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906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县某某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锉草峪片区综合开发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代项目建议书)

工程编号:

011-127KY

 

本溪市工程咨询中心

二零一一年七月

 

1、总论

1.1概述

1.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项目名称:

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锉草峪片区综合开发工程

承办单位:

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人民政府

项目负责人:

王心海

建设性质:

新建

工程地址:

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陈英村大锉草峪

1.1.2建设规模

1)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86平方公里,其中:

(1)坡改梯0.06平方公里;

(2)水土保持林5平方公里;

(3)老果园改造0.9平方公里;

(4)经济林果2.5平方公里;

(5)封育治理6.8平方公里;

(6)保土耕作1.6平方公里;

2)堤防工程5公里;

3)作业路4公里。

1.1.3项目预期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够改善小市镇大锉草峪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有效保护该地区水土资源,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及项目区域生态环境;项目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86平方公里(坡改梯0.0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林5平方公里、老果园改造0.9平方公里、经济林果2.5平方公里、封育治理6.8平方公里、保土耕作1.6平方公里)、堤防工程5公里、修复作业路4公里。

项目区建设期共动用土石方32.86立方米,人工12.8万日。

新增灌溉面积达800亩,使得项目片区720户3000多居民受益,年人均增收300余元,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1.4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675.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581.45万元,其他费用32.55万元,预备费用61.00万元。

1.1.5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675.00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607.00万元(含农民工劳务报酬109.26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的18%),占总投资的90%;地方配套资金68.00万元,占总投资的10%。

1.1.6项目实施进度

本项目建设期为39个月,即2011年7月至2014年9月。

2011年7月—2012年3月完成项目的前期工作,包括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评估及审批、初设及施工图设计等;

2012年4月—2013年2月完成修建道路3公里,堤防3000米,新增灌溉面积800亩;

2013年3月—2013年12月完成堤防工程2000米、作业路4公里坡改梯0.06平方公里、保土耕作1.6平方公里;

2014年1月—2014年9月完成水土保持林5平方公里、经济林果2.5平方公里、老果园改造0.9平方公里;

2014年10月,全部投入使用。

1.2编制依据

(1)《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2)《辽宁省以工代赈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指导意见》;

(3)《辽宁省以工代赈管理细则》

(4)《辽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5)《本溪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6)国家、省市相关标准及规范;

(7)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1.3结论与建议

该项目立足当地实际,选项准确,基础资料详实、可靠,技术成熟,设计合理,难度小,可操作性强,易实施,综合效益明显。

在措施规划上,突出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紧扣“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主题,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在措施布局上,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并适度规模发展特色经果产业,以加快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及农村建设的步伐。

在生态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搞好基本农田建设、经济林果种植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的关系,搞好植被的自然修复与人工恢复的结合。

2、项目区基本情况

2.1项目所在县概况

2.1.1基本社会状况

本溪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腹地、太子河上游,地理位置在东经123°34'53″—124°45'42″,北纬40°48'50″—41°33'50″之间,东与桓仁满族自治县、宽甸县相临,西与本溪市、辽阳市接壤,南与丹东市毗邻,北接沈阳市、抚顺市。

全县总面积3344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属于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全县辖14个乡镇总人口30万人,有汉、满、回、蒙、鲜等15个民族。

县政府所在地设在小市镇。

2.1.2地形、地貌

境内为长白山脉东南延续部分。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有大小山岭达240多座。

主要山峰有韭菜顶子山、西大顶子、大凹岭、长砬子等,海拔均在1032米以上。

本溪满族自治县辖区内,长白山系千山山脉从东向西横贯全境,形成东起东营坊、兰河峪,经草河掌到南部连山关的东南屋脊地带。

全县千米以上的山峰大都分布在这里,平均高度海拔600米左右。

位于千山山脉南麓的草河城、草河口一带,为南部丘陵地带,平均海拔高度400米左右。

县境中部为太子河大断裂带。

两岸形成许多羽毛状的小断裂,构成以太子河谷为中线的沉积小平原,平均海拔不足300米。

县境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山势较缓,平均海拔450米上下。

俯视全县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之势。

县内最高山峰是东营坊乡小东沟村的出不来沟顶,海拔1310米;最低绝对高为120米,是偏岭镇北三家子村太子河出境处。

本溪满族自治县山地面积占82.7%。

境内大小山峰近万座,长短沟壑2.8万多条,仅海拔800至1000米的山峰就有289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7座。

2.1.3气候特点

本溪满族自治县地处中纬度,属于北温带湿润气候区,季风和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

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度适中,雨热同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农林牧业的有利条件。

本溪满族自治县年平均温度为6℃~8℃(为全本溪市数据,其中草河口镇6.1℃)。

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初日为4月20日至30日,终日为10月2日至9日,其间隔日数为156—172天。

本溪满族自治县在季风环境控制下,又因受地形影响,降水量比较充沛。

全年降水量在700—1000毫米。

除冬、夏期间季风一年一度交替,季节雨如期而至外,各地还时常有地形雨、对流雨滋润田园,虽然干、湿季节分明,却无久旱无雨之年。

初春积雪融化,解除了春旱,保证了春播墒情。

冬季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春秋次之,各占15%、20%;夏季最多,达5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61%,集中在七八月份。

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季风特点比较明显,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夏季盛行湿热的偏南风。

由于本溪县地处山区,峰峦重叠,森林茂密,构成天然防风屏障,因此风速较平原地区偏小。

全年平均风速仅为2.5米/秒,3—5月份风速最大,可达3.6米/秒。

2.1.4水文状况

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深山丛林具有极好的水源涵养能力,泉水溪流汇成大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

境内水系主要分为黄海水系和渤海水系。

以本县蓝河峪与凤城分界的分水岭为界,岭南为黄海水系,岭北为渤海水系。

草河汇入鸭绿江入黄海,太子河汇入浑河、大辽河入渤海。

境内有长度在5公里以下的小河1297条,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8条。

其中较大的河流有5条。

这些河流夏季水量充沛,冬季水量减少,约有5个月的结冰期。

大部分河水流经地方岩石坚硬,加之深山密林,植被覆盖,故河水含沙量较少。

山区河床比降较大,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13.54亿立方米,水能总蕴藏量达10万千瓦,7条较大河流水利电力开发潜力很大。

境内主要河流有:

太子河,古称衍水、大梁水、梁河、太资河等。

此外,本溪满族自治县还有汤沟温泉、温泉寺温泉两处地热泉。

2.2项目所在乡镇基本情况

2.2.1社会经济状况

小市镇地处本溪满族自治县中部,东经124°6′,北纬41°17′。

辖香磨、张家堡、小市、观音阁、上堡、下堡、城沟、达官寨、谢家崴、同江峪、青石岭、右寨子、陈英、东街、久才峪、碱厂堡、磨石峪、柜子石、山城子、朴堡等20个村。

总面积431.15平方公里。

总人口5.9万人。

小市镇错草峪片区位于小草线公路18公里处,隶属于小市镇陈英村2组和3组,共有农户720户,人口3000余人,总面积3000公顷,果园80亩,村级泥路9公里,小河12公里,距关门山水库和国家AAAA级深林公园——“关门山深林公园风景区”仅3公里。

陈英村是小市镇18个行政村之一,紧邻国家AAAA级深林公园——关门山深林公园。

总面积6800公顷,其中山林面积6489公顷,耕地面积120公顷,园地8公顷,草地31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7公顷,该村无任何工业企业,村民只能靠“关门山深林公园”旅游季节卖土特产和出外打工谋生,生活比较贫困。

2.2.2自然条件

项目区位于长白山系南端,属于辽东中等切割侵蚀中低山区。

该区域属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年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5℃,年平均气温6℃,年平均降雨量800mm,雨量集中在7-8月。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的建设是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的需要

长期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造成了生态失衡。

严重威胁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针对性的在当地进行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综合开发是改变落后的最佳选择。

(二)该项目建设是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农民增收。

项目区光热资源充足,绝大多数人口的基本生活、经济来源等都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但该区域农业基础薄弱、水利化程度低、交通条件较差,严重制约着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和农业的发展,严重影响着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改善项目区的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土地结构,为项目增产增收打牢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农民收入,使项目区群众早日奔小康。

(三)项目实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通过项目实施,锉草峪地区改造老果园0.9平方公里,种植经济林果2.5平方公里,可引导农民发展适应当地气候的经济作物。

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有效益促进全区乃至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项目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对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项目建设过程中,参加施工的农民可直接获得劳务报酬109.26万元,人均增收近300元。

(四)是以工代赈政策的具体体现

由于该项目区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水利基础薄弱、交通条件较差,导致该地区目前处于比较贫困的阶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因此小市镇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县以工代赈十年规划,旨在于通过对锉草峪片区的综合开发项目,帮助当地农民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为生产发展农民增收。

项目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国家以工代赈对困难地区的关心和关怀,为进一步构建稳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项目建设是促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体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锉草峪片区的以工代赈建设是小市镇水土保持及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锉草峪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制约着当地群众经济社会发展和锉草峪片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关键。

通过该项目区以工代赈建设,可以改善当地农业基础条件、转变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交通便利、提高农产品的运输能力、增产增收;促进和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变当地农民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进取的精神,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2.1领导重视,群众要求迫切

近年来,该本溪县、小市镇两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项目区长期以来受到生态条件的制约,致使流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难以提高,在项目区实施综合治理,顺应民意。

因此工程实施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该项目区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且沟道纵横,土、石料资源丰富,且坡面相对较为完整,土层深厚,适宜于多种林木、草种生长,为经济林果的种植提供了足够的先决条件,具有丰厚的生产潜力。

3.2.2技术力量雄厚

小市镇及锉草峪地区现有农、林、水、牧各类技术人员40余人,近年来当地也培养了部分农民技术员,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水土保持施工经验,总结出了许多适合本地实施的适用技术,能有力地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项目建设将为农林产品示范基地的形成和其引导、示范作用的发挥,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林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的增加以及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满足提供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切实可行。

4、建设方案

4.1建设规模

本项目为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锉草峪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建设规模为:

1)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86平方公里,其中:

(1)坡改梯0.06平方公里;

(2)水土保持林5平方公里;

(3)老果园改造0.9平方公里;

(4)经济林果2.5平方公里;

(5)封育治理6.8平方公里;

(6)保土耕作1.6平方公里;

2)堤防工程5公里;

3)作业路4公里。

4.2建设方案

4.2.1水土流失治理

(1)坡改梯0.06平方公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453.1-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梯田需有从坡脚到坡顶、从村庄到田间的道路。

路面一般宽2~3m,比降不超过15%。

在地面坡度超过15%的地方,道路采用“S”型,盘绕而上,减小路面最大比降。

田块布设需顺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块长度尽可能在100~200m,以便利耕作。

(2)水土保持林5平方公里

整地时间一般安排在雨季前,不仅可以有效蓄水,调节土壤水分状况,而且还可以借助雨季湿度大、气温高的特点,将杂草翻入土中腐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造林可为春季或秋季植苗造林。

造林时采用抗旱造林技术,做到“起苗不伤根、运苗不干根、植苗不窝根”。

尽量做到随起随运,随到随栽。

如有不能当天栽完的苗木,要做好苗木的假植工作,避免由于脱水而造成苗木成活率降低。

(3)老果园改造0.9平方公里、经济林果2.5平方公里;

经济林地应选在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土层厚度大于50厘米)、坡度较缓、墒情较好的地方,地面坡度越缓越好,一般不要超过20°。

鱼鳞坑整地,规格为长径1米,短径0.6米,坑深0.6米。

采用二年生嫁接II级裸根、健壮、无病虫苗木。

春、秋季均可植苗造林。

栽时扶正苗,使根系舒展,栽后踏实。

次年补植并进行松土、抚苗等幼林抚育,及时防治病虫害,幼树整形、青壮龄树要进行修剪,以提高座果率。

(4)封育治理6.8平方公里;

封山育林应采取补播补植、平茬复壮、松土、施肥、修枝疏伐、防治病虫害等人工抚育措施,促进植被恢复。

封育割草区只允许定期割草,不允许放牧牲畜。

轮封轮牧区应严格按规定的封育期和轮牧期进行合理放牧,并不得超过规定的放牧强度。

(5)保土耕作1.6平方公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453.1-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锉草峪地区通过改变微地形的保水保土耕作法,达到保土耕作的目的。

先经过耕翻,再进行横坡耕作,形成新的横坡沟垅。

实施横坡耕作的坡耕地,在坡面从上到下,每隔一定距离,还应沿等高线修筑若干道上埂,或种草带、灌木带,或用套二犁作成水平犁沟,以截短坡长,减轻水土流失。

土埂初修高度为40~50cm,草带宽1m左右。

每年耕作时,从上向下翻土,使两埂(或两带)间的地面坡度逐渐减缓,同时每年加高土埂10~20cm,使之逐步形成水平梯田。

土埂或草带的距离,随不同坡度和降雨条件而异;坡度陡、雨量大的地方,间距小些;坡面缓、雨量小的地方,间距大些。

一般15°以上陡坡地,埂间距8~15m,10°以下缓坡地,埂间距20~30m。

在有风蚀的缓坡地区,改顺坡耕作为横坡耕作时,应兼顾耕作方向与主风向正交,或呈45°角。

4.2.2提防工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453.1-199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满足稳定、渗流、变形昂吗的要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建设5公里石堤,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效防御洪水危害。

4.2.3作业路设计

为了方便施工和项目后管理,规划田间及林间作业路4公里。

路面宽3米,道路修筑随地形坡度修筑,将路基推平压实后设排水沟。

 

5、工程招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辽宁省建筑工程招标投标条例》,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程序,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工程拟对工程设计、监理等进行公开招标。

5.1招标人

招标人为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人民政府。

5.2招标组织形式

招标工作由招标人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招标代理机构,负责组织工程招标的发布、资格预审、备案、开标、评标、发出中标通知等技术性和事务性工作。

5.3招标方式

工程采用公开招标方式。

由招标代理机构通过指定报刊、辽宁省招标投标监管网或其他媒介发布招标公告。

招标公告载明招标人名称和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建设地点、投标人的资质要求以及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事项。

5.4投标人

投标人是响应招标、参加投标竞争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的投标人根据招标公告信息,在有效日期内向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提供包括投标资质与合格条件的资格预审文件,经资格预审合格后参与投标。

按照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投标文件,对招标文件做出实质性响应。

5.5招标范围

(1)工程设计

选择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勘察设计单位对项目的建设方案进行设计。

对项目的使用功能,方案设计进行全方位比选后,合理优化,确定最佳中标方案。

(2)工程监理

选择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工程监理单位,负责工程及附属配套设施的土建、安装工程监理,对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的使用实施有效监督。

(3)重要设备及材料采购

选择具备丰富生产经验的专业厂家,负责提供建筑中的重要设备及大宗建筑材料。

以保证设备及材料质量,满足工程的安全使用需要。

招标基本情况详见表5-1。

 

招标基本情况表

表5-1

招标内容

招标范围

招标组织形式

招标方式

工程设计

全部招标

委托招标

公开招标

工程监理

全部招标

委托招标

公开招标

设备采购

部分招标

委托招标

邀请招标

6、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

6.1组织机构

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成立领导组,对工程建设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

项目在以工代赈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项目所在小市镇政府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吸收工代赈办、农财、审计、相关业务部门技术人员和项目村干部,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工程指挥部,负责对项目的建设管理。

小市镇政府作为项目的实施单位,主要负责工程建设的施工组织、工程管理和运行。

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管理和支付,保证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

业务部门负责技术支撑和指导,严格执行上级批复及相关标准。

6.2项目管理

(一)项目在建设的开始和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公示牌等形式向当地群众公布项目投资、建设内容、工程地点、建设期、项目负责人、工程预期效益等内容,增强项目透明度,以便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促进项目规范建设。

(二)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操作,资金随项目走,计划一经下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调整变更;

(三)资金管理采用预拔报帐制,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做到建设资金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以工程实施进度为依据,严格审查工程票据、执行报账制,保证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对于农民工劳务报酬,要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发放,不得拖欠、挪用,接受群众和相关部门的检查监督。

(四)工程严格质量验收管理制度,注重痕迹管理,严格材料验收、基础验收等阶段性验收和总体验收;

(五)严格按国家和省以工代赈工程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工程的监督管理力度。

(六)严格实行责任制,明确责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6.3项目后期管理

6.3.1工程验收

工程验收采取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相结合的办法。

阶段验收主要是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隐蔽工程及关键工程部分进行质量验收,同时要配合实施单位资金拨付进行验收,即先验收工程进度情况,再根据工程进度拨付资金,以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

项目竣工后,由县以工代赈项目验收组先行初验,然后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全面验收。

验收内容包括:

项目工程数量、质量、资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及项目档案资料整编情况等。

6.3.2项目建成后的保障措施

项目建成后要保证其效益的发挥,首先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要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

项目建成后由镇政府与各村签定责任书,各村地段上的工程由各村维护、管理、使用。

各村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要定期对工程进行清理、维护。

对破坏工程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并令其恢复工程原样。

工程的管理要责任到人,明确各工程段的管理人员,使工程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延长使用年限。

7、劳动安全

7.1影响劳动安全的因素分析

项目劳动安全卫生的研究室以确定技术方案和工程方案基础上,分析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对劳动者和财产可能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如工伤和职业病),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7.2安全措施方案

(1)下雨施工时应注意施工机械的电缆破裂,避免引起触电造成人员伤亡,要有专人对施工机械电源进行管理和维护,并装设漏电保护装置;

(2)根据实际情况,按需要做好坡脚挡土墙和沿河挡土墙。

注意避开雨季时间进行基础作业,防止施工中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现象,确保施工安全;

(3)施工时设立必要的安全标志,傍山、傍河地段设立护栏、护柱,人员上岗必须戴安全帽;

(4)施工现在周围设备、架设并维护一切警告与危险标示、消防标识。

8、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8.1项目建设期

本项目建设期为39个月,即2011年7月至2014年9月。

8.2实施进度计划

2011年7月—2012年3月完成项目的前期工作,包括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评估及审批、初设及施工图设计等;

2012年4月—2013年2月完成修建道路3公里,堤防3000米,新增灌溉面积800亩;

2013年3月—2013年12月完成堤防工程2000米、作业路4公里坡改梯0.06平方公里、保土耕作1.6平方公里;

2014年1月—2014年9月完成水土保持林5平方公里、经济林果2.5平方公里、老果园改造0.9平方公里;

2014年10月,全部投入使用。

实施进度详见表8-1。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表

表8-1

工作项目

2011

2012

2013

2014

7-12

1-3

4-12

1-2

3-12

1-9

10

1

项目前期工作

2

修建道路3公里,堤防3000米,新增灌溉面积800亩;

3

完成堤防工程2000米、作业路4公里坡改梯0.06平方公里、保土耕作1.6平方公里

4

完成水土保持林5平方公里、经济林果2.5平方公里、老果园改造0.9平方公里

5

全部投入使用

9、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9.1投资估算

9.1.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辽宁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及间接费标准

(2)其他税费按照本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