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4367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docx

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2021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备考复习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使用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通过目镜能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3)观察:

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4)清洁收镜

2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和物像移动规律

成像特点:

显微镜成放大倒立的虚像,实物与像之间的关系是实物旋转180°就是像。

如实物为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q”。

移动规律:

在视野中物像偏向哪个方向,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或同向移动)装片。

如物像在偏左上方,则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2)低倍镜换高倍镜时需要注意什么?

①换高倍镜之前,应将观察的物象移到视野的正中心。

②转动转换器调至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变得清晰。

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3)目镜与物镜怎么辨别?

目镜、物镜的放大倍数与其长短之间的关系?

目镜不带螺纹、物镜带有螺纹。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4)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推算

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和宽的放大倍数。

若视野中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考虑面积的变化,细胞数量与放大倍数的变化规律如下:

项目

低倍镜下放大倍数为a

高倍镜下放大倍数为na

视野中一行细胞数量

c

c×(1/n)

圆形视野内细胞数量

d

d×(1/n2)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被观察的细胞在视野中就越大,在同样大小的视野中细胞的数目会少,反之会多。

镜头

镜头长短

视野亮度

视野范围

细胞数目

目镜

低倍

高倍

物镜

低倍

高倍

 

(6)污物位置的判断

移动装片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50~65℃水浴加热)

脂肪+苏丹III(苏丹IV)→橘黄色(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紫色

淀粉+碘→蓝色

1、还原糖的鉴定

还原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麦芽糖、乳糖

(1)选材:

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汁、梨汁。

(2)试剂:

斐林试剂(现用现配)

(3)检测方法:

将组织样液和刚配制的斐林试剂混合后水浴加热(50~65℃)后观察颜色变化。

2、脂肪的鉴定

(1)选材:

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子叶。

(2)检测方法:

取材→切片→制片→显微观察

3、蛋白质的鉴定

(1)选材:

蛋清稀溶液或豆浆滤液

(2)检测方法:

试管中加样液两毫升,加双缩脲试剂A液(氢0.1g/ml的NaOH)1ml,摇匀,加双缩脲试剂B液(0.01g/ml的CuSO4)4滴,摇匀后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4、淀粉的鉴定

(1)向试管中注入2ml待测组织液;

(2)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结论:

颜色变蓝色→含淀粉

颜色不变蓝→不含淀粉

注意:

(1)研磨组织液时常加入二氧化硅或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

(2)还原糖鉴定注意事项

①选材时:

不能用西瓜汁、番茄汁,有颜色干扰;不能用甘蔗汁、甜菜汁,含还原糖太低。

②使用的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的原因: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保存,使用时现配现用。

③还原糖和斐林试剂反应必须要水浴加热,否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鉴定非还原糖(如蔗糖)时:

如果与斐林试剂混合,水浴加热后的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

(3)脂肪鉴定现象观察

①若要观察被染色的脂肪颗粒,则需使用显微镜。

若要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则不必使用显微镜。

②花生子叶切片要“薄而透明”,便于显微镜下观察。

若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生切片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一部分模糊,原因是由于切片厚度不均匀导致的。

③50%酒精的作用是:

洗去浮色,便于观察。

(3)蛋白质鉴定

①若用大豆作材料,须提前浸泡。

若用蛋清液作材料,必须稀释,防止其黏在试管壁上不易刷洗。

②双缩脲A、B两液不能混合后使用,应先加A液使溶液呈碱性,再加B液。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DNA、RNA对甲基绿和吡罗红的亲和性不同,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选材: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不能用叶肉细胞和洋葱外表皮细胞)

方法步骤:

(1)制片:

0.9%NaCl溶液维持动物细胞形态

(2)水解:

8%HCl,作用: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蛋白质和DNA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3)冲洗涂片:

缓水流冲洗

(4)染色:

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

(5)观察:

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结论: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四制备细胞膜

选材: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壁,吸水易胀破;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易于得到纯净的细胞膜)

注意:

①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动物细胞膜吸水胀破的过程。

②细胞破裂后,还需要离心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实验五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叶绿体的观察

1.叶绿体的形态: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2.原理:

叶绿体本身带有颜色,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3.选材:

新鲜藓类叶片或新鲜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

线粒体的观察

1.线粒体的形态:

线粒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型等。

2.原理:

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线粒体能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活性数小时,染色后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3.选材:

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内表皮细胞

注意:

1选材

①观察叶绿体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有很多层细胞构成。

②观察叶绿体时为何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

为何要稍带一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有较多的叶绿体,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的数目较少,但叶绿体的体积较大,便于观察。

③观察线粒体时为何不能用叶肉细胞?

也不能用洋葱外表皮细胞?

叶肉细胞中有绿色的线粒体,洋葱外表皮细胞有颜色,不利于观察。

2.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时临时装片需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不能将组织放干了。

否则细胞或叶绿体、线粒体失水皱缩,将影响对叶绿体、线粒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

3.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时,细胞都为活细胞。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能够发现叶绿体在细胞质按照一定的方向缓慢流动,在叶脉附近,细胞质的流动现象越明显。

4.若在观察叶绿体时给予光照,叶绿体会有什么变化?

在暗环境或者弱光的照射下,叶绿体会较分散的分布在细胞各处,但在强光的照射下,为了更好的利用光能,叶绿体会游移依附到细胞膜下,一方面减少相互之间的重叠,另一方面可以因减少光经过的路程而得到更大的光能。

实验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

活细胞,细胞内外溶液有浓度差,有类似半透膜的原生质层。

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

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皱缩,由于细胞膜和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出现质壁分离。

3.选材:

植物活细胞(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死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具有大液泡(渗透现象明显),带有颜色(便于观察)

可选: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

4.步骤:

做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①显微观察(正常细胞形态)→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②显微观察(质壁分离):

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薄片一侧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③显微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5.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注意: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

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带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

缩小光圈使视线视野变暗些。

(2)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3)质壁分离时、质壁分离达到最大时、复原时细胞的变化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量>细胞吸水量。

液泡体积变小,紫色加深,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细胞失水能力逐渐减小,得水能力逐渐增大。

细胞液和细胞外液体浓度差值越来越小。

细胞质壁分离达到最大时:

细胞液渗透压等于外界溶液渗透压,细胞吸水量=细胞失水量。

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量<细胞吸水量。

液泡体积变大,紫色变浅,细胞液浓度逐渐减小,细胞失水能力逐渐增大,得水能力逐渐降低。

细胞液和细胞外液体浓度差值越来越小。

(4)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

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5)分离现象的利用

①鉴定细胞死活。

能够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为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为死细胞。

②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测定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③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不同溶液溶液浓度,

(6)用0.3g/ml的蔗糖溶液和0.3g/ml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处理洋葱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有什么不同?

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后质壁分离现象不能自己恢复,0.3g/ml的硝酸钾溶液处理后质壁分离现象能自己恢复。

是由于细胞不能吸收蔗糖,但能主动吸收K+和NO3-,增加细胞液浓度并最终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吸收水分复原。

(7)植物细胞会吸水胀破吗?

不会,因为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

(8)该实验是否对有对照?

有,该实验为自身对照。

(9)烧苗”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由于一次施肥过量,导致土壤渗透压过高,大于细胞液的渗透压,植物细胞无法从外界获得水分,故因缺水出现“烧苗”现象。

大量浇水后后可减缓“烧苗”现象。

实验七降低化学反应的酶

(一)验证酶的本质

原理:

从酶的化学本质上来讲,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

因此可利用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作用产生紫色反应,RNA与吡罗红染液作用显红色的原理设计鉴定方案:

(二)验证酶具有催化活性(与H2O相比)

原理:

酶能够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催化反应进行。

实验设计:

H2O2+1ml水→不产生气泡

H2O2+1ml过氧化氢酶→产生气泡

注意:

过氧化氢易分解,酶的活性也受温度的影响,该实验温度要适宜。

(三)验证酶具有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

原理: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实验设计:

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材料

等量的同一种底物

试剂

与底物相对应的酶溶液

等量的无机催化剂

现象

反应速率很快;或反应用时短

反应速率缓慢;或反应用时长

结论

酶具有高效性

注意:

(1)选材要为新鲜肝脏,因为新鲜肝脏中H2O2酶的活性较高。

(2)选材选用的是动物的肝脏组织而不用植物的研磨液,因为动物肝脏组织中H2O2酶含量较高。

(3)为何该实验用的是肝脏研磨液而不是块状的肝脏?

因为研磨液增加了H2O2酶与H2O2的接触面积,现象更明显。

(四)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原理: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实验设计:

(1)方案一:

酶一定,底物不同。

实验组:

淀粉(非还原糖)+淀粉酶→发生反应,生成还原糖

对照组:

蔗糖(非还原糖)+淀粉酶→不发生反应

鉴定:

斐林试剂,不能选用碘液,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

(2)方案二:

底物一定,酶不同。

实验组:

淀粉(非还原糖)+淀粉酶→发生反应,生成还原糖

对照组:

淀粉(非还原糖)+蔗糖酶→不发生反应

鉴定:

斐林试剂或碘液

(五)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梯度法

(1)原理:

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酶活性,温度过低酶活性较低,但空间结构不会改变,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温度过高,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2)实验设计

①设计思路

②设计方案

【注意】

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一定要先将底物和酶分别保温,而不能先将底物和酶混合后再保温,否则酶会在调节温度的过程中,先将底物分解,导致实验失败。

b.由于过氧化氢在加热的条件下自身会加快分解,因此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宜选用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c.若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该实验中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因为使用斐林试剂时要水浴加热,会改变实验的自变量。

(6)探究酶的最适pH值——梯度法

(1)原理:

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pH值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酶活性,且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永久失活。

(2)实验设计

①设计思路

②设计方案

③举例

O2的产生速率

【注意】①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一定要先将底物和酶的pH调节为实验设定的pH,再将底物和酶混合,而不能先将底物和酶混合后再调节pH。

否则酶会在调节pH的过程中,先将底物分解,导致实验失败。

②酸既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还能催化淀粉水解,所以在测定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以蛋白质、脂肪、淀粉为底物应考虑酸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八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1.实验原理

①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菌,有氧、无氧条件下均可进行呼吸作用,但产物不同。

②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③酒精能与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

2.实验步骤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葡萄糖溶液)。

(2)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3)检测酒精的产生:

自A、B中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

条件

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出现变化的时间

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

甲组(有氧)

变混浊/快

无变化

乙组(无氧)

变混浊/慢

出现灰绿色

 

4.实验结论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2)在有氧条件下产生CO2多而快,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注意:

(1)实验装置

甲组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乙组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甲、乙两组为对比实验,设置的是有氧、无氧条件。

(2)无关变量控制

①通入A瓶的空气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证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②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实验九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

①色素的提取:

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丙酮。

②色素的分离:

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

色素种类

色素颜色

色素含量

溶解度

扩散速度

胡萝卜素

橙黄色

最少

最高

最快

叶黄素

黄色

较少

较高

较快

叶绿素a

蓝绿色

最多

较低

较慢

叶绿素b

黄绿色

较多

最低

最慢

4.实验注意事项和目的

注意事项

操作目的

提取色素

选新鲜绿色的叶片

使滤液中色素含量高

研磨时加无水乙醇

溶解色素

加少量SiO2和CaCO3

研磨充分和保护色素

迅速、充分研磨

防止乙醇过度挥发,充分溶解色素

盛放滤液的试管管口加棉塞

防止乙醇挥发和色素氧化

分离色素

滤纸预先干燥处理

使层析液在滤纸上快速扩散

滤液细线要细、齐、直

使分离出的色素带平整不重叠

滤液细线干燥后再画一两次

使分离出的色素带清晰分明

滤液细线不触及层析液

防止色素直接溶解到层析液中

5.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异常现象分析

(1)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分析

①未加石英砂(二氧化硅),研磨不充分。

②使用放置数天的绿叶,滤液色素(叶绿素)太少。

③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色素溶液浓度太低(正确做法:

分次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④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被破坏。

(2)滤纸条色素带重叠:

没经干燥处理,滤液细线不能达到细、齐、直的要求,使色素扩散不一致。

(3)滤纸条看不到色素带:

①忘记画滤液细线;②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

(4)滤纸条只呈现胡萝卜素、叶黄素色素带:

忘记加碳酸钙导致叶绿素被破坏或所用叶片为“黄叶”。

6.其他

(1)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及层析液?

因为层析液为有机溶剂,色素易容易有机溶剂,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导致实验失败。

(2)滤纸条为何要减去两角?

增大滤纸条与重吸液的接触面积,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3)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

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他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4)滤液细线为何要细而直?

为何重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重叠。

重复划线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便于观察。

(5)重复画滤液细线的时候怎么操作?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的画出一条细线,待滤液干后再画一两次。

实验十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1.实验原理

a.用不同大小的琼脂块模拟不同大小的细胞。

b.用NaOH在琼脂块中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的比值模拟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

2.实验结果和结论

a.在相同时间内,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说明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速率相同。

b.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说明琼脂块的体积越大,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注意:

(1)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速度相同,但是运输的效率不同。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①受相对表面积的制约: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②受核质比的制约:

细胞核中的DNA是有限的,其能够控制的细胞质的范围有限。

实验十一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

1.实验原理

(1)高等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较旺盛。

(2)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质)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改良的苯酚品红溶液)染成深色。

(3)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判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实验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

实验前将洋葱生根并长至约5cm。

(2)装片的制作

取材:

剪取根尖2~3mm

解离:

①解离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等体积混合;②解离时间3~5分钟;③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漂洗:

清水漂洗,目的是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

染色:

使染色体染色,便于观察。

制片:

用镊子尖儿将根尖弄碎,盖上盖薄片,复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再磨片,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观察:

先低倍镜观察:

根据根尖特点找到分生区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些细胞正在分裂;再高倍镜观察。

有丝分裂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的最佳时期。

3.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解离时间

太短

细胞间质未被完全溶解,压片时细胞不易分散

过长

导致细胞解离过度、根尖过于酥软,影响染色

漂洗时间

适宜

洗去多余的盐酸,防止解离过度而影响染色

染色时间

太短

染色体或染色质不能完全着色

过长

使其他部分也被染成深色,无法分辨染色体

压片力度

过轻

细胞未分散开

过重

将组织压烂

注意

(1)根尖中只有分生区细胞才可以进行分裂,伸长区和成熟区细胞不能分裂。

(2)不能观察一个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因为解离时细胞已死亡,可以寻找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连起来体现出细胞分裂的连续过程。

(3)细胞板是一个真实的结构,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而是人为定义的平面。

(4)“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的步骤顺序不能颠倒、不能缺失,否则不易观察到预期现象。

(5)细胞分裂时期与所观察细胞数目的关系及计算

①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持续时间长短与处于该时期的细胞数呈正相关。

②某时期持续时间(t)=

×细胞周期(T)。

(6)观察洋葱表皮能否看到染色体?

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一般不分裂。

(7)若观察不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等。

(8)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实验十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1.实验原理

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会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比例相等的两种雄配子和比例相等的两种雌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合子的机会均等。

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三种基因型,比例为1:

2:

1,表现型有两种,比例为3:

1。

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2.实验方法

(1)在甲、乙两个小桶中分别放入两种彩球各10个。

(2)分别摇动甲、乙两个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这表示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的过程,记录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4)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统计结果。

注意:

1.该实验中,两个小桶中小球的要求?

小球大小一致,手感一致,应选择易混合的圆形小球。

每桶中D与d的数目相同。

2.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中,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同。

两个小桶中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在现实中,往往是雄配子多于雌配子,所以两个小桶中的小球,只要两个小桶中D与d的比例一样即可。

3.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次抓取的小球应如何处理、原因分别是?

重新放回,保证每次模拟过程中D、d出现概率相同

3.该实验中:

小桶I和小桶II表示雌、雄个体,D、d分别表示雌、雄个体产生的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抓取小球并合并,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模拟实验的重复次数,重复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

实验十三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1.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

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实验步骤

(1)装片制作(与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