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4894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docx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习题07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模拟试题07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凝噎 暮霭 天真无邪 登门拜谒

B.扁舟蝙蝠鞭长莫及朔风砭骨

C.俨然梦魇偃旗息鼓恹恹欲睡

D.婵娟寒蝉缠绵悱恻轻信谗言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 雄姿英发 帐饮无绪 惊涛拍岸

B.玉枕纱厨故国神游天堑无涯故垒西边

C.封狼居胥玉簪螺髻羽扇纶巾料峭春风

D.良晨好景吟赏烟霞沧皇北顾神鸦社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俗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请来的三位专家合力攻关,终于把这个困扰我厂数年的技术上的拦路虎攻克了,这就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B.在上周的运动会上,由于不小心,他的脚伤得很严重,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C.几十年来,我们兄弟的事总是按下葫芦又起瓢,让母亲直到晚年还有操不完的心。

D.这个学校的操场狭小,房屋破旧,跟它对面富丽堂皇的县委办公大楼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十几年来,刘庄村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基本上根除了风沙灾害。

B.《作家文摘》自创刊十年来,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所喜爱,在北京的销售量一直高居文摘类的榜首。

C.只要顾客走到她的柜台,她都会送去亲切的问候,凡是要买东西的顾客,她都主动当好参谋,决不会空手而归。

D.县委书记把县委常委们紧急召集起来开会,研究如何贯彻执行市委关于“加强抗旱救灾工作的方针”。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苏 词

□傅成 穆俦

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

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

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

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

我们拿“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等都不只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

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

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

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

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

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

但他并不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

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

5.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

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

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

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

6.下列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词词体解放。

B.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

C.“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笔力健拔,积极向上。

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

D.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

三、(36分)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

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

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

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

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勋曰:

“不可。

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乃谏鹄曰:

“夫绁食鹰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

”鹄从其言。

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

勋不见,曰:

“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怨之如初。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

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

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

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

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

“必尸我于此。

”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扞众曰:

“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

”勋仰骂曰:

“死反虏,汝何知?

促来杀我!

”众相视而惊。

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

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

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

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拜兆尹。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臧千余万。

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或曰:

“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爱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

”勋曰:

“选贤所以报国也。

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有改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   致:

取得

B.欲杀正和以免其负负:

牵累

C.勋被三创被:

遭受

D.有诏穷案穷:

穷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盖勋忠于自己的职守的一组是(  )(3分)

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②北地羌胡寇乱陇右。

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 ③勋被三创,坚不动 ④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⑤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 ⑥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①④⑥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正和敢于审查仗势横行的武威太守的罪行,盖勋虽然与苏正和有私仇,但他能设身处地地为苏正和着想,劝告梁鹄不要杀苏正和,梁鹄听了他的劝告。

B.北地羌胡侵扰陇右,盖勋受命带兵抗击,后因救助被包围的夏育,被强敌打败,困境中仍坚持作战,危难时宁死不屈。

C.盖勋任京兆尹时,能审查恃势贪赃的杨党,并拒绝贵戚求情,把案情上报给朝廷,震动了整个京城。

D.小黄门高望受皇太子宠幸,太子通过皇帝宠臣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做孝廉,但盖勋不怕得罪三个有权势的人,坚持“非贤不举”的原则,绝不答应他们的非分要求。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反虏,汝何知?

促来杀我!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本词作于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径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1)请指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3分)

答:

(2)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6分)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①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 ①午桥:

地处洛阳境内,唐人裴度曾于此修建别墅。

《新唐书·裴度传》载:

裴度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在午桥“为文章、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

(1)“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具体说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画龙点睛,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9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堑无涯。

(《望海潮》)

(2)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

(《雨霖铃》)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5)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四、(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孔子在雨中歌唱

□林语堂

尽管孔子缺点难免,言行不一,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

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

《论语》中记载的许多格言,只有当做孔子与其亲近弟子之间轻松幽默的谈话来读,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在郑失散。

有人看见孔子站在东门,便告诉子贡说: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他们重逢后,子贡把那人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

“形状未也。

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

这是真实的孔子,他并不是儒家学者和西方汉学家欲使我们相信的那种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

实际上,人们只有通过孔子的幽默感才能真正鉴赏他的人格美。

他的幽默不是庄子式的睿智和讥讽,而是和蔼可亲、听天由命的幽默,这更具典型的中国特色。

孔子的人格美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要感知他身上的巨大吸引力和真正可爱处,唯有与他朝夕相处,形影相伴,就像他与其门徒那样的亲密无间。

在我看来,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也不在于他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而在于他是中年老成的孔夫子。

他在政治上失败后才彻底放弃政治抱负,潜心从事学问研究。

《史记》记录他一生中这段时期的事迹,其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与《新约·福音》写客西马尼园的一段相媲美,不同的是前者以幽默的情调结尾,因为孔子总是敢于嘲笑自己。

那时,孔子周游列国,想找到信任他的统治者,让他掌权,结果四处碰壁,饱受羞辱。

他两度被捕,还曾与弟子挨过七天饿,因为他要像疯狂的预言家一样游说各国,而得到的却是轻蔑、嘲笑和闭门羹。

他愤然离开齐国,连半小时就能够做熟的午饭也等不及吃,仅带上从锅里舀起的湿米就走了。

在卫国他羞辱地坐在车上跟随卫公夫人的车子招摇过市,他只得自我解嘲说: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他论说仁义时卫灵公仰头看着凌云展翅的大雁,于是他在陕西涉黄河往见赵简子,却又遭间阻,他呆在黄河边叹道:

“美哉!

水洋洋乎!

丘之不济此其命也乎。

”因此离开卫,又回到卫,再离卫后,接连去了陈、蔡、叶、蒲诸国,跟随的有几个忠诚的弟子,犹如一群流离失所的人,这时弟子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但据说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

《史记》里说,孔子那个时候正是“温温无所试”。

那时孔子及其追随者发现自己困于陈蔡之间,他们当时的谈话深深感动了我。

这是孔子一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孔子便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编著书籍。

孔子在雨中歌唱,谁能不为雨中高歌者所感动?

他在那里,带着弟子飘泊荒野,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像一群难以言状的叫化子或流浪汉,但他仍会开开玩笑。

他没有愤怒的情绪。

我不明白,中国画家为什么不绘出一幅最能表现孔子其人的荒野图。

(选自《林语堂经典作品选》)

16.请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说“孔子的人格美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从文章看批评家们怎样评价孔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四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孔子的弟子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6分)

(1)作者认为“真实的孔子”是什么样子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孔子在雨中歌唱”这句话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运用

20.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锋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1)阅读上面的语句,任选其中三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面的句子,另选两位唐宋诗人,续写二句。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仿照例句,另选择一位诗人再造一个句子。

要求:

句式基本相同,字数大体相等。

(4分)

例句:

柳永在寒蝉骤雨后的都门外,吟咏过婉约派诗词最为经典的篇章,“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尽显其感情的缠绵与悱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22.初夏的清风吹过,

那时花开了,

你走过我的窗前,

飘来阵阵清香。

连蝴蝶也驻足了,

来欣赏我心中的风景。

如今的思绪,

只为了那时花开。

阅读上面一首小诗,请以“那时花开”为题,写一篇作文。

文体自选,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800,不得抄袭和套作。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A项“噎”读“yē”,“霭”读“ǎi”,“邪”读“xié”,“谒”读“yè”。

B项“扁”读“piān”,“蝙”读“biān”,“鞭”读“biān”,“砭”读“biān”。

C项“俨”读“yǎn”,“魇”读“yǎn”,“偃”读“yǎn”,“恹”读“yān”。

D项都读“chán”。

2、答案:

 D

解析:

 D.“良晨好景”应为“良辰好景”,“沧皇北顾”应为“仓皇北顾”。

3、答案:

 C

解析:

 A项把请来的专家称为“臭皮匠”不妥。

B项“一失足成千古恨”与原句意思不符。

D项“不可同日而语”,指不能把两种事物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原文内容是可以放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比较的。

8、答案:

 D

解析:

 D项中的“穷”应为“彻底”的意思。

9、答案:

 B

解析:

 B项中第一个“乃”是承接连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乃”是副词,相当于“竟”“竟然”。

A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

C项中的两个“于”都是表被动的介词。

D项中两个“因”都是介词“趁着”。

10、答案:

 D

解析:

 ①是说盖勋不公报私仇,是就其品行而言;②是说盖勋被动接受上级长官的作战安排;④是说盖勋兼任汉阳太守时在赈灾过程中,率先拿出自家粮食,作出榜样,救活灾民,亦可视为忠于职守。

11、答案:

 A

解析:

 A.说盖勋能设身处地地为苏正和着想不对。

文中有明确的一句话:

“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12、解析:

 

(1)素,平素,一向;或,有的人;隙,怨仇。

(2)“汝何知”译为“汝知何”;“促”译为“赶快”。

(3)渔,(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廪,供给。

答案:

 

(1)盖勋平素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可以借这个机会报仇。

(2)该死的叛贼,你们懂什么?

赶快来杀我!

(3)当时人们饥饿,相互抢夺食物,盖勋调运粮食供给饥民,……

13、

(1)运用了比喻手法,词人以旅雁、孤云自比,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当时的孤独飘零的心境。

(3分)

(2)抒发了由金兵入侵、中原沦陷而被迫辞乡去国、漂泊江南的离愁别绪。

(3分)

14、解析:

 

(1)“流月”在古诗词中经常被用来比喻时光,这一点不难理解。

同时,上片是回忆当年在午桥欢饮时情景的,因此又是实写。

(2)此问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去答。

“二十馀年如一梦”,作者在这二十年中,经历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巨大变故,明确这一点,第二问将比较易答。

答案:

 

(1)双关。

一方面这是写当时之景,桥下的河水载着月光静悄悄地流淌,与前后文共同构成一段完整的对于当年“午桥雅集”的回忆。

另一方面,又隐含着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之意。

(3分)

(2)历史的沉重轻易地被一支歌曲消解,自己切身经历的巨变也终将如此,世事到最后只成为一首渔歌,但是渔歌之轻如何能够承受家国之重?

这一轻一重的反差与叠合,将原本具体的切身感受抽象为一种对人生和历史的深沉慨叹,抒发了对故国的怀恋之情和经历磨难后的无限感慨。

(3分)

15、解析:

 注意“堤”“榭”等字的写法。

答案:

 

(1)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2)杨柳岸 晓风残月 (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5)暮霭沉沉楚天阔

16、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和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第一问比较容易,在第一段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文章的第一段的主要内容,也是全文的中心,所以其作用是统领下文。

答案:

 内容:

孔子的魅力在于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

作用:

统领下文。

17、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提取。

因为作者解读孔子是全新的角度,所以,文中作者所否定的一些对孔子的评价就是批评家们对孔子的评价。

答案:

 批评家们认为孔子是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

18、、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回答此题需把握一点:

孔子是文章的解读对象,写到其他人物自然是为了突出孔子的形象。

答案:

 弟子的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