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933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辽阳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巨大动力,是显示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

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历史机遇,科学规划辽阳服务业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辽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辽阳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辽阳市委、市政府部署,以及辽阳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特编制此规划,以指导辽阳市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辽阳市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为重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全市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正在初步建立。

  一是主要指标实现较快增长。

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预计(下同)实现21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五年累计实现821亿元,年均增长17%;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8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实现9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8%,五年累计实现329亿元,年均增长19.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7亿元,五年累计实现761亿元,年均增长18.2%;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亿元,五年累计完成493亿元,年均增长37.8%;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42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6万人。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28.4亿元,年均增长20.1%;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实现46亿元,年均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生活性服务业显著提升,商业流通快速发展,批零贸易业和餐饮住宿业零售额分别实现166.3亿元和42.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和20.2%;商品房销售额实现60.3亿元,年均增长9%;旅游总收入实现131亿元,年均增长27.8%;社区和农村服务业蓬勃发展,社区服务业不断完善。

  三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重点实施了现代物流、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以及社会事业等项目,五年累计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800多项,其中2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50多项。

佟二堡海宁皮革城、京都购物中心、汤河温泉酒店、万隆蔬菜批发大市场、嘉豪酒店、欧亚达家居广场、王宫温泉水城、龙石风景区、广佑寺、隆兴物流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极大的优化了产业结构和改善了城乡面貌。

家乐福超市、苏宁电器、百盛企业、国美电器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相继入驻,显著改善和提升了辽阳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档次。

  四是集聚功能逐渐增强。

“十一五”以来,我市已初步形成佟二堡裘皮皮装服务业集聚区、西关至站前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弓长岭温泉旅游休闲集聚区、高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龙石生态旅游服务业集聚区等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2010年,全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83.4亿元,增长25.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亿元,增长55.1%;吸纳就业人数增长14%。

  

(二)面临的形势

  今后五年,是辽阳市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加快发展服务业,不仅是辽阳市建设特大型城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辽阳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提升辽阳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省委、省政府在辽阳布局了4个新城和4个新市镇,明确要求辽阳要把未来的发展定位在建设特大型城市上,为辽阳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纵深空间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接轨大沈阳、融入沿海经济带”的必然要求。

  以河东新城的建设及老城区的改造为代表的城市功能区调整和建设,必将带动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辽阳在建设特大型城市进程中,身处沈阳、鞍山两大城市以及营口、本溪之间,对辽阳服务业发展而言,既面临重大的发展机会,也面临夹缝中求生存的抉择。

  辽阳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如下问题:

服务业总量偏小,占经济总量比重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层次较低,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水平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领军型和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大企业较少,示范辐射作用不强,缺少国内外知名品牌;城市区位优势尚未转换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特别是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区域布局不够合理;服务业发展的层次不够分明,尚未构建起面向全域、区域、本地三个层次的服务业立体发展格局;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支撑的金融、信息、科技等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辽阳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矛盾是:

服务业的现状与建设特大型城市目标需求的不对称性,根本表现是服务业的格局、体态、规模与城市发展目标以及其担负的历史任务的不对称。

这一突出的不对称性矛盾是辽阳服务业发展的挑战,更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

  争力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辽阳建设特大型城市的总体战略目标,把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增长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通过规划引导、人才支撑、品牌引领、开放带动、政策扶持、重点集聚,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和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双突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城市生活品质。

  

(二)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服务业发展主线,把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作为总体要求,围绕这一发展思路规划如下:

  主要任务:

力争实现“两个加快”和“两个提高”,即:

加快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努力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形成产业结构优化、速度规模协调、集聚效应明显、综合实力增强、辐射作用较大,总体发展水平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一、二产业相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强化“四大主导产业”和打造“四大平台”,努力突出“两大特色”和实现“两大转型”。

  “四大主导产业”就是要发挥辽阳既有优势,构筑鲜明的现代制造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休闲旅游服务业、现代商贸流通业四大主导产业。

  “四大平台”是支撑辽阳现代服务业的资源平台,包括金融服务、IT服务、中小企业科技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四大平台。

  “两大特色”是使辽阳初步成为沈阳经济区乃至东北服务的旅游、休闲、度假、康体、保健的特色城市,成为沈阳经济区的物流节点城市。

  “两大转型”是使辽阳经济发展方式初步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服务业产业结构初步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三)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重点突破

  科学制定符合辽阳发展实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布局导向作用和法律效应,有重点、分层次推进优势、重点产业发展,优化全市现代服务业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2.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转化体制和机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

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国际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3.产业融合,联动发展

  适应辽阳市经济发展阶段性、区域性特征以及产业基础,深入推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链条分工细化和延伸,形成高效配套的服务体系,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实现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

  4.市场运作,政府推进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竞争促发展、促提高;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政策推动作用,实现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

  5.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把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全市服务业发展集群化、现代化,从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商贸流通等行业规划建设投资规模大、行业影响力强、经济效益显著的服务业项目,突出抓好行业带动性强、跨区域影响力大、对全市服务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示范影响作用的工程项目。

  (四)发展目标

  在总体战略目标层次提出:

把辽阳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区的物流集散城市和休闲旅游特色城市。

  具体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总体水平,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达到500亿元。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

  --消费动力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达到435亿元。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5%以上。

  --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达到627亿元,五年累计实现1987亿元;其中服务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达到53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611亿元。

“十二五”期间,实施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项目159项,总投资为940.4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908.8亿元。

重点服务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

  三、主要战略措施

  紧紧围绕特大型城市建设宏伟目标,力求服务业的集聚、转变、延伸,寻求服务创新,通过强化“四大主导产业”和打造“四大平台”,努力突出“两大特色”,实现辽阳现代服务业“两个加快”、“两个提高”和“两大转型”。

采取主要战略措施如下:

  

(一)加快发展城区经济,提高产业集聚辐射力

  以河东新区建设、老城区改造为契机,把城(郊)区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

新城区建设要留足发展空间,真正使商务中心、商业中心、生态居住、总部基地、会展中心、文化休闲旅游成为拉动新城区发展的核心动力。

坚持高标准改造老城区,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提升城市活力与品位。

  本着“工业向园区集中、商业向城区集中、服务向周边延伸”的集聚辐射发展理念,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与层次。

加大政策扶持,优化服务业集聚发展环境。

重视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

推进开放联合,增强服务业辐射能力。

以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为带动,实现服务业的“点、区、带”化。

  

(二)引导深化制造型企业转型,培育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

  发挥辽阳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基础深厚,快速发展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深化专业分工,加快产品服务模式创新。

通过推进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市场化,引导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或独立,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方式的虚拟化、网络化、外包化。

把握国内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将生产性服务业从以物流服务、管理咨询、金融服务等管理支持功能为特征,向以信息技术、创新与设计、供应链服务等战略导向功能为特征转变。

  (三)推进与周边城市及口岸战略合作,培育有特色现代物流业

  围绕沈阳经济区建设,发挥辽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及基础设施完善,中长铁路、辽溪铁路纵横交错,哈大公路、沈大高速公路贯串南北,邻近营口、大连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依托区位优势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势,构筑物流政策、物流设施、物流信息平台。

注重推进与大连港、营口港的战略合作步伐,创新合作模式。

着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总量,提高配套能力;制定和完善物流产业政策,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形成体系健全、结构合理、货畅其流、交通便捷和特色明显的现代化物流网络。

重点建设石化制品、皮草、汽车及配件物流、金属原材料及矿石物流、建筑(装饰)材料等有特色的现代物流园。

针对辽阳民营企业发达的特点,重点推进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分拨配送体系,大幅度降低工商企业物流成本,创造一流的物流环境,使现代物流业成为辽阳的支柱产业。

  (四)注重山水生态与历史文脉,培育特色休闲旅游业

  辽阳人杰地灵,人文历史浓郁,拥有2400年的灿烂古城文化,是清王朝的定都盛京前的龙兴之地,是文学巨匠曹雪芹的祖居地,“关东才子”王尔烈的故乡;更拥有品质著名的弓长岭温泉和千年魅力白塔。

  要瞄准全省乃至东北亚旅游市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打造历史宗教文化、温泉滑雪、皮装服饰为主的特色旅游项目,打造集休闲、度假、运动、观光、民俗等多元化复合旅游系列产品,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建设水平,形成区域竞争力,使之成为联系沈阳故宫、鞍山千山、本溪水洞等著名旅游目的地的黄金旅游廊道,形成沈辽鞍抚旅游圈的重要驿站。

  (五)强化商贸会展拉动效应,培育有特色的现代商贸流通业

  重点发展法律、经济鉴证、投资和资产管理服务,培育市场主体、品牌和特色商务服务,促进商务机构在区域间的联合、重组。

发挥佟二堡既有的皮草产业优势,以佟二堡-海宁中国皮革城建设为契机,将辽阳建成世界最大的皮装裘皮设计、生产、销售中心。

依托辽化集团、忠旺集团,建设东北主要的化工和建材特色商品展示、订货、交易中心。

大力发展会展业,在地区会展方面要力争成为辽宁中部地区乃至东北地区展览和会议的重要举办地。

  (六)大力推进信息服务创新,构建特色IT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服务业领域广泛应用,激励传统服务业企业引入信息技术以及新理念、改造业务流程、更新经营技术、变革经营业态。

  加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升商贸会展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建设多种专业性的电子商务公共平台,促进平台间的互联互通。

重点建设皮装裘皮电子商务平台、建筑材料电子商务平台、化工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及金融服务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平台服务功能。

  建设辽阳信息平台门户,带动各个领域信息增值服务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高完善电子政务,搭建协同政务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信息资源共享。

有效整合全市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娱乐、旅游、公共交通、社区服务等公共信息资源,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完备的城市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七)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打造物流金融服务平台

  要下大力气构建特色金融城市,打造物流金融示范基地。

积极协调有关物流企业与银行深化合作,率先实施物流金融示范工程,构建起物流金融服务平台,为快速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充分发挥银行业融通资金的功能和作用,构建起高效、健康、安全、主体多元的银行服务体系;加快保险业创新发展,推动保险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探索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

  (八)狠抓技术服务应用创新,打造面向中小企业与农业的科技服务平台

  辽阳民营企业发达,中小企业众多,但这些企业自身科技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与周边城市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联盟,实施“引智工程”,构建技术转移和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检测平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公共研发和技术平台,形成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在科技开发、科技服务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针对皮革皮装业、化工化纤塑料业、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装备制造及配套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矿产业等主导产业优势,汽车零配件配套、建材成品供应基地、金属加工业快速发展的特点,重点发展相应工程与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及测绘、技术检测、技术推广、信息系统服务、环境监测等专业服务,将辽阳建成相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技术服务基地。

  开展面向网络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与技术攻关,并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推动农业科技服务资源的社会化共享与集约化运作,以实现农业科技服务的网络化即时按需供给与可持续发展。

  (九)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服务业区域竞争力

  以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导向,大力发展服务业品牌,重点培育辽宁名牌,积极争创国家名牌、乃至世界名牌。

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品牌发展的指导和服务。

制定辽阳知名品牌培育规划,明确培育对象、目标,帮助品牌企业解决品牌发展中的难题。

重点做好皮装裘皮业、制造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会展业品牌建设。

设立品牌建设专项基金,支持服务业龙头企业的品牌发展,解决企业品牌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障碍。

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现代传媒、电子商务等品牌服务中介,提高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

  四、区域布局和四大集聚区

  围绕特大型城市建设目标,构建起面向全域、区域、本地三个层次的服务业立体发展格局,从格局、体态、规模三个视角上根本扭转服务业的不对称性矛盾,从高度、幅度、密度三个维度上真正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以改善商务环境为核心,加快建设以商务楼宇集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交通组织科学、建筑形态新颖、生态环境协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服务业集群功能的区域,努力降低服务企业的商务成本。

  “十二五”期间,辽阳服务业空间布局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立足于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调整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按着“就水”和“就路”的布局原则进行整体布局。

“就水”主要是沿太子河两岸,建设集行政文化、生态居住、商务商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滨水新城区;沿大汤河两岸,建设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沈阳经济区公共卫星城和山水后花园;沿小浑河进行佟二堡小城镇开发建设,通过对小浑河水系改造,扩大现有水域面积,沿河进行居住、商住和商业开发。

“就路”主要是沿民主路、新运大街、繁荣路、新华路、沈大高速、本辽辽高速以及小小线等公路,促进人口、产业、资源的集聚,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新兴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建材装饰、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等服务业。

辽阳主城区和河东新区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区域,周边区县为特色区域,要依托功能分区、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服务功能,突出分区特色。

辽阳服务业区域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总体布局是:

培育“两大服务业特区”、建设“两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四大物流园区”。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着力培育面向全域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两大特区。

  --培育佟二堡裘皮皮装产业服务业特区。

以皮装裘皮业为龙头,以金融、电子商务为载体,形成皮装裘皮现代化、国际化的交易体系和东北亚地区最大、最具竞争力的皮装裘皮生产、研发、销售集散中心。

  --培育弓长岭温泉旅游服务业特区。

依托历史文化和冰雪温泉旅游资源,将弓长岭建设成为拥有50万人口的中等城镇,打造银色温泉旅游和复合型休闲度假与康体疗养旅游胜地,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着力建设面向本地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两大集聚区:

河东新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西关至站前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着力构建面向区域服务的“四大物流园区”,积极融入构建中的东北国际采购基地保税物流网,加快形成物流基础设施结点链网体系,成为“前台后厂”、“近港后台”的服务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特色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

  五、产业布局与重点项目

  围绕辽阳建设特大型城市目标需求,按照全域、区域、本地三个层次,科学布局,以重点项目为拉动,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两大服务业特区、两大服务业集聚区,四大物流园区、四大服务平台”,实现辽阳现代服务业的历史性跨越。

  

(一)面向全域的服务业布局与重点项目

  1.佟二堡裘皮皮装产业服务业特区的产业布局与重点项目

  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做好佟二堡城镇规划。

将规划面积从现在的14平方公里调整至30平方公里。

全力配合省里做好征地和搬迁补偿工作,在沈大与京沈高速公路之间修建一条途经并出入佟二堡的高速公路连接线,并以此为契机,合理规划路网建设和水系改造,为服务业大发展、长远发展,为建设世界最大的皮装裘皮生产销售基地提供足够的空间。

  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做强做大皮装裘皮产业。

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和企业包装尽快实现佟二堡皮装裘皮业整体上市。

实施国际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引进、联合和收购国际知名品牌等多种途径实现皮装裘皮品牌的国际化。

  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建立佟二堡皮装裘皮研发中心。

建设10万平方米的研发大厦,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入驻,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建立专项扶持基金,积极帮助、鼓励皮装裘皮企业引进海外研发团队,构建研发平台。

加快推进海宁皮革城二、三期,上海亚龙集团16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和香港第一夫人皮草集团4万平方米皮草名品中心等项目建设。

  构建佟二堡皮装物流园区。

依托佟二堡皮装裘皮产业基地,建设皮装生产销售的仓储物流区,促进佟二堡皮装裘皮产业走向集群化、国际化。

  加快建设佟二堡金融商务区。

围绕佟二堡皮装裘皮交易中心,针对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提供网络化和国际化金融服务。

加强与基金组织的联系,引进若干家基金组织,通过资本运作,破解佟二堡发展资金难题。

  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建设国际皮草会展中心,定期举办展销会,将佟二堡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皮装裘皮展销中心。

建设五星级国际商住宾馆和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配套商务酒店。

  打造佟二堡镇旅游购物文化城,立足“中国皮衣、裘皮基地”和“特色旅游乡镇”两大品牌基础,带动旅游购物、餐饮和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镇区环境整治提升。

聘请专业机构,做好佟二堡小城镇风貌规划。

  “十二五”期间,实施总投资200亿的千万元以上项目200项,建成50万平方米的皮革城和8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引进知名品牌100个。

到2015年,大型皮装裘皮交易市场营业面积100万平方米,拥有规模企业1000户,从业人员5万人,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

  2.弓长岭温泉旅游服务业特区的产业布局与重点项目

  以“滑冰雪、泡温泉、购皮装、品农家”的休闲旅游与商务旅游为主导特色,依托2400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构建休闲度假弓长岭区旅游板块,创新发展思路,建设一批具有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和核心卖点,促进旅游资源集群开发。

  依托历史文化和冰雪温泉旅游资源,加快弓长岭温泉滑雪场提升开发、汤河风景区深度开发,以汤泉谷园区为核心,以温泉滑雪场、冷热地公园等为支撑,突出温泉休闲度假、冰雪运动为主打,以山地运动、水上运动、自驾运动等为专项支撑,整体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加快推进汤泉谷生态度假社区、温泉假日酒店二期、国际温泉会展中心、湿地保护公园和民俗汤宿区等项目建设,打造银色温泉旅游和复合型休闲度假与康体疗养旅游胜地。

  要以整体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推动城镇建设的整体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60亿元,建设国际健康城、国际温泉城、汤宿区和温泉旅游综合体、超五星级酒店、温泉酒店二期等产业项目30项。

到2015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接待旅游人数350万人次,年均增长20%;拥有11万人口,从业人员2万人。

建成省内第一温泉旅游集聚区、生态型温泉新城。

  在大力推进弓长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的同时,要强化全市旅游资源整合,推进广佑寺国家5A级景区深度开发、东京城前清文化旅游区建设,在深化广佑寺宗教文化内涵基础上,以复建东京城为重点,联动东京陵,推动实现从宗教型景区向综合旅游区转变。

依托王尔烈纪念馆、曹雪芹红楼梦展馆等清代老建筑,恢复重建清代民居一条街,以此带动古城民居旅游商贸。

  到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28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04亿元,年均增长25%。

  

(二)面向区域的服务业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