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712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3蒸汽.docx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考点33蒸汽

考点33 “蒸汽”的力量与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蒸汽”的力量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b)

前提、条件

实现方式

地位

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的确立

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

资本

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海外贸易

资金来源

技术

手工工场的发展

机器发明条件的成熟

劳动力

圈地运动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市场

圈地运动(国内),海外扩张(国际)

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必要性)

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b)

(1)棉纺织业:

1765年,哈格里夫斯(英),手摇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英),水力纺纱机。

(2)动力:

1782年,瓦特(英),改良蒸汽机。

(3)交通:

1807年,富尔顿(美),汽船;1814年,史蒂芬孙(英),蒸汽机车。

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

(1)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密切了国际交流。

各国通过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增强。

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3)引起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4)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5)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6)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自由主义原则),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4.英国政府适应工业社会发展需要所采取的措施

加试

——(b)

(1)进行民主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过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建立职业警察制度,最终确立工业资产阶级在英国的主导地位。

(2)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852年,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基本国策。

(3)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等原则。

(4)对外推行“炮舰政策”,用武力打开其他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

(5)英国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的同时,还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5.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表现

加试

——(b)

(1)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

煤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二。

蒸汽机产生的能量占欧洲的一半以上,生铁产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

逐渐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工业革命中的标志性事件: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二、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b)

(1)前提: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条件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②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兴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③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电磁感应理论),直接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④工业革命后,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b)

(1)标志: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2)中心:

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b)

(1)爱迪生(美):

发明钨丝灯泡,改进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电影放映机。

1882年,建立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是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2)贝尔(美):

1876年,发明电话机。

(3)卡尔·本茨(德):

1885年,发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893年,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4)莱特兄弟(美):

1903年,发明了飞机。

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

(1)积极影响:

(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

①促进人群的流动与融合,使世界动植物物种广泛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粮食、原料生产集中于亚非拉第三世界落后国家;工业生产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最大受益)。

(2)消极影响:

(带来动荡与冲突)

①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与地区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③导致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乃至形成军事对抗和战争。

微点拨 世界市场的四个阶段

(1)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2)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3)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4)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主题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是多种社会条件的综合产物

史料

论从史出 英国先于其他国家具备以上条件,因而工业革命首先开展于英国。

2.工业革命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

史料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

……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论从史出 工业革命期间,出于满足工厂劳动力的需要,人口向城市快速集中,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广泛的社会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工业革命过程流程图

首先开始于纺织业(标志是“珍妮机”的问世)→冶金、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新→蒸汽动力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火车和汽轮)→向欧美大陆的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初)。

2.六大视角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

生产力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

生产组织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经济结构

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2)社会

城乡结构

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阶级关系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社会变革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3)思想文化:

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后产生三大思潮: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

三大潮流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4)经济思想:

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义”。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声明,宣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

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

(5)消极方面: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工人遭受剥削日益严重。

(6)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受外国在华企业的诱导,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主题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史料 不同时期各国GDP数据统计

   国家

时间   

中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1820年

32.9%

1.8%

9.5%

3%

1900年

6%

23.6%

18.5%

2.4%

论从史出 1900年,中国综合国力大幅下降,美国国力快速上升,英国上升速度相对缓慢。

以上变化取决于对新技术的应用程度及殖民扩张、海外贸易的受益程度。

2.两次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史料一 1769年,一种全新的蒸汽机终于在瓦特的手中诞生了。

它大大促进了机器的运用和工厂的生产,使工业技术的变革出现了新的飞跃……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何飞鹏《蒸汽机与英国经济的发展》

史料二 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

因为几十个大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趋势。

——《列宁选集》第二卷

论从史出 史料一表明蒸汽机的使用使生产组织由“手工工场”变为“工厂”;史料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企业产生。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研技术成果同技术、生产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

(2)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开始于重工业和能源工业,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各个领域几乎同时展开技术革命。

(5)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等。

(6)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两次工业革命的三大不同

方面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自然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相结合

产业结构侧重

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确立资本主义工厂制度

以重工业为重点,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如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

广度及深度

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

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主题三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示意图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解读 史料表明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不仅具有广阔的原料产地,而且具有广阔的商品市场,也表明了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居于这个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史料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分工更为明确,海外市场扩大,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列强在商品输出的同时,进行资本输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世界经济,表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数据背后的历史解码

史料

论从史出 国际贸易在工业革命期间快速上升,意味着世界范围内人员、资金、资源、商品的流通增长,本质上反映的是世界市场的发展及工业文明在全球发展的进程加快。

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过程、特点与影响

(1)途径:

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形成过程

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早期殖民扩张。

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3)世界市场发展的表现

①市场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

市场范围经历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区域贸易到世界贸易的发展过程。

②市场的联系方式更加快捷。

交通运输方式经历了马车、帆船运载到汽船、火车、汽车、飞机运载的过程,商品信息传递经历了人员传递到通过电报、电话传递的方式,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

③市场的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经历了由农牧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到工业产品与原料的交换,再到资金、劳动力与商业服务的交换的过程。

④市场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⑤市场组织、维护机制不断完善。

通过建立银行、交易所,成立政府特许公司、垄断公司等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保障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顺畅。

⑥贸易中心的不断变化。

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的贸易中心;1400~1800年,西、葡、荷兰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后来美国取而代之。

⑦资本主义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完善民主与法制,不断发展经济思想和管理方式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评价

①奴役性: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资本主义国家操纵控制着这些国家、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②改造性: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旧思想、旧制度不断受到冲击,整个世界进一步资本主义化。

③全球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1.时空观念——工业革命技术发明

(2017·4月浙江选考)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明,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纺纱技术的改进,又呼唤织布技术的革新。

下列发明,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手摇纺纱机 ②骡机 ③飞梭 ④水力织布机

A.②③①④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D.④③①②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英国纺织业中技术发明的顺序是飞梭-手摇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即③①②④,故选B项。

2.空间观念——世界市场形成

(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D.“商业革命”的兴起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世界贸易涉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也就是工业革命前世界贸易的状况。

这一时期世界贸易的发展,与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商业革命”的兴起有关。

这一时期,由于没有出现蒸汽轮船,远洋运输业不可能迅猛发展,故本题选A项。

3.历史理解——工业革命与交通运输业发展

(2016·10月浙江选考)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铁路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

这种现象是由于(  )

A.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航空时代

B.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D.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答案 C

解析 交通资源由铁路一家独大到铁路、公路并行发展,这取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A项航空业与陆路交通主题无关,B、D项分别指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掠夺等历史现象,时间不符,均可排除。

4.史料实证——两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影响

(2016·10月浙江选考)下图所示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美、德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份额

A.制造业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B.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德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C.欧美国家开始从“蒸汽”时代迈入电气时代

D.美、德两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

答案 B

解析 紧扣材料数据变化趋势思考是得分关键,美、德制造业增长迅速,占世界总产量份额快速增加,只能表明其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

伴随工业制造而来的是生活快节奏和环境污染,故A项错误,迈入电气时代及美、德是工业革命发源地的结论并不能从数据中直接得出,故C、D项错误。

5.历史理解——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形式影响

(2016·4月浙江选考)有学者指出:

“经济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还沉浸在昏暗中的时候,阿克莱特的名字就成为那些在昏暗中发出最灿烂光辉的名字之一。

”阿克莱特的“最灿烂光辉”之处是(  )

A.发明了蒸汽抽水机

B.推行标准化生产

C.创立了近代大工厂制度

D.创制水力织布机

答案 C

解析 发明蒸汽抽水机的是英国的塞维利;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的是英国的韦奇伍德;创制水力织布机的是卡特莱特;1771年,阿克莱特创办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创立了近代大工厂制度。

故选C项。

6.历史理解——政治变革与工业革命关联

(2016·10月浙江选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形成一种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没有这个宽松的环境,工业革命不会出现……如果社会是压制性的、控制型的,那么任何创造都会被扼杀在萌芽阶段——萌芽没有了,树也不会有,所以社会和政治环境非常重要。

——摘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光荣革命后造成英国“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法律保障及其主要内容,并指出助推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是什么。

答案 《权利法案》。

主要内容: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

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汽车……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这表明(  )

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

C.交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

D.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答案 B

解析 依据题干“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汽车”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世界上确立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国家主要是欧美国家,而亚非国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并没有确立工业文明,因此“普遍确立”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交通工具变革是文明演进的重要表现,不是关键,故C项错误;工业文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而不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故D项错误。

故选B。

8.(2017·临安选考评估)美国学者:

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西方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答案 C

解析 从题目中的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兴起。

工业革命大大增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也造成了东方的相对贫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故选C。

B项属于直接原因,A、D与材料信息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