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37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3 大小:41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3页
亲,该文档总共1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1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学设计

备注

(教学反思、

辅导学困生等)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册有8个单元,每个单元3篇主体课文,2篇拓展阅读,1个综合活动,主体课文下设2个思考题(内容/形式)主体课文侧面设“小资料/我的视角/日积月累”三个栏目,综合活动包括“导语——活动过程——单元小结”三部分内容。

语文学习是从多角度考虑学生的发展,以整体渐进的形式向前推进的。

“整体”的含义有两个:

①三个维度整体设计,每个环节都应体现三个维度的发展。

②听、说、读、写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是综合的。

单元之间体现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序”,而不是知识体系或思想品德教育的体系。

每个单元没有明确的教学要点——没有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单元知识短文等,各单元之间,不能连成一条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线”。

各单元内容相对集中,借“题”组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一个情境,便于教师和学生借“题”发挥主动精神和创造性。

  二、学情分析:

  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本班学生通过中、高年级阶段的训练,基本接受了识字、词、句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理解、积累及运用词句的能力,但还比较薄弱。

本学期将根据教材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并重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把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观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景物,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和革命前辈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了解劳动人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

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从认读章节、辨析易混韵母、读准声调、轻声等方面进行较系统的复习。

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复习音序、部首查字方法和从字典中准确理解字义,并逐步提高查字典能力,达到熟练程度,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

3、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

能按要求把词语归类和进行正确的搭配。

注意积累词语。

巩固对助词、副词的认识。

从感上认识歇后语。

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

掌握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句子的感情色彩。

从感性上认识夸张的修辞方法。

复习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假设关系的简单复句。

从感性上认识表示选择、条件关系的复句。

  

4、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

在继续训练从内容到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阅犊有自已的见解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听过的故事。

在口语交际中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别人讨论、商量。

整体感受课文内容非常重要,特别重视情感的介入——感知、感受、感悟。

“把阅读的时间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朗读,启发他们想像。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5、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能抓住要点缩写课文。

学写读书笔记。

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书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主体课文,拓展阅读,语文天地和单元小结四个部分组成。

主体课文下设两个思考题(内容/形式)主体课文侧面设“小资料——我的视角——我的摘录笔记”三个栏目,语文天地包括“日记月累——综合活动——单元小结”三部分内容。

语文学习是从多角度考虑学生的发展,以整体渐进的形式向前推进的。

“整体”的含义有两个:

①三个维度整体设计,每个环节都应体现三个维度的发展。

②听、说、读、写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是综合的。

单元之间体现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序”,而不是知识体系或思想品德教育的体系。

每个单元没有明确的教学要点——没有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单元知识短文等,各单元之间,不能连成一条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线”。

各单元内容相对集中,借“题”组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一个情境,便于教师和学生借“题”发挥主动精神和创造性。

【全册教学目标】

1、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景物,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和革命前辈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了解劳动人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

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从认读章节、辨析易混韵母、读准声调、轻声等方面进行较系统的复习。

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复习音序、部首查字方法和从字典中准确理解字义,并逐步提高查字典能力,达到熟练程度,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

3、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

能按要求把词语归类和进行正确的搭配。

注意积累词语。

巩固对常用词的认识。

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

掌握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句子的感情色彩。

复习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假设关系的简单句子。

4、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

在继续训练从内容到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阅读有自已的见解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听过的故事。

在口语交际中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别人讨论、商量。

整体感受课文内容非常重要,特别重视情感的介入——感知、感受、感悟。

“把阅读的时间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朗读,启发他们想像。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5、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能抓住要点缩写课文。

学写读书笔记。

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全册教学重难点】

同教学目标3——5

【全册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高尚13课时

第二单元美与丑14课时

第三单元母亲河11课时

第四单元体育11课时

第五单元往事14课时

第六单元战争11课时

第七单元地球家庭11课时

第八单元岁寒三友14课时

习作32课时

复习、练习课22课时

总课时151课时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

备注

1

9.1—9.4

《一夜的工作》

3

 

2

9.5—9.11

《穷人》《白桦林的低语》《杨震暮夜却金》《尊敬普通人》

9

 

3

9.12-9.18

语文天地复习《丑石》《寓言二则》《做一个最好的你》

9

 

4

9.19-9.25

《做一个最好的你》《有些人》《丑公主》语文天地复习

9

 

5

9.26-10.2

测试《长江之歌》《三峡之秋》

4

 

6

10.3-10.9

《三峡之秋》《古诗二首》《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5

 

7

10.10-10.16

《故乡的河》语文天地复习

《体育颂》

9

 

8

10.17-10.23

《体育颂》《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学奕》《足球史话》《手拉手》

9

 

9

10.24-10.30

《手拉手》语文天地复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花脸》测试

9

 

10

10.31-11.6

《花脸》《荷塘旧事》《报纸的故事》

9

 

11

11.7-11.13

《第一支笔》语文天地复习

期中考试

9

 

12

11.14-11.20

《古诗二首》《小英雄雨来》《狼牙上五壮士》

9

 

13

11.21-11.27

《螳螂捕蝉》语文天地复习测试

9

 

14

11.28-12.4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黑孩子罗伯特》《别挤啦》

9

 

15

12.5-12.11

《瑞恩的井》《阳光皮肤》语文天地

9

 

16

12.12-12.18

复习测试《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

9

 

17

12.19-12.25

《墨梅图题诗》《竹颂》《梅香正浓》

9

 

18

12.26-1.1

《黄山松》复习测试

9

 

19

1.2-1.8

复习

9

 

20

1.9-1.15

复习

9

 

21

1.16-1.22

考试

9

 

22

1.23-1.29

放假

 

 

第一单元高尚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高尚”为主题组元。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又在提倡“以德治国”,兴我中华。

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正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就是教育青少年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我做起,关心他人,乐于助人,重视品德修养,提高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有伟人的故事,有凡人的故事;有渔夫的故事;有现代人的故事,还有古人的故事,即包容了中外的无垠地域,又涉及了古今的广袤空间,这些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身份有别,但他们身上的美德,却令人感动。

本单元所设的五篇课文,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诠释“品德修养”和“高尚情怀”的深邃内涵。

【课文概述】

《一夜的工作》是一篇典型的以叙事为主的记述文,作者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周恩来总理彻夜工作的情景,讴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好总理。

《穷人》是一篇精炼的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为主的小说,通过一件小事,展现了穷苦渔民夫妇的善良和友爱。

《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运用拟人的手法,以第三人的口吻,表达对一位无名看林工人无限思念的抒情散文。

《杨震暮夜却金》是一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的警示作用的文言文。

《尊敬普通人》一文在内容上对本单元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诚实的劳动者,都值得学习和尊重。

【教学建议】学习本单元课文可采取精读和品读的方法,或采取学生自读为主的学习方式来探究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

并通过人物形象地描写理解高尚的含义。

(不分地位、身份、职业、条件、环境等所表现的道德水平高的情操;有意义的,不是低级趣味的)。

2、能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在写作中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进行细节描写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学习选择小事例以小见大突出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学习、尊重并成为善良诚实的劳动者。

【单元重难点】能用简练的语言正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

【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

【单元知识树】

 

一夜的工作

【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作者用写实为主的手法记叙了周恩来总理彻夜工作的情景,讴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好总理,抒发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

课文先交待了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自己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所见所闻,最后写了作者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优美语段。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体会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从看似平常的事情中体会周总理社会“公仆”的崇高品质。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现代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按照要求预习课文,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这幅图,看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出示插图)

  夜深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还在伏案工作,他正在批阅文件,他是多么专注,多么认真。

周总理生前经常是这样通霄不眠,辛苦工作。

我们今天学一篇新课文《一夜的工作》,这是何其芳同志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作者看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深受感动,写下了这篇文章。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初学课文

  1、自由读文。

  2、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

从课文叙述的事情中你有什么感受,进行简单的批注。

  3、简述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检查预习

  1、辨析

  咨(   )  询(   )  旬(   )  碟(   )

  资(   )  殉(   )  峋(   )  蝶(   )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一说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从哪些语句上可以体现出周总理的工作辛苦和生活简朴?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

  4.质疑问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录音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1)周总理为什么叫“我”到中南海去?

  

(2)周总理晚上怎么工作的?

“我”所看到的周总理的生活是怎样的?

  (3)回家路上“我”是怎么想的?

  (4)文中哪一段重点描写出周总理的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

(中等生)

  2.按照思考的顺序理清课文段落。

  第一段

(1)作者送稿子给周总理审阅。

  第二段(2-6)作者在总理办公室亲眼看见总理一夜的工作和他简朴的生活。

  第三段(7-8)作者在回来的路上的感受和激动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重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2.用笔勾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

  3.看看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描写的?

  

(1)分小组讨论,课文用了哪些例子说明他工作辛苦?

又从哪几个方面讲周总理生活简朴的?

  

(2)交流:

读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再读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说说在这一段中,作者都交代了什么?

请学生用笔具体勾划出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2.交流。

三、指导阅读第三段

  1.作者在回来的路上对自己说了哪些话?

为什么说这些话?

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2.教师课件出示写有“周总理的一天”。

  时间:

1974年3月26日27日(此时已患重病)

  下午三时   起床

  下午四时   与尼雷尔会谈(五楼)

  晚七时     陪餐

  晚十时     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   约民航同志开会

  晨七时     办公

  中午十二时 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两时   休息

  教师小结:

同学们,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为人民的事业夜以继日地工作,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一生。

我们看一看周总理当年一天工作的日志,就可以知道周总理每天是怎样工作的,读日志,结合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给大家介绍你知道的总理的感人事迹。

  3.同学发言。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一夜的工作

陈设极其简单多么简朴

审阅极其认真多么劳苦

【课后小记】

 穷人

【教材简析】:

本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段。

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现代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题:

穷人

2、简介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

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长达六十多年。

作者无情的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界中的不朽名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默读课文,将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段。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导朗读第一段,思考:

(1)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当时气候怎样?

(2)桑娜家的生活怎样?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

从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2、讨论后指名回答:

(1)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当时屋外寒风呼啸,海面上正起着风暴海浪汹涌澎湃。

(2)桑娜家里生活很困难。

(在书上划出有关词语)

 A、帆很破了,桑娜仍在火炉旁缝补渔网。

 B、渔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打鱼。

 C、从早忙到晚,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D、衣着破烂,孩子门没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暖和舒适仅仅表现在:

(地扫得干净;火没熄;银具闪闪发亮;海风之中,孩子在帐内睡着。

桑娜是一位勤劳善良的人。

)课件出示

1、朗读课文

2、归纳段意:

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的等待着渔夫出海归来。

五、布置作业:

1.1.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2.音字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二、三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分层。

(1)默读课文思考:

如果把这一段分三层,该怎么分?

并说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探望西蒙的?

师总结:

在丈夫出海未归,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海浪汹涌澎湃,心中焦急、忧虑时,心中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可见桑娜对邻居的关心是真挚的。

(3)课文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桑娜对邻居发自内心的关心呢?

2、理解第二层:

默读课文,思考:

桑娜进门之后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3、理解第三层:

(1)个别读第三层,思考:

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吗?

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中等生)

(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句话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

理解“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

”这句话的意思。

出示课件

4、归纳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课文

1、默读全段,思考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

如果把这段分成三层,应该怎么分?

(2)讨论分层,并讲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层:

(1)渔夫终于回归了,这时桑娜的心情怎样?

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层:

(1)这层主要讲什么?

(学困生)

(2)桑娜说这段话时心情怎样?

(中等生)

(3)练习朗读桑娜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说完这段话“桑娜沉默了”这里的“沉默”表示什么意思?

(优秀生)

4、理解第三层:

(1)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么表示的?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2)练习朗读。

(3)理解“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这句话的意思。

归纳段落大意。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指导读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中等生)

2、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桑娜和渔夫有那些特点?

举出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说一说。

3、教师总结:

桑娜的特点突出她的勤劳、善良。

  渔夫的特点是勇敢、坚强、善良。

(乐于助人)

表现渔夫和桑娜的特点上,课文有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1)细致的心理描写。

(2)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

(3)用词造句的准确。

朗读并体会共用词造句之妙。

三、指导续编:

1、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我们能否按照我们对这两位人物的理解,把《穷人》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呢?

该怎样编呢?

2、编写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⑴小组讨论,练习编写。

⑵大组讨论交流。

⑶教师适时点拨。

四、布置作业:

1.编《穷人》,用二、三百字写下来,注意想象要合理。

(必做)

2.有感情朗读课文。

(选做)

【板书设计】:

  等待渔夫

    桑娜 探望西蒙  勤劳、善良

20、穷人抱回孩子乐于助人

渔夫侥幸回来勇敢、坚强           

.能熬过来

白桦林的低语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

用朴实的语言,赞扬了看林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看林人的无限崇敬与热爱。

2、学习看林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3、采用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现代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山起伏,森林茂密,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符其实的林海,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儿的白桦林吧。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自读2-8自然段,思考:

作者从哪几方面进行叙述的?

三、讲读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

按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为几段?

2、讨论。

四、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

“我”走进白桦林,样子是怎样的?

有什么感觉?

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

2、第二、三自然段从整体上描写大兴安岭的景色,读一读,并展开联想。

3、齐读第二段。

五、讲读第三段。

1、自读这一段,思考:

“我”为什么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

(因为那里有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林木工人。

2、讨论交流。

3、自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林木工人为白桦林做出了哪些牺牲和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