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1883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9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专题02小说阅读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二 小说阅读

提升1 内化读文的“3大步骤”

[例析命题点和读文技巧]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题。

(14分)

天 嚣

赵长天

①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②渴!

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

水!

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③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④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

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⑤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⑥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⑦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⑧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⑨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⑩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⑪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

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⑫“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⑬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⑭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

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

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⑮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⑯“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当心被风卷出去!

⑰“门别开得太大!

⑱“找根棍子撑住!

⑲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⑳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锁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

”他喊,却喊不出声。

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

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

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

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

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

这样读文——定信息区间

这样答题——检索加工信息

  第一步:

宏观入手,把握小说情节

全文共30个自然段:

(1)开端(第①~⑩段):

试验队队员受困挨渴。

(2)发展(第⑪~⑳段):

门外有人敲门,队员调动起所有能量准备开门救助。

(3)高潮(第

段):

被困队员开门救人,却自己得到了救助,揭示出主旨: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4)结局(第

段):

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耐人寻味。

第二步:

微观研判,分析人物和环境

1.人物

这篇小说重点刻画了试验队员和送瓜人两类人物。

(1)第⑮段对比叙写了队员们“兴奋得瘫倒在地”和“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他们虽身陷困境,竟调动所有的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表现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第

(1)题B项区域所在,也利于答第

(2)题]

(2)第⑯段是细节描写,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当心被风卷出去”,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第

(1)题C项区域所在。

]

(3)第

段描写蒙古族同胞冒着狂暴的风沙送瓜的情形,表现了蒙古族同胞对基地试验队员的支持、救助,彰显的是热忱与善良。

[第

(1)题D项区域所在,也利于答第

(2)题]

2.环境

(1)第①段属于环境描写,描写了风沙的肆虐狂暴,渲染了恐怖气氛。

[第

(1)题A项区域所在]

(2)第

段,开门时的环境描写,突出了风沙的狂暴,突出了队员们乐于助人的品质。

第三步:

综合分析,把握主题意图

本文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记叙了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表现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

[本步骤有利于解答第

(2)(3)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命题点:

鉴赏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考查点涵盖环境描写、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故事情节、主题等多个方面。

解题提示:

选B。

B项,“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反映出被困队员在强烈救人意念的驱动下迸发出顽强的意志力;而“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则反映出蒙古族同胞对基地试验队员的支持、救助,彰显的是热忱与善良。

可见,两者说明的应是生命力的强大与人性的美好,而不是“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5分)

命题点:

情节(谋篇布局的好处)

解题提示: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读本题,应从情节安排、主题思想表达等方面来分析。

在情节安排上,“渴”作为试验队员的感受,反映出小说情节是在“试验队员身陷绝境”的背景下展开的。

略去陷入绝境之前的内容,情节显得更加集中、简洁。

在主题表达上,“渴”作为试验队员在风沙肆虐这样的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能更集中而深刻地诠释小说的主题思想——既讴歌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也解释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命题点:

探究(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题提示: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分析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应多角度进行挖掘。

联系小说的叙述角度、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及读者的阅读感受来分析。

从叙述角度来看,小说是以试验队员“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这一“美好的谜”应当不在“他”所见所知范围,不去叙写,就显得真实可信。

从情节安排看,结局给出一个“谜”,没有揭示出谜底就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样冲破风沙来到这里的,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从读者角度看,读者是希望知道谜底的,而作者偏偏不揭开谜底,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也就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3)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每点2分)

提升2 解答分析鉴赏性选择题“2大步骤”

[高考考查角度]

2017年全国卷小说阅读的选择题改为4选1、选非的形式。

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相关内容”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概括分析,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概括及作用分析,环境特点及环境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等;“艺术特色”包含刻画人物运用的手法判断及作用,情节手法的判断及作用,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

[选项命题陷阱]

1.判断错误类:

一个是对内容的判断错误,一个是对所用手法的判断错误,都涉及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

2.牵强附会类:

选项在对设置的内容或艺术特色分析时,牵强附会。

3.无中生有类:

原文没有此方面的信息。

“4选1”选择题是小说中的保分题目,此题相对简单,解题的关键是在原文与选项之间找对应,比差异。

图解比对分析法在“4选1”题目中的应用

(2019·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

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

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

“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

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

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

“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

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

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

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

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

”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

”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

“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

“是在那儿撞的。

”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

”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

”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

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

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

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

”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

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

“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

“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

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

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

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

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

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

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

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第1步:

圈画敏感点,回归原文找对应

第2步:

比对细分析,排除判断定答案

圈画敏感点

回归原文找对应

选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方便认出人”,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符合文意;根据后文王有福因生病没能赴约等情节可知,“为后文曲折的情节作出铺垫”符合文意。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方便认出人,为后文曲折的情节作出铺垫。

(思考方向:

艺术特色之“情节手法”)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思考方向:

相关内容之“形象分析”)

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

原文中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这是“我”想“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以验证“我”聪明的想法,也有一点想帮助朋友父亲,但是并未体现“有打官司的经验”,因此,此项属于无中生有。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

(思考方向:

相关内容之“情节概括与分析”)

①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

“是在那儿撞的。

”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

②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

“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选项“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对应第①段,后面的分析中“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在前文能找到依据,“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在第②段中能找到依据。

D.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思考方向:

相关内容之“主题概括”)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不是故意的。

”老头急起来,“……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

……我爬起来跑了。

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

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此选项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老人不愿去索赔,一方面是伦理观念,我撞得就需要我赔,一方面也是诚信意识的体现;“我”提出索赔是“法制观念”的体现,老人不同意,这就是矛盾与冲突,因此,符合文本的创作意图。

[答案] B

(2017·东北三省四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

翠兰的爱情

李伶伶

翠兰看上了村里的单身汉马成。

马成媳妇没了,自个儿带着儿子过,翠兰男人没了,自己带个女儿过,俩人走到一起,多好的一家!

翠兰托媒人去马成家说媒,媒人回来说,马成不同意。

翠兰问为啥?

媒人吞吞吐吐不想说。

翠兰直着急,让媒人尽管说。

媒人才说,马成说翠兰太厉害,不敢娶。

翠兰一听,心里这个气,心说,你不是不敢娶吗,我偏要嫁给你!

翠兰家的米快吃没了,地里的活太多,她没时间去买,就想让谁上集帮她捎一袋回来。

正在街上等着,马成骑车子过来了。

翠兰叫住他,问他是不是上集去?

马成说是。

翠兰就说:

“那你帮我买一袋大米吧。

”马成因为拒绝了翠兰,再见到她,有点儿不好意思。

正犹豫呢,翠兰说:

“咋,求你这点儿事都不行?

”马成忙说“行”,骑着车子逃也似的离开了。

翠兰去地里干活,把大门从里面锁了,从后门走的。

中午回来见大门被人动过,就知道肯定是马成送米来了,没能进来。

翠兰洗洗手,换件衣服,想去马成家取米,想了想,又没去。

吃了饭,歇一会儿,又去地里干活了。

晚上翠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有人敲大门,马成的声音在外面喊,翠兰,翠兰。

翠兰没作声,听了一会儿,没动静了,才脱衣服睡下。

第二天一早,翠兰早早去了马成家。

到了他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

“马成,马成,你昨天是不是去我家了?

”那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

翠兰喊完了就在外面等。

马成还没出来,马成的邻居晓芳先出来了,看见翠兰,脸一沉,转身又回去了。

翠兰见晓芳这样,就知道媒人说的是真的。

媒人说,马成之所以不同意和翠兰的亲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心里惦着晓芳呢。

晓芳男人也没了,晓芳对马成也有意思,可晓芳的家人不同意,俩人的事就一直悬着。

晓芳已经回自个儿屋去了,马成才出来。

见是翠兰,就说:

“我昨天给你送两趟米,你都没在家。

”翠兰说:

“我昨天在地里干一天活,晚上吃完饭,到吴二婶家坐了一会儿。

”马成也没细究,就把大米送到翠兰家。

早饭后,翠兰又去地里干活,在地里碰见吴二婶。

吴二婶悄声问她:

“你跟马成啥时候到一起的?

”翠兰说:

“二婶你可别乱说。

”吴二婶说:

“我怎么是乱说呢,马成上你那去,谁不知道啊。

”翠兰笑着也不辩解。

没过多久,翠兰听说晓芳和马成闹僵了,晓芳说马成心不诚,和别的女人不清不白。

翠兰心里喜,可表面上却显得很焦急,她去找马成,问他传言是不是真的,晓芳是不是在说她,她可以跟晓芳解释清楚。

马成说:

“不用解释,越解释越不清。

夏天还没过完,晓芳就嫁了,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马成再也见不到她了。

马成很失落,经常望着晓芳住过的院子发呆。

翠兰见马成这样,也不去打扰他。

秋天说来就来了,家家户户都忙了起来,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庄稼都收完。

翠兰也忙,她割完了豆子想割高粱时,发现镰刀坏了,就去马成家借。

一进院就听见一阵哭声,是马成的儿子小东。

马成没在家,小东饿了,想自己泡碗方便面吃,结果把暖壶弄倒了,暖壶里的开水把小东的手烫伤了。

翠兰赶忙抱起小东往医院跑,医生把小东受伤的手包扎好了,马成才赶到。

马成心疼地看着儿子,想抱抱他,被翠兰一把推开了。

翠兰说:

“有你这样当爹的吗?

把孩子的手烫成这样!

”说完,抱起小东就走。

马成在后面跟着,几次想接过小东,翠兰都不给。

翠兰把小东抱回了自己家,马成也要进来,被翠兰挡在了门外。

晚上马成来接小东,小东不回。

小东说:

“翠兰婶做的饭比你做的好吃。

”马成想进屋去坐会儿,被翠兰拦住了。

翠兰说:

“太晚了,你就别进去了。

小东住在翠兰家不愿意走了,马成来接了好几次,小东都不回。

马成说:

“这孩子,真不懂事。

”翠兰说:

“大人比孩子还不懂事。

”说完,又要关大门。

马成说:

“等等,等等,你怎么总不让我进门呢?

”翠兰说:

“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

”马成愣了愣,没说话,走了。

当天晚上,媒人就来了,来替马成说媒。

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小说以“翠兰对爱情的追求”为线索,情节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结尾处“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与开篇翠兰对爱情的憧憬相呼应。

B.文章写到翠兰到了马成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大声喊,四邻八舍都能听见”,这是翠兰有意为之,目的只是让晓芳听见并产生误会。

C.“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翠兰这句话含义十分丰富,既表达了她要挽回自己颜面的想法,又暗示了马成要找媒人来求婚。

D.这篇小说虽然没有宏大的主题,但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翠兰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目的只是让晓芳听见并产生误会”错误,翠兰大声喊的目的还有让其他人也听到。

答案:

B

2.小说中的翠兰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可从人物的言行等入手。

小说主线是翠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主动出击、找媒人、失败后“偏要嫁给你”的心理活动,体现出她的坦率、执着;故意装作不在家,在马成家门外大喊,说明她心思细密、有心机;在地里干一天活、割完了豆子想割高粱、抱小东去医院,则表现出她勤劳朴实、心地善良。

答案:

①坦率直白,大胆执著,勇于追求;②为人精明,心思细密,颇有心机;③勤劳朴实,心地善良,富有爱心。

(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意思答对即可。

3.小说中翠兰去马成家借镰刀,却遇到马成的儿子小东被烫伤了手。

这一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情节结构的技巧。

分析小说某处情节的作用,可以从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从内容上看,小东被烫伤手后,自然引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翠兰带小东去医院,细心照顾,同时使翠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从结构上看,翠兰遇到小东被烫伤手的情节,改变了马成对翠兰的认识,为下文马成接受翠兰做了铺垫。

答案:

①推动情节发展,使翠兰对爱情的追求变得更加合理;②展示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使翠兰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③为马成的心理转变做了铺垫,使他接受翠兰的理由更加充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意思答对即可。

提升3 解答情节类题目“2步流程”

小说情节类题目是高考的必考点,常考题型有:

情节概括类、情节手法类、情节作用类。

为了能正确地区分这三类题型并快速确定答题方向,考生需把握和熟记以下表格中的要点,以备解题所需。

表格按“常考题型→审题定向→答题角度”顺序梳理,是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做题时则应按“审题干→明题型→知角度”的顺序来检索。

一、“审题干→明题型→知角度”的技法储备

常考题型

审题定向

答题角度

情节概括类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

(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①按时间顺序理层次概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②按空间顺序抓场面概括:

一个场面(地点)就是一个情节,场面变化情节就变化;

③寻找线索后概括:

可以寻找事物线、情感线、对比线等。

情节手法类

题干中有“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1)储备叙述人称、叙述方法、情节结构手法等知识。

①叙述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②叙述方法: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③情节结构手法:

悬念、抑扬、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