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4379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docx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

★抗震设防目标: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第一水准: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两个阶段设计

第一阶段设计:

按多遇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多遇地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

罕遇地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第三水准通过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满足。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②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当采用不同基础类型或基础埋深显著不同时,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的沉降差异,在基础、上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措施。

③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根据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其它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平面不规则类型

)扭转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者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竖向不规则类型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者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①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②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③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①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②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③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④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①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②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③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约束砌体、配筋砌体等。

②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控制截面尺寸和受力钢筋、箍筋的设置,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钢筋破坏。

③预应力混凝土的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

④钢结构构件的尺寸应合理控制,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

⑤多、高层的混凝土楼、屋盖宜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板。

当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时,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

★为充分发挥各构件的抗震能力,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在结构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结构应具有连续性②保证构件间的可靠连接③增强房屋的竖向刚度④各构件应可靠连接

★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构件结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②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连接件。

③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④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宜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

★减轻房屋自重①减小楼板厚度②尽量减薄墙体③采用高强混凝土④轻质材

★一等高框架结构,8度抗震设防,其建筑平面如图所示,拟设四条防震缝①、②、③和④,试确定哪一条防震缝是必须设置的?

防震缝①

防震缝②③不必设置

防震缝④

必须设置。

 

★★★★★★★★★★★第二章★★★★★★★★★★

★(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

(1)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卧层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其上部各土层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该层及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3)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4)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v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

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两者的较小值;

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

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s;

v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

★可以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范围

(1)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

①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②砌体房屋;

③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和框架-抗震墙房屋;

④基础荷载与③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多层混凝土抗震墙房屋。

(2)规范中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①6度时的建筑(不规则建筑及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

②7度I、II类场地,柱高不超过10m且结构单元两端均有山墙的单跨和等高多跨厂房(锯齿形除外);

③7度和8度(0.2g)I、II类场地的露天吊车栈桥。

ƒE—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ƒa—深度、宽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ζ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土体液化机理

◆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在地震作用下,土颗粒发生相对位移,颗粒结构趋于密实。

◆短时间内孔隙水来不及排泄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大,有效压力减小。

◆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砂土和粉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

此时土体的抗剪强度等于零,形成有如“液体”的现象。

★地基土液化的影响因素:

(1)土层的地质年代

(2)土的组成(3)土层的相对密度(4)土层的埋深(5)地下水位的深度(6)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当饱和砂土、粉土的初步判别认为需采用标准贯入试验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

不宜将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1)采用桩基时,桩端深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粘性土和密实粉土尚不应小于0.8m,对其他非岩石土尚不宜小于1.5m。

(2)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底面应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其深度不应小于0.5m。

(3)采用加密法(如振冲、振动加密,挤密碎石桩、强夯等)加固时,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抗震规范规定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4)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或增加上覆非液化土层的厚度。

(5)采用加密法或换土法处理时,在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且不小于基础宽度的1/5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1)处理深度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减少,其值不宜大于5;大面积筏基、箱基的中心区域,处理后的液化指数可比上述规定降低1;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尚不应小于基础底面下液化土特征深度和基础宽度的较大值。

(2)采用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规范规定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3)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且不小于基础宽度的1/5。

(4)采取减小液化震陷的其他方法,如增加上覆非液化土层的厚度和改善周边的排水条件等。

★减轻液化影响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措施:

(1)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

(2)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

(3)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如采用箱基、筏基或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加设基础圈梁等。

(4)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

(5)管道穿过建筑处应预留足够尺寸或采用柔性接头等。

第三章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反应谱曲线

◆直线上升段:

在T<0.1s区段内,α取为向上倾斜的直线;

◆水平段:

在0.1≤T<Tg区段内,采用水平线;

◆曲线下降段:

在Tg<T≤5Tg区段内,α按下降的曲线规律变化:

◆直线下降段:

在5Tg≤T<6.0s区段内,为下降直线。

★★利用反应谱确定单自由度体系地震作用步骤

①根据计算简图确定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和自振周期T。

②根据结构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水平最大地震影响系数αmax和特征周期Tg。

③根据结构的自振周期T,确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

④根据,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⑤将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当作静力施加于结构上,按结构力学的方法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位移等),然后进行内力组合,根据其效应进行结构设计。

★★底部剪力法:

根据地震反应谱理论,按地震引起的工程结构底部总剪力与等效单质点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相等以及地震作用沿结构高度分布接近于倒三角形来确定地震作用分布,并求出相应地震内力和变形的方法。

◆基本思路:

首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即作用于结构底部的剪力,然后将总水平地震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到各个质点上,从而得到各个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最后按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出各层地震剪力及位移。

◆适用条件:

当房屋高度不超过40m,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房屋高宽比小于4),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时,结构振动具有以下特点:

(1)位移反应以基本振型(第一振型)为主;

(2)基本振型接近直线(倒三角形分布)。

◆结构底部剪力计算

第一振型中质点的相对水平振幅与质点的计算高度成正比,即

η—比例常数,质点水平相对位移与质点计算高度的比例系数

Hi—质点i的计算高度,为质点i离地面的高度。

根据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作用在第一振型第i质点上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可以表达为: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α1—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λ—等效重力荷载系数。

单质点体系:

λ=1.0;多质点体系:

λ=0.85。

反映了多质点体系底部剪力值与对应单质点体系(质量等于多质点体系总质量,周期等于多质点体系基本周期)剪力值的差异。

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计算

结构振动以基本振型为主,且基本振型接近于直线时,作用于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近似地等于:

 

各质点地震作用的计算公式为

Fi—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i、Gj—分别为集中于质点i、j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Hi、Hj—分别为质点i、j的计算高度;

高阶振型的影响:

当结构基本周期较长(T1>1.4Tg)时,高阶振型对地震作用的影响不可忽略。

高阶振型对结构反应的影响主要在结构的上部

ΔFn—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δn—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ξy(i)—结构第i层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Vy(i)—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第i楼层实际抗剪承载力;

Ve(i)—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第i楼层弹性地震剪力。

My—按实际配筋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轴向力计算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Me—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弹性地震弯矩。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反映了结构中楼层的实际承载力与该楼层所受弹性地震剪力的相对比值关系。

当各楼层的屈服强度系数均大于0.5时,该结构不存在塑性变形明显集中而导致倒塌的薄弱层,没有必要再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

当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并不都大于0.5时,则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最小或相对较小的楼层往往率先屈服并出现较大的层间弹塑性位移,且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愈小,层间弹塑性位移愈大。

★抗震变形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变形验算,其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

钢筋混凝土框架1/550(弹性层间角限值)

Δue—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计算时,除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外,可不扣除结构整体弯曲变形;应计入扭转变形,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应采用1.0;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截面刚度可采用弹性刚度;

h—计算楼层层高;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薄弱层(部位)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钢筋混凝土框架1/50(弹塑性角限值)

Δup—弹塑性层间位移;

h—薄弱层楼层高度或单层厂房上柱高度;

[θp]—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范围

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①8度III、IV类场地和9度时,高大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横向排架;

②7~9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框排架结构;

③高度大于150m的钢结构;

④甲类建筑和9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⑤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

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①高度较大,规范要求需要按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补充计算的高层建筑结构,且其竖向属于不规则类型时:

②7度III、IV类场地和8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③板柱-抗震墙结构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④高度不大于150m的其他高层钢结构;

⑤不规则的地下建筑结构及地下空间综合体。

★确定结构薄弱层的位置

①单层工业厂房,可取上柱。

②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的结构,可以取底层。

③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可取该系数最小的楼层和相对较小的楼层,一般不超过2~3处。

当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符合下述条件时,认为该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建筑高度分布是均匀的,否则认为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建筑高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标准层

顶层

底层

薄弱层弹塑性层间位移的计算

 

ΔUp—弹塑性层间位移;

ΔUe—罕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的层间位移;

ΔUy—层间屈服位移;

μ—楼层延性系数;

ξy—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ηp—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

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

当薄弱层的屈服强度系数不小于相邻层该系数平均值的0.8时,可按上表采用;当不大于该平均值的0.5时,可按表内相应数值的1.5倍采用;其他情况可采用内插法取值。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和场地类别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限制轴压比目的:

保证柱的塑性变形能力和保证框架的抗倒塌能力。

◆箍筋形式:

普通箍、复合箍、复合螺旋箍、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防震缝的设置:

(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确定;

(3)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4)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

(5)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宽度。

(6)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框架结构布置

(1)框架结构中,框架应双向设置,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

主体结构除个别部位外,不应采用铰接。

(2)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3)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

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

(4)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

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

(5)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及隔墙宜选用轻质墙体,砌体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避免形成短柱。

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而造成的结构扭转。

(6)框架单独柱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

●一级框架和IV类场地的二级框架;

●各柱基础底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压应力差别较大;

●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黏性土层、液化土层或严重不均匀土层;

●桩基承台之间。

★框架结构设计原则

强柱弱梁:

使框架结构塑性铰优先出现在梁端而非柱端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强剪弱弯:

使构件中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对应的剪力低于该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能力的设计要求。

③强节点弱构件:

使连接节点的抗弯、抗剪、抗拉等承载力大于构件承载力,保证节点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保证结构整体性的设计要求。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方法:

(1)分层法基本假定:

1)框架的侧移忽略不计,即不考虑框架侧移对内力的影响;

2)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它层梁、柱内力的影响忽略不计,仅考虑对本层梁、柱内力的影响。

(2)弯矩二次分配法假定:

某一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只对与该节点相交的各杆件的远端有影响,而对其余杆件的影响忽略不计。

计算时,先对各节点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一次分配,并向远端传递(传递系数均取1/2),再将因传递弯矩而产生的新的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二次分配,整个弯矩分配和传递过程结束。

计算步骤:

●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各跨梁的固端弯矩,并将各节点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一次分配。

●将所有杆端的分配弯矩向远端传递,传递系数取1/2。

●将各节点因传递弯矩而产生的新的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二次分配,使各节点处于平衡状态。

●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相加,得到各杆端弯矩。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

(1)反弯点法基本假定:

1)梁的线刚度无限大,节点不发生转动。

2)各柱反弯点位置固定:

底层柱反弯点距柱底嵌固端2/3柱高处,其余各层柱反弯点均位于柱高1/2处。

3)不考虑梁、柱的轴向变形,同一层各节点水平位移相等。

(2)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

柱的侧移刚度不仅与柱本身线刚度和层高有关,而且还与梁的线刚度有关;柱的反弯点高度不是定值,随梁柱线刚度比、该柱所在层位置、上下层梁间的线刚度比、上下层层高一级房屋总层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优点:

考虑了节点转动对柱侧移刚度的影响;考虑了柱反弯点位置的变化。

计算步骤:

①计算各柱的侧移刚度D

α称为柱的侧移刚度系数,反映了节点转动降低了柱的抗侧移能力。

②计算各柱分配到的地震剪力Vik

③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

④计算各柱柱端弯矩

⑤计算各梁梁端弯矩

⑥计算各梁的梁端剪力

⑦计算各柱的轴力

★控制截面:

梁左端、右端、跨中最不利内力类型:

梁端支座截面:

-Mmax、+Mmax和Vmax梁跨中截面:

-Mmax、+Mmax

控制截面:

柱上(梁底)、下(梁顶)两端截面最不利内力类型:

∣Mmax∣及相应的N、V;

Nmax及相应的M、V;Nmin及相应的M、V;∣M∣比较大(不是绝对最大),但N比较小或N比较大(不是绝对最小或绝对最大)。

★节点设计准则:

●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梁、柱)的承载力;

●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

●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应有可靠的锚固;

●节点配筋不应使施工过分困难。

★梁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

①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②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③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柱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

①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②剪跨比宜大于2。

③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之比不宜大于3。

★砌体填充墙抗震构造措施:

①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

②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实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2.5,空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

③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600mm设2φ6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8、9度时应沿全长贯通。

④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⑤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名词解释

震级:

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用M表示。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地面震动的传播形式。

地震烈度:

地震对地表和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

设防烈度: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多遇烈度:

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2%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5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

基本烈度:

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474年一遇的烈度值。

罕遇烈度:

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1600~250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场地:

工程群体所在地,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