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322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18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2页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2页
亲,该文档总共1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x

CJJ2《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基本规定

 

2.0.1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桥梁工程施工资质。

总承包施工单位,必须选择

 

合格的分包单位。

分包单位应接受总承包单位的管理。

 

2.0.2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2.0.3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有关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深入现场调查,了解掌

 

握现场情况,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工作。

 

2.0.4施工组织设计应按其审批程序报批,经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施工

 

中需修改或补充时,应履行远审批程序。

 

2.0.5施工单位应按合同规定的或经过审批的设计文件进行施工。

发生设计变

 

更及工程洽商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程序办理设计变更与工程洽商手续,并

 

形成文件。

严禁按未批准的设计变更进行施工。

 

2.0.6工程施工应加强各项管理工作,符合合格部署、周密计划、精心组织、

 

文明施工、安全生产、节约资源的原则。

 

2.0.7施工中应加强施工测量与试验工作,按规定作业,内业资料完整,经常

 

复核,确保准确。

 

2.0.8施工中必须建立技术与安全交底制度。

作业前主管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向

 

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与技术交底,并形成文件。

 

2.0.9施工中应按合同文件规定的国家现行标准和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

 

过程与成品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

 

2.0.10工程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基础上,按照检验批、分项工程、分

 

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单位工程顺序进行。

单位工程完成且经监理工程师预

 

验收合格后,应由建设单位按相关规定组织工程验收。

各项单位工程验收合

 

格后,建设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及时组织竣工验收。

 

2.0.11验收后的桥梁工程,应结构坚固、表面平整、色泽均匀、棱角分明、

 

线条直顺、轮廓清晰,满足城市景观要求。

 

2.0.12桥梁工程范围内的排水设施、挡土墙、引道等工程施工及验收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的有关规定。

 

施工准备

3.0.1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召集施工、监理、设计、建设单位有关人员,由设

 

计人员进行施工设计交底,并形成文件。

 

3.0.2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向施工单位提供现场及其毗邻区域内各种地下管线

 

等建(构)筑物的现况详实资料和气象、水文观测资料,并应向施工单位的

 

有关技术管理人员和监理工程师进行详细的交底;应研究确定施工区域内管

 

线等建(构)筑物的拆移或保护、加固方案,并应形成文件后实施。

 

3.0.3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勘察单位向施工单位移交现场测量控制

 

桩、水准点,并形成文件。

施工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测量方案,

 

建立测量控制网。

 

3.0.4开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有关施工技术人员学习工程招投标文件、施工

 

合同、设计文件和相关技术标准,掌握工程情况。

 

3.0.5施工单位应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组织有关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对现

 

场进行全面、详尽、深入的调查,掌握现场地形、地貌环境条件;掌握水、

 

电、劳动力、设备等资源供应情况。

并应核实施工影响范围内的管线、建(构)

 

筑物、河湖、绿化、杆线、文物古迹等情况。

 

3.0.6开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有关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图进行认真审查,发

 

现问题应及时与设计人联系进行变更,并形成文件。

 

3.0.7开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合同、设计文件和现场环境条件编制施工组织

 

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施工部署、计划安排、施工方法、保证质量和安

 

全的技术措施,以及必要的专项施工方案与施工设计等。

当跨冬、雨期和高

 

温期施工时,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含冬、雨期施工方案和高温期施工安全技

 

术措施。

 

3.0.8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文件的要求,依据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做好

 

原材料的检验、水泥混凝土的试配与有关量具、器具的检定工作。

 

3.0.9开工前,应将工程划分为单位(子单位)、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和

 

检验批,作为施工控制的基础。

 

3.0.10开工前,应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习安全管理规定,

 

并结合工程特点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对特殊工种应进行资格

 

培训。

 

3.0.11应根据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特点、施工部署及计划安排,支

 

搭施工围挡、搭建现场临时生产和生活设施,并应制定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测量

4.1一般规定

 

4.1.1施工测量开始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1学习设计文件和相应的技术标准,掌握设计要求。

 

2办理桩点交接手续。

桩点应包括:

各种基准点、基准线的数据及依据、精度等级。

施工单位应进行现场踏勘、复核。

 

3根据桥梁的形式、跨径及设计要求的施工精度、施工方案,编制工程测量方案,确定在利用原设计网基础上加密或重新布设控制网。

补充施工需要的水准点、桥涵轴线、墩台控制桩。

 

4对测量仪器、设备、工具等进行符合性检查,确认符合要求。

严禁使用未经计量检定或超过检定有效期的仪器、设备、工具

 

4.1.2开工前应对基准点、基准线和高程进行内业、外业复核。

复核过程中发

 

现不符或与相邻工程矛盾时,应向建设单位提出,进行查询,并取得准确结

 

果。

 

4.1.3施工单位应在合同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向建设单位提供施工测量复测报

 

告,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根据工程测量方案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

 

工程测量。

 

4.1.4供施工测量用的控制桩,应注意保护,经常校测,保持准确。

雨后、春

 

融期或受到碰撞、遭遇损害,应及时校测。

 

4.1.5开工前应结合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提前做好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

 

阶段工程测量的各项内业计算准备工作,并依内业准备进行施工测量。

 

4.1.6应建立测量复核制度。

从事工程测量的作业人员,应经专业培训、考核

 

合格,持证上岗。

 

4.1.7应做好桥梁工程平面控制网与相接道路工程控制网的衔接工作。

 

4.18测量记录应按规定填写并按编号顺序保存。

测量记录应字迹清楚、规整,

 

严禁擦改,并不得转抄。

 

4.2平面、水准控制测量及质量要求

 

4.2.1平面控制网可采用三角测量和GPS测量。

桥梁平面控制测量等级应符

 

合表4.2.1的规定。

表4.2.1桥梁平面控制测量等级

多跨桥梁总长(m)

单跨桥长(m)

控制测量等级

L≥3000

L≥500

二等

2000≤L﹤3000

300≤L﹤500

三等

1000≤L﹤2000

150≤L﹤300

四等

500≤L﹤1000

L﹤150

一级

L﹤500

二级

 

4.2.2采用平面控制网三角测量,三角网的基线不得少于2条,根据条件,可

 

设于河流的一岸或两岸。

基线一端应与桥轴线连接,并宜垂直。

当桥轴线较

 

长时,宜在两岸均设基线,其长度不宜小于桥轴线长度的0.7倍。

三角网所

 

有角度宜布设在300~1200,当条件不能满足时,可放宽,但不得小于250。

 

4.2.3三角测量、水平角方向观测法和测距的技术要求以及测距精度应符合表

 

4.2.3-1~表4.2.3-4的规定。

 

表4.2.3-1三角测量技术要求

平均边

测量中误

起始边边长

最弱边边长

测回数

三角形最大

长(km)

差(”)

相对中误差

相对中误差

DJ1DJ2

DJ6闭合差(”)

 

二等

3.0

±1.0

≤1/250000

≤1/120000

12

-

-

±3.5

三等

2.0

±1.8

≤1/150000

≤1/70000

6

9

-

±7.0

四等

1.0

±2.5

≤1/100000

≤1/40000

4

6

-

±9.0

一级

0.5

±5.0

≤1/40000

≤1/20000

-

3

4

±15.0

二级

0.3

±10.0

≤1/20000

≤1/10000

-

1

3

±30.0

表4.2.3-2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仪器型号

光学测微器

半测回归零

一测回中2

同一方向值

两次重合读

差(”)

倍照准差较

各测回较差

数之差(”)

差(”)

(”)

四等及以

DJ1

1

6

9

6

DJ2

3

8

13

9

一级及以

DJ2

12

18

12

DJ6

18

24

注: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较差,可按同一观察时段内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

 

表4.2.3-3测距技术要求

平面控制

测距仪精

观测次数

总测

一测回读

单程各

往返较差

网等级

度等级

回数

数较差

(mm)

(mm)

二、三等

I

6

≤5

≤7

II

1

8

≤8

≤15

≤2(a+b*D)

四等

I

4~6

≤5

≤7

II

1

4~8

≤10

≤15

一级

II

2

≤10

≤15

III

4

≤20

≤30

二级

II

1~2

≤10

≤15

III

2

≤20

≤30

注:

1、测回是指照准目标

1次,读数2~4次的过程;

2、根据具体情况,测边可采取不同时间段观测代替往返观测;

3、表中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D-测距长度(km).

 

表4.2.3-4测距精度

 

测距仪精度等级每公里测距中误差mD(mm)

 

ImD≤5

 

II5﹤mD≤10mD=±(a+b*D)

 

III10﹤mD≤20

 

4.2.4三角测量精度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三角网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WW

mB=3N(4.2.4-1)

 

式中mB—测角中误差(”)

W—三角形闭合差(”)

N—三角形的个数

 

2测边单位权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Pdd

 

U=

2n

(4.2.4-2)

 

式中u-测边单位权中误差

 

d-各边往、返距离的较差(mm),应不超过按仪器标称精度的极限值(2

 

倍);

 

n-测边的边数;

 

P-各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其值为1/&D2,&D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

 

按测距仪的标称精度计算。

 

3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l

 

mDi=upi(4.2.4-3)

 

式中mDi—第i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m)

 

pi—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4当网中的边长相差不大时,可按下式计算平均测距中误差:

 

mD=dd

 

2n(4.2.4-4)

 

式中mD—平均测距中误差(mm)。

 

4.2.5桥位轴线测量的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2.5的规定。

 

4.2.5桥位轴线测量精度

测量等级

桥轴线相对中误差

二等

1/130000

三等

1/70000

四等

1/40000

一级

1/20000

二级

1/10000

注:

对特殊的桥梁结构,应根据结构特点确定桥轴线控制测量的等级与精度

4.2.6采用GPS测量控制网时,网的设置精度和作业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公路勘测规范》JTGC10的规定。

 

4.2.7高程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准测量等级应根据桥梁的规模确定。

长3000m以上的桥梁宜为二等,

 

长1000~3000m桥梁宜为三等,长1000m以下的桥梁宜为四等。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7的规定。

 

表4.2.7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每公里高差中数中误

水准仪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

差(mm)

的型号

合或环线闭

偶然中误差

全中误

与已知

附合或

合差(mm)

M△

差Mw

点联测

环线

±1

±2

DS1

铟瓦

往返各

往返各

±4√L

一次

一次

±3

±6

DS1

铟瓦

往返各

往一次

±12√L

DS1

双面

一次

往返各

一次

±5

±10

DS1

双面

往返各

往一次

±20√L

一次

±8

±16

DS1

单面

往返各

往一次

±30√L

一次

注: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中线长度(

km).

2水准测量精度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差偶然中误差(M△)应按下式计算:

1△△

M△=()()(4.2.7-1)

4nL

 

式中M△—高差偶然中误差(mm)

 

△—水准路线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合(mm)

 

L—水准测段长度(km)

 

n—往返测的水准路线测段数。

 

2)高差全中误差(Mw)应按下式计算:

 

1WW

 

M△=

()(

(4.2.7-2)

N

L

式中

Mw—高差全中误差(mm)

W—闭合差(mm)

 

L—计算各闭合差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

 

N—附合路线或闭合差路线环的个数

当二、三等水准测量与国家水准点附合时,应进行正常水准面不平行修正。

3特大、大、中桥施工时设立的临时水准点,高程偏差(△h)不得超过按式(4.2.7-3)计算的值:

△h=±20√l(mm)(4.2.7-3)

式中l—水准点间距离(km)。

 

对单跨跨径大于或等于40m的T形钢构、连续梁、斜拉桥等的高程偏差

 

(△h1)不得超过按式(4.2.7-4)计算的值:

△h1=±10√l(mm)

(2.4.7-4

在山丘区,当平均每公里单程测站多于

25站时,高程偏差(△h2)不得

超过按式(4.2.7-5)计算的值:

△h2=±4√l(mm)

(4.2.7-5

式中n—水准点间单程测站数。

 

高程偏差在允许值以内时,取平均值为测段间高差,超过允许偏差时应重测。

 

4当水准路线跨越江河时,应采用跨河水准测量方法较测。

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公路勘测规范》JTGC10执行。

 

4.3测量作业

 

4.3.1测量作业必须由两人以上进行,且应进行相互检查校对并作出测量和检

 

查核对记录。

经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生效。

 

4.3.2桥涵放样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直接丈量法进行墩台施工定位时,应对尺长、温度、拉力、垂度和倾斜度进行修正计算。

 

2大、中桥的水中墩、台和基础的位置,宜采用校验过的电磁波测距仪测量。

桥墩中心线在桥轴线方向上的位置误差不得大于±15mm.

 

3曲线上的桥梁施工测量,应按照设计文件及公路曲线测定方法处理。

 

4.3.3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桥梁控制网应根据需要及时复测。

 

2施工过程中,应测定并经常检查桥梁结构浇砌和安装部分的位置和标高,并作出测量记录和结论,如超过允许偏差时,应分析原因,并予以补救和改正。

 

3桥轴线长度超过1000m的特大桥梁和结构复杂的桥梁施工过程,应进行主要墩、台的沉降变形监测。

 

5模板、支架和拱架

 

5.1模板、支架和拱架设计

 

5.1.1模板、支架和拱架应结构简单、制造与装拆方便,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

 

力、刚度和稳定性,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设计跨径、荷载、地基类别、

 

施工方法、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及有关标准进行施工设计。

 

5.1.2钢、木模板、拱架和支架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50214

 

和《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的有关规定。

 

5.1.3设计模板、支架和拱架时应按表5.1.3进行荷载组合。

 

表5.1.3计算模板、支架和拱架的荷载组合

模板构件名称

荷载组合

 

梁、板和拱的底模及支承板、

计算强度用

①+②+③+④+⑦

验算刚度用

①+②+⑦

拱架、支架等

缘石、人行道、栏杆、柱、

④+⑤

梁板、拱等的侧模板

基础、墩台等厚大结构体的

⑤+⑥

侧模板

注:

①模板、拱架和支架自重;

②新浇筑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圬工、砌体的自重力;

③施工人员及施工材料机具等行走运输或堆放的荷载;

④振捣混凝土时的荷载;

⑤新浇筑混凝土对侧面模板的压力;

⑥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⑦其他可能产生的荷载,如风雪荷载、冬季保温设施荷载等。

5.1.4验算水中支架稳定性时,应考虑水流荷载和流冰、船只及漂流物等冲击

 

荷载。

 

5.1.5验算模板、支架和拱架的抗倾覆稳定时,各施工阶段的稳定系数均不得

 

小于1.3.

 

5.1.6验算模板、支架和拱架的刚度时,其变形值不得超过下列规定数值:

 

1结构表面外露的模板挠度为模板构件跨度的

1/400;

2结构表面隐蔽的模板挠度为模板构件跨度的

1/250;

 

3拱架和支架受载后挠曲的杵件,其弹性挠度为相应结构跨度的

1/400;

 

4钢模板的面板变形值为1.5mm;

 

5钢模板的钢楞、柱箍变形值为L/500及B/500(L-计算跨度,B-柱宽度)。

 

5.1.7模板、支架和拱架的设计中应设施工预拱度。

施工预拱度应考虑下列因

 

素:

 

1设计文件规定的结构预拱度;

 

2支架和拱架承受全部施工荷载引起的弹性变形;

 

3受载后由于杵件接头处的挤压和卸落设备压缩而产生的非弹性变形;

 

4支架、拱架基础受载后的沉降。

 

5.1.8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模板时,应考虑施加预应力构件的弹性压缩、上

 

拱及支座螺栓或预埋件的位移等。

 

5.1.9模板宜采用标准化的组合钢模板。

设计组合模板时,除应计算本节规定

 

的荷载外,尚应验算吊装时刚度。

支架、拱架宜采用标准化、系列化的构件。

 

5.1.10支架立柱在排架平面内应设水平横撑。

碗扣支架立柱高度在5m以内

 

时,水平撑不得少于两道,立柱高于5m时,水平撑间距不得大于2m,并应

 

在两横撑之间加双向剪刀撑。

在排架平面外应设斜撑,斜撑与水平交角宜为

 

450。

 

5.2模板、支架和拱架的制作与安装

 

5.2.1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应平整、接缝严密。

 

5.2.2组合钢模板的制作、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GB50214的规定。

 

5.2.3采用其他材料作模板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框胶合板模板的组配面板宜采用错缝布置。

 

2高分子合成材料面板、硬塑料或玻璃钢模板,应与边肋及加强肋连接

 

牢固。

 

5.2.4支架立柱必须落在有足够承载力的地基上,立柱底端必须放置垫板或混

 

凝土垫块。

支架地基严禁被水浸泡,冬期施工必须采取防止冻胀的措施。

 

5.2.5支架通行孔的两边应加护桩,夜间应设警示灯。

施工中易受漂流物冲撞

 

的河中支架应设牢固的防护设施。

 

5.2.6安装拱架前,应对立柱支承面标高进行检查和调整,确认合格后方可安

 

装。

在风力较大的地区,应设置风缆。

 

5.2.7安设支架、拱架过程中,应随安装随架设临时支撑。

采用多层支架时,

 

支架的横垫板应水平,立柱应铅直,上下层立柱应在同一中心线上。

 

5.2.8支架或拱架不得与施工脚手架、便桥相连。

 

5.2.9安装模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架、拱架安装完毕,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安装模板。

 

2安装模板应与钢筋工序配合进行,妨碍绑扎钢筋的模板,应待钢筋工序结束后再安装。

 

3安装墩、台模板时,其底部应与基础预埋件连接牢固,上部应采用拉杆固定。

 

4模板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防倾覆设施。

 

5.2.10当采用充气胶囊作空心构件芯模时,模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胶囊在使用前应经检查确认无漏气。

 

2从浇筑混凝土到胶囊放气止,应保持气压稳定。

 

3使用胶囊内模时,应采用定位箍筋与模板连接牢固,防止上浮和偏移。

 

4胶囊放气时间应经试验确定,以混凝土强度达到能保持构件不变形为

 

 

5.2.11采用滑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

GB50113的

 

规定。

 

5.2.12浇筑混凝土和砌筑前,应对模板、支架和拱架进行检查和验收,合格

 

后方可施工。

 

5.3模板、支架和拱架的拆除

 

5.3.1模板、支架和拱架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非承重侧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结构棱角不损坏时方可拆除,混凝土强度宜为2.5MPa及以上。

 

2芯模和预留孔道内模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能保证结构表面不发生塌陷和裂缝时,方可拔出。

 

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重模板、支架和拱架的拆除,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表5.3.1规定。

 

表5.3.1现浇结构拆除底模时的混凝土强度

 

结构类型结构跨度(m)按设计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