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1674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

经济地理学教案

经济地理学教案(精华)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史志描述

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

(1)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

  ◆中国:

《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

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

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

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1.区位研究

  ◆代表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

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

  

(1)区域科学

  ◆代表理论:

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

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

  ◆代表理论:

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

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

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

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

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

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analysis)

  ◆时期:

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

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

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

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

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4.结构主义分析

  ◆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

  

(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4)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表1.1  欧美学者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注:

本表中仅选择曾两次以上再版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仍在使用的部分教材和有影响的著作。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早期的争论

  

(1)区域学派

代表人物:

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

  学术观点:

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

  代表人物:

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学术观点:

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

2.20世纪70年代的新发展

  ◆特点:

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生产的地理配置。

  ◆代表性观点:

  研究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它的最主要的任务是:

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3.特色与缺陷

  苏联学者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生产力的配置”、

“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等,加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

空间结构规律研究。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1.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观点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两派观点传入我国,并形成相应的争论。

(2)20世纪60和7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形成了自己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的观点也开始引入我国经济地理学术界。

  2.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1985)。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

  

(2)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

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

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曹廷藩等,1991)。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胡兆量等,

1987)。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李振泉,1992)。

(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

  定义: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

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

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

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

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

图1.2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

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

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

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

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四)公司(企业)地理学

  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一)地理学学科体系

  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

  地理学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技术学科。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图1.3  地理学学科划分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

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三)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按照政治经济学观

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

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要学

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

论。

  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

济区位的变化。

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高研究水

平。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

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

而经济地理学家却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人口问题:

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资源问题:

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环境问题:

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贫富差异问题: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

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一)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

(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四)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

  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关系理论做出贡献。

(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四)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一)以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重点

  

(二)以可适用理论为主

  (三)反映中国经济地理特色

  (四)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一)以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重点

  在内容上,以介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重点,服务于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应用研究。

(二)以可适用理论为主

  在选择经济地理学理论上,着重介绍适用我国目前实际和短期发展的理论和观点。

(三)反映中国经济地理特色

  作为我国的经济地理教材,应积极反映我国经济地理学家的工作,尤其是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成果。

(四)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注重理论方法分析,提供案例练习,分析现有理论方法的不足及继续研究的方向,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首先沿着单区位企业—多区位企业—跨国企业进行企业区位及空间组织分析(第二章至六章)。

  然后从单一企业跳出,研究区域内、区域间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第七章至第九章)。

  接着,从一国内的区域跳出,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至第十二章)。

  最后,介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近理论研究上的一些观点(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思  考  题

1.何谓经济地理学?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6.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7.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8.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

9.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

10.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的。

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

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

  1.区位理论的定义

  

(1)  区位理论

  

(2)  区位主体

  (3)  区位理论体系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

(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之间存在如下区别:

  

(1)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

  (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一)区位条件

1.问题

  为什么人类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

  其原因是,不同的场所并不是能同样地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的要求,即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

  2.区位条件的概念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3.区位条件的特性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二)区位因子

  1.概念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2.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3.区位因子的分类

  表2.1  区位因子的分类

                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

                非运费因子

      经济因子

      

区位因子      收入因子

    

      非经济因子

图2.1  工业区位因子

(转引自坂本英夫,浜谷正人编著.最近的地理学.p.40,图1.13)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

◆  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

◆  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

◆  经济活动空间移动的限制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

        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影响机制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

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原料按来源可分为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初级原料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经人工培育的原料。

  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开采成本的差异性,使得处于不同区位的经济活动主体获取它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原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

  现代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而且原料配合比例以及原料本身的价格变动程度不一,因此原料对区位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

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而言的区位优越性。

  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

即在全球生产组织与体系中寻求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价格相对低廉并且供应有保证的原材料供应商。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能源分类

  1.一次能源

  为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

  2.二次能源

  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

(二)影响机制

  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要求选择的区位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

  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

  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资本的类型

  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二)影响机制

1.固定资本

2.资金

(三)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

  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因此,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

关键是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