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013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docx

鱼类养殖技术完整文档

第五章疾病防控及安全用药

在无公害鲢、鳙鱼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对疾病的防治,应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推广使用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并取得了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渔药。

一、鱼病的预防

鱼病预防工作是搞好鱼类健康养殖生产、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因为,鱼类生活在水中,其摄食、活动,人们不易觉察。

一旦发病也难及时发现,且诊断和治疗也十分困难。

内服药一般由鱼主动摄入,但当病情严重时,鱼已失去食欲,即使使用特效药也难以达到治疗效果。

体外用药只适用于小水体,对于大面积的湖泊、水库等就难于施用了,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鱼病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鱼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不仅与病原体有关,而且与鱼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有关。

因此,在预防措施上,应加强监测、检疫,切断传播途径,消灭病原体,改善优化养殖环境,实现鱼类无公害健康养殖,提高鱼体抵抗力,减少或杜绝重大疾病的发生。

(一)改善和优化水体的生态环境

1.无公害产地的水质应符合防病要求

无公害鲢、鱅鱼标准化生产的产地(湖泊、水库、池塘),其水源应充足,清洁、不带病原生物以及人为污染的有毒物质,水的物理和化学指标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2.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环境

定期遍洒生石灰、沸石、过氧化钙等环境保护剂,不仅可降解水中悬浮物,而且可调节pH值,提高肥效,促进鱼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3.保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

合理放养和混养,适时使用光合细菌等,一方面可充分利用人工饲料、天然饵料及溶解盐类,提高单位养殖水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保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微生物菌丛的微生态平衡,能有效预防传染性暴发性疾病的流行。

(二)切断传播途径消灭病原体

1.严格检疫

严格执行《口岸淡水鱼类检疫规定》,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及监督,防止水生动物疫病的流行与传播。

检疫不合格的产品不予上市,检疫不合格的苗种不能放养。

2.鱼体消毒

鱼种放养前,应认真对鱼体进行检查,针对不同的病原种类,采用相应的药物预防措施进行药浴消毒。

药浴的浓度和时间,应根据不同养殖种类、个体大小及水温等灵活掌握,以达到杀灭体表、鳃上的细菌及寄生虫。

常用药浴药物及浓度如下:

高锰酸钾:

浓度10克~20克/立方水体,水温15℃~20℃时,药浴15分钟~20分钟(防治细菌性皮肤病和寄生虫病)。

漂白粉:

浓度10克~20克/立方水体,水温15℃~20℃时,药浴15分钟~20分钟(防治细菌性皮肤病和鳃病)。

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

2):

浓度8克/立方水体,水温10℃~20℃时,药浴20分钟~30分钟(防治车轮虫、斜管虫、毛管虫等病)。

食盐:

浓度2%~3%,水温15℃~20℃时,药浴2分钟~5分钟(防治水霉病、烂鳃病)。

3.饲料消毒

投喂动、植物饲料及施用粪肥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水草用6克/立方水体漂白粉溶液浸泡20分钟~30分钟,经清水冲净后投喂;螺、蚌等动物性饲料须用清水洗净后取鲜活的投喂;施用发酵粪肥时,每100千克加入30克漂白粉拌匀后施用。

4.工具消毒

养殖工具是疾病传播的媒介,因此每次使用后须进行日晒消毒或药物消毒。

药物消毒一般可用高锰酸钾(浓度为50克/立方水体),或漂白粉(浓度为200克/立方水体),药物消毒后须用清水冲净后再使用。

5.食场消毒

食场及其附近经常是病原菌大量繁殖的有利场所,在养殖鱼类吃食后,应及时对食场进行清扫,捞出残饵。

定期在食场周围泼洒含氯制剂(漂白粉、三氯异氰尿酸、溴氯海因等)。

定期在食场周围挂篓或挂袋形成消毒区(在食场三角框架的每边中央及角顶悬挂篓或袋3个~6个(只),每篓(袋)装漂白粉100克或敌百虫100克)。

6.流行病季节的药物预防

在鱼病的多发季节应定期地进行药物预防。

体外预防用药:

用中草药扎成小捆放入塘库周围浸沤,杀灭体外病原微生物。

如乌桕叶沤水预防细菌性烂鳃病,苦楝树枝叶沤水防车轮虫病等。

体内预防用药:

最好选有中草药捣碎后拌饲投喂。

如大黄、黄芩、黄柏、小苏打拌饲投喂可防出血性败血症及细菌性烂鳃病等。

(三)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

1.选择放养优良品种

鱼类的抗病能力随个体或不同种有很大差异。

利用个体和种类的差异,选择抗病力强、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来源一致的养殖品种放养,杜绝放养近亲繁殖和回交繁殖苗种。

2.投喂优质适口饲料

在人工养殖鱼类条件下,由于养殖密度相对较大,必须投喂人工饵料,才能保证鱼类生长和能量的需要。

因此,应根据其不同的发育阶段,投喂营养全面、新鲜、不含有毒成分,并通过精细加工,在水中稳定性好、适口性强的饲料。

3.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目前控制鱼类暴发性流行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给鱼类注射、浸浴、口服、喷雾疫苗,使鱼类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4.降低应激反应

在养殖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引起养殖鱼类的应激反应,如惊扰、水污染、暴雨、高温、雷电等人为和自然因素。

鱼类在比较缓和的应激源作用下,可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机能逐步适应,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如果应激源过于强烈,或持续的时间过长,鱼类就会因为能量消耗过大,抵抗力下降,成为水中某些病原生物侵袭的对象,最终引起疾病的感染甚至导致鱼类死亡。

故应创造条件降低应激源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二、无公害鲢、鳙鱼标准化生产对渔药使用的要求

无公害鲢、鳙鱼标准化生产,除在水质、土壤、大气等环境条件符合要求外,对生产投入品(饲料、肥料、鱼药等),特别是对病害防治用药要求十分严格。

因此,作为渔药应严格遵守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

(一)渔药使用的基本原则

1.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所使用的渔药必须容易分解或降解,其分解或降解的产物基本上是无公害的。

2.严禁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与没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

3.病害发生时应对症用药,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的渔药。

防止滥用渔药与盲目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和延长用药时间,药物的添加应符合NY5072要求。

4.食用鱼上市前,应有相应的休药期。

休药期的长短,应确保上市鱼类的药物残留限量符合NY5070要求,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或添加剂,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

(二)、渔药使用的基本知识

1.渔药是指为提高水产养殖产量,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鱼类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对象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用于改善水体质量的一切物质。

2.渔药分类

渔药按使用目的可分为八类。

(1)环境改良剂通过泼洒,以改良养殖水域环境为目的所使用的药物。

如生石灰、微生物改良剂、沸石等。

(2)消毒剂通过泼洒,以杀灭水体中的微生物(包括原生动物)为目的所使用的药物。

如甲醛溶液、生石灰、氯化钠(食盐)、漂白粉、高锰酸钾、硫酸铜等。

(3)抗微生物药通过内服或注射,杀灭或抑制体内微生物繁殖、生长的药物。

如土霉素、喹诺酮类,氟哌酸、氧氟沙星等。

(4)杀虫驱虫药通过药浴或内服药物,杀死或驱除体表或体内寄生虫,以及杀灭水体中有害无脊椎动物的药物。

如硫酸铜、碘、敌百虫、氯化铜等。

(5)改善代谢和强壮药通过饲料添加方式,以改善鱼体机能代谢、增强体质、病后恢复、促进生长为目的而使用的药物。

如维生素、钙、磷及微量元素、氨基酸、促生长素等。

(6)防霉剂和抗氧化剂防霉剂:

是指为了抑制微生物活动,减少饲料在生产、运输、贮藏和销售过程中腐败变质而添加的保护物质(如苯甲酸、苯甲酸钠等)。

抗氧化剂:

是为了阻止或延长饲料氧化、稳定饲料质量、延长贮藏期而在饲料中添加的物质(如抗氧化剂增效剂有磷酸、抗坏血酸等)。

(7)中草药指为防治鱼类疾病或改善鱼类健康为目的而使用药用性植物。

如大黄、黄莲、苦参、板蓝根、苦楝树等。

(8)生物制品和免疫激活剂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细菌、噬菌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动物毒素或鱼类血液及组织加工制成的产品,可用来预防、治疗或诊断特定的疾病。

如草鱼出血病疫苗等。

3.渔药的使用方法

使用药方法得当与否,对防治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主要有一下几种(最常用的是第1、2、3种):

(1)泼洒法在养殖水体泼洒药液,使其水中药物达到一定浓度,杀灭鱼体及水体中的病原体。

此法杀灭病原较为彻底,其药效不受鱼类食欲的影响,只要做到药物充分溶化和泼洒均匀,所有个体都可接触到药。

主要用于各种鱼病的预防和治疗。

(2)药浴法将鱼集中在较小的容器内,用较高浓度的药液进行强迫性短时间药浴,杀灭鱼体的病原体。

该法用药量少,防治效果好,一般适用于鱼转池及运输前后的预防消毒及亲鱼疾病的防治。

(3)口服法将药物或疫苗同病鱼喜吃的饵料一起拌以粘合剂,制成鱼适口的药饵投喂,可杀灭鱼体内病原体及增强抗病力。

此法对预防体内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效果,但使用药物时要防止滥用药与盲目增大剂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

(4)浸沤法将中草药扎成捆,浸泡在鱼池的上风或分成数堆浸入池中,杀灭池中及鱼体表面的病原体。

此法一般仅适用于预防。

(5)挂袋(篓)法在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袋或篓,形成一消毒区,当鱼摄食时可达到杀灭鱼体表和鳃上病原体的目的。

一般适用于鱼病的预防及鱼病的早期治疗。

(6)涂抹法在鱼体表患病处涂抹浓度较高的药液以杀灭病原体。

一般适用于亲鱼及名贵品种受伤后的治疗。

(7)注射法注射法较口服法进入鱼体的药量准确且吸收快、疗效好,但操作太麻烦。

此法主要用于亲鱼催产及注射免疫疫苗。

4.渔药的用药剂量

(1)用药剂量的原则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作用的强度是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加强。

当药量增加过多时,药物的治疗作用转变为毒性作用,造成鱼体中毒;而当药量过小时,则不能发挥治疗作用,延误治疗时间。

用药剂量应掌握在“安全范围”内。

所谓安全范围是指介于能产生治疗作用的最小剂量(最小有效量)与鱼体能忍受而不显中毒症状的最大剂量(最大耐受量)之间的剂量。

一种良好的药物有较大的安全范围,在安全范围内剂量增加,药效也增强。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应根据鱼的种类、年龄、健康状况、环境条件而灵活掌握。

(2)用药剂量的计算

鱼病防治上用药剂量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

①、内服药按鱼的体重计算

剂量单位为:

克/100千克鱼或毫克/千克鱼。

②、外用药按水体的体积计算

剂量单位为:

微克/升、克/立方米

5常用渔药及用量

(1)大黄:

用途:

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白头白嘴、烂鳃病等。

用法与用量: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2.5克~4.0克全池泼洒﹝用0.3%氨水按1:

20比例在室温下浸泡12小时~24小时,再全池泼洒)。

口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用药500克~l000克拌饲投喂,连用4天~6天。

注意事项:

投喂时常与黄芩、黄柏合用(三者比例为5:

2:

3)。

(2)黄苓

用途:

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烂鳃、赤皮、出血病。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用药200克~400克拌饲投喂,连用4天~6天。

(3)黄柏

用途:

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出血病。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用药300克~600克拌饲投喂,连用4天~6天。

(4)大蒜

用途:

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病。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用药1000克~3000克拌饲投喂,连用4天~6天(先将大蒜捣碎再加入适量的食盐)。

(5)五倍子

用途:

用于防治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疖疮病。

用法与用量: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2克~4克全池泼洒(使用前先将本品磨碎,用开水冲溶即可)。

(6)穿心莲

用途:

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烂鳃、赤皮病。

用法与用量: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15克~20克全池泼洒。

口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用药1000克~2000克拌饲投喂,连用4天~6天。

(7)苦参

用途:

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竖鳞病。

用法与用量: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1.0克~1.5克。

口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用药100克~200克拌饲投喂,连用4天~6天。

(8)槟榔

用途:

用于杀灭绦虫及孢子虫。

用法与用量:

口服。

每100千克鱼体重用药200克~400克拌饲投喂,连用5天~7天。

(9)食盐(氯化钠)

用途:

用于防治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疾病。

用法与用量:

药浴浓度为1%~3%,药浴5分钟~20分钟。

泼洒食盐与碳酸氢钠合用,每立方水体用食盐400克、用碳酸氢钠400克全池泼洒(可治疗水霉病、竖鳞病)。

(10)生石灰(氧化钙)

用途:

用于改善池塘环境,清除敌害生物及预防部分细菌性鱼病。

用法与用量:

带水清塘每立方水体用药200克~250克。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20克~30克全池泼洒。

注意事项:

不能与漂白粉、有机氯、重金属盐、有机络合物混用。

(11)漂白粉

用途:

用于清塘、改善池塘环境及防治细菌性皮肤病、烂鳃病、白头白嘴病、白皮病等。

用法与用量:

带水清塘每立方水体用药20克。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1.0克~1.5克全池泼洒。

休药期:

5天以上。

注意事项:

忌用金属容器盛装,切勿与酸、铵盐、生石灰混用。

(12)二氯异氰尿酸钠

用途:

用于清塘及防治细菌性皮肤溃疡病、烂鳃病、出血病。

用法与用量: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0.3克~0.6克全池泼洒。

休药期:

10天以上。

注意事项:

勿用金属容器盛装。

(13)三氯异氰尿酸

用途:

用于清塘及防治细菌性皮肤溃疡病、烂鳃病、出血病。

用法与用量: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0.2克~0.5克全池泼洒。

注意事项:

勿用金属容器盛装;针对不同的鱼类和水体的pH,用量应适当增减。

(14)二溴海因

用途:

用于防治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用法与用量: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0.2克~0.3克全池泼洒。

药浴浓度为1%~3%。

(15)硫酸铜(蓝矾、胆矾、石胆)

用途:

用于治疗纤毛虫、鞭毛虫等寄生性原虫病。

用法与用量:

药浴每立方水体用药8克,药浴15分钟~30分钟。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0.5克~0.7克全池泼洒。

注意事项:

常与硫酸亚铁合用;勿用金属容器盛装;切忌不能用于治疗小瓜虫病。

(16)硫酸亚铁

用途:

用于治疗纤毛虫、鞭毛虫等寄生性原虫病。

用法与用量: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0.2克全池泼洒。

注意事项:

治疗寄生性原虫病时需与硫酸铜合用;乌鳢慎用。

(17)敌百虫

用途:

用于杀灭指环虫、锚头鳋、鲺、剑水鳋等。

用法与用量: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0.5克全池泼洒。

注意事项:

本品除处方规定与面碱合用外,一般不得与碱性药物合用。

(18)高锰酸钾

用途:

用于杀灭原虫类、单殖吸虫、锚头鳋等。

用法与用量:

药浴每立方水体用药10克~20克,药浴15分钟~30分钟。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4克~7克全池泼洒。

注意事项:

水体中有机物含量高时药效降低:

不宜在强烈阳光下使用。

(19)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季铵盐含量为50%)

用途:

对病毒、细菌、纤毛虫、藻类有杀灭作用。

用法与用量: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0.3克全池泼洒。

注意事项:

勿与碱性物质同时使用;勿与阴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混用;勿用金属容器盛装。

(20)聚维酮碘(有效碘1.0%)

用途:

用于防治细菌性烂鳃病、弧菌病;并可用于预防病毒病。

用法与用量:

泼洒每立方水体用药1克~2克全池泼洒。

药浴鱼种每立方水体用药30克,药浴15分钟~20分钟;鱼卵每立方水体用药30克~50克,药浴5分钟~15分钟。

注意事项:

勿与金属物品接触;勿与季铵盐类消毒剂直接混合使用。

(21)土霉素

用途:

用于治疗肠炎病、弧菌病。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用药5克~8克拌饲投喂,连用4天~6天。

休药期:

21天以上。

注意事项:

勿与铝、镁离子及卤素、碳酸氢钠、凝胶合用。

(22)噁喹酸

用途:

用于治疗细菌肠炎病、赤鳍病、弧菌病、疖疮病。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用药1克~3克拌饲投喂,连用5天~7天。

休药期:

21天以上。

注意事项:

用药量视不同的疾病有所增减。

(23)磺胺嘧啶

用途:

用于治疗鲤科鱼类的赤皮病、肠炎病等。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用药10克拌饲投喂,连用5天。

注意事项:

与甲氧苄氨嘧啶(TMP)同用,可产生增效作用;第一天药量加倍。

(24)磺胺甲噁唑(新诺明、新明磺)

用途:

用于治疗鲤科鱼类的肠炎病。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用药10克拌饲投喂,连用5天~7天。

注意事项:

不能与酸性药物同用;与甲氧苄氨嘧啶(TMP)同用,可产生增效作用;第一天药量加倍。

(25)氟苯尼考

用途:

用于治疗细菌性疾病(溃疡、赤皮等)。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用药2克~4克拌饲投喂,连用4天~6天。

(26)氧氟沙星

用途:

用于治疗细菌性疾病。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用药2克~4克拌饲投喂,连用4天~6天。

6、使用渔药的注意事项

(1)正确诊断,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疾病使用不同的药物,才能收到防治的效果。

未经确诊不能随意用药。

否则会贻误病情,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导致疾病严重发展或产生药害,造成巨大的损失。

(2)掌握药物性能,注意妥善保管养殖者应了解常用药物的理化特性,避免药物失效,造成中毒事故。

如漂白粉在空气中易潮解而失去有效氯;高锰酸钾避免光线直射;硫酸铜的药效与池水温度、酸碱度有关;敌百虫不能与生石灰及碱性药物混用。

(3)掌握使用方法,准确计算药量用药量是否准确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在使用药物时应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对池水较肥、环境卫生差的鱼池,在原有用药剂量基础上可适当增加用量;对水深而面积小的鱼池,在施药时操作要慢;投喂药饵时,应将鱼喂3成饱后,再喂药饵。

全池泼洒时应注意:

①雨天、鱼浮头时不能使用;②泼洒均匀,不易溶解的药物应使其充分溶解后再用;③泼洒后当日不能投食以免鱼中毒;④一般在下午2时~3时泼洒,效果较佳;⑤泼洒时应从上风处开始逐渐向下风处泼洒;⑥泼药后,宜隔1天~2天再动网。

(4)注意观察防治效果,不断总结经验施药后24小时内,要严密注视鱼群动态,若发现不正常情况,应迅速加注新水。

24小时内无异常情况,则应做好记录,4天~6天内死亡减少或停止死鱼,说明疗效好。

若4天~6天内死鱼量增大,说明无疗效,应进一步确诊,更换药物。

(三)杜绝禁用鱼药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NY5071-2002)》规定: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变态毒性)的鱼药。

严禁使用对水域环境有严重破坏而又难修复的鱼药,严禁直接向养殖水域泼洒抗菌素,严禁将新近开发的人用新药作为鱼药主要或次要成分。

目前禁用渔药有:

地虫硫磷、六六六、林丹、毒杀芬、滴滴涕DDT、甘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呋喃丹、杀虫眯、双甲眯、氟氯氰菊酯、五氯酚钠、孔雀石绿、锥虫胂胺、酒石酸锑钾、磺胺噻唑、磺胺脒、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那斯、氯霉素(包括其盐、酯及制剂)、红霉素、杆菌肽锌、泰乐菌素、环丙沙星、阿伏帕星、喹乙醇、速达肥、己烯雌酚(包括雌二醇等其他类似合成物雌性激素)、甲基睾丸酮(包括丙酸睾丸素、去氢甲睾酮以及同化物等雄性激素)。

三、鱼病诊断

(一)现场观察

现场了解鱼类现状是正确诊断疾病的首要环节。

鱼类发病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体色、摄食及活动状况等方面。

因此,现场观察应从鱼类出现的异常现象入手。

1.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

疑似:

①饲料霉变;②水质差;③原虫类侵袭。

2.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浮于水面。

疑似:

①水中溶氧不足(不同种类的鱼均出现同一症状,不耐低氧的鱼虾先出现,且先大鱼后小鱼,鳃苍白);②水中有毒物质(不同种类的鱼出现同一病状,先小鱼后大鱼,鳃部苍白);③水温过高过低;④鱼鳃部有病(待镜检)。

3.鱼游动异常,在水中狂游、乱窜、兴奋、冲撞。

疑似:

①被寄生虫寄生(少数鱼出现擦身、乱跳等症状是被寄生虫叮咬;鱼出现乱窜、狂游、旋转是神经系统被寄生虫寄生);②鱼类中毒(所有鱼类出现兴奋跳跃、冲撞,且先死小鱼、后死大鱼);③气泡病(鱼类头朝下、尾朝上,平衡失调、不能下沉,常见于苗种阶段,肉眼可见尾鳍、体表、肠道有大量气泡)。

(二)情况调查

调查是采取问诊和检测的方法对鱼病发生的情况进行全面收集,从中分析鱼病可能发生的原因。

1.发病情况调查

主要是对发病季节、时、发病鱼的品种、来源、数量、范围、规格、病程长短、主要症状、发病率、死亡率、本次发病前后的防疫措施,尤其是用药种类、方式、剂量及效果等方面的调查。

2.养殖环境调查

主要是对养殖水体的大小、位置、构造、水源、进排水设施,水深、水温、水色、水中溶氧、透明度、pH值、底质状况,混养鱼种类、密度、水中浮游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周围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等方面进行调查。

3.饲养管理调查

主要是对养殖、起捕时间及方式、饲料种类、质量、来源、投饲量、鱼的生长速度、水体进排方式与消毒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鱼体检查

1.目检

目检是诊断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检是以鱼患病部位的症状或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依据,初步诊断鱼患了什么病。

目检的主要部位和顺序为体表、鳃、内脏。

(1)体表

①鱼体色变黑,粘液增多。

疑似:

a、有小型寄生虫寄生;b、水中有刺激性物质(如石灰、食盐、水处理剂等);c、水温、pH值急剧升高。

②鱼体表出现白点、白粉、白霉及长毛。

疑似:

a、小瓜虫病(白点如针尖大,出现在水温15℃~28℃左右);b、粘孢子虫病(体表或鳃上有白色包囊,四季均有);c、打粉病(pH值在6.5以下,全身裹有一层微蓝色粉末);d、水霉病(水温12℃~18℃左右,体表有白色絮状物);e、白云病(体表呈云雾状,集约化养殖中常出现)。

③鱼体表出现红点、红斑块状。

疑似:

a、鱼鲺、锚头鳋病(大型寄生虫叮破体表);b、打印病(在侧线鳞以下肛门附近有红色“印章”);c、疖疮病(在侧线鳞以上的背脊两侧长有脓疮,且红肿);d、赤皮病(体表充血,鳞片脱落,蛀鳍);e、细菌性败血症(体表充血,腹腔积水)。

(2)鳃部

①鳃丝带有淤泥,鳃丝腐烂,尖端软骨外露。

疑似:

烂鳃病。

②花鳃或鳃苍白。

疑似:

鳃霉病。

③鳃丝鲜红,有粘液。

疑似:

原虫病。

④丝末端溃烂,“生蛆”。

疑似:

中华鳋病。

⑤鳃丝发白,有粘液

疑似:

指环虫病。

(3)内脏器官

①肠道充血,有黄色粘液,肠内无食,肛门红肿,腹腔积水肿大。

疑似:

a、肠炎病;b、竖鳞病。

②腹部膨大,手触有结实部,肠道膨大。

疑似:

a、线虫病;b、绦虫病。

③肝脏、肾脏出现淤血、红肿、出血、溃烂、变色、肿大。

疑似:

a、营养性疾病;b、细菌性病;c、病毒病、d、汞、铅中毒。

2.镜检

当肉眼不能确诊或症状不明显的鱼病,应用显微镜或解剖镜对目检时所确定下来的病变部位作进一步的检查和确诊。

重点是检查体表、鳃和肠道。

四、常见鱼病的防治

(一)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体:

主要由鲁克氏耶尔森氏菌、气单胞菌及河弧菌等三类细菌引起。

症状(图1):

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剥去鱼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红色;鳃灰白色,鳃丝肿胀、末端腐烂;剖开腹腔,有淡黄色、红色腹水;肠壁充血,肠道充气、无食;肝、脾、肾肿大。

图5-1细菌性败血症(仿淡水鱼病防治彩图)

流行情况:

细菌性败血症是近年来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鱼类最多的一种新出现的流行病。

从1988年开始,此病从南到北,先后在全国10余个省市,各淡水鱼养殖地区的不同养殖水域中广泛流行,是养鱼历史上罕见的疾病之一。

此病流行季节,从每年的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之间,其中尤以水温为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