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1504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docx

作文范文之铺垫手法的作文

铺垫手法的作文

【篇一:

过程性写作的写前指导和铺垫】

过程性写作的写前铺垫和指导写前准备阶段是“过程写作法”的第一阶段,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写作前的准备过程,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使他们对所写的新内容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去联想写作内容与格式,准备好相关的素材后,学生就可以确定写作的内容。

那么老师该怎样进行写作前的指导和铺垫呢?

1、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和较大量的词汇量。

词汇量在写作中极为重要,词汇量少或掌握不好都给写作带来困难。

同时,必须要跟学生提前渗透写作中要用到的语法时态,并作相应的练习。

比如,要用到一般过去式写作,老师必须将常见或相关的动词以及过去式复习一遍,包括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2、背诵重点文章和句型,培养学生语感。

学外语背诵是必不可少的,背多了笔端会自然流露,顺利成章。

3、进行模仿训练。

利用课文进行仿写,课文是较好的范写,在学过的课文之后,学生可模仿其句型、语气进行适当仿写,帮助学生采集结构、内容,提供思路等,对学生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4、老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

比如要写一个人的外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高、体重、头发眼睛的颜色、体态、穿着等方面进行描述;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老师还要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或者游戏来激发学生想要表达英语的兴趣,比如话题为动物,可以做猜动物的游戏,通过猜动物,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思路,同时又复习了之前学过的各种动物名称,以及他们的喜好、住处、特征等等。

老师还可以通过讨论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比如写一篇出游的小文章,老师可以鼓励大家需要准备什么物品,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和谁一起去,去什么地点以及做什么等等,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此外还有思维导图、语义网等途径来给学生的语言输出提供思路。

总之,写前准备阶段给学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写作课堂就不再沉闷,学生将持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写作态度,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会有内容,有方法,有依据,有感而发;不会感到无从下笔,或语句拼凑现象。

【篇二:

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一、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

1)肖像描写:

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

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

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

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二、侧面描写:

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1)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

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

b、社会环境描写:

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三、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

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此外还有:

静态描写:

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描写:

以动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四、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注意四点

1.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2.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

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

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3.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

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4.写场面要有顺序。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

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

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

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

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要点:

在场面描写中,人物不能是一个,必须是很多个,并且要以人物描写为主,场面为辅。

场面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的。

场面描写少不了景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

注意:

群体描写+个体描写

小说各种手法及其作用

一、写作手法(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情,寄托感情;推动情节发展。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细节描写】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如人体的细胞。

说得通俗一点,细节就是具体的描写那些动作、神态、环境等等的细微的表现的地方。

好文章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的再现在读者面前;《范进中举》后范进发疯的细节描写,则刻画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科举禄蠹形象。

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人物性格生动、突出的手段之一。

一个画龙点晴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具体、生动。

二、表现手法:

【衬托】

所谓衬托即把两类或同一类不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或对比或映衬,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其可分为两类:

正衬和反衬。

一、以环境衬托人物

二、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对比】

作用:

突出人物(对比物)的特点(性格、品质),起突出强化的作用,彰显主题。

一、环境的对比

二、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对比

三、主要人物的前后对比

《史记》非常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先看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

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好勇斗狠、脾气直率的项羽,与狡诈多智、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

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截然不同。

两个都见过秦始皇,都说过一句不甘于现有地位的话,但说法却大不相同。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真是率直,刘邦却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说得含蓄,却不怀好意。

两个人先后入驻咸阳,刘邦从谏如流,不入秦宫室,封其资财府库,与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

项羽则屠杀掳掠。

肆意而为。

有人劝他称霸关中,他听不进去,还杀掉嘲笑他的人。

刘邦的深谋远虑,项羽的识见短浅,便如画出。

《吴太伯世家》里的夫差与《越王勾践世家》里的勾践,又是一个对比鲜明的例子。

夫差骄傲自大,爱好美色,喜听谗言,外逞武功,内耗民财,最后落得个国破家亡。

勾践却卧薪尝胆,苦思复国,对外卑辞厚币,结纳邻国,对内则强兵富国,最终灭吴称霸。

【悬念】

亦称“紧张”。

根据观众看戏时情绪需要得到伸展的心理特点,编剧或导演对剧情作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

它是戏剧创作中使情节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增强读者兴趣的一种主要手法。

引发下文情节,激起观众的情绪。

二是悬念有助于情节的展开。

【照应】

照应:

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三、修辞手法: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的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

夸张:

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

对偶:

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

排比:

结构整齐,语调一致,说理周密表现充满论证雄辨气势磅礴,可以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

反复:

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

反问:

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

设问:

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例如: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1.着眼于它自身来看,主要是突出某时或某地环境(景物)的某种特点。

2.着眼于它与诗文中其它内容的关系来看,不外乎四种:

⑴与写人的关系、⑵与叙事的关系、⑶与抒情的关系、⑷与说理的关系

具体分析:

⑴与人的关系:

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精神品格等;引出人物/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为人的活动提供背景。

⑵与事的关系: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某种氛围;象征某种社会现状等(手法);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结构);

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结构)。

⑶与情的关系:

渲染/营造某种气氛;以烘托/表现某种情绪;为抒发某种情感做铺垫(结构);反衬某种情感(手法)。

⑷与理的关系:

为阐发某种道理做铺垫;借景物阐明某种道理;写景中蕴含着某些道理。

【篇三: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

今把各种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罗列到下面。

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也附到后面,供大家参考。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3、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

作用:

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

记叙文:

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9、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

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2.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表现手法:

10。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1。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2。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13。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14.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1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16.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17.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8.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9.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20.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21.正侧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22.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24.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25.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26.意境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