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908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健康文章6篇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docx

心理健康文章6篇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

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

在知识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面对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经济,摆在我们这些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面前的将是:

梦想与磨砺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希望与绝望相伴,快乐与痛苦共生,幸福与苦难并行。

我们必然面临适应中的种种困扰,心理素质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正如联合国专家断言:

“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21世纪需要的人才应具有四大特点:

会做人、会做事、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学习。

如果一个人自身生活的频率很难与社会发展的频率同步,那么,不仅不能领先时代,恐怕连生存都是困难的。

因此,时代呼唤健康心理,人才呼唤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的无声选择!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教书育人

在这个迅速变化着的时代,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充满矛盾的人生,每个人都注定会有许多心理的困扰。

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

谁都希望自己周围的人,心理是健康的,因为"心病亦传染",与心理健康的人生活在一起,会使人们的心理也健康。

学生每天和教师在一起生活学习,他们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

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之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

相反的,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人格之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

因此我们更迫切地期待每一个教师的心理是健康的,精神是愉快的。

(二)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就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到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应付客观环境,使教师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关系协调,使个体与环境取得积极的平衡,有利于教师的学习和工作。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因此其学习、工作的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

一方面,一个人的身体的健康状态影响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水平也影响身体健康。

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

例如,喜爱、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但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愁、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如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失眠、偏头痛、胃病等。

人们常说"病从心生"。

精神的瓦解必将导致身体的崩溃。

不健康的心理对人的各个系统都有明显的影响。

二、健康与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一)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

21世纪健康新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

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即“五快”、“三良”。

所谓“五快”指的是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

食得快,说明胃口很好,对食物不挑剔,证明内脏功能正常;便得快,说明排泄轻松自如,证明胃肠功能良好;睡得快,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说得快,表明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心肺功能正常;走得快,证明精力充沛、旺盛、无衰老之症。

“三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个性,即性格温和,意志坚强,经常保持乐观和幽默;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待人接物以“和为贵”为准则,遇事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综上可知,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体表现在:

(1)与人交往时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

(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4)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造性。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

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具体表现在: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3)能冷静地处理课题情境中的不良事件;(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化。

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

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

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

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

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

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

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

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

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

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7.焦虑。

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

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9.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

(1)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

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

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

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4)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

这种怨职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

10.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

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在国内几乎没有。

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

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惹、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

这种状态在根本上由一种不平衡感引起,即觉得帮助别人的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结束,而且总是不能从工作得到回报。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成因分析

一、造成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社会因素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尊师传统对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影响极大,但是这里的“师”指的是“成人之师”,“儿童之师”的情形则有所区别了,如中国民间有“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三教九流,教为末等”的说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这样一些事实;

(1)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早已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了,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日渐失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尤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更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冲击着教师的心理。

(2)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比一般职业劳动者大,但教师的待遇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住房、医疗保健福利和其他方面的福利如解决夫妻分居、子女就业等都较差,尤其是一些农村、山区学校更是如此。

中国的职称评定也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3)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较低。

社会对教师的看法与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不成比例的,尽管《教师法》颁布(1993.10.31)、实施(1994.01.01)14年有余,教师被侮辱、被殴打事件仍不断发生,时有耳闻。

凡此种种,都有可能成为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

2.职业因素

(1)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教好每个学生,但是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发展中的个体,其学业成绩较易衡量,但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不仅缓慢、难以评价,而且往往与教师的付出不成比例,大部分教师难以证明自己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

这很可能导致教师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也常常被教师体验到。

早在1984年就有专家指出教师角色冲突的两个最主要的来源:

①人们期望教师提供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但教师又缺乏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自主权;②教师有维持纪律的责任,但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权威做到这些。

根据在学校的调查和研究,教师的角色冲突还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社会对教师职责的高要求、教师对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与现实社会中教师的经济地位、职业声望等的矛盾造成的角色冲突;②教师所承担许多拉杂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卫生、上操等)与教师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之间的冲突,③学生、家长和学校对教师角色的不同期望以及教师自己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④教师的边缘地位造成的冲突。

如学校中的副科教师常常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这与教师的职业自豪感相冲突。

⑤教师的社会角色规定与其真实人格及真实情绪体验之间的冲突。

此外,教师的角色过度负荷也值得重视。

目前,班级容量越来越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动机和成就水平,每个家长都希望教师重视他们的“独生子女”,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需要又不能表现出烦躁、沮丧等情绪,这不能不造成角色过度负荷。

(2)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参与种种决策的机会也很少。

大部分教师生活在一个儿童的世界里,教师90%的工作时间是专门与儿童在一起的,他们进行反思和与亲朋好友交流的时间很少。

因此,教师的合群需要和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

国外有些研究曾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缺乏社会支持的知觉有很大的关系。

(3)职业的高压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

所以有人将教师职业比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正因为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性,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

(4)其他因素。

目前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自主权太小,教材、教学进度甚至教学方法都不由教师决定,学校的组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只重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顾教师的个人需要,管理手段简单机械。

3、教育高标准

在素质教育的春风下“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历史,但“分分分,老师的命根”却依然紧套在教师头上,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其评优晋级和奖金的发放,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还是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这给教师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

4、个人因素

在相同的压力下,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造成这些差别的个人因素主要有:

(1)人格因素。

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此外,教师中的外在控制源者,即认为事情的结果不是决定于自己的努力,而是由外界控制的教师比内在控制源者更难应付外界的压力情境或事件,因而心理健康水平也较差。

(2)个人生活的变化。

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有生活的变化,无论这些改变是积极的(如结婚、升迁)或是消极的(如亲人死亡、离婚),都需要个体作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

在这种调整时期,心理问题容易发生。

尤其是进入一个人生阶段到另一个人生阶段的过渡时期,如艾里克森等提出的"中年危机时期",个体需要对自己、家庭及职业生活作出再评价,这些很可能会显著地影响个体的自尊、婚姻关系以及对工作的忠诚和投入。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2005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共有8699名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90%左右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

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须引起广泛的关注。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一、端正认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

他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

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

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

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

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

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包括很多,如角色调整的能力,从职业中获得满足和乐趣的能力,免于患上神经过敏性焦虑的能力。

而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

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会有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

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

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我们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有一种错误叫放大痛苦。

有位农妇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这位农妇却沿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了:

一个鸡蛋经孵化后可以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成了母鸡,母鸡又可下很多蛋,蛋又可孵化为很多母鸡。

最后农妇大叫一声:

“天啊!

我失去了一个养鸡场。

”可以想象农妇将会怎样痛苦下去。

失去一个鸡蛋的痛苦竟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在常人看来确实有些荒诞,但生活中这种人却大有人在。

孩子生病了,焦急的母亲一边守着病儿,一边又焦急地想着孩子的学习肯定耽误了,耽误了学习肯定影响升学,影响了升学就会影响就业。

如此这般母亲会被痛苦折磨的像热锅上的蚂蚁。

放大了的痛苦可能会将这个家击倒。

我们总觉得活得很累,我们总有排泄不完的痛苦,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多,但其原因之一肯定是常犯一种错误--放大痛苦。

二、调适情感

1.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

这里主要讲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

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气发泄在座在自己教室里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常常就是让他们受委屈的“罪魁祸首”之一。

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就可能伤害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如果教师是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是能够意识到的。

他们不仅不愿再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报复教师。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似乎从没有快乐过:

倒霉的日子一天接着一天,糟糕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烦恼无休无止,终日忧心忡忡,愤怒、暴躁影响着亲情,友情。

多么讨厌、多么残酷的生活!

如果恰巧你就是这样的人,请别气馁,你能改变这一切,如果你了解并熟练运用“90:

10法则”!

那么,什么是“90:

10法则”呢?

简要地说就是,生活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90:

10法则”的内在含义是:

我们确确实实无法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10%,比如我们无法阻止我们的轿车一天天变旧,也无法不让飞机晚点,一个偶然的事故就让我们遭遇令人恼怒的堵车。

这些都属于那10%,我们都控制不了。

但另外的90%就不同了。

你完全能决定这另外的90%!

让我们举个例子吧。

你正在和你的家人吃早餐,你的女儿碰翻了牛奶杯,牛奶弄脏了你干净的衣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将取决于你的反应了。

一种反应是:

你严厉地责骂了女儿,她泪流满面。

你又转向你的“那一位”,埋怨他(她)不该将杯子放在桌子边上,一场口舌之争就这样开始了。

你怒不可遏地跑到楼上,换下衬衣,再回到楼下,发现女儿只顾哭了,没吃完早饭,也错过了班车,而这时你的“那一位”也必须马上去上班,你只好急急忙忙开车送女儿去学校,因为晚了,开车超速,闯了红灯,被交警违章罚款后,你们到了学校。

20分钟后,你来到办公室,发现忘记带一份重要的文件。

你倒霉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糟糕。

等你下班回到家中,你发现,你和你的“那一位”以及女儿之间别别扭扭的。

为什么你会有这么糟糕的一天呢?

有四个可能原因:

A)牛奶B)女儿;C)交通警察;D)你自己。

答案是D。

你对牛奶洒了这件事没有掌控好你的反应。

你的反应导致了你糟糕的一天。

不妨换一种反应。

牛奶溅在了你身上。

你女儿吓得快哭出来了。

你温和地说:

“没事,宝贝,你下次小心就是了。

”你随手拿起一条毛巾,边擦衣服边跑到了楼上,换了衬衣,拿上文件,你下楼来,看到女儿上了校车。

你和你的“那一位”上班之前,互道再见。

你提前5分钟来到办公室,你高高兴兴地跟同事们打招呼,于是开始了你开心的一天。

同样一件事,却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

因为不同的反应。

你控制不了所发生的10%,但你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反应决定剩余的90%。

90:

10法则,让你保持乐观情绪。

使用90:

10法则,你的生活将因此阳光明媚。

2.合理宣泄

卡耐基说过: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

”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如果自己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合理宣泄的话,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情感势能”,这种能量一但超越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

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而且还会投射到学生身上。

但教师角色要求我们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人课堂,以免传递给学生,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

假如走出课堂,为什么不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呢?

我认为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和“心”两个方面着手。

“心”的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找人倾诉。

将心中的烦恼和委屈向亲朋好友诉说后,会使人感到心里轻松多了。

或者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大喊。

“身”的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

还可以出门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你会发现: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对于我们的眼睛,只是缺少发现。

3.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

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

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比如集邮、写作等等,是一个好方法。

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

另外,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

三、保持乐观心态。

俗话说:

“笑一笑,十年少。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科学研究也表明,笑一分钟,人全身会放松47分钟。

面对工作的不顺、家庭的不和、人际关系的紧张、领导或同事的误解等问题,教师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学会用微笑面对,以真诚对待,尽量避免正面冲突,改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如果从消极的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从积极的角度看,则可以发现事物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件不好的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就会觉得并没有那么糟糕,这也是排解烦恼的一剂良方。

如:

丢了东西的人说:

“破财消灾。

”侥幸逃过一劫的人说: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卸任官员说:

“无官一身轻。

”有了这些自我安慰的理由,人们的生活就多了些弹性和韧性,凡事也就不必钻牛角尖了,由此减轻了生活的压力。

换个角度看问题,常能海阔天空。

例:

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买伞,二儿子晒盐。

为了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么?

每逢晴天,老太太叹息:

这大晴天,伞可不好卖啊!

于是为大儿子忧;每逢阴天,老太太又嘀咕:

这阴天下雨的,盐可咋晒?

于是为二儿子愁。

终于积忧成疾,卧病在床。

两个儿子倒也孝顺,四处访医问药,幸访得一智者,口授一计曰:

“晴天好晒盐,老太太应为二儿子高兴;阴天好卖伞,老太太应为大儿子高兴。

这么转念一想,保你天天快乐。

”老太太依计而行,果然变愁苦为欢乐,日渐心宽体健起来。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事物总有两面性,关键在你如何认识它。

当你在认识、思考和评价客观事物时,要注意从多方面看问题。

如果从某一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只要能够转换一个视角,常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心理压力也将迎刃而解。

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件、生活和学习,抛却所有的烦恼与困扰,正确地面对所发生的和没有发生的一切不如意的事,精神百倍地在人生的炼狱中锤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