,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可使他们内心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些学生出现考试怯场,考场“空白”、神经衰弱等症状;有些学生为高考、为前途担忧、害怕、迷茫,更多的是不自信;另有些同学则是对亲人的深深愧疚、痛苦。

这主要是因为高考已迫在眉睫,而他们所赖以取胜的法宝——各科知识还未准备齐全,有其薄弱的环节,面对这些弱项他们无从下手,不知该先修整哪一个,看看这,摸摸那,得了西瓜又怕丢了芝麻,眼看其他竞争对手在前面积极备战,全身心投入学习,内心更是急躁不安,由此进一步加重了其茫然无措的心态,影响了学习效果。

此时,他们易产生自卑心理,怀疑自身实力,觉得记忆力不如人,做题速度、效率不如人,高考金榜题名已无望,这种消极的暗示使他们在无意识中降低了学习兴趣、动力,打乱了内分泌系统的协调运作,出现失眠、头痛、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现象,影响其记忆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严重降低学习效率,使成绩每况愈下以致内心更是焦急万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影响到一生的发展。

而来自学习的烦恼则会泛化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情绪时好时坏。

此外,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高期望又拉紧了他们的神经,一些日常不顺心的小事、生理发育带来的青春恋情更使他们心烦意乱,无名地烦恼。

大家都紧张,没有倾诉的时间和对象,他们孤独又无耐,而内心的好胜心又使他们不甘心就此罢休,低人一等,以致终日焦虑、忧心重重。

这种情况若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将使其情绪变得恶劣,严重影响能力的正常发挥,妨碍一生的成长、发展

四、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

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我们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

使我们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

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

我们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学校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班主任除了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外还必须有心理辅导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耍“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

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上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3、注重实践。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干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