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2361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6 大小:1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6页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6页
亲,该文档总共1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docx

江西少年诗词大会第三季诗词集

1金木水火土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日月照古今。

 

2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1],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2]。

诗人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解:

[1]色:

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

吃惊,害怕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即使春天过去了,但花儿仍然常开不败,尽管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3对韵歌

云对雨,雪对风。

花对树,鸟对虫。

山清对水秀,柳树对桃红。

 

4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1]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写作背景:

《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注解:

[1]疑:

好像。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泛旧的窗户纸上射进屋子,霎时,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5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1]一道开。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写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注解:

[1]浮萍:

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6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1]。

小荷[2]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3]。

诗人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汉族江右民系。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大臣,着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

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

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写作背景:

杨万里到常州任职之时,这里淳朴的民风、农家的炊烟、小河的流水、美丽的田野都使他感到新鲜,一有空便攀登古城、漫步郊野、河中泛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一天他来到池塘边,只见一汪清泉分出细细的水流汇入池塘,杨柳拂水、影映碧波,小荷刚刚钻出水面,几只蜻蜓或站或飞,虽没有粉红色荷花的点缀,倒也清新可爱。

杨万里诗兴高涨,即成小诗一首。

后来杨万里感叹:

以往写诗一味模仿,思路不畅没有灵气,如今顺其自然,到也意尽诗来。

注解:

[1]晴柔:

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2]小荷:

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3]尖尖角:

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译文:

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7登鹳雀楼[1]

[唐]王之涣

白日[2]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3],更上一层楼。

诗人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着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写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注解:

[1]鹳雀楼:

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

太阳。

[3]千里目:

眼界宽阔。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8望庐山[1]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2]生紫烟[3],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

写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反映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注解:

[1]庐山:

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

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2]香炉:

指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

[3]紫烟:

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4]九天:

一作“半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9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1]高百尺[2],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3]。

写作背景: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注解:

[1]危楼:

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

高。

[2]百尺:

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3]天上人:

天上的神仙。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10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1]下,天似穹庐[2],笼盖四野[3]。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4]牛羊。

写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

着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注解:

[1]阴山: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2]穹庐(qiónglú):

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3]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4]见(xiàn):

同"现",显露。

译文: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11村居[1]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2]醉春烟[3]。

儿童散学[4]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5]。

诗人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关放风筝的《村居》。

着作有《拙吾诗稿》等。

写作背景: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壮志难酬,于是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

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心情愉悦写下此诗。

注解:

[1]村居:

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杨柳拂堤:

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3]春烟:

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4]散学:

放学。

[5]纸鸢:

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

老鹰。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12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1]妆[2]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着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着名书法家。

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着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写作背景:

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

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

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

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杨柳,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注解:

[1]碧玉:

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

装饰,打扮。

[3]绦(tāo):

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13晓出净慈寺送[1]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2]西湖六月中[3],风光不与四时同[4]。

接天莲叶无穷碧[5],映日[6]荷花别样红[7]。

写作背景:

林子方与诗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

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

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注解:

[1]晓出:

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

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着名佛寺。

林子方:

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毕竟:

到底。

[3]六月中:

六月中旬。

[4]四时: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

相同。

[5]无穷碧:

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6]映日:

日红。

[7]别样:

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

红得特别出色。

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14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1]千秋雪[2],门泊[3]东吴[4]万里船。

诗人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公元762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注解:

[1]西岭:

西岭雪山。

[2]千秋雪:

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

停泊。

[4]东吴:

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15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1]石径[2]斜[3],白云深处[4]有人家。

停车坐[5]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简介: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着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着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

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来到林木萧条的山前,一条石路蜿蜒而上,仿佛在黄绿的草木中画出一条白线,而这白线的顶端是山颠缭绕的白云,白云下面隐约可见有些房屋。

那里居住的一定是世外高人吧!

诗人很想去拜访他们,可是突然他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在落日的映照下,经霜后的枫林如火如荼,每一片叶子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的春花更红艳。

他停下车来,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心里充满感动,不由得发出赞叹: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解:

[1]寒山:

指深秋时候的山。

[2]径:

小路。

[3]白云生处:

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4]斜:

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5]坐:

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16赠刘景文[1]

[宋]苏轼?

荷尽[2]已无擎[3]雨盖[4],菊残[5]犹有傲霜[6]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7]橙黄橘绿[8]时。

诗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着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着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佑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注解:

[1]刘景文:

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2]荷尽:

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3]擎:

举,向上托。

[4]雨盖:

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

菊花凋谢。

[6]傲霜:

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7]正是:

一作“最是”。

[8]橙黄橘绿时:

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17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1]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2]。

知有儿童挑促织[3],夜深篱落[4]一灯明。

诗人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

祖籍建阳(今福建建瓯)。

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

南宋建炎三年(1129),因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

叶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

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着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

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写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注解:

[1]萧萧:

风声。

[2]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3]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4]篱落:

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18望天门山[1]

[唐]李白?

天门中断[2]楚江开[3],碧水东流至此[4]回[5]。

两岸青山[6]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7].

写作背景: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且具有将自然美转化为诗的艺术美的非凡才能。

一次,李白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吟兴。

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

注解:

[1]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

“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

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

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

劈开,断开。

[4]至此:

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5]回:

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6]两岸青山:

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19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1]晴方好[2],山色空蒙[4]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5],淡妆浓抹总相宜[6]。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36岁。

熙宁四年时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离京,这时候正在杭州担任通判。

这一天他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春天杭州西湖上,作者以绝世的天才,宦游物华天宝的杭州,为名山胜水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许多描绘湖山美景的佳作。

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

注解:

[1]潋滟:

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2]方好:

正显得美。

[3]空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

蒙,一作“蒙”。

[4]欲:

可以;如果。

[5]西子: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着名的美女。

[6]总相宜:

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20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诗人简介:

邵康节(1011-1077)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

宋朝时代的着名卜士。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

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写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译文: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

“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21春日[1]

[宋]朱熹?

胜日[2]寻芳[3]泗水[4]滨[5],无边光景[6]一时新。

等闲[7]识得东风[8]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人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写作背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

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

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