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416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实习报告.docx

《地貌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实习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貌实习报告.docx

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

 

姓名:

胡颜

年级:

2009级

专业:

地理科学

学号:

1256409050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0-7-27

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

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

主要任务有:

1、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2、野外地貌素描的练习

3、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

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二、时间与地点

2009年7月2日至2009年7月11日,为期九天,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地质地貌实习基地。

三、实习区地理概况

实习基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

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

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

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整体构造为一复向斜,东翼宽浅,西翼较陡。

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

可根据统一岩层的高度对比来判断断层的类型。

该地区的地貌类型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个柳江盆地是个不对称的复向斜,褶曲核部新,两翼老,为向斜,西翼东倾,动翼西倾;且西翼窄,东翼宽,即西翼倾角大,东翼倾角小,两翼不对称,且西翼上有多个小背斜。

综上可得:

柳江盆地是一个两翼不对称的复向斜。

整个柳江盆地的地形如图所示:

中间为火上积块岩,岩性抗蚀能力强,周围岩石抗蚀能力弱,经过长期剥蚀后,地势较周围的高,而盆地四周为抗蚀能力更强的花岗岩,地势最高,这样,就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地形。

实习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

最底气温-21.5摄氏度(1959.1.1),最高气温39.9摄氏度(1961.6.10),年平均气温11.3摄氏度。

暑期(6-9月)气温高于30摄氏度的天数仅为15天。

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间,多集中在7-8月份,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季节。

该区工农业并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

山坡多种果树,尤以桃树较多,盛产蜜桃。

矿产以煤,耐火粘土为主。

其中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局部为劣质煤。

柳江煤矿为区内最大工矿企业,年产60万吨。

其次是北山发电厂,主要满足秦皇岛市工业和居民用电。

此外,水泥厂,建材厂在盆地内星罗棋布。

盆地内起伏小,河流广布,地处山海关与秦皇岛之间,陆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另有铁路纵贯其间。

四、地貌营力

a)内营力

内营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等所产生的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不但可以改变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同时还可以改变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

比如造山运动,板块运动等。

b)外营力

外营力是指主要由太阳能、重力能及生物活动产生的作用力。

它们常常是通过水、冰、大气和生物等介质的运动推动地表物质发生位移,从而改变地表形态的。

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冻融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

各种外力作用又都可以划分为剥蚀和堆积两种基本形式。

主要由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剥蚀地貌,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堆积地貌。

剥蚀、堆积与内力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升的地区一般形成剥蚀地貌,在构造下沉的地区则形成堆积地貌。

随着构造升降的变化,剥蚀地貌可以转化为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也可以转化为剥蚀地貌。

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貌,都不是单纯地由外力作用或单纯地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尽管在某个地区和某个时期,内外营力可能是不平衡的,但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两种营力总是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一般认为,地球表面大的起伏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奠定的,外力主要是刻削这些大型起伏,造成更复杂的形态,并最终趋于将地表夷平。

许多地貌学家认为,就整个地球表面说来,内营力与外营力的地貌作用在数量上具有同等的意义。

地貌营力的作用与地表组成物质(包括地质构造与岩石性质)也有密切的关系。

正由于此,现代地貌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

地貌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种多样的地貌营力下形成的。

本区地壳活动频繁,多次地壳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内的多个沉积和沉积间断,以及周围火山及地震活动,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

柳江盆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大体轮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风、水、太阳能、生物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地貌形态。

通过风化、流水、岩溶、冻融、风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

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五、地貌类型

地貌分为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融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熔岩地貌等。

柳江盆地区域内这些地貌类型并不齐全,只有部分。

下面对我实习所见地貌形态加以说明

㈠向斜盆地

宏观上,柳江盆地是一个向斜。

它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岩层从两翼到核部逐渐变新,是典型的向斜构造。

整个盆地地形起伏不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不对称。

向斜核部地势较两翼高,这又与原生向斜地形相反,是逆地形,因而整个区域属逆生褶曲。

而在局部一些地区的褶曲地形,则是正地形。

比如吴庄背斜,属原生褶曲。

㈡坡地重力地貌—倒石堆、滑坡

⒈倒石堆在第一天的行程中,位于张岩子村西口约200米有一处断崖,该断崖高约有100米,地势陡峻。

断面上岩石风化厉害,大量碎屑岩滚落崖底,形成倒石堆。

该倒石堆顶部与岩层大致平行,走向一致,坡面上已经生长大量植被,说明此倒石堆形成较久,已达稳定状态。

倒石堆是由崩塌作用,风化剥蚀等作用使大量崩塌碎屑物滚落到山脚或断崖脚,由于坡度变小而发生堆积形成的。

上部坡地不断侵蚀崩塌滚落,倒石堆不断增大,表面也逐渐变得平缓,侵蚀面也不断改变,最终达到稳定状态。

倒石堆主要有崩塌碎屑物组成,也有少许其他作用带来的土壤和生物堆积等。

如坡面径流带来的泥沙等。

堆积砾石粒径从下到上逐渐变小。

底部是较大砾石,上部是较细的岩石碎屑,表层有少许泥沙沉积。

⒉滑坡滑坡一般发生在山地,植被稀少沉积松散的地方。

当大暴雨时,大量水渗进土层,降低摩擦,增加重力,致使山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滑坡会带来大量的泥沙和砾石,能毁坏大量农田和房屋,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一种灾害性地貌现象。

在滑坡体上常常会形成醉汉树和马刀树。

他们是判断滑坡的重要标志。

也有的滑坡体上没有马刀树,这是因为滑坡形成较早,树木是在滑坡形成后才生长的。

蟠桃峪村对面的一处孤立小山,整个山地是一巨大岩体,岩性和小山北东南三面山上的岩性相同,又山脚沟谷中没有发现鹅卵石等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物,所以我们断定此孤立小山是山体滑坡形成的。

滑坡体上没有发现马刀树,所以此滑坡形成较早。

㈢断层

在整个柳江盆地内,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发生了许多断层。

常沿岩层层理、岩石解理发育。

柳江向斜两翼尤其居多。

西翼断层大部分都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可见他们是沿岩层层面发育的。

北部和东翼断层也多,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平移断层、倾覆断层等都有发育。

断层是指岩层由于受到断层营力的作用而发生断裂错动并且两盘发生相对位移。

营力又分为拉张性力、挤压性力、剪切性力。

断层地方由于两盘相对位移,一盘上升一盘

下降,断层面

就形成了一个

断层崖。

由于

差异侵蚀作用

使上升盘剥蚀

降低到下降盘

以下,形成新

的断崖,叫断层线崖。

比如潮水峪村北口的断层就是逆断层,断层面就是一个断层线崖。

如上页图所示:

经过长时间的沟谷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断层面两侧被剥蚀掉,呈三角形,叫做断层三角面。

东部落西边500米左右的小河谷西侧就有典型的断层三角面

㈣单面山

张岩子村西口断崖从整体上看其实是一个单面山。

整个断崖岩层向一个方向倾斜,且只有一翼,构成不对称地形。

单面山是在断层的基础上形成的。

当断层是张性断层时,断层两盘上升成为高地。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其一盘遭受强烈剥蚀而夷平,另一盘基本不变,则着一盘就成为单面山;当断层是平推断层时,由于差异性剥蚀,形成断崖式的单面山。

张岩子村西口断崖即是一个典型例子。

㈤河流地貌—河床(岩槛壶穴)、离堆山、河漫滩、河流阶地

柳江盆地内河流多,大石河及其支流纵横其间。

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在此区域都有,河流地貌全面。

⒈刘家房村西的一条大石河支流,位于山地内,是上游,河流发育的初级阶段。

此段河谷很窄,呈U型,谷内砾石历经大的有1-2m,小的1-2cm,差异性大,分选差,多是由上部河段洪水带来的,也有少部分是由当地山体岩石风化滚落的。

水深10cm左右,流量小。

①此地河床是基岩河床,河床是切割闪长玢岩岩体形成的。

并发育一些小的岩槛和壶穴。

岩槛是一个裂点,形成跌水,下部由于多向横向环流的作用,河流向缘侵蚀,使侵蚀面下降,裂点后退。

向缘侵蚀能发生河流袭夺现象。

②离堆山离堆山是上游河段下切侵蚀和截弯取直形成的。

上游河水流速大,比降大,冲击力和侵蚀力强,下切深度大,由于受到岩性等的因素影响,河道发生弯曲,形成深切曲流。

当洪水时细颈被冲开,河流截弯取直发生局部改道,原来的凸岸就变成了孤立的高地,叫做离堆山。

离堆山被新河道和老河道所包围,河道中有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物,这是判断离堆山的重要特征和依据。

⒉到小傍水村处的大石河已处于中游河段,河谷变宽,水深变深。

河谷中砾石粒径明显变小,大小相差也变小,分选较好,磨圆度较好。

河流发育到壮年阶段,河谷展宽,河床纵比降变小,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大量泥沙砾石堆积,发育河漫滩和河流阶地。

①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时河水所覆盖的区域。

枯水时期是出露的平地,面积有大有小,沿河流延伸。

枯水时期河漫滩上一般种植农作物,而没有居民房。

河流在中游河段一般位于平原上,河流变为曲流,辫流发育。

河床发育深槽,凸岸发育浅滩和滨河床沙坝、沙嘴等。

浅滩可发育成心滩,进而发育成为江心洲。

河漫滩下部由砾石组成,上部是洪水时期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

土壤粒细肥沃,是发展农业的良好场所。

②河流阶地是河床两侧的多级阶梯状地貌,是由河流下切侵蚀和堆积形成的。

由河床向两侧依次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

河流阶地一般是有间断延伸的,且两侧常常不对称,往往凸岸发育而凹岸被侵蚀掉了。

居民房屋一般建在阶地上。

河流阶地又分为侵蚀阶地和堆积阶地。

下图是小傍水旁边大石河河谷剖面图:

 

3.蟠桃峪村南是大石河的下游河段,河谷很宽。

有江心洲发育,存在二级阶地,河漫滩很广阔。

河漫滩相沉积物粒径比河床相沉积物小,河床中砾石磨圆好,有一定分选,粒径变小。

表一:

不同河段的堆积物对比表

河段

堆积物

粒径

分选程度

磨圆程度

上游

砾石、粗砂

1cm~50cm

角棱

中游

砾、粗砂

0.5cm~10cm

较好

次圆

下游

沙砾、细砂

0.1cm~5cm

㈥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下喀斯特

岩溶地貌是流水对地面和地下岩石进行冲蚀和溶蚀形成的一系列地貌形态。

岩溶地貌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水中所溶解的二氧化碳对碳酸盐进行溶蚀和流水的冲蚀搬运,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

我国岩溶地貌主要发育在西南地区包括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和湖南等地,东北、华北地区也有少量发育。

最著名的是广西桂林山水和路南石林。

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量与温度、压强和水量有关。

其溶解量与温度成反比,与压强成正比。

大量的降水能加快水的循环与更新,从而增大溶解速度。

经过长时间的溶解冲蚀作用,地表岩石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表现为直立状的石芽、孤峰、峰丛、峰林;地下发育溶洞、地下河流、地下湖泊等。

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长期作用形成溶沟,溶沟之间叫石芽。

继续侵蚀形成高耸的孤峰,成簇的孤峰底座相连,叫做峰丛。

继续侵蚀使基座分开的大量孤峰叫做峰林。

如路南石林。

地表水下渗进入地下的通道叫做落水洞。

落水洞上部常常发育漏斗,直径有大有小,呈漏斗状,地表水从漏斗口下渗。

流水进入地下,对地下岩石进行同样的溶蚀,形成地下喀斯特地貌。

有地溶洞、地下河流、地下湖泊等。

地下河的水位和地表河流水位是一致的。

地下河流湖泊和地表河湖有通道相连。

在地下,岩溶水从溶洞顶落下,有水中所溶解的钙华沉积,形成钟乳状突起,叫做石钟乳。

水落地的地方碳酸盐沉积,形成笋状的突起,叫做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不断长大,两者最终两连,成为柱状体,叫做石柱。

岩溶地貌继续发育,地表岩石最终被溶蚀完,同时地下岩溶地貌发育,地下掏空,造成陷塌,使地面下降,夷平,最终又成为平地,进入下一轮的岩溶作用。

在柳江盆地的砂锅店村东口约500米处的小山上就有典型的岩溶地貌。

此地岩性大致是石灰岩,有溶沟和石芽发育,还有许多沿解理和裂隙发育的溶蚀深槽。

从整体看来,还处于岩溶地貌发育的初级阶段。

又此处岩石边缘整齐,走向一致,与海蚀崖相似,由此可以推断,此地当时是古海岸所在位置。

后来地壳上升,褶皱变成高地。

㈦海岸地貌

海岸是高潮点到波浪作用消失的地方之间的区域。

海岸地貌是海岸处由于海水、河流等长期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态。

海水的作用主要有潮汐作用、波浪作用等。

海岸分为基岩式海岸和海滩式海岸。

基岩海岸主要是由基岩组成的,海水对它进行长期侵蚀形成海蚀地貌,包括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桥等。

波浪对海岸岩石进行掏蚀和溶解,形成海蚀穴。

海蚀穴扩大,顶部会被击穿,成为海蚀窗。

海水中孤立的岩石称为海蚀柱。

波浪对岸基岩石进行侵蚀形成的平台叫做海蚀平台。

在基岩海岸有海湾与岬角。

波浪到达近海岸时,会由于水深的变化而发生折射作用。

对岬角进行侵蚀,在海湾处发生堆积,最终使凹凸不平的弯曲海岸变成平直海岸。

在基岩海岸和海岛周围常常形成沿岸分布的岸礁,离岸分布的堡礁和呈环形分布的环礁。

它们都是由珊瑚骨骼堆积所形成的珊瑚礁。

珊瑚礁形态奇特,颜色优美,是旅游观光的胜地,也是鱼类栖息的佳所。

波浪在到达近海岸时会发生波浪破碎。

此位置大概是二分之一波长水深处,由于速度减慢,大量泥沙发生堆积,所以此处经常形成水下沙坝。

六、感想与小结

收获很多,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印象很深。

学会了使用罗盘定位与GPS定位,观察各种地貌现象如离堆山,古滑坡体;岩溶地貌的石芽与溶沟;海岸地貌的海蚀崖、海蚀柱与海蚀平台。

以及从地貌景观推测其形成原因,印象深刻的是判断一个小山体的成因是由于深切曲流形成的离堆山还是滑坡体。

学会从地貌现象推测当时地质地貌环境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