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2209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09-06-0214:

41浅谈小学数学常态课教学的几点做法

在日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达到简约、扎实、增效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

在平时常态课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

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单位“1”是()。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单位“1”是()。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

分数中的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品,也可表示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

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意义。

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二、重视知识迁移,讲究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注意在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学习”不能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和参与,而应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他们的动手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实际效果,是否引起并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怎样发挥指导作用,教师指导的最佳介入时期在哪,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支持是什么。

三、加强并进行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处处都有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背后都蕴含着某种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把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给挖掘出来。

例如:

前面提到的三角形面积计算以及其他的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都是把一个陌生图形转化为熟悉图形,然后计算其面积,体现了化归思想。

在一年级就有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给水果、学习用具进行分类的教学;四年级有关于数的整除的教学,它是在导入写出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算式(含得数)后,请学生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算式分分类,第一次分成除尽和除不尽两类后,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第二次分类,最后分出整除算式的程序进行教学的。

这些都体现了分类的数学思想。

另外教材中还蕴含了诸如演绎、猜想、建模等等思想方法。

值得明确的是在新实施的新课程教材中,估算、统计、坐标等思想都较早地在低年级进入了课本,这就为全面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其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所教的数学思想方法写进教学目标当中,并且写明如何实施教学,在教学程序中要明确具体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步骤,进行精心设计。

这方面在当前许多专业上相对突出的特级教师、名教师的课堂教学上有较好地体现。

下面就以著名特级教师陈庆宪老师曾经执教的一堂“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课堂教学实录片段为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陈老师先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月牙形,并问:

“看到这个图形后你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1:

“我想到了弯弯的月亮!

学生2:

“我想到了镰刀。

学生3:

“小船。

……

陈老师:

“同学们很善于猜想,‘猜想’其实是我们学习数学很重要的一个本领!

(学生受到了鼓励,感到很自豪!

陈老师又说:

“你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吗?

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陈老师板书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略)。

陈老师问:

“此时此刻,根据这两个定律你还能进行猜想吗?

学生:

“我想在减法、乘法和除法里会不会也有交换律、结合律呢?

陈老师说:

“很有想法,假如在乘法里也有交换律、结合律,它们应该怎么表述呢?

(把原来定律中的“加法”改为“乘法”,“相加”改为“相乘”,“和”改为“积”。

陈老师问:

“到底乘法里有没有这样的定律呢?

我们需要进行验证!

组织学生展开举例验证。

在以上这个教学实践中,老师对学生进行了迁移思想、猜想验证思想的教学。

可以看出老师在备课时就明确制定了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思想方法进行教学的目标。

并且对于如何实施思想方法教学进行了非常精心地设计,可谓是用心良苦。

而从上面的课堂实录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教学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学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趣”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

一、运用谜语、故事组织教学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第四册“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

“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

”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

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二、发挥图示、教具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

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

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

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

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版各剪兔子纸型12个和7个。

教学中运用教学绒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

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

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

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四、进行尝试练习,满足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是很强的。

教师就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第九册“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用除法把4/3、7/25、1/3、7/22化成小数,然后教师指出问题,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我们能不能进行除法计算,从中找出规律来呢?

由于学生通过练习,急于寻找规律,学习积极性就高涨,兴趣就大增,教师可就势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化成小数的几道算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五、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

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要简便?

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2×3读作什么?

它表示什么?

3×4读作什么?

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

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

结果叫什么?

通过层层设问,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六、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

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自编应用题)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教学有效性2009-07-0716:

12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

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我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

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

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

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

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

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

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

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

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

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

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

“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

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

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

“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

”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

”“谁还能补充?

”“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

”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第几》,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

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

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

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

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

如:

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一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

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2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4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11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

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

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

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

问题怎么提?

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

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

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我们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

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在数学常态课上创设简易、有效、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提高课堂实效的教学情境呢?

笔者略谈自己的看法。

    

    一、撷取游戏巧设境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和兴趣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能很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新课伊始,我们可以撷取生活中与新知有紧密联系的游戏导入。

如教学“可能性”一课,师:

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

生:

玩过。

师:

好,那今天也和老师玩一玩好吗?

生:

好呀㈠币生一齐玩游戏。

游戏结果:

有的孩子赢了,有的孩子输了。

师:

再来一次!

结果还是有的人赢了,有的人输了。

师趁机导人:

如果我们再玩一次,猜猜结果会怎样?

孩子已从游戏中体验到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

由此导出课题,引入新课,可谓是水到渠成。

这样的情境,自然——它来自于学生的身边;有趣——上课能和教师一起玩游戏洧效——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结果的不确定性,紧扣新知;简易——不需花费财、物,人人能用。

    

    二、自创故事巧设境

    

    小学低年级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自编一些简短的小故事来创设情境,如果可能的话,再配上一些生动、美丽的图片,一样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教学“长、短”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开课:

黄牛伯伯和小白兔是一对好朋友。

有一天,它们在树下乘凉,一只蚊子落在了黄牛伯伯的身上,黄牛伯伯把尾巴一甩,蚊子被赶跑了。

蚊子又飞到了小白兔的身上,小白兔也学着黄牛伯伯的样子,用尾巴去赶蚊子。

可是怎么也赶不走蚊子。

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纷纷发言:

“因为黄牛伯伯的尾巴长,小白兔的尾巴短……”从而轻松地引入长短的认识。

    教学“0的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0的印象,我就用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0在路上遇见了8,不认识,便说:

“哈哈!

兄弟,别以为你扎了根皮带,我就认不出来了!

”后来0又遇到6说:

“兄弟,你什么时候留起小辫子来了?

”孩子们听后笑得前俯后仰,开心极了。

同时,他们也牢牢地记住了0、6、8三个数字的区别及在书写上的注意点。

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