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9121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8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爱情古诗词.docx

关于爱情古诗词

1《咏苎萝山》

年代:

唐作者:

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作品赏析

历来咏西施的诗很多,优秀的作品也不少,李白的这首《西施》显得寂寂无名,连同时代诗人王维的《西施咏》也知名于它。

但我还是要讲它,由它我们可以知道大诗人李白对人生的一些态度。

照例列诗如下:

西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西施本是越国乡村平凡农家人的女儿,但她天生丽姿,“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从古到今,所有的美丽女子和她比起来都要逊色,她的美貌令清艳的荷花都愧羞不如,“沉鱼之容”是谓西施也。

西施不仅美貌,而且情韵动人,得江南女儿之仙态。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她冰清玉洁,闲情无限。

一个“弄”字把女儿家戏水的娇柔情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闲”字展现了少女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细心的读者大可以展开联想,碧水见手如柔荑浮,清波见眼如秋波横。

古人以“语不露齿、笑不露齿”为美,哪怕牙再皓白细碎整齐,这种“皓齿信难开”是一种含蓄之美。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比上句更美,因为它情韵更动人。

西施为什么“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呢?

其实,这两句是承接上两句而来的,场景同一,还在碧水清波里,西施意识到了自己的美,于是以水为镜,浅窝含笑,对着水中的“碧云”“沉吟”,自我陶醉起来,一定要注意“碧云”,说明云在水里。

这样,一幅少女浣纱弄水,后来顾“镜”自怜的图景便飘在眼前了。

一个“吟”说尽了“正当最好年龄的女子”无限心事,此字最妙,喜悦之上似有淡淡的愁绪飘着,叫人又爱又怜了。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西施从一个“越溪女”成为“吴宫妃”的过程一笔带过,“绝艳”“扬蛾”再次表现了西施之美。

这两句比较平庸。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在文采上依然平庸,但隐约透露出诗人渴望的人生追求境界,诗人才华卓绝,建功立业理所当然,“杳渺讵可攀”说明李白希望追求的政治成绩不是一般的,而是大的作为,是超出一般的“讵可攀”的作为。

希望高,而失望多,李白一生痛苦皆由政治期望太高所致。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承接上两句,再次透露出李白强烈的政治述求。

从全诗,我们不妨把西施的美貌看作诗人才华的自况、自比,西施终于“一破夫差国”,而诗人在政治上一事无成,“千秋竟不还”既有对西施历史功绩的赞赏,也有自叹自伤的袅袅愁绪升腾。

全诗最有文采的是“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四句。

李白又诗云:

“两人对坐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最后一杯是斟酌给山花的,李白与大自然是无隔离的,故能把景写活。

--雪浪花

2《寄人》

年代:

唐作者: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作品赏析

【注解】:

1、小廊句:

指梦中所见景物。

2、多情两句:

指梦后所见。

【韵译】:

离别后梦里依稀来到谢家,

徘徊在小回廊阑干畔底下。

醒来只见庭前多情的明月,

它还在临照离人临照落花。

【评析】:

?

?

这是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

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

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

前二句是

表明自己思念之深;后两句是埋怨伊人无情,鱼沉雁杳。

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

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

--引自"超纯斋诗词"翻译、评析:

刘建勋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

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从这诗深情宛转的内容看来,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

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

在封建宗法社会的“礼教”阻隔下,既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到底能够了解自己。

这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

“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

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

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

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

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

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象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

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

崔护《题都城南庄》诗: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周邦彦《玉楼春》词: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

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

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

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

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

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

“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

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运用得十分成功。

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接诉说心头的千言万语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刘逸生)

3《落花》

年代:

宋作者:

朱淑真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作品赏析

[注释]

(1)连理枝:

不同根的草木,其枝干连生在一起。

(2)青帝:

掌管春天的神。

(3)谴:

让,使。

[译文]连理枝头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但风雨嫉妒鲜花的美丽,时时刻刻想要催促鲜花凋谢。

我真想让掌管春天的神长久做主,不让娇嫩可爱的鲜花落到碧绿的青苔上。

4《竹枝词》

年代:

唐作者: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

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

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

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

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

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

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

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

“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

一个“红”字,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

“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

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

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休。

  诗所表现的是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十分传神。

  诗的格调也明朗、自然,就象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

而诗的情境的创造、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却恰恰是靠了这个最明显、最巧妙的手法──比兴。

  (张燕瑾)

5《生查子》

年代:

唐作者:

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擘桃穰,人在心儿里。

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6《汉广》

年代:

先秦作者:

诗经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

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赏析

  一位砍柴的樵夫,路遇一位即将出嫁的女子,顿生爱慕之情。

他明知这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单相思,便以一首山歌唱出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

  这当中很有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性爱总是自私的,并且常常是功利的。

男子见到漂亮女子总会动心,女子见到英俊男子也会动情。

由动心、动情想到占有、嫁娶婚姻,这便是功利的态度。

再进一步,当得知自己所倾慕的人将为或已为别人占用时,便会妒忌,吃醋,甚至采取行动做出蠢事来。

  单相思的心境固然可以理解,但如果换个角度,把自己所欣赏的异性对象当作审美对象;摆脱功利的目的和眼光,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她或他,不也是一种选择吗?

  单相思的失望和所谓痛苦,实际上是功利欲求遭到否定后的结果。

也就是说,一方在事实上不可能把对方拒为己有,自己的欲求注定了不可能实现,在心理上遭受了挫折,于是便以某种方式来作心理上的转移和排遣。

  凡胎肉身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很难在两性关系中完全摆脱功利目的的左右,很难采用一种纯粹的、无关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另一方。

男女双方,要么是情人、恋人、夫妻,要么是陌生人、仇人、敌人。

是私欲使恋爱中的人变得狭隘、自私,甚至心理变态。

这大概也是两性关系固有的特点?

  是的,谁都不愿去培植不开花、不结果的植物。

耕耘是为了有所收获。

为耕耘之后一无所获而哀歌,完全值得同情。

况且,这种哀歌有时竟会很动人,很伟大。

7《关雎》

年代:

先秦作者: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1]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作品赏析

【注释】:

雎鸠:

水鸟名,即鱼鹰。

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逑:

(雔)之借字,(雔),双鸟之意

荇菜:

水草名

寤:

睡醒,寐:

睡眠

[1]:

音帽,有选择之意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

“《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

“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

……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

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

朱熹《诗集传》“序”说: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

“《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

直为其声新耳。

”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

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

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

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

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

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

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

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

“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

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

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

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

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

”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

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

林义光《诗经通解》说:

“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

”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

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

“兴也。

”什么是“兴”?

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

“‘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

“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

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

“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

……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

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

《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

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

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

“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

”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

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

《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

郑玄《诗谱序》云:

“《虞书》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蒹葭》

年代:

先秦作者: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1]。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2]。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3]。

作品赏析

【注释】:

[1]:

音西,干

[2]:

音四,水边

[3]:

音止,水中的小沙滩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

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

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

“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

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

”(《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

《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

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

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令人遐想,美不胜收——我读《秦风·蒹葭》

《蒹葭》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

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

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斗的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实乃一大奇事。

作品文字很简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

诗的内容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

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

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如此而已。

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先说说含蓄美。

以少少许表现多多许,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这一点颇有《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

然而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她)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一会儿“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谁知会有几个反复呢?

陈启源说:

“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

”(《毛诗稽古篇》)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