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9260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

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

2020年无锡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封建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互相之间的尊重和平等

D.白话文带来的语言变革

2.下表中学校和学生数据变化的总体趋势表明

1912-1923年全国各级学校及学生数量简表

时间(年月)

1913年7月

1914年7月

1915年7月

1916年7月

1923年7月

学校(所)

87272所

108448所

122286所

119739所

178981所

学生(人)

290万人

360万人

400万人

430万人

680万人

 

A.科举制度发扬光大B.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C.近代教育不断发展D.全国人口不断增长

3.1927年中国的工业品总产值是67.01亿元,至1936年增长到12.74亿元。

交通方面,公路通车里程由北伐前的1千余公里增长到1935年底的9.6万公里;铁路由8干公里增长至1.3万公里。

农业方面总的趋势是不断增产。

以上发展成被出现在

A.晚清政府时期B.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4.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

政府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这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5.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

A.乘飞机B.发电报C.坐火车D.乘轮船

6.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

“驻在南京的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士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对他们遇到的所有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

”这说明

A.习俗的变化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B.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影响不大

C.社会习俗的变化总是带有强迫性D.英国外交官的描述不符合史实

7.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A.习俗B.外交C.娱乐D.教育

8.孙中山在与各省代表商谈组织临时政府时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是

A.汉服B.中山装C.唐装D.旗袍

9.文学和艺术创作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它代表个时代的风貌,也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同时,时代的精神也为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下列作品中创作于抗日救亡运动中,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是

A.《毕业歌》B.《义勇军进行曲》C.《国际歌》D.《黄河大合唱》

10.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鲁迅——《黄河大合唱》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狂人日记》

11.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2.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马来西亚,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女子为妾,在北洋政府做官,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是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

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近代中国逐渐对外开放B.近代中国主要向日本学习

C.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13.胡适曾说:

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英雄,这是谁都个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从中看出张謇的主要贡献是()

A.师夷长技B.开办军事工业

C.实业救国D.发动武装起义

14.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

“干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

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

A.艰难产生B.初步发展C.黄金时代D.走向衰落

15.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组史料。

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

A.民主政治的进程

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化

16.张春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他的奋斗目标是“实业救国”,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

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应该是在()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B.甲午战后

C.“一战”期间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17.清末状元张謇认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他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兴办实业B.创办学堂C.筹划海防D.编练新军

18.据史料记载,1912年孙中山应山西都督阎锡山邀请来到太原,发表了重要演讲,他说:

“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先成功,此实山西之力……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还说“有天赋之煤铁资源,山西前途不可限量”。

受孙中山思想影响,山西民族实业家纷纷兴办实业,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

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

A.山西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B.辛亥革命促进了山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C.山西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为全国最早

D.实业救国是当时社会重要的思潮

19.近代中国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由此看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

A.沿海地区风俗发生彻底变化B.婚姻风俗受传统观念影响变化不大

C.崇洋逐新观念完全深入人心D.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20.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对废除科举制影响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新型知识分子得到解放B.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

C.促进教育近代化D.挽救了清王朝统治

21.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

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A.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B.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C.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2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的知识总结,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大生纱厂的结局印证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曲折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C.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D.抗战胜利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23.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

材料指的是

A.创办新式学堂B.派遣留学生

C.废除科举制度D.建立新式海军

24.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如下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元)

日产量(万袋)

1911年

10

约600

4.3

1919年

120

约4500

18.8

 

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重工业②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

③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当时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5.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

A.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B.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D.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国民互相之间的尊重和追求平等的愿望。

故C符合题意;封建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白话文带来的语言变革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1912-1923年,全国各级学校及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这说明近代教育不断发展,故C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除,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说的是教育情况,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发展、全国人口增长的问题,故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28年12月,形式上统一全国,它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晚清政府时期是从1840年到1911年,故A不符合题意;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是从1912年4月到1928年,故B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是从1912年1月到本年4月,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剪发辫,易风俗:

男子开始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旗袍。

改称谓,废跪拜:

以先生、某君代替以往的大人、老爷,以鞠躬、脱帽、握手代替行李、跪拜、作揖,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线电报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成为主要的通讯工具,B项正确,ACD排除,所以答案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是1901年,分析四个选项事物出现的时间,排除A,再根据题干“使用的最快捷”的信息,排除CD,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之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使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习俗的变化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说法都不正确,排除。

故选A。

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内容,科举制属于我国的教育方面的内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意无关。

故选D。

8.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源于中式服装短褂,并结合了西服的特点,表明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是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因此被命名为“中山装”,B项符合题意;ACD均与孙中山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国歌。

选项B符合题意;《毕业歌》表达了青年学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远大抱负,A排除;《国际歌》是巴黎公社后,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C排除;《黄河大合唱》是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D排除;故选B。

1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文学巨匠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等;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所以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B,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可以看出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封建势力的阻碍,清政府不允许私人兴办企业发展资本主义。

故C符合题意;AB项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故选C。

1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所以民国初年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辜鸿铭,他的人生经历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A项符合题意;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1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C选项符合题意;师夷长技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

A选项不符合题意;开办军事工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发动武装起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进入“黄金时代”。

故“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故C符合题意;艰难产生对应的是“干呼万唤始出来”,排除A;初步发展对应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排除B;走向衰落对应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排除D。

故选C。

1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可知,此内容反映的主题是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直接在中国内地开厂设矿,进行经济掠夺。

这种状况激发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工业的热情,民间出现投资设厂、兴办实业的高潮。

状元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的进程、新式教育的出现、社会生活的变化,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6.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发展很快,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被吞并。

所以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应该是在一战期间,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实业兴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A项符合题意;创办学堂和筹划海防,编练新军都是洋务运动的内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12年孙中山应山西都督阎锡山邀请来到太原,发表了重要演讲,他说:

“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先成功,此实山西之力……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还说“有天赋之煤铁资源,山西前途不可限量”。

受孙中山思想影响,山西民族实业家纷纷兴办实业,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山西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为全国最早。

题干材料未提及山西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为全国最早,故C符合题意;题干信息体现了ABD表述,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9.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近代中国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由此看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地区发展极不平衡,D符合题意;AB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0.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它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使新型知识分子得到解放,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促进教育近代化,但仍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对废除科举制影响的认识不正确的是挽救了清王朝统治,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材料强调了“依然被称为‘老爷’”和“穿起短衫,开始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A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创办与戊戌变法时期,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前,B排除;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前已经有新式学校,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D排除。

故选择A。

2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的“实业救国”的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卷土重来,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状元实业家”张謇的大生纱厂也由原来发展的黄金时期转向萧条衰落。

ABC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0世纪30到40年代,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民族工业日趋萎缩。

D与史实不符,但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2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可知,材料反映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择C。

2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题干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规模和数量均有很大提高,面粉业发展很快。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②③④都是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出现原因,故B符合题意;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重工业的说法错误,面粉业属于轻工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排除①,排除含有①的ACD。

故选B。

2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A选项符合题意;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说法不正确,B选项不符合题意;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的说法不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