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903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4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docx

选择题习题练习与思考2

176.子宫、肺等脏器手术或损伤时,易发生出

血,其原因为该类脏:

A.能释出抑制凝血酶的物质;

B.血运特别丰富,不易形成凝血块;

C.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或称活化素,PAs);

D.能释放出大量PAI;

E.富含肝素类物质。

177.补体成分C3a和C5a在DIC发病过程中的

作用为

A.促进组胺释放和吸引白细胞及单核细胞;

B.促进凝血因子活化;

C.激活纤溶系统;

D.分解活化的凝血因子;

E.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

 

178.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种因素关系最为密

A.肝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破坏;

C.白细胞激活和血管受损;

D.抗凝血酶物质增多;

E.血管通透性增高。

179.DIC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为:

A.凝血酶原减少;

B.血管通透性增加;

C.血小板减少;

D.ATIII增多;

E.继发性纤溶亢进。

 

180.不可能由DIC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为:

A.急性肾功能衰竭;

B.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C.黄疸及肝功能衰竭;

D.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

E.席汉氏综合症。

 

181.暴发型流脑合并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

竭—华-佛氏综合征的机制是:

A.内毒素性休克;

B.细菌栓子阻塞肾上腺血管;

C.发生DIC导致肾上腺出血性坏死;

D.肾上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E.以上都不对。

 

182.DIC产生的贫血属于:

A.溶血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中毒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18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其发生机制主

要是:

A.微血管EC大量受损;

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C.纤维蛋白细丝在小血管内形成细网;

D.微血管内形成了大量微血栓;

E.小血管强烈收缩。

 

184.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检测:

A.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B.纤维蛋白单体的含量;

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D.纤溶酶含量;

E.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

185.一般认为血小板数目为多少时,对DIC

诊断有一定意义

A.250109/L;

B.200109/L;

C.150109/L;

D.100109/L;

E.50109/L;

186.急性DIC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检测

的结果

A.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C.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

D.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E.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187.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DIC都可能出现皮

肤大片瘀斑,下述试验何种无助于两者的

鉴别

A.凝血酶原时间;

B.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C.血小板计数;

D.3P试验;

E.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

188.对DIC治疗,下述哪一项原则是正确的

A.先治疗DIC,再处理原发病;

B.对早期疑似DIC者即可用肝素作试验性治

疗;

C.一经确诊DIC,立即作抗凝治疗;

D.在DIC早期需以抗纤溶药物做预防性纤溶

抑制治疗;

E.DIC后期禁用肝素。

189.DIC时促进凝血活化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大量激活;

B.抗凝血因子如蛋白C或ATIII明显缺乏;

C.血液循环内出现大量组织因子;

D.血液的激肽释放酶系统和FXII被激活;

E.以上都不对。

190.继发性纤溶增强的主要指标是:

A.血浆中PA活性增高;

B.血浆中纤溶酶活性增高;

C.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

D.血浆中出现FDP的二聚体,其含量增高;

E.以上都不对。

191.DIC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

A.出血;

B.休克;

C.MOF;

D.贫血;

E.以上都不对。

 

192.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A.血管痉挛,组织缺血;

B.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断血流;

C.器官在缺血耐受期内恢复血流;

D.器官在可逆性损伤期内恢复血流;

E.以上都不对。

 

193.再灌注损伤是指:

A.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后果;

B.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C.无钙后再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钙超载;

D.缺氧后再用富氧液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E.以上都不对。

 

194.下述何种不会有缺血-再灌注损伤

A.冠脉搭桥术后;

B.体外循环后;

C.器官移植后;

D.心肌梗塞后;

E.心肺复苏后。

 

195.钙反常发生的钙超载损伤与:

A.无钙期引起钙泵功能障碍有关;

B.细胞膜通透性有关;

C.复钙期钙浓度过高有关;

D.膜外被与糖被层表面分离有关;

E.缺氧后又给氧有关。

 

196.钙反常损伤程度主要与:

A.无钙灌注的时限有关;

B.灌注液的温度有关;

C.灌注液的PH有关;

D.再灌注时钙浓度有关;

E.再灌注时的氧分压有关。

 

197.再灌注损伤可见于:

A.心;

B.脑;

C.肾;

D.肠;

E.各种不同组织器官。

 

198.缺氧-再灌注损伤常见于

A.心;

B.脑;

C.肺;

D.肾;

E.肠。

 

199.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浆内LDH和

CPK含量变化为:

A.增加;

B.降低;

C.先增后降;

D.先降后增;

E.无明显变化。

200.体内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器官为:

A.心;

B.脑;

C.肺;

D.肾;

E.肠。

 

201.脑缺血-再灌损伤,细胞内第二信使分子

的变化为:

A.cAMP、cGMP;

B.cAMP、cGMP;

C.cAMP、cGMP;

D.cAMP、cGMP;

E.两者均正常。

202.评价脑再灌注损伤的主要代谢指标为:

A.ATP、CP及葡萄糖减少;

B.乳酸;

C.cAMP;

D.cGMP;

E.过氧化脂质生成。

 

20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白细胞数目的

变化规律为:

A.缺血期、再灌注期;

B.缺血期、再灌注期;

C.缺血期、再灌注期;

D.缺血期、再灌注期;

E.缺血期正常、再灌注期。

 

204.再灌注时组织内白细胞浸润增加的机制

主要是:

A.组胺和激肽的作用;

B.C3a、C5a的作用;

C.LTB4的作用;

D.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作用;

E.趋化性炎症介质的作用。

 

205.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主要与:

A.无复流现象有关;

B.钙超载有关;

C.白细胞浸润有关;

D.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有关;

E.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206.自由基是指:

A.具有单价电子的原子、分子、原子团;

B.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分子、原子团;

C.水中可被解离的物质;

D.极易起超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

E.极易被电离的物质。

207.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的原发来源是:

A.线粒体;

B.儿茶酚胺;

C.脂质过氧化;

D.中性粒细胞;

E.内皮细胞。

 

208.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需要

有:

A.镁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B.锌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C.钙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D.钼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E.铜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209.黄嘌呤氧化酶存在于:

A.内皮细胞内;

B.巨噬细胞;

C.肌细胞内;

D.结缔组织细胞内;

E.白细胞内。

 

210.最初激发形成的氧自由基是:

A.O2;

B.OH·;

C.H2O2;

D.1O2;

E.LOO·。

211.下述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措施,哪一

种是错误的

A.再灌流时应注意低氧、低压;

B.再灌流时应使灌流液含较多钠或钙;

C.再灌流时宜使流量逐步增加;

D.尽可能提早再灌流的时间;

E.以上都无错误。

212.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再灌注后组织

细胞ATP水平增加不明显的原因可以是:

A.组织细胞代谢增强,ATP消耗增多;

B.再灌注提供的氧相对不足;

C.合成ATP的原料明显减少;

D.细胞和/或线粒体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E.以上都不对。

213.下列先天性心脏病中出现明显紫绀的是:

A.心房间隔缺损;

B.心室间隔缺损;

C.法乐(Fallot)四联症;

D.主A狭窄;

E.肺A狭窄。

 

214.下列哪项最符合心力衰竭的概念

A.心脏每搏输出量;

B.V回心血量心输出量;

C.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D.心功能障碍引起大小循环充血;

E.伴有肺水肿或肝脾肿大、下肢水肿的综合

症。

215.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

A.心泵功能衰竭;

B.急性心力衰竭;

C.慢性心力衰竭;

D.以心脏扩大为特征的心力衰竭;

E.以血容量、组织间液增多为特征的心衰。

 

216.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左心室后负荷加

A.甲亢;

B.高血压病;

C.肺A高压;

D.心室间隔缺损;

E.心肌炎。

217.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左心室前负荷明显

加重

A.主A瓣关闭不全;

B.心肌梗塞;

C.高血压病;

D.心肌炎;

E.肥厚性心肌病。

 

218.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右心室前负荷明显

加重

A.高血压;

B.心肌病;

C.室间隔缺损;

D.肺源性心脏病;

E.主A瓣关闭不全。

219.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右心室后负荷明显

加重

A.高血压病;

B.心肌梗塞;

C.严重贫血;

D.肺梗塞;

E.心脏瓣膜关闭不全。

220.阻力负荷过度损害心功能的机制中,下

述哪项是错误的

A.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减少;

B.心室壁活动张力增加;

C.心肌耗氧量增加;

D.心室壁收缩不协调;

E.冠脉血流量减少。

221.容量负荷过度损害心功能的机制,下述

哪项是不可能的

A.容易发生心室过度扩张;

B.心室壁静息张力增加;

C.心肌氧耗量增加;

D.心输出量增加;

E.呼吸困难。

222.高输出量性心衰病人血流动力学特点是:

A.心衰时心输出量比心衰前有所,高于正常;

B.心衰时心输出量比心衰前有所,但高于正

常;

C.心衰时心输出量比心衰前有所,但低于正

常;

D.心衰时心输出量比心衰前有所,但低于正

常;

E.以上都不对。

223.关于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下述概念哪

项是错误的

A.心输出量比心衰发生前有所降低;

B.心输出量可稍高于正常水平;

C.外周血管扩张;

D.回心血量增多;

E.A-V血氧差增大。

224.下列疾病中哪一项不引起高输出量性心

A.甲亢;

B.贫血;

C.心肌病;

D.维生素B1缺乏;

E.动-静脉瘘。

225.下列疾病何种可能出现低输出量性心力

衰竭

A.贫血;

B.维生素B1缺乏;

C.甲亢;

D.高血压性心脏病;

E.A-V瘘。

226.判断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准是:

A.病程是急性还是慢性;

B.休息和负荷情况下的症状和体征;

C.存在左心或右心衰竭;

D.病因是压力还是容量负荷过度;

E.以上都不对。

 

227.急性心衰时,可无下述哪项代偿方式

A.心率加快;

B.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C.交感神经兴奋;

D.心肌肥大;

E.血液重新分配。

 

228.下列疾病中最易发生向心性心肌肥大的

疾病是:

A.甲亢;

B.严重贫血;

C.维生素B1缺乏症;

D.高血压病;

E.主A瓣关闭不全。

 

229.心脏向心性肥大的本质是:

A.心肌细胞增生;

B.肌节的并联性增生;

C.肌节的串联性增生;

D.心肌纤维长度加大;

E.以上都不是。

 

230.向心性心肌肥大的主要发生机制是:

A.心收缩力增强;

B.冠脉血流量;

C.心率;

D.心输出量;

E.心收缩期室壁张力。

231.下列疾病中最易发生离心性心肌肥大的

疾病是:

A.高血压病;

B.主A瓣关闭不全;

C.主A瓣狭窄;

D.肺A高压;

E.以上都不对。

 

232.心肌串联性增生的主要原因是:

A.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B.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C.心脏后负荷长期过重;

D.心脏前负荷长期过重;

E.心肌结构破坏。

 

233.离心性心肌肥大的主要机制是:

A.收缩期阻力过大;

B.冠脉流量增加;

C.心率加快;

D.心输出量增加;

E.舒张期室壁张力增加。

 

234.心脏离心性肥大的本质是:

A.心肌细胞增生;

B.心肌纤维变粗;

C.肌节串联性增生;

D.肌节并联性增生;

E.以上都不对。

 

235.心肌肥大,下述何种概念是错误的

A.主要是心肌细胞体积增大;

B.单位重量肥大心肌的舒缩性能是降低的;

C.心脏总的收缩力增强;

D.使心脏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功能稳定状态;

E.能有效地防止心衰的发生。

 

236.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组织学特征是:

A.毛细血管总数增多;

B.毛细血管间距减少;

C.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开放;

D.单位重量心肌毛细血管数减少;

E.以上都不对。

 

237.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器官水平特征是:

A.单位重量肥大心肌的毛细血管数目减少;

B.整个心脏的重量增长超过了心交感神经

轴突的生长;

C.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生长过快;

D.心肌细胞体积的增长过快;

E.心脏各部分不均匀生长。

238.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分子水平特征是:

A.肌动蛋白;

B.肌球蛋白;

C.肌钙蛋白;

D.肌球蛋白ATP酶同工酶V3,V1;

E.白肌球蛋白。

 

239.肥大心肌细胞表面积相对不足的主要危

害是:

A.影响细胞进一步增大;

B.影响细胞分裂成熟;

C.影响细胞吸收营养物质;

D.影响细胞氧供;

E.影响细胞转运离子的能力。

240.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细胞学特征是:

A.细胞体积过度增大;

B.细胞重量增加;

C.细胞表面积增加;

D.细胞表面积相对不足;

E.细胞表面积与重量之比增大。

 

241.关于心衰的变化,下列哪项提法是不准

确的

A.心肌肌源性扩张;

B.心输出量低于正常水平;

C.血流重新分布;

D.血压不变或降低;

E.静脉淤血,静脉压增高。

 

242.贫血引起心衰的机制主要为:

A.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B.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C.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D.心肌收缩蛋白破坏;

E.心肌能量储存障碍。

 

243.维生素B1缺乏引起心衰的机制主要是:

A.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B.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C.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D.心肌收缩蛋白破坏;

E.心肌能量储存障碍。

 

244.心力贮备是指:

A.静息状态下心脏的收缩能力;

B.运动状态下心脏的收缩能力;

C.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D.心输出量的多少;

E.随机体功能代谢需要心输出量增长调节能

力。

 

245.能反映右心室后负荷变化的指标是:

A.平均主A压;

B.舒张末期右室内压;

C.中心静脉压;

D.肺A楔压;

E.肺总阻力。

246.能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变化的指标是:

A.平均主A压;

B.肺A楔压;

C.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D.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E.心输出量。

 

247.能反映左心室前负荷变化的指标是:

A.心输出量;

B.中心静脉压;

C.平均A压;

D.肺动脉楔压(PAWP);

E.Vmax。

 

248.肺动脉楔压是在下列哪个部位测得的压

A.肺A园椎;

B.肺A;

C.肺小A;

D.肺小A末端;

E.肺毛细血管。

249.能反映左心室后负荷变化的指标是:

A.中心V压;

B.平均主A压;

C.肺A楔压;

D.肺总阻力;

E.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250.射血分数是指:

A.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之比;

B.每分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

C.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

D.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之比;

E.每分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之比;

251.低输出量心衰时心输出量往往低于:

A.5.5L/min;

B.4.0L/min;

C.3.5L/min;;

D.3.0L/min;

E.2.5L/min。

 

252.低输出量心衰时,心脏指数常低于:

A.4.0L/min.m2;

B.3.5L/min.m2;

C.3.0L/min.m2

D.2.5L/min.m2;

E.2.0L/min.m2。

 

253.最能反映心泵功能降低的指标是:

A.A压;

B.心输出量减少;

C.心率加快;

D.心肌最大收缩速度;

E.心室dp/dtmax减小。

 

254.最能反映心衰时心肌收缩性降低的指标

是:

A.心输出量减少;

B.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C.中心静脉压;

D.心室dp/dtmax减小;

E.肺A楔压升高。

255.最能反映心衰时心肌收缩性降低的指标是:

A.射血分数减小;

B.心输出量减小;

C.心脏指数减小;

D.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大;

E.肺A楔压。

 

256.发生心衰后,下列哪项指标恢复到正常

水平,肾泌尿功能才能恢复正常

A.心输出量;

B.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C.右室舒张末期压力;

D.中心V压;

E.细胞外液容量。

257.心衰时,血液灌流量减少最明显的器官是:

A.皮肤;

B.肝脏;

C.骨骼肌;

D.脑;

E.肾脏。

258.低输出量性心衰时,下列何种变化是不

可能发生的

A.外周血管阻力;

B.心肌收缩力减弱;

C.心室残余血量;

D.循环时间延长;

E.休息时心率加快。

259.在同时条件下,右心衰较之左心衰心输

出量减少更显著的原因是:

A.肺循环有较大的顺应性;

B.体循环有较大的顺应性;

C.左心射血阻力较大;

D.右心射血阻力较大;

E.右心回心血量较多。

260.左心衰竭病人出现右心衰竭时,表现出:

A.肺淤血继续存在;

B.肺水肿继续存在;

C.肺淤血减轻;

D.肺淤血合并体循环淤血;

E.肺循环和体循环都恢复正常。

 

261.明显的右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可能出现

的检查结果是:

A.尿内蛋白质(+);

B.全身性水肿;

C.尿内尿胆原(+);

D.肺淤血症候群;

E.踝部水肿。

 

262.左心功能不全时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机

制是:

A.肺A高压;

B.肺淤血、肺水肿;

C.深睡眠时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

D.平卧位使V回流加速;

E.平卧位使胸腔容积减小。

 

26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A.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多;

B.平卧位时水肿液不易入血;

C.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

D.神经反射敏感性增高;

E.夜间周围血管紧张性增高。

264.端坐呼吸发病机制中下列哪项属于不可

A.平卧时回心血量;

B.平卧时心脏指数;

C.平卧时水肿液易于入血;

D.平卧时胸腔容积变小;

E.睡眠中神经反射敏感性降低。

 

265.心力衰竭的病因,下述哪些是错误的

A.严重心肌炎或严重高血压;

B.肺广泛的慢性纤维化病变;

C.法乐氏四联症;

D.妊娠后期,发生感染性疾病;

E.以上均无错误。

266.对于心衰时的心功能变化,下述哪种表

述不一定是正确的

A.心输出量低于正常值(3.5L/min);

B.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明显降低;

C.心泵储备功能明显地下降;

D.心输出量降低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基

本需要;

E.以上都是正确的。

267.慢性心衰时,机体最有效的代偿方式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肥大;

C.心室扩张,增强心收缩力;

D.血液红细胞增多;

E.水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多。

 

268.心肌顺应性降低主要是通过下述何种因

素使心泵功能降低的

A.心肌的收缩功能降低;

B.心肌的耗氧量增加;

C.心肌各部分的功能不能协同进行;

D.心肌的充盈和舒张功能降低;

E.以上都不对。

269.呼吸衰竭通常是指:

A.内呼吸功能障碍;

B.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C.血液携氧功能障碍;

D.CO2排出功能障碍;

E.呼吸系统疾病造成机体缺氧。

 

270.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为:

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B.炎症使中央气道狭窄、阻塞;

C.麻醉或镇静药过量使用;

D.肺栓塞;

E.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271.II型肺泡上皮受损时可使:

A.肺泡回缩力;

B.肺泡表面张力;

C.肺顺应性;

D.肺泡膨胀稳定性增强;

E.以上都不对。

 

272.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中央气道阻塞;

B.外周气道阻塞;

C.肺泡扩张受限制;

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E.肺泡膜面积减少,厚度增加。

 

273.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非弹性阻力;

B.肺顺应性;

C.肺泡扩张受限;

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E.以上都不对。

274.肺呼吸当发生PaCO2升高者,一定会合

并低氧血症,这是由于:

A.肺分流产生低氧血症;

B.死腔样通气形成;

C.肺泡氧分压降低;

D.弥散障碍;

E.生理性分流量增加。

 

275.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为:

A.肺潮气量;

B.PaO2值;

C.PaCO2值;

D.PAO2值;

E.肺泡氧分压与A血氧分压差值(A-aDO2)。

 

276.严重慢性II型呼衰患者其通气冲动主要

来自:

A.肺牵张感受器;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J-感受器);

D.主A化学感受器;

E.颈A体化学感受器。

277.肺泡膜病变发生呼衰的主要机制为:

A.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过短;

B.肺泡膜厚度增加;

C.肺泡膜面积减少;

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E.呼吸功能及耗能增加。

 

278.CO2潴留对下列血管的作用为:

A.皮肤血管收缩;

B.脑血管收缩;

C.眼结膜血管收缩;

D.外周血管收缩;

E.肺小动脉收缩。

 

279.呼衰伴发右心衰的机制是:

A.外周血管阻力,回心血量;

B.慢性缺氧使血量增多;

C.血粘度;

D.肺泡氧分压,引起肺血管收缩;

E.肺小A壁增厚,管腔狭窄。

 

280.神经肌肉麻醉所致呼衰时,血气变化特

点为:

A.PaCO2较PaO2明显;

B.PaO2比PaCO2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