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1914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docx

安全技术考前培训130308

`第一章机械电气安全技术

第一节机械电气安全基础知识

机器的组成P137

一部完整的机器通常由原动机、传动机构、执行机构以及控制系统等组成。

控制系统:

是用来操纵机械的启动、制动、换向、调速等运动,控制机械的压力、温度、速度、方向等工作状态的机构系统。

它包括各种操纵器和显示器。

人通过操纵器来控制机械,显示器可以把机械的运行情况适时反馈给人,以便及时、准确地控制和调整机械的状态,以保证作业任务的顺利进行并防止事故发生。

控制系统有时也要控制辅助系统,如冷却系统中的循环水,就可通过控制阀门来控制循环水的流动。

•伤害程度与电流大小的关系P140

•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人体的生理反应越明显,伤害越严重。

(1)感知电流和感知阈值

•感知电流是指通过人体并引起人体有感觉的最小电流。

不同的人,感知电流值是不同的。

就平均值而言,成年男性感知电流约为1.1mA(有效值,下同);成年女性约为0.7mA。

相对于群体而言,感知电流的最小值称为感知阈值。

感知阈值可按0.5mA考虑,并与时间因素无关。

感知电流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可能因不自主反应而导致由高处跌落等二次事故。

(2)摆脱电流和摆脱阈值

•摆脱电流是指人触电后能够自行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

超过摆脱电流时,人体受刺激肌肉收缩或中枢神经失去对手的正常指挥作用,导致无法自主摆脱带电体。

不同的人,摆脱电流值是有差异的。

就平均值而言,成年男性摆脱电流约为16mA,成年女性约为10.5mA,儿童的摆脱电流较成年人要小。

相对于正常群体而言,摆脱电流的最小值称为摆脱阈值。

成年男性的摆脱阈值约为9mA,成年女子的摆脱阈值为6mA。

由此可见,摆脱阈值约为10mA。

•(3)室颤电流和室颤阈值

•室颤电流是指通过人体引起心室颤抖的最小电流。

不同的人,室颤电流的大小是不同的。

相对于正常群体而言,最小的室颤电流被定义为室颤阈值。

由于心室颤动一般将导致死亡,故室颤电流是致命的。

室颤电流与电流持续时间关系密切。

当电流持续时间超过心脏周期时,室颤电流约为50mA;当电流持续时间小于心脏周期时,室颤电流为数百毫安。

当电流持续时间小于0.1s,只有电击发生在心脏易损期,500mA以上乃至数安的电流才能够引起心室颤动。

•触电急救P142

•低压触电时脱离电源的方法

(1)如果电源开关或电源插头在触电地点附近,应立即断开开关或拔出插头,切断电源。

(2)如果电源开关或电源插头距离触电现场较远时,应迅速用绝缘电工钳或断线钳剪断电源线,断开电源。

•(3)当电线搭落在触电者身上时,可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木板、木棒等绝缘物作为工具,拉开触电者或挑开电线,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4)如果触电者的衣服很干燥,且未曾紧缠在身上,可用手抓住触电者的衣服,拉离电源。

但因触电者的身体是带电的,其鞋子的绝缘也可能遭到破坏,救护人员不得接触触电者的皮肤,也不能触摸他的鞋子。

第二节机械电气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机械设备的主要危险部位P145

1旋转部件和成切线运动部件间的咬合处。

如动力传输皮带和皮带轮、链条和链轮、齿条和齿轮等。

2旋转的轴。

包括连接器、心轴、卡盘、丝杆和杆等

3旋转的凸块和孔处。

含有凸块或空洞的旋转部件是很危险的,如风扇叶、凸轮、飞轮等。

4对向旋转部件的咬合处。

如齿轮、混合辊等。

5旋转部件和固定部件的咬合处。

如辐条手轮或飞轮和机床床身、旋转搅拌机和无防护开口外壳搅拌装置等。

6接近类型。

如锻锤的锤体、动力压力机的滑枕。

7通过类型。

如金属刨床的工作台及其床身、剪切机的刀刃等。

8单向滑动部件。

如带锯边缘的齿、砂带磨光机的研磨颗粒、凸式运动带等。

9旋转部件与滑动之间。

如某些平板印刷机面上的机构、纺织机床等。

•机械设备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P146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灼烫;7火灾;8高处坠落;9中毒和窒息;10火药爆炸;11锅炉爆炸;12容器爆炸;13其他爆炸;14其他伤害。

焊接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P148

(1)气焊与气割的危险、有害因素

•爆炸和火灾,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金属熔渣飞溅、烟气也会危及操作人员的健康。

(2)电弧焊的危险、有害因素

•电击、弧光伤害、灼烫、电焊烟尘、火灾和爆炸。

•触电事故的种类P148

•电击

电流通过人体而造成的内部器官在生理上的反应和病变,如刺痛、灼热感、痉挛、昏迷、心室颤动或停跳、呼吸困难或停止等现象。

单相触电。

当人体直接触及带电设备其中一相时,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两相触电。

人体同时接触带电设备或线路中的两相带电体,或在高压系统中,人体同时接近不同的两相带电导体,而发生电弧放电,电流从一相导体通过人体流入另一相导体,构成一个闭合回路

跨步电压触电。

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接地电流通过接地体向大地流散,在地面上形成电压降时,当人在接地短路点周围行走,其两脚之间的电位差,就是跨步电压。

由此引起人体触电事故称为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故障接地处或有大电流流过的接地装置附近,都可能出现较高的跨步电压。

•电伤

指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对人体外表造成的局部伤害,常常与电击同时发生,在人体表面留有明显的伤痕。

电伤属于局部性伤害,能够形成电伤的电流通常比较大,其危险程度决定于受伤面积、受伤深度、受伤部位等。

电伤包括电弧烧伤、电流灼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机械损伤、电光性眼炎等。

(1)电弧烧伤:

发生在误操作或过分接近高压带电体,当其产生电弧放电时,可烧伤人体,甚至击穿人体的某一部位,而使电弧电流直接通过内部组织或器官,造成深部组织烧死,一些部位或四肢烧焦。

一般不会引起心脏纤维性颤动,而更为常见的是人体由于呼吸麻痹或人体表面的大范围烧伤而死亡。

电弧烧伤既可以发生在高压系统,也可以发生在低压系统。

(2)电流灼伤:

是人体与带电体直接接触,电流通过人体时产生的热效应的结果。

在人体与带电体的接触处,接触面积一般较小,电流密度可达很大数值,又因皮肤电阻较体内组织电阻大许多倍,故在接触处产生很大的热量,致使皮肤灼伤。

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途径上的电阻越大,则电流灼伤越严重。

电流灼伤一般发生在低压电气设备上,因电压较低,形成电流灼伤的电流不太大。

但数百毫安的电流即可造成灼伤,数安的电流则会形成严重的灼伤。

但高频电流造成的接触灼伤可使内部组织严重损伤,而皮肤却仅有轻度损伤。

(3)电烙印:

是由于电流流过人体时,在皮肤表面接触部位留下与接触带电体形状相似的斑痕,如同烙印。

斑痕处皮肤呈现硬变,表层坏死,失去知觉。

(4)皮肤金属化:

是由于高温电弧使周围金属熔化、蒸发并飞溅渗透到皮肤表层内部造成的。

受伤部位呈现粗糙、张紧。

(5)机械性损伤:

是指电流通过人体时,使肌肉发生非自主的剧烈抽搐性收缩,致使肌腱、皮肤、血管及神经组织断裂,甚至使关节脱位或骨折。

(6)电光性眼炎:

表现为角膜和结膜发炎。

起因是弧光放电时辐射的紫外、红外、可见光线的照射都会损伤眼睛。

在短暂照射的情况下,引起电光性眼炎的主要是紫外线。

•雷电的定义和种类P149

•雷电是不同电荷云层互相接近或带电云层接近大地时,感应出相反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产生云和云间以及云和大地间的放电,同时发出光和声的现象。

从危害角度考虑,雷电可分为:

•直击雷

是带电积云接近地面至一定程度时,与地面目标之间的强烈放电。

直击雷的每次放电包括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三个阶段。

大约50%的直击雷有重复放电特征。

每次雷击有三四个冲击至数十个冲击。

一次直击雷的全部放电时间一般不超过500ms。

•感应雷

感应雷也称作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

静电感应雷是由于带电积云在架空线路导线或其他高大导体上感应出大量电荷,在带电积云与其他客体放电后,感应电荷失去束缚,以大电流、高电压冲击波的形式,沿线路导线或导体传播。

电磁感应雷是由于雷电放电时,巨大的冲击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磁场,从而在邻近的导体上产生的很高的感应电动势。

•雷电侵入波

是指雷电在架空线路、金属管道上会产生冲击电压,使雷电波沿线路或管道迅速传播。

若侵入建筑物内,可造成配电装置和电气线路绝缘层击穿,产生短路或使建筑物内易燃、易爆物品燃烧和爆炸。

据有关资料显示,雷电侵入波造成高电位的侵入而发生雷害事故,在整个雷害事故中占71%。

•静电的产生P150

静电危害事故是由静电电荷或静电场能量引起的。

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以及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中,某些材料的相对运动、接触与分离、介质极化、带电微粒的附着、感应等原因导致了相对静止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积累,即产生了静电。

由此产生的静电其能量不大,不会直接使人致命。

但是,其电压可能高达数十千伏乃至数百千伏,发生放电,产生放电火花。

•静电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P150

(1)爆炸和火灾。

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静电放电火花会成为可燃性物质的点火源,造成爆炸和火灾事故。

(2)电击。

人体因受到静电电击的刺激,可能引发二次事故,如坠落、摔倒等。

此外,对静电电击的恐惧心理还对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3)影响生产。

在某些生产过程中,静电的物理现象会使正常生产受到影响,导致产品质量不良、电子设备损坏,造成生产故障,乃至停工。

•电气火灾爆炸事故的点火源

•电气火灾爆炸是由电气引燃源引起的火灾和爆炸。

电气装置在运行中产生的危险温度、电火花和电弧是电气引燃源主要形式。

•1危险温度

•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时发热和温度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在异常情况下可能产生危险温度。

(1)产生危险温度的原因

•1)短路。

发生短路时,电流增大为正常时的数倍乃至数十倍,而产生的热量又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使得温度急剧上升,产生危险温度。

雷电放电电流极大,有类似短路电流但比短路电流更为强烈的热效应,也可产生危险温度。

•2)接触不良。

接点处连接不牢、焊接不良或接头处夹有杂物,可拆卸的接头连接不紧密或由于振动而松动,可开闭的触头没有足够的接触压力或表面粗糙不平等,均可能增大接触电阻,产生危险温度。

特别是不同种类金属连接处,由于它们的理化性能不同,连接将逐渐恶化,产生危险温度。

•3)严重过载。

过载量太大或过载时间太长,可产生危险温度。

•4)铁芯过热。

电气设备铁芯短路、线圈电压过高、通电后不能吸合,可产生危险温度。

•5)散热失效。

电气设备通风不良、安装位置不当、环境温度过高或距离外界热源太近,使散热失效,可产生危险温度。

•6)接地及漏电。

接地电流和集中在某一点的泄漏电流过大,引起局部发热,产生危险温度。

•7)机械故障。

发动机、接触器被卡死,电流增加数倍,可产生危险温度。

•8)电压波动太大。

电压过高,除使铁芯发热增加外,对于恒电阻负载,还会使电流增大,增加发热;电压过低,除使电磁铁吸合不牢或吸合不上外,对于恒功率负载,还会使电流增大,增加发热。

两种情况都可产生危险温度。

•9)用电设备选型不当。

使设备负荷状况与导体有效载流量不匹配。

(2)电热器具和照明灯具的危险温度

•电炉、电烘箱、电熨斗、电烙铁、电褥子等电热器具和照明器具的工作温度较高。

电炉电阻丝的工作温度达800℃,电熨斗和电烙铁的工作温度达500~600℃,100W白炽灯泡表面温度达170~220℃,1000W卤钨灯表面温度达500~800℃,上述发热部件紧贴可燃物或离可燃物太近,即可能引燃成灾。

•2电火花和电弧

•电火花是电极间的击穿放电,大量电火花汇集起来即构成电弧,电弧温度高达8000℃。

电火花和电弧不仅能引起可燃物燃烧,还能使金属熔化、飞溅,构成二次引燃源。

电火花分为工作火花和事故火花。

(1)工作火花指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或正常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火花。

如刀开关、断路器、接触器、控制器接通和断开线路时会产生电火花;直流电动机的电刷与换向器的滑动接触处、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电刷与滑环的滑动接触处也会产生电火花等。

(2)事故火花是线路或设备发生故障时出现的电火花,包括短路、漏电、松动、接地、断线、分离时形成的电火花及变压器、多油断路器等高压电气设备绝缘表面发生的闪络等。

还包括由外部原因产生的雷电火花、静电火花、电磁感应火花等。

第三节机械电气安全技术措施

•机械设计的本质安全技术P153

•本质安全技术是指利用该技术进行机械预定功能的设计和制造,不需要采用其他安全防护措施,就可以在预定条件下执行机械的预定功能时满足机械自身的安全要求。

•①避免锐边、尖角和凸出部分。

•②安全距离原则。

机械的安全距离包括两类:

一是机械组成部分的有形障碍物与危险区的最小距离,用来限制人体或人体的某部位的运动范围;二是避免受挤压或剪切危险的安全距离。

•③限制有关因素的物理量。

•限制某些可能引起危险的物理量值来减少危险。

如控制噪声、振动等,使其低于安全标准中规定的允许指标。

•④使用本质安全工艺过程和动力源。

对在有爆炸隐患场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如采用气动或液压控制系统和操纵机构或采用相应等级防爆电气装置,限制最大压力不超过允许值,并在机械设备的液压装置中使用阻燃和无毒液体

•设计控制系统的安全原则P154

•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典型的危险工况有:

意外启动、速度变化失控、运动不能停止、运动机械零件或工件脱落飞出、安全装置的功能受阻等。

控制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各种作业的操作模式或采用故障显示装置,使操作者可以安全地采取措施,并遵循下列原则和方法:

•①重新启动原则:

动力中断后重新接通时,如果机械设备自发启动会产生危险,应采取措施,使动力重新接通时机械不会自行启动,只有再次操作启动装置机械才能运转。

•②关键件的冗余原则:

控制系统的关键零部件,可以通过备份的方法减少机械故障率,即当一个零部件失效时,用备用件接替以实现预定功能。

当与自动监控相结合时,自动监控应采用不同的设计工艺,以避免共同失效。

•③定向失效模式:

指部件或系统主要失效模式是预先已知的,而且,只要失效总是这些部件或系统,这样可以事先针对其失效模式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

•机械防护装置的定义、种类、方式和基本要求

•防护装置是指通过设置物体障碍方式将人与危险隔离的专门安全防护的装置。

•常见的防护装置有防护罩、防护挡板、防护栏杆和防护网等。

防护装置按使用方式分为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

•1)防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①固定防护装置应该用永久固定方式或借助紧固件固定方式,将其固定在所需的地方,若不用工具就不能使其移动或打开。

•②进出料的开口部分尽可能小,应满足安全距离要求,使人不能从开口处接触危险。

•③活动式防护装置或防护装置的活动打开时,尽可能与防护的机械借助铰链或导链保持连接,防止挪开的防护装置或活动体丢失或难于复原。

•④活动防护装置出现丧失安全功能的故障时,被其控制的危险机械功能应不能执行或停止执行;联锁装置失效不得导致意外启动。

•⑤防护装置应是进入危险区的唯一通道。

•⑥防护装置应能有效防止飞出物的危险。

•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罩的安全技术要求P156

•①只要操作人员可能触及的传动部件,在防护罩闭合前,传动部件就不可能运转。

•②采用固定防护罩时,操作人员触及不到运转中的活动部件。

•③防护罩与活动部件有足够的间隙,避免防护罩和活动部件之间的任何接触。

•④防护罩应牢固地固定在设备或基础上,拆卸、调节时必须使用工具

•⑤开启式防护罩打开时或一部分失灵时,应使活动部件不能运转或运转中的部件停止运动。

•⑥使用的防护罩不允许给生产场所带来新的危险。

•⑦不影响操作,在正常操作或维护保养时不需拆卸防护罩。

•⑧防护罩必须坚固可靠,以避免与活动部件接触造成损坏和工件飞脱造成的伤害。

•⑨防护罩一般不准脚踏和站立,必须做平台或阶梯时,平台或阶梯应能承受1500N的垂直力,并采取防滑措施。

•皮带传动机械的危险部位和防护要求

•皮带传动机构中的危险部位

•在皮带传动机构中,皮带开始进入皮带轮的部位最危险,易造成卷入事故;其次皮带用铆钉铆接的接头处,易断裂伤人。

•防护要求

•①皮带的接头必须牢固可靠,安装皮带应松紧适宜。

•②皮带传动装置的防护罩可采用金属骨架的防护网,与皮带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设计应合理,不应影响机器的运行。

•③皮带传动机构的防护可采用将皮带全部遮盖起来的方法,或采用防护栏杆防护。

•机械制造场所的安全技术措施P158

(1)采光

(2)通道

•1)厂区干道的路面要求。

车辆双向行驶的干道宽度不小于5米,有单向行驶标志的主干道宽度不小于3米。

进入厂区门口,危险地段需设置限速限高牌、指示牌和警示牌。

•2)车间安全通道要求。

通行汽车的宽度>3m,通行电瓶车的宽度>1.8m,通行手推车、三轮车的宽度>1.5m,一般人行通道的宽度>1m。

•3)通道的一般要求。

通道标记应醒目,画出边沿标记,转弯处不能形成直角。

通道路面应平整,无台阶、坑、沟和凸出路面的管线。

道路土建施工应有警示牌或护栏,夜间应有红灯警示。

•(3)设备布局。

•高于2m的运输线应有牢固的防护罩(网),网格大小应能防止所输送物件坠落至地面,对低于2m高的运输线的起落段两侧应加设防护栏,栏高不低于1.05m。

•(4)物料堆放

•(5)地面状态

•砂轮机的安全防护措施P165

(1)正确安装要求

•1)安装位置。

砂轮机禁止安装在正对着附近设备及操作人员或经常有人过往的地方。

较大的车间应设置专用的砂轮机房。

如果因厂房地形的限制不能设置专用的砂轮机房,则应在砂轮机正面装设不低于1.8m高度的防护挡板,并且挡板要求牢固有效。

•2)砂轮的平衡。

直径大于或等于200mm的砂轮装上法兰盘后应先进行平衡调试,砂轮在经过整形修整后或在工作中发现不平衡时,应重复进行调试直到平衡。

不平衡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砂轮运转时,引起振动;另一方面,不平衡加速了主轴轴承的磨损,严重时会造成砂轮的破裂。

•3)砂轮与卡盘的匹配:

主要是指卡盘与砂轮的安装配套问题。

按标准要求,砂轮法兰盘直径不得小于被安装砂轮直径的1/3,且规定砂轮磨损到直径比法兰盘直径大10mm时应更换新砂轮。

此外,在砂轮与法兰盘之间还应加装直径大于卡盘直径2mm、厚度为1mm~2mm的软垫。

•4)砂轮机的防护罩:

是砂轮机最主要的防护装置,其作用是当砂轮在工作中因故破裂时,能够有效地罩住砂轮碎片,保证人员的安全。

砂轮防护罩的开口角度在主轴水平面以上不允许超过65°,防护罩的安装应牢固可靠,不得随意拆卸或丢弃不用。

防护罩在主轴水平面以上开口≥30°时必须设挡屑屏板,以遮挡磨削飞屑,避免伤及操作人员。

它安装于防护罩开口正端,宽度应>砂轮防护罩宽度,并且应牢固地固定在防护罩上。

此外,砂轮圆周表面与挡板的间隙应<6mm。

•5)砂轮机的工件托架:

是砂轮机常用的附件之一。

砂轮直径在150mm以上的砂轮机必须设置可调托架。

砂轮与托架之间的距离应小于被磨工件最小外形尺寸的1/2,但最大不应超过3mm。

•6)砂轮机的接地保护:

砂轮机的外壳必须有良好的接地保护装置。

(2)砂轮机使用安全防护措施

•1)禁止侧面磨削。

其径向强度较大,轴向强度小

•2)不准正面操作。

以免砂轮破碎飞出伤人。

•3)不准共同操作。

•电弧焊的基本安全防护措施P168

•1)焊机按《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的要求可靠接地。

接地装置必须经常保持连接良好,定期检测接地系统的电气性能,防止触电事故。

•2)焊机必须装有独立的专用电源开关,其容量应与负荷匹配。

当焊接超负荷时,应能自动切断电源。

禁止多台焊机共用一个电源开关。

•3)焊机的一次电源线,长度一般不宜超过2m~3m,当有临时任务需要较长的电源线时,应沿墙或立柱用瓷瓶隔离布设,其高度必须距地面2.5m以上,不允许将电源线拖在地面上。

•4)焊机外露的带电部分应设有完好的防护(隔离)装置,电焊机裸露接线柱必须设有防护罩。

禁止连接建筑物金属构架和设备等作为焊接电源回路。

•5)连接焊机与焊钳必须使用软电缆线,长度一般不宜超过20m~30m。

•6)焊接电缆线应使用整根导线,中间不应有连接接头。

当工作需要接长导线时,应使用接头连接器牢固连接,连接处应保持绝缘良好。

•7)禁止在焊机上放置任何物件和工具,启动焊机前,焊钳与焊件不能短路。

禁止将过热的焊钳浸在水中冷却后使用。

•8)焊机必须经常保持清洁。

清扫尘埃必须断电进行。

焊接现场有腐蚀性、导电性气体或飞扬粉尘,必须对焊机进行隔离防护。

•9)焊接电缆要横过马路或通道时,必须采取保护套等保护措施,严禁搭在气瓶、乙炔发生器或其他易燃物品的容器和材料上。

•10)对绝缘电阻的检测:

应每半年一次。

•焊割作业防火防爆措施P168

•1)离焊接作业点5m以内及下方不得有易燃物品,10m以内不得有乙炔发生器或氧气瓶。

•2)一般不得在储存汽油、煤油等易燃物品的容器上进行焊割作业,若需对上述容器实施焊割作业时,按相关规范进行。

•3)焊接管子时,管子两端应当打开,并不得有易燃物品。

•4)不得带压焊割压力容器。

•5)焊接盛过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的容器前,均应先打开盖反复清洗容器内部残留的危险物质,然后进行防爆检查至合格。

•预防触电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P169

•预防直接接触电击安全技术

(1)绝缘。

绝缘就是使用绝缘材料把带电体封闭或隔离起来。

任何情况下绝缘电阻不得低于每伏工作电压1000Ω,并应符合专业标准的规定。

(2)屏护。

屏护就是采用护盖、遮拦、护罩、箱匣等把危险的带电体同外界隔离开来,以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所引起的触电事故。

•(3)间距。

间距是指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他物体和设施之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必要的安全距离。

间距的作用是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造成触电事故.间距大致可分为四种:

各种线路的间距、变配电设备的间距、各种用电设备的间距、检维修时的间距。

在低压操作中,人体或其所携带工具等与带电体的距离不应小于0.1m。

•预防间接接触电击安全技术

•间接接触电击即电气系统故障或异常状态下的电击。

是指人体与正常状态下不带电,而在故障或异常状态下变为带电的物体接触造成的触电事故

(1)IT系统

•IT系统是指电源中性点不接地或经足够大阻抗(1000Ω及其以上)接地,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如设备的金属外壳)经各自的保护线PE分别直接接地的三相三线制低压配电系统。

I表示配电网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T表示电气设备外壳接地

(2)TT系统

(2)TT系统是指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而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经各自的PE线分别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低压供电系统。

•(3)TN系统

•TN系统是三相四(五)线制配电网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设备金属外壳通过保护线连接到此点的配电系统。

•兼防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的安全技术

•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

•1)基本概念

•①工作绝缘又称基本绝缘或功能绝缘,是保证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和防止触电的基本绝缘。

位于带电体与不可触及金属件之间。

•②保护绝缘又称附加绝缘,是在工作绝缘因机械破损或击穿等而失效的情况下,可防止触电的独立绝缘。

位于不可触及金属件与可触及金属件之间。

•③双重绝缘是指兼有工作绝缘和附加绝缘的绝缘。

•④加强绝缘是基本绝缘经改进,在绝缘强度和机械性能上具备了与双重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